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心了!這月買下月還,超前消費讓年輕人「窮忙」…

2021-02-14 人民網

「9日還3000元的『螞蟻花唄』,17日還2500元的『自如房租』,30日還1500元的『京東白條』。」在廣州白領姚薇的日曆上,每月有3個日子是用紅筆圈出來的。

儘管一個月的固定債務達到7000元,但在剛剛過去的情人節,姚薇還是送給男友一臺價值2000元的遊戲機,「也是用信用卡透支的」。

對這個90後而言,「超前消費」是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基本上都是這個月花光下個月的收入。」有時遇到不理解的目光,她還會主動解釋自己的「消費觀」,「開心最重要,現在借貸平臺那麼多,先買完再慢慢還吧。」

開心歸開心,姚薇也為「超前消費」付出了代價——工作3年,不僅沒有落下存款,反而欠下不少債。

伴隨80後、90後成為消費市場主力,「這月買下月還」的消費方式已然不是一件新鮮事。前不久,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發布的《2018中國消費信貸市場研究》顯示,截至2018年10月,我國消費金融規模達到8.45萬億元。

這些期限通常不超過1年的信貸產品,主要用以購買日耗品、衣服、電子產品和支付房租,而使用人群主體無疑是熱衷於「超前消費」的年輕群體。

長期研究消費文化的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劉曉程認為,在西方消費文化和國內產業結構、經濟發展的多重因素影響下,青年表現出超前消費、重視個人快感和體驗等消費文化新特徵,「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現在擁有」。

但對於過快增長的消費欲望、魚目混珠的借貸產品、不合理的營銷手段仍需給予更多關注,因為在「超前消費」這件事上,「需要做風控的不僅是借貸平臺,還包括每一位消費者。」

花錢變成數字「加減法」

在收到支付寶2018年年度帳單後,從事遊戲行業的趙鑫著實被嚇了一跳。過去一年裡,他在支付寶中的消費達到8萬元,領先96%的同齡人,在218次外賣的助攻下,飲食消費超過2萬元位居榜首,交通出行、文教娛樂兩項緊隨其後,總數也超過了3萬元……

「還不包括在其他平臺上的消費和線下支出。」朋友圈裡,趙鑫一邊自嘲已經實現了「帳單式小康」,明明窮到舉步維艱,卻在帳單裡活出月薪幾萬元的風採。另一邊也清楚自己稅後8000元的月收入,很難支撐當下「奢侈」的生活方式。

「至少90%是通過『螞蟻花唄』支付的。」和姚薇一樣,趙鑫每月9日都要為少則幾千元多則上萬元的「催繳單」埋單,「我這就是個工資中轉站,常常是發完工資沒焐熱,就從我們老闆的口袋跑到了另一個老闆的口袋。」

從大二開始,趙鑫就開通了「花唄」業務。剛開始向商家展示付款碼時,他還有點難為情,覺得這是「沒錢的表現」。但現在,趙鑫早已對這種消費方式習以為常,花唄額度也從最初的3000元上升到1萬元。

與此同時,趙鑫的消費觀念也悄然轉變,「原本買個稍微貴重些的東西,都要猶豫再三。可現在只要看對眼,甭管多少錢都會下單。」

私底下,趙鑫分析過自己「衝動消費」的原因。「大概是花唄的數額不像是真實的錢,更像是一串數字的起起落落。」他告訴記者,一定程度上,正是這種虛幻的「富有」,助長了他的消費「欲望」,讓他覺得多花1000元或少花1000元,沒有太大區別,只是在還不上錢時,會心疼由此產生的高額利息。

但趙鑫仍然將花唄作為支付首選,並開通了小額免密功能。在90後群體中,作出同樣選擇的人數超過1000萬。根據支付寶2017年發布的《年輕人消費生活報告》,在1.7億的90後中,有超過4500萬開通了螞蟻花唄,並有接近四成的90後用戶將花唄設為支付首選。

我的消費我做主?

