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敗矣:不是因為愛國還是黨派,而是過於零碎和頹廢|王刃

2020-08-28 王刃南宋

《八佰》電影今天上映,必須支持電影。這是我在2020年看的第一場電影。影院內顯然一片悽慘,估計為省電,櫃檯連燈都未打亮,諾大影院就兩個服務員,首映影廳內稀稀拉拉七八觀眾而已。網傳票房首日3.5億元,我不是很相信。但我衷心祝願《八佰》票房好,2020年電影業實在太難了,博納院線副總裁還跳樓獻出生命。

為《八佰》首映,馬雲現身華誼,華誼老大王中軍作陪, 希望借《八佰》能逆勢挽救華誼。華誼為影片投了5億人民幣,卻歷經波折,原來預告的上映時間被一再叫停,《八佰》電影審批號也從2019年內部試映第88號,變成了2019年第800號。終於過審,今日全國公映,實在折磨。

《八佰》講的是一段真實歷史。上海四行倉庫八百壯士抗擊日寇。淞滬會戰,為掩護潰退的國民黨主力部隊,在國際上塑造抗戰形象。國民政府命令88師524團第1營固守四行倉庫,謝晉元率領指揮,「死守上海最後陣地」。

四行倉庫全營守軍僅400人左右,對外號稱800人,守軍主力之前還是湖北一個縣城保安大隊。面對幾十倍的日軍瘋狂進攻,守衛四行倉庫的官兵孤軍斷後,置之死地,浴血奮戰。上海市民隔蘇州河像看電影一樣觀看,四行倉庫抗日保衛戰,經中外媒體報導,第一次正面豎起中華民族敢於抵抗外辱抗擊日本的的形象,史稱「八百壯士」。

四行倉庫緊鄰英租界,日本不敢動用飛機、大炮轟炸,守衛者打退日軍8次進攻,消滅200餘人,摧毀日軍坦克2輛。按當年日本報紙,另有一說。由新上岸的日本海軍陸戰隊開展,並未猛攻,僅死一人,傷四僅,此說法擬有假。四天後,謝晉元率部撤進英租界,歷時一年半。謝晉元沒有死在戰場上,卻被叛徒刺殺在租界內。400勇士也淪為了日軍俘虜,被送去南洋做勞工。

謝晉元及中國守軍,是真正的民族英雄,明知自己已經被拋棄、被出賣、被利用、被遺忘,依然憑藉信念和民族大義,用血肉之軀,堅守抗日陣地,悲壯並光榮,鑄成中華民族魂。

我是帶著崇敬民族英雄的心來看這場電影的,看後很失望。電影場面宏大,細節技術顯然很專業。關鍵是,主題的散漫與游離,支離破碎的故事與細節,讓觀眾不知所云,無所提煉,無法總概。據說,因被剪造成;但我看,不完全是剪刀,是故事本身太碎,只見樹木,不見森林,不見中心。

一、關於故事。歷史故事需要真實、完整。《八佰》電影僅僅講了四行倉庫攻防戰,到衝向英租界就結束了。史實是,800壯士在英租界,歷時一年有半,且謝晉元被叛徒殺害;再後壯士被送南洋做勞工。電影,僅講了三分之一,感覺有頭無尾。當戰士衝向橋頭時,電影戛然而止,生生斷片,讓人不知所云,實在敗筆。

二、關於剪輯。網上盛傳,本片之所以被叫停,是因為宣傳國民黨積極抗戰,引來審核剪輯。我認真看畢全片,實在說,真未感覺本片有黨派之別,而是中華兒女在民族面臨生死存亡危急時刻,必須挺身而出為民族生存而戰。我們讚美每一位為中華民族生存而戰的英雄和戰士。

三、頹廢。導演自以為是,想從新穎角度切入。從逃兵、怕死、不敢殺人開始,轉變成視死如歸的英雄。因過於鋪墊逃兵們害怕打仗,不敢打仗,怕死,時刻想辦法逃回村子裡和娘、老婆種地等等,不及轉變成英勇抗戰的戰士就死了,造成全片充滿著流氓兵痞頹廢氣息,儘管導演可以一直想正能量講抗戰故事。按說謝晉元是主角,但本片僅見他說幾句對話外,沒有看見謝晉元團長指揮若定,大將風度。同為團長,我們在《亮劍》裡看到李雲龍指揮藝術和戰鬥精神,由此產生對英雄的崇敬。而本片中謝晉元的精神品質一直模糊,薄如一張白紙。

