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蘇省常州市武進縣,程立力被當地人叫做碩士雞倌 。我們的記者去採訪他的時候,程立力首先就讓記者看了一場鬥雞比賽。
程立力特意選擇了一隻個頭很大,生性兇狠的大公雞,它的對手卻足足小了三分之二。
記者:「你覺得哪只雞能贏?」
程立力:「大的打不過小的,這個是三分之一的體重,大的打不過它,它的野性非常強,它的肉也很緊湊,它還是維持在這種野性的狀態,肉味也就相當好了,但是它活動量太大它就不長肉,它的野性稍微還要降低一點點。」
鬥雞獲勝的這隻公雞叫藏雞,是程立力最滿意的品種之一。每次引進一批原種雞,程立力都要做這個實驗,觀察雞的野性有多大。這位動物營養學碩士研究生告訴我們,別看他說起養雞來一套一套的,但他卻不善於跟養殖戶打交道,也不知如何跟銷售商做生意。那麼程立力一年4.5億元的銷售額是怎麼賺來的?
1991年,程立力從華南農業大學動物營養專業研究生畢業,回家辦了一個養雞場。
程立力:「從政,當官,但我這個人來講又有點先天不足,和別人打交道又能行,當教授要當個一流的教授,非常困難,所以我就選擇又和經濟有接觸,又沒脫離這個行業,像這些優秀的人他又不願去做的行業,我也許就是最優秀的。」
回村小試牛刀,只用了六年時間,程立力養的雞達到三四十萬隻,資產已超過100萬元。但是有一天,程立力跟賣雞的父親去了一趟市場,在那裡,從來沒去過活禽市場的程立力發現,自己養殖的雞與市場需求存在差距。
程立力:「問這些消費者,還有那些小商販,他們認為什麼樣的雞好,他們就給我描繪了這樣的一個景象,說體重是三斤左右,那正好符合三口之家,三口之家,正好吃一頓,外觀的毛色,要感覺到比較漂亮一些。」
只要縮短養殖周期,出欄三斤重的雞並不是什麼難事,但根據程立力的經驗,雞生長到120天左右,無論肉質、營養還是口味都是比較好的,可怎麼能長到3斤呢?這樣合適的雞在哪裡?程立力從江西、四川、雲南等地,引進4000多隻原種雞。經過多方對比,把體型、口味都不錯的藏雞作為選育的種雞,可是,他看重藏雞好鬥的優點卻成了企業大規模發展的缺點。
程立力:「最大的一個缺點,是長得太慢了,我們的飼養成本也就太高了。」
以原種藏雞的生長速度,要達到3斤的要求,就得多養一到兩個月,如果養殖,成本將增加一倍,沒利潤可賺,可程立力引進的十多個品種,很難找到比藏雞更適合消費需求的品種,程立力被逼到一個兩難的境地。這時,大學期間學動物遺傳學的張康寧等人品牌加盟到程立力的公司,幾個人一合計,決定培育一個新品種。
張康寧:「拿了十幾個品種,在這個地方我們進行飼養試驗,在這個飼養試驗當中,然後進行雜交的觀察,最後尋到這樣一個配套系。」
程立力:「就像這個雞,它就長得很快,這個雞有八斤,這個雞有三斤,接近大了三倍,把這個雞跟這個雞雜交以後,使這個雞外觀和這個雞接近了,但是它的生長速度比這個雞要快得多了,它的肉質又保持了這個雞的相當一部分的肉質。」
1998年,經過多次試驗,程立力他們終於培育出一個讓他們滿意的新品種。但能否得到市場認可,程立力還是沒有把握,他帶著兩名員工到上海市場試試銷售情況。
公司技術部經理 莊新娟:「我們員工當時很激動的,就是老闆親自要去賣雞,所以我們大家員工就在一塊兒,給他準備了一點吃的東西,然後就送他到市場上,拉了一車雞,滿滿一車雞就出發了。」
到了上海後,程立力發現,三黃雞和大白雞是上海市場的主要品種,而且個頭都比程立力的雞大出一倍多,消費者能否接受這種個頭小的雞,程立力這時候才覺得這個險冒得太大了。
程立力:「上市的時候,那我的雞舍的存欄也有20多萬隻雞了,如果說一隻雞賺5萬元,我能賺100萬,但是如果說倒過頭來雞虧5萬錢,那就要虧掉100多萬。那整個公司的資產當時也就100萬左右。」
程立力忐忑不安地度過了十幾分鐘後,他就被商販們圍了起來。
公司技術部經理 莊新娟:「市場上要雞的人太多了,結果你搶我搶,他也看不過來,有些雞被別人偷跑了。」
程立力:「沒有辦法控制了,反正它有十幾個人在那裡,我認人又不行,他說我給過錢了,我這個人也記不住人,他們搞的清楚,我說了半天沒人理我。」
就在程立力對失控的場面手足無措時,一位員工站了出來,並且很快控制住了混亂的局面。
程立力:「他是小學三年級的,他長的五大三粗的,他說不要拿了,他一叫別人還有點害怕,那別人就停止了。在這種場合之下,明顯感覺到,他比我好得多,和他們也能夠賣雞,和別人打交道。」
從上海回來不久,那位跟他到上海賣雞的員工,就被程立力從養殖場調入剛剛組建的銷售部,負責銷售工作。
程立力:「這方面我確實是不行的,不要說研究生什麼都強,還有很多方面是很差的,我還真得認這個帳,但是作為一個企業來講,他比我強,就讓他去做這個。」
公司員工 倪溢:「賣雞的時候,雞給人家偷了,或者錢給人家坑了,這個上面他不太擅長,後來他請了賣雞上面比較厲害的人,拉到他這團隊裡面。」