藉助花唄、借唄、白條等方式的超前消費只是當下諸多消費觀念中的一種,但年輕人選擇超前消費的理由卻各不相同。

就職於北京一家媒體的李甜就認為「超前消費」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自己向親朋好友借錢的尷尬。

「剛參加工作,實習工資僅能解決溫飽問題,但在北京的花銷卻很多,要租房、買生活用品,還有同事朋友間的人情往來。」摸著乾癟的錢包,李甜將「超前消費」定義為保障個人生活的「救命稻草」。

然而,隨著崗位轉正、工資上調,李甜主動調低了自己的信用額度。「一方面,擔心自己忘記還款或不能及時還款,讓小錢滾成大錢;另一方面,是想遏制自己花錢的欲望。」

與李甜的選擇相反,浙江女孩張馨月屢次上調了自己的信用額度,「用貸款消費,將收入用於買定期、基金和黃金。」在讀研的3年裡,藉助信用卡投資理財的方式,張馨月攢了6萬元。

相比於李甜和張馨月在超前消費中的從容淡定,大多年輕人仍然對「這月買下月還」的消費方式,表現出過多的依賴性,甚至產生了「自救式消費」「帳單式脫貧」的調侃。

大學生群體是其中的重要部分。艾瑞諮詢公開發布的《2018大學生消費洞察報告》顯示,大學生日常可支配金額為每月1405元,其中非必要支出達593元,主要用於個人社交娛樂、零食飲料、鞋帽服飾以及護膚彩妝等;提前消費意識強,50.7%的大學生使用過分期產品。

還在讀大三的張爍就時常為自己的「超前消費」行為感到懊悔。去年「雙11」,她一夜之間花光了2個月的生活費。好不容易從「吃土」狀態緩過來,又因為美妝博主的一句「這個顏色好好看呦」,一口氣買下了幾支口紅。

就在年輕人為了好看的皮囊、有趣的靈魂不斷刷新消費額度的同時,大家按時履約的能力卻有所下滑。

在由支付寶和騰訊發布的兩份數據中,或許能夠窺得一二。2017年,支付寶發布《年輕人消費生活報告》指出,99%的90後能按時還款。但在今年1月,騰訊發布的《2018微信還款年度帳單》中,只有61%的用戶保持按時還款的習慣。

甜蜜背後暗流湧動

不具備還款能力就會帶來一定風險。3年時間裡,甘肅小夥王琪從一個雄心勃勃的創業青年變成了被超前消費「捆綁」的人,一度還因7張逾期信用卡想到自殺。

「每天一睜眼就有20多萬元的債務。」王琪告訴記者,2013年,讀大二的他在朋友的建議下,辦理了一張額度3000元的信用卡。從基本花銷到投資生意,慢慢地,超前消費成為他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等到大學畢業,他已經擁有3張信用卡。

一開始,靠打時間差,信用卡成了王琪的理財工具,他也鑽研出一些提高徵信額度的小竅門,「每一張卡留20%保底,增加使用頻次,刷一些虛擬的境外消費。」

但有些風險是未知的,2016年底,王琪創業失敗。為了回本,他又陸續辦了4張信用卡,通過套現,進行投資。

然而,王琪的自信並沒有帶來好運。信用卡資金鍊一度出現斷裂,滯納金、利息、超限費以及信用記錄上的不良標記,讓王琪的生活徹底「亂套」。最困難的時候,他一天打5份工,直到凌晨兩三點都睡不著。

「信用卡藉此還彼確實有機可乘,但大概只有10%的人會在這樣的風險投資中獲利。」一位從業3年的金融中介說,每個月,他會經手大約300單的貸款業務,其中70%的客戶年齡在25歲至40歲之間。

而此時,為了滿足年輕人迅速增長的消費欲望以及超前消費的火熱市場,一些魚目混珠的借貸產品開始出現在市面上,並藉助各種各樣的營銷方式,滲透進年輕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信用分550,可以借4萬元,還30天免息。」某借貸平臺的廣告中,一名20歲左右的男孩揮舞手機向身邊的朋友炫耀。「哇,我信用分600,能借10萬元呢!」另外一個年輕女孩子看到自己的借款額度興奮地跳了起來,並邀請同行的朋友一起試試。

在不到20分鐘的時間裡,記者就在某網際網路社交平臺上刷出8種不同借貸平臺的廣告,最多時,每8條視頻裡就有1條是借貸廣告。如果在這些內容上稍作停留,系統會更積極地推薦類似內容。

通過觀察,記者也留意到,這些廣告有的甚至有多達1萬的點讚量,但普遍存活期很短,往往幾天的時間就會從平臺上消失,轉而被新的內容替代。但它們的宣傳口號,全都大同小異,普遍聲稱只需身份證和手機號即可提交貸款申請,最高貸款20萬元,有的還可提供最長30天免息,甚至1分鐘就能完成申請,最快3分鐘到帳。