四。無感人亮點。沒有靈魂的大片都是廢品。本片雖場面宏大、震撼,拍攝技術細節也很到位,血肉橫飛。但遺憾的是,通片沒有真正感人肺腑的亮點。唯一讓人動容的鏡頭是:一個個綑紮炸藥的戰士從樓上跳上日軍戰車,與日軍同歸於盡。僅此一例,且未作更多鏡頭渲染。但既便有此一鏡,實在不足讓一部電影構成價值而讓人感動並由衷讚嘆。

五、廢星。電影用了一些明星,如黃曉明、李晨、姚晨、陳建斌等,應是花了不少錢。但一晃而過的明星對電影並未有任何核心和關鍵的助力與推動,也不解決電影吸引、感人和深刻的核心價值。本片明星均成廢星,無足輕重。中國電影要好好向印度電影學習,回到故事本身中去,不要投機取巧,找幾個明星就可以騙粉絲的錢,雖為小錢。

六、抗議。電影用大篇幅描述一個猥瑣男人,一個懦弱、自私的讀書人老算盤,從頭至尾都在逃避畏戰,且沒有一個結果:死啦,跑啦,戰鬥啦?而這人竟被定義為浙江人,令人作嘔。儘管這是一部電影,僅是文藝人物塑造,但我作為浙江人,對此描述表示氣憤。從此後,再也不看管虎破電影了。馬雲氣呼呼地離開了電影院,我想,管虎顯然不知道馬雲作為浙江人內心的氣憤。難道猥瑣男是指馬雲這類讀書人嗎?浙江人外柔內剛,日本軍在諸暨,硬生生被村民用鋤頭打出去。魯迅也說,看去文弱的柔石「有台州人的硬氣」。管虎不行,無常識。

我以為《八佰》的電影顯然是失敗的,儘管我還是希望它能成功。《八佰》的失敗,不是因為愛國還是黨派,而是過於零碎和頹廢,找不到讓我們感動一刻。 更不可能如電影文宣寫的那樣:「待我成塵時,你將見我的微笑」。笑不了。

《八佰》敗矣!

