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八仙傳說》和《西遊記》的人,尤其是一個具有修行心態的人和一個無神論者對待這些文藝作品會得到不同的答案。做為一個普通的常人,他看到的只是一般的文藝作品無異的故事情節,《西遊記》裡孫悟空的斬妖除魔、百變神通和那些吳承恩為讀者刻畫的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而作為一個修煉的人,則更看到的卻是人為何要修道、以及人成神之路的種種艱難。
修煉成仙何其艱難 百般艱辛才成以成道
和《西遊記》一樣,《八仙傳說》也是使人明白一個道理:修煉成仙何其艱難,都是歷經萬苦、百般艱辛才成以成道。人生就是一臺戲,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換個形式、換一個舞臺、人物一來,人就迷了。其實,人在年輕的時候是很難看清人生的,到了垂暮之年卻會回首抑或品讀人生的種種況味,於是人變得可憐。我們經常看到老太太坐在大街上和街坊鄰居們在說話聊天,或者一群老頭聚在一起下棋、中年人圍成一堆在玩麻將玩撲克、年輕人在歌廳裡不斷響起的卡拉OK。望著他們我就覺得可憐,有的人已經年過半百,如果僅僅是滿足吃喝玩樂這輩子還有什麼意義?好不容易來人世一遭,馬上就要離去,這是何等的滋味啊?人,迷在塵世之中,看不到自己人生未來的方向,這種感覺是很令人心痛的。迷者是不清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嘛!
八仙神通圖
有人說「人生得意須盡歡」,可是「人生得意須盡歡」那是詩人的瀟灑,即便如此,過後他們還是會否定,那只是自己一念的想法而已,只是對酒當歌時的心境,而並非人生的真正追求,今天人所說的「及時行樂」也不過是那些無所事事之輩拿來虛度人生的一種藉口。
常人中有句話叫做:出名要趁早。那麼對於尋找人生意義的人們來說,不也是一樣的麼?何苦到老時再感嘆再後悔呢?人在少時,就應該居安思危,做好人生的選擇,切莫走錯了路。這種選擇並不是單單對於工作、事業的選擇,而是人生意義的追尋,人到底為什麼出生,然後入死?人,快樂的時候,是很難想到的,可是明天,你就有可能大病一場,住院遭罪,或者遇到一場車禍,從此在床上度日如年,要麼眼睛瞎了、要麼家中變故,要麼高官父親因貪汙被抓了,太多了,人生的種種苦難,是能說的完的麼?人就是把自己看的命太好了,以為別人命好,自己只要追求也能命好,其實根本不是這樣。
成仙之路處處是過關、處處是考驗、處處是磨難
過去的人,是講究「天命」的,遵從的是上天的安排,天意不可違啊。那八仙來說,他們的成仙之路處處是過關、處處是考驗、處處是磨難,天上的眾神都在注視著這群修道之人。他們的師父太上老君一直慈悲的看護和點化著自己的徒弟。
八仙,就是在民間廣泛流傳的八名得道仙真。共七男一女,即漢鍾離(鍾離權)、張果老、韓湘子、鐵拐李、曹國舅、呂洞賓、藍採和及何仙姑。八仙的傳說甚早,唐代已有《八仙圖》與《八仙傳》,但其中的人姓名尚未固定。至明代吳元泰小說《東遊記》,才確定為以上八人。
八仙分別代表中國人的男、女、老、少、富、貴、貧、賤等八個方面
傳說八仙分別代表中國人的男、女、老、少、富、貴、貧、賤等八個方面。八仙所用的法器,合稱「暗八仙」,都有一定的含義。張果老所持寶物魚鼓能佔卜人生;呂洞賓的寶劍可鎮邪驅魔;韓湘子的笛子使萬物滋生;何仙姑的荷花能修身養性;李鐵拐的葫蘆可救濟眾生;鍾離權的扇子能起死回生;曹國舅的玉板可靜化環境;藍採和的花籃能廣通神明。
八仙均為神仙中的散仙。也是懲惡揚善,濟世扶貧的神仙。民間傳說中有許多關於他們的故事,「八仙巧懲惡老財」是其中的一個。但以「八仙慶壽」與「八仙過海」的故事流傳最廣。據道書記載及民間傳說,八仙「事跡」如下:
鐵拐李
鐵拐李附一餓死者的屍身後才蓬守垢面、坦腹跛足
鐵拐李,亦稱李鐵拐。李鐵拐,相傳名叫李凝陽,或名洪水,小字拐兒,自號李孔目。曾遇太上老君得道。李玄在修道之路上非常虔誠精進,但他還是有一顆愛美之心沒有去,因此天意的安排將其在神遊時因未及時返回,其肉身誤為徒弟火化,遊魂無所依歸,乃附一餓死者的屍身而起。蓬守垢面,坦腹跛足,並用水噴倚身的竹杖,變成鐵杖。將其安排成一個醜陋的拄著鐵拐的老乞丐的形象,這就是我們後人所熟悉的「鐵拐李」李玄,故稱「鐵拐李」。元嶽伯川雜劇劇本《呂洞賓度鐵拐李嶽》曾記其事,後又被採入《東遊記》,但情節有所不同。
漢鍾離原來是戰功赫赫的大將軍
漢鍾離,原複姓鍾離,名權,後改名為覺,燕臺人,字寂道,號和穀子,又號正陽子。相傳誕生時,異光數丈,狀若烈火。一個曾經的大將軍,屢獲戰功,但是在他最後一次的戰役中,卻失敗了,此也是天意的安排,他的命中最終就是要歸道的。因而受鐵拐李的點化,上山學道。下山後飛劍斬虎、點金濟眾,最後與其兄簡同日升天,度呂洞賓而去。見《東遊記》。有關其神仙傳說,起於五代、北宋。《宣和書譜》卷十九:「神仙鍾離先生名權,不知何時人。而間出接物,自謂生於漢。呂洞賓於先生執弟子禮。」後遂稱「漢鍾離」而不名。鍾離權逭雙□髻以傳道,手搖扇子,袒露大肚,一派散仙之風 。
張果老命中有福 誤食首烏精成仙
張果老,亦名張果。原為唐代道士,相傳隱居於恆州條山,唐武則天時自稱已數百歲。武后召之出山,他裝死不赴。常倒騎白驢,日行萬裡。唐玄宗時,派使者請他入朝,授以銀青光祿大夫職銜,賜號通玄先生。其故事最早見於《明皇雜錄》。新、舊《唐書》均有《張果傳》,列方技類。
張果老命中有福,無心插柳柳成蔭般的喝了首烏精鮮湯,無福之人,就好比那對夫婦,想盡一切辦法終於得到了首烏精,但是兩人因為貪慾之心,都怕對方霸佔了煮好的首烏精,共同出去尋找柴火,就在這時,幾天沒吃飯的張果老發現有人煮的東西就吃掉了,夫婦回來後一切都晚了,可見無德之人想盡一切辦法得到不屬於自己的東西,終歸還是要失去。
呂洞賓曾心慕何仙姑 黃粱一夢修道堅
呂洞賓,即呂巖,字洞賓,號純陽子。呂洞賓未修道之前,追逐塵世的名利,為了光宗耀祖,可是名利心不去,而招致殺身之禍,跳下懸崖,在山洞一呆,世上已經過去幾十年了,回到家,妻子早已故去,兒子也已經到了晚年。方才悔悟人生苦短,堅定修行的決心。畢竟呂洞賓前世是華陽真人,太上老君在華陽真人被貶下界之時給了他一華陽巾,保護他在人間免受惡人的陷害。可見,一個想要修行之人,沒有師父法力的保護是很難修成的。呂洞賓在人間男女之情不去,心理對何仙姑有好感,鐵拐李警告他如果兒女私情再不去掉,以前修行的成果將前功盡棄。古時,對於修行之人,男女之間犯了戒就是最嚴重的,就不會再有修行的機會。人身失去,又將再次輪迴,按照業力大小又不知要託生何處,能否再轉生人身都是未知。
呂洞賓
相傳呂洞賓進士落第後遇鍾離權,鍾離於爐上煮黃粱飯,授枕予洞賓睡,夢見自己中進士、當官、升侍郎、成親、為宰相、被誣害、獲罪、家破人亡、窮困潦倒……倏忽醒來,黃粱猶未熟,方知貴不足喜,賤不足憂,人世間不過一場夢而已。遂棄家,拜鍾離權為師,入終南山修道。傳說他曾在江淮斬蛟、嶽陽弄鶴、客店醉酒等。有關他的神話傳說,大概最早起於北宋嶽州一帶。小說、戲曲中反映其故事很多。最後,呂洞賓並沒有因為情愛而享受人間短暫的兒女情長,最終度化了何仙姑,令她一同修道,成為同道中人。
呂洞賓自從黃粱夢得悟,跟隨師父鍾離先生,每日在終南山學道。或一日,洞賓曰:「弟子蒙我師度脫,超離生死,長生妙訣,俺道門中輪迴還有盡處麼?」師父曰:「如何無盡!自從混沌初分以來,一小劫,該十二萬九千六百年,世上混一,聖賢皆盡。一大數,二十五萬九千二百年,儒教已盡。阿修劫,三十八萬八千八百年,俺道門已盡。襄劫,七十七萬七千七百年,釋教已盡。此是劫數。」