每一個「甜點」背後可能是欲望的深淵

既有超前消費的諸多訴求,又有保障超前消費的金融平臺,還有一點即達的推廣渠道。從表面看,當下社會似乎打造了一個擁有強勁動能的消費市場,而超前消費也為年輕人謀取了發展「紅利」。

可在一些專業人士看來,在我國由生產型社會到消費型社會的轉變之中,年輕人的超前消費多少有些「畸形」,也存在一定的風險,需要社會給予更多關注。

「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因其擴大流量、獲取用戶的需求,往往會進行強營銷,高頻率、高密度宣傳。」北京大成(深圳)律師事務所律師陳翠指出,根據目前階段正在進行的網貸平臺核查整頓,網貸平臺的宣傳至少不應對未來效果、收益或者與其相關的情況作出保證性承諾,誇大或者片面宣傳投資理財產品,或是引用不真實、不準確或未經核實的數據和資料,「最快到帳」「低息」等字眼涉嫌違規。

華南理工大學法學教師、執業律師葉竹盛則將金融公司藉助網際網路平臺高頻推送借貸平臺的行為,比作誘使年輕人沾染提前消費的「經濟鴉片」。

他表示,根據「信息瀑布效應」同類信息轟炸的結果,會導致受眾非理性地接受這個信息,作出非理性的決定。「法律並無明確禁止,但從社會責任上講,片面鼓動沒有償債能力的年輕人借貸,是存在商業倫理問題的。」

但在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劉曉程看來,超前消費本身只是一種消費形式,並非僅僅受到廣告、公關、傳媒的影響,反而和社會的物質層、制度層、觀念層息息相關。「一些消費陷阱的出現,正是物質層沒有合適的消費產品,制度層缺乏行之有效的監管,而個人又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中,做出能力以外的盲目追逐行為,再加上外部環境鼓吹『不費吹灰之力,就能得到一切』的錯誤觀念綜合影響所致。」

他強調,青年群體正處於人生相對不穩定階段,如果一些商家追逐挖掘「人性之欲」,通過心理學工具不斷喚醒「人性之惡」,激發消費欲望,就會誘導公眾形成不合理、不健康的消費觀念,並最終導致一些青年人陷入超前消費、過度消費的追逐,導致諸如「套路貸」問題出現,傷害個人信譽,造成家庭關係破裂,使個人的學業、成長受到影響。

至於如何規避這些風險,劉曉程認為,社會應該給青年群體創造更多消費升級的條件,並通過教育、告知的方式,講清楚超前消費的類型、邊界、以及過度消費可能產生的後果,讓大家能夠在滿足生存、服務發展和合理享受之間找到個人消費體驗上的一種理性平衡。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每一個恩惠背後,可能是欲望的深淵。」葉竹盛同樣提醒年輕人注意,超前消費表面溫情的背後,「一定是赤裸裸的資本邏輯,年輕人在消費時一定要學會控制風險,量入為出。」

大家都在看

男子厭世自殺不成撞死7人撞傷多人,終獲死刑!

