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若不離,我便不棄;生亦同衾,死亦同穴
——記大關縣天星鎮南甸村劉享武彭興珍60餘載相濡以沫的愛情故事
4月23日,人民網、雲南網、鳳凰網等媒體和眾多微信、微博自媒體以題為《睡在自己墳墓前的夫妻》報導了大關縣天星鎮南甸村劉享武夫妻的生活狀況後,引起網友對老人生活狀況的極大關注。為進一步回應社會關切,大關新聞中心記者聯合當事人所在的天星鎮鎮、村、組工作人員走訪了劉享武、彭興珍家,記錄了兩位老人的生產生活點滴。在此,我們十分感謝社會各界及廣大網友對劉享武、彭興珍兩位老人的關心!同時也為大家呈現一段兩位老人相濡以沫的愛情故事。
WITH SOMEBODY
WITH NOBODY
「這麼多年,她(彭興珍)為我洗衣做飯一輩子,挺累了。我們無兒無女,我就想為她(彭興珍)走後找個安身的地方,這就是我當初在這個一直從小生活了幾十年的房子裡修建墳墓的原因。」這句樸實的言語從八十一歲高齡的劉享武老人口中說出時,在這個物慾橫流的年代裡,更感覺到劉享武和彭興珍兩位老人的愛情故事是無比的堅貞和不渝。
大關縣天星鎮南甸村沙壩村民小組是一個綠樹成蔭、群山環抱的村落,這裡的山高大巍峨,正是這樣高大挺拔的山峰,孕育了村民劉享武和彭興珍誓死不渝,生亦同衾、死亦同穴的愛情故事。
出生於1936年的劉享武踏實肯幹、為人友善、積極樂觀,他曾夢想過通過努力幹出一番大事業。在那個年代放養牲畜是大多村民的重要經濟來源,那時他家就養了很多牛羊,每天天還蒙蒙亮,年幼的劉享武就哼著歌兒、趕著牛羊到山上放牧。看到牛羊吃著青草,他就看到了希望,他想等這些牛羊長大就可以賣很多錢,有了錢他就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每每想到這些心裡總是樂滋滋的。劉享武舅舅家也養了很多牛羊,出生於1938年的表妹彭興珍還不能做重體力活,她就幫父母放牛羊,表兄妹倆年齡相仿、性格相投,經常在一起玩耍,現在表兄妹倆都要放牛羊,他們就常常相約把牛羊吆到一起,既可以玩耍,又便於放牧管理,他們總是你幫我趕羊,我幫你吆牛。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年輕漂亮的彭興珍吸引了劉享武,彭興珍也愛上了表哥劉享武的樂於助人、英俊瀟灑,就這樣開始了他們至死不渝、忠貞的愛情故事。
最終,劉享武彭興珍通過傳統說媒的方式在父母及親朋好友的見證下終於走進了婚姻殿堂,正式結為夫妻。結婚後,踏實肯幹的劉享武挑起了養家餬口的重擔,他每天很早就起床做農活,遇到苦的、累的活他總是不忍心讓彭興珍做,深怕彭興珍苦了、累了。彭興珍也捨不得讓劉享武一個人吃苦受累,凡是能做的彭興珍都主動幫他做。正所謂家和萬事興,在兩夫妻的共同努力下,家裡越來越富裕了。在當地相比其他人,夫妻兩的生活可謂是過得津津有味。生活好了,可就夫妻倆也不是個事,他們就琢磨著要個孩子,既傳承了「煙火」,也為夫妻倆帶來更多的快樂和幸福。命運往往捉弄有情人,他們的第一個孩子還未到十歲就夭折了,他們後來再也沒有養育長大一個孩子。
一度時期他們曾萬分沮喪,甚至想過結束生命,可冷靜一想,雖然無兒無女但生活還得繼續。沒有了兒女,生活就只能靠二老自己,夫妻倆的感情更緊密了。想到要過好生活,二老總是想方設法增加收入,讓日子過得更好些。劉享武和彭興珍的家就住在整個村落的半山腰,四周陡峭,房前屋後沒有半塊平地。為搞好生產,解決吃飯問題,兩位老人就地取材,彭興珍負責壘石塊,劉享武負責找石材,硬是把一塊塊拳頭大小的不規則的石頭一個一個地壘成了一臺臺1米至3米左右的臺地,把有限的土地發揮最大的效益。臺地打好後,二老就開始種烤菸、種蔬菜、種魔芋,這些經濟作物,給他們帶來了不小收入。每次賣烤菸回家,劉享武都會給妻子買很多吃的和穿的。雖然沒有兒女,劉享武也要讓生活過得有滋有味,不能讓別人看不起。