擅長營銷的倪溢,就是在這不久進入了公司主管銷售的,並為程立力建立了完善的銷售渠道,很快便立竿見影。
程立力:「大概普通的雞的飼養成本可能3元錢一斤,我這個雞的成本大約要4.6、4.7元到4.7、4.8元左右,但是賣的話呢,我能賣到6元錢一斤,1999年一年就賺了100萬。」
2001年,程立力的公司與上海、江蘇及浙江等地的商販建立了直接的聯繫,由他們到養殖場把雞拉走,銷售量大增,這讓他感到空前的壓力。
程立力:「那時候是就恨我的雞太少,那雞能夠越多,我賺的錢越多,那直接的思路,我們就拼命地建雞舍。」
建雞舍首先得解決土地問題,他看中了邱家塘村邱進方那塊自留地,當他找到邱進方時,沒想到事情的進展並非如他所願。
程立力:「在我的理解上來講,有事談事,把它談完了就拉倒,但是發現了沒幾個人理我,他這樣一說,我沒興趣,我們不幹,那下面我就沒招了,我不知道下面怎樣把這個話題再引到這個上面去,就感覺到,在這方面感覺到很困難。
邱家塘農民 邱進方:「外鄉人,一個你不曉得他的性格脾氣,有可能騙你的。」
讓程立力不解的是,本是件雙贏的好事,但邱進方卻對他這個外鄉人警惕性很高,不願意租地給他。無奈之下,程立力想到了在村裡居住的遠方親戚蔣鳳妹。
馬杭村農民 蔣鳳妹:「我們就到他家裡去串門先嘮家常,完了以後就說,你們這些地放在那個地方,放著也是沒用,不可以租給我們家程總搞點養殖,他們說那個戴眼鏡的原來是你們叫來的。」
在蔣鳳妹的幫助下,程立力最終把地租了下來,但這已經花去了他一年多的時間。程立力感覺到按照這樣的方式發展太慢。
程立力:「我發現農民跟農民打交道,比我跟農民打交道他更強,那行,土地難嗎,你農民你可能有一塊地,那你就不要和別人煩了,你自己在自己的自留地上,你就可以建雞舍了,哪怕你自己沒有地,那你和你的隔壁鄰居談,也比我好談。」
程立力考慮運用公司加農戶的方式來發展,他首先看中了離城區只有十幾公裡的觀後村。當程立力與員工找到村民時,當地人卻對養雞不感興趣。
觀後村農民 羅建平:「原先不敢,就是沒有把握,不敢養,就聽人家說,說養雞還可以。」
羅建平,原本為別人運建材,一年下來也有一萬多元的收入,養雞對於他來說,還是個門外漢,像羅建平這樣的情況,在村裡佔大多數。如何才能吸引人們來養雞呢?程立力承諾無償提供技術支持,這一次,他要從農村來的員工去給村民們算帳。
羅建平:「公司承諾就是,我養1.5萬隻雞,一年兩批半雞,就是120天一批雞, 1.5元錢一隻雞,兩批半,就是3.75萬,3.75萬乘以1.5元,就是5萬多元錢。」
一次又一次到村裡給村民們算經濟帳,可村民們很現實,看不到好處,說破頭也不管用。
程立力:「他真正要拿錢出來進行做還是有一個過程存在,他要去剖析你這個公司會怎麼樣,它最現實的是看到別人做了,別人是不是賺到錢了。」
程立力決定先樹立一個示範戶,正好在這時候,羅建平主動提出試養。
羅建平:「有的人說你開車子,掙到錢了,你算不來,有人說你算得來養的,說養雞比開車子效益好。後來我不管,我就來試試看。」
第二年,羅建平養了三批雞,年底一算帳,比他搞運輸掙的錢要多得多。
記者:「養雞一年能賺多少錢?」
觀後村農民 羅建平:「養好了,一年七八萬元,一般是五六萬元。」
看到羅建平養雞賺了錢,許多原本還在觀望的農民也加入養雞的行列。
程立力:「剛開始第一年的話,好象就10幾戶左右,那第二年有五六十戶,那後來每年比例都差不多,但是基數大了,現在來講,一年增加100多戶沒問題,像今年我整個公司的話,大約增長500戶左右。」
2005年,程立力帶動了常州市1000多農戶搞養殖,並且在合肥、徐州兩地建立了養殖分公司,年出欄商品雞3000多萬隻,這時,經銷商和農戶之間的矛盾開始激化。
秦皇島消費者 王春雨:「你人不注意了,把死雞放裡邊了,給塞籠子裡邊了,有的把磚頭給你放裡邊了。」
程立力:「農戶講,我這1000雞都很漂亮的,他就在裡面亂挑,1萬多隻雞,1000多隻雞挑走了,把我的雞影響了,他說也很煩。」
最要緊的是,消費者經常出入雞舍增加了雞染病的機率。而且每天有幾十位銷售商前來收購,每一位銷售商公司都得配一名質檢員,這對於公司來說增加了不少的成本。程立力決定建立一個銷售中心,農戶把雞運到銷售中心,由公司進行質量、重量的認定後按等級交給銷售商,避免農戶與銷售商的矛盾。
秦皇島消費者 王春雨:「在這兒好多了,公司統一管理,要什麼樣的就上什麼樣的雞,挺好的,我們也省事,省事挺多。」
程立力:「現在目前每天的交易量是10萬隻雞一天,預計我們今年全年的量是3700萬隻,按照資金算帳,今年應該是4.5個億的銷售額吧。」
本文轉載自好商機網,如有侵權,聯繫即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