最近關於山東的議論總是不少,90年代經濟總量位居國內第二,後來被江蘇反超,如今二者差距越來越大,全國縣域經濟百強憑空少了三席,乳山、高密、蓬萊消失在百強縣名單,從2017年開始每年數十萬的人才外流,好像每一個都是吐槽的焦點。雖然山東不盡人意的地方不少,但身為山東人,還是忍不住愛它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文化,還有難改的鄉音。
山東,地處中國東部沿海,黃河下遊,黃、渤海環繞境內,又以泰山為依,因春秋時期山東以泰山為界,分屬齊、魯兩大諸侯國,因而有齊魯大地的美譽。山川、河流、大海阻隔了山東的交通,改變的不只是人文環境、生活方式,當然還有同是山東人,我卻聽不懂你說話的尷尬。
常聽人說山東人普遍喜歡用倒裝句等等,勉強承認吧我們。山東方言雖屬北方官話,其實並沒有統一的方言,魯西北聽不太懂魯東南,魯西南聽不懂膠東半島。舉個慄子,一個山東最西的菏澤東明縣人初到山東最東的威海榮成市,第一次聽當地人說「你是麼逮」一定會懷疑人生。
山東方言以普通話為標準,自西向東,難度係數越來越高。有學者曾根據山東方言的特點,將山東話詳細的劃分分為東、西兩大區,東區再分東濰、東萊兩大片區,西區分西齊、西魯兩大片區。
在西魯區,最具代表的就是濟寧、棗莊、菏澤、聊城等,地理位置上逐漸靠近中原地區的河南,菏澤更是好多地區的方言可以實現與河南話無縫對接。「sh」普遍發音為「f」,比如說話是「佛話」,喝水是「喝feǐ」,看書變成了「看fū」,舒坦就成了「fū坦」。
還常把「的」讀成lēi,比如漂亮的牡丹要把舌頭伸直發音成漂亮lēi牡丹,有種好叫倍兒倍兒哩。至於zhi、chi、shi與zi、ci、si,濟寧、棗莊的朋友遇到「四十四,十是十,十四是十四,四十是四十」估計蒙圈的人不在少數。
西齊片區接近於大家常說的冀魯官話片區,位於山東北部,主要包括濟南、濱州、淄博、德州等地,德州話與河北南部方言極為相似,彼此之間溝通沒啥障礙。他們常把「l」發音成「r」,比如「你熱嗎」發音成「你樂嗎」,最講禮貌的濟南話常被認為是冀魯官話的代表,逢人就叫「老師兒」。
但如果你以為濟南話很斯文那就錯了 ,濟南人豪爽快直的乾脆利落勁兒帶到說話裡就是濃濃的重音感,唯恐詞不達意。什麼是「麼歌」,你幹啥是「你幹麼氣」,「冷」可不是溫度低,是濟南人深深的肯定,有非常之意,當然那句「槓賽來」和數千裡外粵語裡的「猴賽雷」有異曲同工之妙。
在東濰片區的濰坊、日照、青島等多地,往往把「r」發音成「y」,比如「人民」叫做「銀民」,熱鬧就是「夜鬧」,在濰坊話裡不要是「白」,不要騙人叫「白lāo人」,那樣是「娘」,那樣不行就成了「娘不行」。
青島話和濰坊話還不同,曾經流傳過說青島話竅門的8個字:「一三互換,二四歸四」,把普通話音調一換就成了青島話,所以喝啤酒就變成了「hā pǐ jiū」,青島話可能是山東最洋氣的方言了吧,最常聽到的大嫚(女孩)」這個詞就源於德語,青島稱下水道為「古力」也是由德語音譯而來。青島話中出現頻率最高的「昂」,表示「嗯、是的」。
膠遼官話最普遍存在的煙臺、威海則是東萊片區,堪稱山東最難懂的方言。但煙臺人和海對面遼東半島的大連人聊上幾句,就能輕鬆喚醒他們血液裡世代流淌的「闖關東」記憶,說不定還得趕緊翻翻族譜看看彼此是不是失散多年的遠親。在煙臺話裡zh、ch、sh、r分別被j、q、s、y代替,於是知道是「jī道」,吃飯是「qǐ飯」,說話變成了「suǒ話」,認識成「yìnxi」。
威海話幾乎將拼音裡所有的一聲發四聲,威海是wèi hǎi、山東變成了shàn dòng、中國成為zhòng guǒ,在威海有種看叫「茫茫」,有種玩叫「站」,更神奇的是「聽聽」,可不是用耳朵聽,而是用鼻子「聽」,估計山東多數地方的朋友第一次聽到都是一臉的懵逼。
山東方言果真是群雄爭霸,那你覺得哪裡的方言最能代表山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