變態!男子在小學附近攔截過路女孩給其看不雅視頻,已被拘

全身最易磨損的地方在這兒!7個動作給關節添「潤滑劑」

責編:翟巧紅 | 編輯:喬梁

來源: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 記者:張奪、王豪

喜歡本文,請點這裡

相關焦點

  • 新聞觀察:大學生超前消費
    近七成學生每月超前消費近500元  近日,中國青年網校園通訊社圍繞大學生超前消費話題,對全國1069名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近九成學生使用過分期付款,主要用於購物、飲食和娛樂,近七成學生每月超前消費近500元,開銷主要通過下月的生活費補上,近八成學生認為,超前消費容易養成不正確的消費觀念。
  • 超前消費的當代年輕人,沒存款,背著債但非常敢花錢
    老一輩的人消費觀念是:有100元僅用10元,剩下的錢都存起來。現在年輕人的消費觀念是:有100元用100元,不夠再去借,根本不會想到將來的日子要如何過。「超前消費」已經根植在很多年輕人的心目中。超前消費就是投資自己也許你不認同這句話,但我覺得利用未來的錢買到現在想要的東西簡直太值了,而且分期付款減少了一次性付款的壓力,沒有利息還可以跑贏通貨膨脹,不管怎麼樣我覺得這是一筆划算的生意。
  • 穿名牌衣服的年輕人成「負一代」!看完扎心了……
    來源:央視財經手機是最新款,衣服穿名牌,什麼時尚買什麼,面對著身邊這樣的年輕人,您有沒有想過,他(她)並不是富二代,反而可能是借錢花的」負一代」? 對此,法律及經濟領域的專家發出警示:對於一些90後來說,超前消費與過度負債成為一枚硬幣的兩面,需要樹立正確的消費觀,以免給自己的學習、生活帶來壓力。
  • 年輕人被挑唆著超前消費的背後,是整整一代人難以治癒的童年
    題:年輕人被挑唆著超前消費的背後,是整整一代人難以治癒的童年!文/姜子說書消費主義思潮盛行的這些年,你只知道「買買買」,卻不知道你為何會被慫恿著「買買買」。為何輕飄飄的一句「你值得」,卻能在你的心底濃重地激起千萬層驚濤駭浪?
  • 聽聽丨超前消費,是怎樣毀掉一個人的?
    還是年輕人「由奢入儉難」的恐怖大坑?這個問題的答案,在不同人眼中顯然是不一樣的。不少網友把花唄白條當日常、表示一切都在掌控之中。他們在雙十一精打細算,利用分期消費讓自己成功享受到購物狂歡的快樂,買下一堆「早買早享受」的產品,再慢慢還貸。
  • 年輕人需要養成適度消費的好習慣
    原創 劉譯文受西方新潮思想和網際網路的影響,超前消費逐漸成為了我國越來越多年輕人的消費習慣。信用卡、網貸、花唄已經主宰了年輕人的消費方式,不知不覺我們的很多年輕人已經背負了沉重的負債壓力。據相關部門的不完全統計,90後平均負債達到12萬,他們的平均月存款卻不到1400元。很多90後每月的經濟收入勉強夠還債,有些甚至是入不敷出,經常需要拆東牆補西牆去還債,生活過得非常狼狽,看不到希望。
  • 花明天的錢,實現今天的願望,超前消費的利與弊!
    如今大多數90後已經走在了奔三的路上,可以說,承受著非常大的經濟壓力和家庭壓力,也正是這源源不斷的壓力,似乎變成了他們不斷超前消費的動力。很多90後曝出一種態度,就是花明天的錢,實現今天的願望。甚至前兩天小編還聽到了一個更為大膽的說法:恨不得花下輩子的錢實現這輩子的願望。可見提前消費已經在當代年輕人的心中生根發芽,成為了一種常態。
  • 不要讓超前消費透支你的生活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互動編輯李佳近日播出的《熬鷹巴士》節目中,一年輕人的消費行為引發關注:她剛畢業一個月,5000元月薪還未到手,卻已負債十萬元。有人認為,「花今天的錢,享明天的樂」正成為年輕人的普遍生活模式,無需指責;也有人認為,無節制的花銷是商家為年輕人定製的「消費陷阱」,身陷其中是對自己的不負責任。如今超前消費成為當下流行的消費方式之一,消費途徑越來越多,早已滲透到大家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到買房、買車,小到買菜、繳話費……超前消費讓百姓的消費需求不斷滿足,生活品質不斷提高。
  • 買買買!它正在摧毀年輕人