洞賓又問:「我師成道之日,到今該多壽數?」師父曰:「數看漢朝四百七年,晉朝一百五十七年,唐朝二百八十八年,宋朝三百一十七年,算來計該一千年一百歲有零。」
洞賓曰:「師父計年一千一百歲有零,度得幾人?」
師父曰:「只度得你一人。」
洞賓曰:「緣何只度得弟子一人?只是俺道門中不肯慈悲,度脫眾生。師父若教弟子三年嚴限,只在中原之地,度三千餘人,興俺道家。」
師父聽得說,呵呵大笑:「吾弟住口!世上眾生,不忠者多,不孝者廣。不仁不義眾生,如何做得神仙?吾教汝去三年,但尋得一個來,也是汝之功。」洞賓曰:「只就今日拜辭吾師,弟子云遊去了。」
三年後,呂洞賓空手而歸,可見人心不古,世人之難度化。呂洞賓徑上終南山尋見師父,雙膝跪下,撲伏在地。鍾離師父呵呵大笑,自己知道了,道:「弟子引將徒弟來了?不知度得幾人?」呂洞賓慚愧告知無度一人。
何仙姑採茶遇呂洞賓 得度化
何仙姑,名瓊,永州零陵人。十三歲時,入山採茶,遇呂洞賓。後又夢見神人教餌雲母粉,遂誓不嫁,往來山谷,輕身飛行。每日朝出,暮持山果歸來服侍母親。後屍解仙去。
藍採和本欲跳橋自殺 得漢鍾離度化
藍採和,唐代的隱逸。所傳故事最早見於南唐沈汾《續仙傳》。常衣破藍衫,一足靴,一足跣,夏則披絮,冬則臥雪,氣出如蒸。藍採和常行歌於城市乞討,手持大拍板長三尺餘,似醉非醉,踏歌雲「踏歌藍採和,世界能幾何。紅顏一春樹,流年一擲梭」,均為神仙脫世之意。
藍採和在看透生死、人間情愛都是痴迷過後,一個人去酒館喝酒,得到鍾離權之度化,漢鍾離問誰能不怕死跳下橋,藍採和借著醉酒跳下了橋,卻沒有事,乘雲而去。後來跟著漢鍾離鐵拐李修道。
曹國舅樂善好施 命中與道有緣
曹國舅,姓曹,名景休,徐州人。宋仁宗曹皇后之弟,故稱國舅。因其弟景植不法殺人而伏罪,曹景休恥見於人而隱居山巖,葛巾野服,矢志修真。經鍾離權與呂洞賓之度化,曹國舅得還真秘旨而修道成真,並由鍾離權和呂洞賓引入仙班。在八仙中,他的事跡最少,出處最晚。曹國舅,對百姓樂善好施,為百姓做了很多的好事,命中與道有緣。
韓湘子傳為韓愈之侄孫
韓湘子,名湘,字清夫,傳為韓愈之侄孫。相傳韓湘自幼學道,追隨呂純陽,後登桃樹墮死而屍解登仙。韓愈官拜刑部侍郎時,賓客盈門,朋僚宴賀。韓湘子勸韓愈棄官學道,韓愈則勉韓湘子棄道從學。韓湘子以徑寸葫蘆,酌酒遍飲賓客,數鬥不竭。又以盆覆土,開花兩朵,上有金字之聯: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後來,韓愈以諫迎佛骨事,貶謫潮州,別家赴任,途經藍關,值大雪,馬憊於道。韓湘子冒雪而來。韓愈問其地,即藍關,嗟嘆韓湘子預言之靈驗。後韓湘子護愈抵任,復隨愈移袁州,最後度其叔韓愈入道。
韓湘子是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的侄子,一直有修仙向道之心,明白張果老為何倒騎驢,後拜張果老為師,潛心向道。而韓愈在塵世中可以說已經獲得了顯赫的功名,但是為了上書唐憲宗的「佛骨」事件,還是被貶去潮州作了刺史,在塵世為百姓造福是一件好事,但是百年之後還要輪迴,韓愈終究沒有看透這一切。
歷來道家都是師父找徒弟,找到的人一定要德高,根基好方可傳道,一切有定數的,人生百年一過,轉眼就入土,有什麼是值得留戀的呢?世間事,怎能強求?紛紛亂世,不過如此, 一切虛妄仿佛空中樓閣,平時要多抱有清靜無為之心,順應天意,才能得到天的護佑和垂青!
關注健頤舒院,獲得更多文化觀點。點擊本期標題下方「健頤舒院」即可進入我們的微信訂閱號添加關注。如果喜歡我們發送的內容,有勞點擊標題右上角菜單內的「分享到朋友圈」或「發送給朋友」,讓更多的人分享你的感受。
健頤舒院微信號 jysy-gl
健頤舒院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