相關焦點

  • 被吐槽的《八佰》,究竟是愛國巨作,還是歪曲歷史?
    被吐槽的《八佰》,究竟是愛國巨作,還是歪曲歷史?這部電影自發行以來,可謂是充滿了爭議和爭論。大多數人首先想到的不是國讎,而是如何保住生命。不能怪他們,畢竟大家都知道這是個死局。因此有鄭愷飾演的陳樹生留下絕筆,毅然地綁上炸彈,跳進敵人之中;有端午在即將逃出戰場的時候轉身返回;有姜武飾演的老鐵獨自保護著國旗。從無到有,只有四天的時間。任何人都不是孤島。人們可能會因為害怕而麻木,但是同樣的熱血卻會點燃冰冷的心。
  • 被罵慘的《八佰》,究竟是愛國巨作還是歪曲歷史?
    《八佰》罪不至此。,而是如何保命。人也許會因為恐懼而麻木,但同類的熱血總會點燃冰冷的心。戰士們喚醒了南岸的血性,《八佰》喚起了我們的愛國情懷。從這個意義上說,《八佰》是成功的。 除此之外,《八佰》還缺少一點更深層次的人文情懷。我們的戰爭片似乎常會出現這樣的缺憾,過於關注戰爭的宏大敘事和帶來的愛國情懷,但卻忽視了對戰爭本身的反思。
  • 《八佰》再也不是八佰,而是十四萬萬
    《八佰》的全國上映,點燃了中國民眾潛藏在血脈裡的深深愛國思潮,再一次將人們的記憶拉入那個戰火紛飛、強敵環伺、舉族有亡國滅種之險的時候。作為主旋律電影,《八佰》把幾代中國人歷來裹藏胸間的一腔憤懣之氣、一股豪氣、萬千志氣強烈地激發出來。
  • 八佰,悲矣!壯矣
    暌違已久的《八佰》終於上映了,超過5億製作經費,國內頂尖製作團隊,實景拍攝,全程IMAX攝像機拍攝(亞洲首部)去年因為《八佰》無法上映,華誼虧損40億,幾近退市。所以《八佰》在商業上只能成功不許失敗。因為電影的立意,很難。《八佰》絕不是主旋律電影,沒有波瀾壯闊的史詩,只有可歌可泣的鐵血男兒。能看出《八佰》的野心,它想寫戰爭中最普通的人。向死而生的悲壯!
  • 八佰,主要的不是點評,而是記住那段歷史!
    八佰,它值得觀看!注意,一下觀點僅為個人觀點,文明觀看,不喜勿噴。八佰上映到現在已經是第十九天了。本以為是一部好評不斷的國產戰爭片,但是卻發現,電影評論兩極分化,差距很大。甚至很多觀眾直呼大失所望,影片完全不合理,是爛片一部。但是,八佰,它值得觀看。
  • 愛國、亡國、殉國:溥儀和木蘭與八佰護旗手,這是一個時代的變遷
    但在中國,對溥儀一生功過的描述完全不是同一回事。他被放逐,他盼待帝制復闢,光復大清江山,但這些事情,都在中國視點之下被重新編纂和修剪成另一個版本,一個講述溥儀被偉大社會主義救贖和解放,為他破地獄,讓他重獲新生的版本。
  • 《八佰》雖然評論兩極,但我還是去看了
    如果喜歡,那喜歡的理由會大抵相同:國產戰爭的頂尖製作,血流成河,悲壯慨然,激發起的民族大義、愛國情懷和對戰爭的反抗,讓人心有戚戚焉;如果不喜歡,那不喜歡的理由則可能會有不同:有些人會覺著凌亂,因為從去年確定上映但直到現在才跟觀眾見面的遭遇,讓它失掉了本該屬於電影的精氣神;也有些人會覺得虛假,它逃兵的懦弱視角沒能準確地反應當年的歷史真相;更會有人覺著這電影帶有某種諂媚主義,
  • 八佰:愛國教育刻不容緩
    沉寂了半年的電影院,終於恢復開放了,趕緊約著朋友一塊去看了《八佰》,其實看這個完全是衝著管虎去的,他導演的電影就沒有尿點,本片也不例外,一眾實力派演員,演技也都在線,情節也很感人。 電影《八佰》電影歷史背景
  • 《八佰》中的中華愛國精神
    終於抽了時間去看了《八佰》這部電影,作為普通觀眾,整體對這部電影的感覺還是挺震撼的,一是演員和場景的真實性,二是影片中表現出的愛國情懷。在這裡,我不做影片的任何批判,也不評價影片的好與壞,只是作為一個普通的觀影者的感受。《八佰》作為一部歷史題材的影片,主要是還原歷史的真實性,讓現代人知道戰爭的殘酷,珍惜當下美好的生活環境。
  • 《八佰》爭議巨大,但我還是有話要說
    這樣的信念,並不是一開始就滿腔熱血願為國家拋頭顱灑熱血的,而是有著真實的循序漸進的疊加和轉變,從而營造出了更真實,樸素和共情愛國民族熱情。歐豪飾演的端午和姜武飾演的「瓜慫」,一直有著強烈的牴觸(殺人),這樣的牴觸不是他們不恨日軍,而是更能體現常人的真實反應,我們能看到日軍也有不怕死和怕死的,影片對於「反派」的進一步刻畫,也從中反應戰爭的殘酷性。
  • 公映3天破10億的《八佰》,你們還是沒有「罵」到點子上!