    然而,比貧窮更可怕的是,一邊是年輕人一貧如洗,月月光的口袋,一邊卻又是瘋狂的信貸逾期,冰與火之間,這屆年輕人的生活,猶如深淵。借借借!買買買!來啊,消費吧!1號馬雲爸爸、2號微粒貸爸爸、3號京東白條爸爸、4號平安爸爸.
  • 困在消費貸裡的年輕人:生活中越失落,消費上越失控?
    「借了5000,分36期,總共要還六七千元」。  在電商普及、支付方式革新以及網貸寬鬆的大環境下,小穎的購物慾望迅速膨脹。她第一個月的工資還完貸後,剩下的被用來買化妝品和包包,而分期樂剩餘額度也很快被兌換成一個個購物訂單。畢業後的第一個春節,小穎的收支平衡被打破。「覺得自己是社會人了,在家張羅請客吃飯,大手大腳,其實手裡沒多少錢」。
  • 當代年輕人的消費趨勢新變化及新潮消費觀
    如何洞察年輕消費者就成為了企業、商家和平臺的核心市場戰略,這一點我們可以從最新公布的一些市場數據中找到年輕人消費趨勢的最新變化。百度最新發布了一份2020年輕人消費搜索大數據,從新奇體驗、消費觀念、消費升級等多個角度呈現出了一份具有可參考性的「後浪」消費報告,從中可以看到年輕消費者的所思所想。
  • 「超前消費」的「受害者」:除了紙幣,還有千千萬萬的期房購買人
    "超前消費"的"受害者":除了紙幣,還有千千萬萬的期房購買人不可否認,如今是一個全新的時代,動輒萬億的電商平臺"一夜而起",無數實體企業的生存空間微乎其微;我們也在這場"盛世的狂歡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700億件快遞業務量是我們的貢獻
  • 女大學生陷入網貸陷阱,被逼賣身還債,超前消費讓年輕人負債纍纍
    ——《陶淵明詩》 不要讓自己的消費水平超出自己的收入水平,這是一個小學生都懂得理財道理,然而,在當今消費主義狂轟濫炸的「薰陶」下,許多人想要購買一些自己的工資水準完全不足以支付的東西。 因此,各類大小的網貸平臺應運而生,其中的亂象也令人髮指。
  • 郭麒麟富二代私生活,引6000萬圍觀消費縱慾,是年輕人最大的騙局
    在物慾橫流的社會裡,有消費自由的條件,卻還能保持這樣的狀態,真的挺難得。 相反,很多年輕人,每個月賺著幾千塊,消費卻像月入過萬一般。 表面上光鮮亮麗,背地裡欠著不少花唄。 在這個被欲望裹挾的社會裡,有多少人能真正掌控自己的人生?
  • 極簡消費,這一屆的日本年輕人不買東西了?
    日本社會自從進入第四消費時代,從泡沫經濟中走來的人們,就開始對消費不起來興趣了。伴隨著「消費降級」現象的產生,讓很多人都產生換懷疑,難道這一屆的日本年輕人都開始不買東西了嗎?事實證明,並非如此,只不過對比上個世紀80年代泡沫經濟下的「膨脹消費」,這一屆的日本年輕人開始追求「極簡消費」。
  • 年輕人過度消費如何破局
    近年來,年輕人未富先「負」,正在成為社會顯性話題。這種超前或過度消費導致的後果背後,存在諸多社會隱患。如何有效引導年輕人樹立正確理性的消費觀,多位法律專家及行業從業者提出了自己的建議和意見。     「年紀輕輕『精緻窮』,我錯了嗎?」   不久前,這一某網絡綜藝的辯題迅速登上熱搜。
  • 理性消費還是剁手浪費?買需要的就好
    此時,是理性消費還是剁手浪費又成為了無法迴避的話題。不得不說,雙十一的出現改變了當下尤其是年輕人的消費方式,白天是努力賺錢的打工人,晚上是熬夜花錢的尾款人;錢沒了可以再掙,寶貝下架可就真沒了;買的越多優惠越多,買回來早晚用的上;付定金時感覺沒多少錢,全部結算時咬著牙也要支付……當現有存款無法滿足購物需求時,使用「花唄」「白條」支付也就變得順理成章。
  • 年輕人消費天秤為何在兩極搖擺?
    花唄方面對此回應表示:近期正在調整部分年輕用戶的額度,倡導更理性的消費習慣。 人民眾雲數據顯示,關於「花唄額度調整」話題的輿情信息熱度自12月22日起迅速上升,於12月23日達到波峰,截至24日仍保持較高熱度。
  • 被「超前消費」所毀掉的職場人:雙12過後,我窮得只能吃「土」
    現在的大多數的職場人士,都習慣了,透支消費,超前消費,往往透支每個月的工資,用今天的錢花,明天要買的東西。這個社會是怎麼了?超前消費,到底有什麼魔力?讓人們就如同泥潭深陷一般,無法自拔。 1.現在職場人喜歡超前消費
  • 蔡英文「力挺」澳產紅酒:買200瓶!網友評論扎心了……
    蔡英文「力挺」澳產紅酒:買200瓶!網友評論扎心了…… 2020-12-09 09: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