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笑哈哈 甜蜜蜜 頂呱呱
金秋9月,樂東黎族自治縣大地一派生機勃勃。在該縣佛羅鎮福塘村的田洋上,村民陳運國正與工人在地裡忙碌,搭棚、施肥、播種……為新一輪哈密瓜種植做準備。
近日,海南日報記者沿海榆西線驅車至佛羅鎮,道路兩旁的白色瓜棚延綿至遠處的龍沐灣畔,許多農民正在田地裡栽種哈密瓜苗。經過20多年發展,哈密瓜逐漸成為樂東的特色農業產業,農戶用汗水和智慧澆灌出哈密瓜一樣的甜蜜生活。
「別看我們這都是沙土地,但種出來的哈密瓜鮮甜多汁,這土地金貴著呢。」說起哈密瓜種植,陳運國語氣裡滿滿的自豪。可在上世紀90年代,要在沙土地裡種出沉甸甸的哈密瓜,佛羅鎮的百姓想都不敢想。
「佛羅靠海,土地沙化貧瘠,降水又少,老百姓大多靠出海捕魚,閒暇時種些瓜果維持生計。」福塘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方才和說,1992年前後,有外地農戶來佛羅鎮租地種哈密瓜,也是從那時起,村民們發現哈密瓜產業蘊藏的財富。「那年,客商種植的哈密瓜收購價每斤2.5元,而我種植的西瓜每斤收購價才8分錢。」方才和說。
這樣的效益,讓方才和對哈密瓜心動了。1995年,他與同村的陳奇夏、蔡福亮3人合種了6畝哈密瓜,當年每人就收穫了1.8萬元。哈密瓜可觀的效益,極大地提高了當地農民的積極性,種植面積逐年增加。而今,該村有近400戶農戶種植哈密瓜,種植面積達4000餘畝。
外來品種哈密瓜「落戶」福塘村也並非一帆風順,不久後便出現「水土不服」。「露天種植容易產生病蟲害,結果率低,要是碰到颱風,農民半年的心血就全毀了。」方才和說。
「種植不難,但技術難掌握觀念難改,」在陳運國看來,每次種植技術和觀念的變革,都給佛羅鎮百姓帶來了收入上的突破。2003年,佛羅鎮種植戶自發組織到山東省壽光考察瓜菜種植,受到當地大棚保暖技術的啟發,回來後便開始普及大棚種植,後來又引進滴灌、水肥一體化等先進技術,讓哈密瓜的抗病蟲性提高、掛果率上升,畝產達到6000斤,佛羅鎮的哈密瓜產業年產值也達到了1億元。
產業發展壯大還為貧困戶打開了脫貧致富的門,通過「龍頭企業+合作社+貧困戶」合作模式,助力當地貧困戶摘下「貧困帽」。「近年來通過推薦優質品種、提供技術指導,帶動村民種哈密瓜1000畝以上,66名貧困戶實現脫貧。」福塘村樂東裕翔密瓜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陳東雷介紹,合作社採取「統一供應瓜苗、提供技術指導、最低保護價收購、統一擔保,引導農戶分戶種植」的方式,有效化解了貧困戶種植哈密瓜面臨的風險。
以哈密瓜為代表,近年來,樂東堅持推進農業品牌化、無害化、標準化、規模化、效益化建設,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打造出樂東熱帶高效特色農業「王牌」。數據顯示,2019年,該縣實現農業生產總值77.55億元,佔全縣生產總值的53.72%。其中南繁制種面積11萬畝,冬季瓜菜種植面積40萬畝,產量58萬噸,85%冬季瓜菜銷往島外。
如今的福塘村,一排排小洋樓拔地而起,家門口停靠著小汽車,小小哈密瓜讓村民們過上了火紅的生活。
(責編:潘惠文、席秀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