劉享武說他們雖然沒有子女,但夫妻倆一直恩愛有加,在一起的這些年從未大吵大鬧過,他不能讓妻子死後連墳墓都沒有,他要給彭興珍建墳,就當成給她「愛的禮物」。考慮到無兒無女,生怕死了不能在一起,又擔心累著左鄰右舍,劉享武和彭興珍就計劃著把墳建在屋裡,這樣即使兩老走了後也能在一起,還「不被風吹雨淋」。兩老想方設法籌錢,1987年,在鄰居和親戚朋友的幫助下,劉享武和彭興珍在自己的屋裡,建好了他們的墳墓。
「這麼多年,她(彭興珍)為我洗衣做飯一輩子,挺累了。我們無兒無女,我就想為她(彭興珍)走後找個安身的地方,這就是我當初在這個一直從小生活了幾十年的房子裡修建墳墓的原因。」劉享武老人和我們講起為什麼在家裡修建墳墓時,臉上洋溢著無比的幸福,讓我們看到了老人對愛情的無比堅貞和責任擔當。
樂於助人的劉享武和彭興珍夫妻二人不管左鄰右舍哪家遇到大辦小事,他們總是第一時間趕到,該幫忙就幫忙,能出力就出力,從不退避。劉享武還是一個善於奉獻的人,在他還能四處走動的時候,每年六一兒童節,他都會為南甸小學和沿河小學的學生送去文具、紅旗等物資,他說希望他們好好讀書,將來回報社會。有一次,一個貧窮的人到他家,他看到那個人沒錢買新衣服,穿著破爛,他就從給妻子買的三件新衣服中拿了一件給那個人。他們樂於助人、善於奉獻的精神得到了應有的回報,現如今二老已經80歲了,想到二老身體不便,鄰居和親戚們時常到他家,幫他們砍柴、挑水、搬運糧食和重物。當地黨委政府也給予了二老低保和其他各類補助,每年二老都能得到10000餘元資助。其侄子劉高均更是經常到兩位老人家裡幫助料理家務,為他們買去生活用品,老人生病時,也是親朋好友送去治療。劉享武和彭興珍老人相信「命運關閉一扇窗,就會開啟一道門。」劉享武說他沒有兒女,他就把這些關心幫助他們的人都當成他們的兒女,有這麼多的兒女照顧他們,他什麼都不擔心。
現在二老也沒有想著全靠別人幫助,他們依然在自家的菜園裡種了些蔬菜,還養了兩頭豬。劉享武說自己能動就種點,方便自己吃,也幫社會減輕點負擔。劉享武和彭興珍這種積極樂觀、對愛忠貞、善於奉獻的精神值得每一個人學習和傳承。
2012年,大關縣天星鎮建好福利院後,縣、鎮、村各級幹部多次到劉享武老人家中做福利院入住動員工作,但兩位老人都沒有前往福利院生活。2016年,與劉享武夫妻一起居住的七戶群眾,另外六戶群眾全部通過國家易地搬遷扶貧政策,搬離了沙壩村民小組。通過鎮村幹部大量的走訪動員工作後兩位老人依然堅持在原地居住。
目前,兩位老人的日常的生活均能夠自理,耕種著房屋周圍1畝左右的土地,每年飼養了1頭豬。遇到生病等困難都是老人的六個侄子輪流照顧。每年的春節、中秋等節日,天星鎮黨委政府都帶著大米、慰問金、棉被、衣物等到老人家中看望慰問。
由於老人居住地周圍無水源,加之山高坡陡,尤其是生病治療條件艱苦,天星鎮黨委政府一直沒有放棄對老人的關心關愛。鎮黨委政府繼續動員劉享武夫妻入住中心福利院,搬離不適宜居住的生活環境,從根本上解決不通路、飲水難、住房不安全的問題。安排南甸村黨總支書記劉高祿直接掛鈎幫扶劉享武夫婦,定期上門解決實際問題。日常起居由老人的侄子劉高均具體負責。已將劉享武夫妻的通路、飲水和安全住房納入政府扶持,有計劃地進行解決,重點幫助兩位老人的日常生活救助。
記者:羅定東 汪萬春 羅 琴
大關櫻桃熟了,進園隨便吃,又一周末自駕好去處!
有一種屬於大關人的春天,叫做吃刺老苞,隱藏在大山中的美味
快到碗裡來!大關吉利「小鮮筍」配「小鮮肉」
破天荒!"魯智深"到大關黃連河,為何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