    「技術問題」 「歷史虛無主義」 「導演的屁股歪了」 「誇《八佰》的人到底在討好誰?」……儘管這麼熱鬧,但我還是要說一句:《八佰》是該「罵」,但你們都罵錯了。許多觀眾就宣傳國軍抗日這一歷史話題,對《八佰》極盡聲討。在採訪中,導演管虎也強調了電影是基於歷史之上的再創作,喚起的還是愛國熱情,並沒有派別上的偏袒。所以,先拋開那些無謂的歷史譴責,就《八佰》的創作,聊聊可圈可點之處。
  • 《八佰》:雖敗猶榮
    而《八佰》的好就在於,它避免了主旋律電影裡慣常的臉譜和說教,而是用更潤物細無聲的群像細節和事件,來誘導觀眾的家國情懷,讓觀眾在熱淚盈眶時才反應過來:即便平素不承認,也無法擺脫身為同族人的血脈情懷。這也是《八佰》的最成功的地方:它以凌亂龐雜的群像視角,構築起多個鮮活真實的角色,並由此完成對家國情懷和民族大義的渲染和推崇。
  • 八佰只是部電影不要拿愛國說事情,愛國和看八佰電影沒有啥關係
    最近八佰電影很火,一上映就破億了,看的人也不少,票房也槓槓的,可是和打愛國情懷,有點太可惡。一部電影而已,一部商業電影而已,不要搞的那麼高尚,我買電影票看電影,怎麼還和愛國撤出來了,不看八百還不愛國了,那真是有點扯淡了。電影的宣傳可以家國情懷,可不要太綁架客戶。
  • 通過電影《八佰》,可以看到國人的愛國情懷嗎?
    前段時間,一部還未上映就被炒的熱火朝天的電影《八佰》,在上映後也引發了激烈的爭論,大家討論的大多集中在對電影的吐槽和感觸上,有的人吐槽影片劇本「很爛」;也有的人看過影片後大抒愛國情懷。那麼這樣一部戰爭題材的電影,究竟憑藉什麼能夠引發如此強烈的討論呢?
  • 電影《八佰》觀後感:只有尊重歷史,才能真正地激發愛國熱情
    電影《八佰》上有映段時間了,一直沒有時間看,國慶假期終於有時間了,於是懷著滿腔的愛國主義熱情去看了電影,看完之後感覺一般般吧。電影《八佰》的立意其實是不錯的,通過一個真實的歷史事件,宣揚一下愛國主義的精神,讓人們記住和緬懷所有在抗日戰爭當中付出生命的那些英雄們,不管他們是國民黨,還是共產黨,不管他們是小混混,還是學生,還是青樓女子,他們都在抗日戰爭的時候,在民族生死存亡的時候,展現出了他們作為中華民族的血性,以及捨生忘死的精神,所以這個電影從這個立意上面來說,真的是非常的好。
  • 電影《八佰》觀後感:只有尊重歷史,才能真正地激發愛國熱情
    電影《八佰》上有映段時間了,一直沒有時間看,國慶假期終於有時間了,於是懷著滿腔的愛國主義熱情去看了電影,看完之後感覺一般般吧。電影《八佰》的立意其實是不錯的,通過一個真實的歷史事件,宣揚一下愛國主義的精神,讓人們記住和緬懷所有在抗日戰爭當中付出生命的那些英雄們,不管他們是國民黨,還是共產黨,不管他們是小混混,還是學生,還是青樓女子,他們都在抗日戰爭的時候,在民族生死存亡的時候,展現出了他們作為中華民族的血性,以及捨生忘死的精神,所以這個電影從這個立意上面來說
  • 影評《八佰》:中規中矩
    如果不是被逼急了,誰又會不要命的與人搏殺。從害怕,到不得不戰,最終至懷揣著熱血與熱愛,主角的成長線是成功的。感人的地方源於觀眾心中的那股愛國情感。但是一部優秀的戰爭題材電影,從來不是因為它能煽情而奉以為優秀。捨棄掉讓我們感動的地方,《八佰》可以稱得上優秀嗎?
  • 《八佰》裡面最可惡的,是在河對岸那邊假裝愛國的人
    》已經是八月二十一日的事情了,但沒想到《八佰》火是在七夕之後,靠著觀眾的口口相傳,靠著七夕節的浪漫熱度,才讓《八佰》在復工之後扛起了影院的大旗。關於《八佰》,人們討論的話題有很多很多觀眾想要表達的情緒也有很多。每一位觀眾能夠在看完電影《八佰》之後,迸發如此的愛國情緒,《八佰》的成功,是有目共睹的。
  • 《信條》全球票房遇冷,不敵《八佰》愛國情節,主要問題暴露明顯
    當疫情得到有效的控制後,一些娛樂場所隨之開放,一部愛國情節電影《八佰》應時而起,沉默已久的各大院線又從新火熱起來。在《八佰》上映三周後略顯疲態的情況下,《信條》首周票房剛過2億,沒能借周末助燃市場。兩部商業大片交戰,貢獻了83.75%的周票房。期望越高失望就會越大,有時不是作品不夠好所造成的,而是因為有時作品適合的人群太少,也會給票房帶來不小的壓力。
  • 《八佰》肯定能成為爆款,不是因為期待得久,而是來得正是時候
    《八佰》【《八佰》肯定能成為爆款,不是因為期待得久,而是來得正是時候】2017年9月9日,《八佰》在蘇州正式開機;2018如果說,《八佰》一定會成為年度的爆款,那是因為期待得太久了嗎?期待肯定是有的,但能成為爆款,最重要的是品質,更關鍵的是《八佰》來得正是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