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雖然評論兩極,但我還是去看了

2020-08-21 南都周刊

歷史不會忘記英雄。

文 | 清晏 編輯 | 沈小山

時隔一年多,《八佰》終於上映。

喜歡的觀眾會很喜歡,不喜歡的觀眾則會很不喜歡。

如果喜歡,那喜歡的理由會大抵相同:國產戰爭的頂尖製作,血流成河,悲壯慨然,激發起的民族大義、愛國情懷和對戰爭的反抗,讓人心有戚戚焉;

如果不喜歡,那不喜歡的理由則可能會有不同:有些人會覺著凌亂,因為從去年確定上映但直到現在才跟觀眾見面的遭遇,讓它失掉了本該屬於電影的精氣神;也有些人會覺得虛假,它逃兵的懦弱視角沒能準確地反應當年的歷史真相;更會有人覺著這電影帶有某種諂媚主義,尤其是以導演為主的主創們,動機就很可疑。

但無論喜歡還是不喜歡,無論作為觀眾的我們如何爭先恐後做自來水,或是義憤填膺地譴責它不配做中國電影的急先鋒,都無礙於管虎和他的《八佰》,註定要在中國電影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這就像電影裡,主將和特派員關於「四行倉庫守衛戰」到底有什麼意義的爭論:

看似他們是要阻擊日軍侵略的腳步,實則是彼時高層用數百條人命,給國際社會看的一場悲壯表演,用意是爭取國際社會的援助;但戰役進行到最後,國際援助遙遙無望,卻意外喚起河對岸乃至全國人民的抗戰決心和愛國熱情。

雖不能說是歪打正著,但這世間運行的規律之一,就是即便我們再無法就最根本的問題達成共識,卻仍舊沒辦法阻止它往意想不到的方向去發展。能拖延的只是時間,卻不能改變歷史最終的走向——過去如此,現在如此,將來仍是如此,關於《八佰》的評判也會如此。

所以我並不是要參與這些爭論,而是要就事論事:作為戰爭電影,《八佰》哪些地方做的好,又有哪些地方確實糟心?諸如此類,僅此而已。

就戰爭電影而言,《八佰》較好地完成了這個類型的電影,歷來就肩負的兩項最基本也最常見的類型使命:激發家國熱情,並反對戰爭。

但凡以戰爭為背景的影視作品,都會帶有這兩個主旨。而《八佰》的好就在於,它避免了主旋律電影裡慣常的臉譜和說教,而是用更潤物細無聲的群像細節和事件,來誘導觀眾的家國情懷,讓觀眾在熱淚盈眶時才反應過來:即便平素不承認,也無法擺脫身為同族人的血脈情懷。

這也是《八佰》的最成功的地方:它以凌亂龐雜的群像視角,構築起多個鮮活真實的角色,並由此完成對家國情懷和民族大義的渲染和推崇。儘管他們中的很多人可能戲份寥寥,但從前至後的狀態和反應,卻把普通如你我的情緒轉變,摹刻得層巒迭起、人心激蕩。這些角色雖然臺詞極少、鏡頭極少,但在愛國情懷面前卻有著微言大義的人物弧光。

就像侯勇。他亮相時,河對岸的四行倉庫保衛戰已在昨晚打響,而他不過是穿著睡袍、拎著飯盒出來買早餐的——他與戰爭之間,似乎完全無關;就像他在滿坑滿谷的難民中間,滿臉嫌惡地躲閃走過那樣,他並不覺得自己跟周圍的人有多大關聯。

相比於家國情懷,他更在乎的是,能不能買到包子油條。

但對岸不停殉國的壯士,很快讓他意識到,家國情懷比包子油條更真切——這就是為什麼他不停變換手裡的物件,從最初的飯盒到望遠鏡,再到捐獻家裡的金飾,甚至最後端起獵槍,眼含熱淚罵罵咧咧地朝日軍開槍。

類似細節,《八佰》中比比皆是。比如人群中敬軍禮的小姑娘、拼死一搏送電話線的刀子、向河對岸行抱拳禮的戲班班主、關鍵時刻捐獻嗎啡的賭場老闆、默默為殉國壯士流淚的教授妻子、為前線戰士捐獻全部積蓄的秦淮歌女……這些一閃而過卻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與那些舉著牌子、敲鑼打鼓,為八百壯士提醒日軍進攻方向的群眾,和結尾處一雙雙伸出圍欄施以救援的手,共同構築起國人由旁觀到震撼再到激憤的愛國熱忱。

家國情懷的激蕩,靠的是在四行倉庫裡與日寇浴血奮戰的士兵——除了激發家國情懷,他們還肩負著在慘烈的戰爭場面裡,醞釀出反對戰爭的重任。這就能解釋,為什麼管虎會矮化敘事角度,把原本被定義成民族英雄的八百壯士,重點調整到一幫怯戰的逃兵身上。

在成為民族英雄之前,他們首先是如你我一樣的普通人。

他們掛念老家的爹娘和田地,想念老婆跟孩子,或者只是想來上海見見世面,甚至連最基本的軍人素養和愛國情懷都沒有。他們也壓根沒想過要狙擊日軍,更別提要在這小小的四行倉庫裡馬革裹屍為國捐軀了。

但也正是這群普通人,比如從東北一路潰敗到腮幫子被打穿的老鐵、想著去外面看看世界的端午、臨死還在好奇女人是什麼滋味的羊拐、想靠著半本鬼谷子去盜墓的洛陽鏟,和被死亡逼迫著過早過快長大成人的小湖北……卻成了這群人裡絕未辱沒盛名的壯士。

鮮少在國產戰爭電影裡,看到主角被生存本能給帶著走。

與之相比,《八佰》顯出極大不同:它要在犬儒主義和貪生怕死裡告訴觀眾,家國情懷之所以宏大、悲壯和慨然,並不全在視死如歸,更是因為那些壯士在慷慨赴義前,對好好活下去的眷念和割捨。明晰這一層,也就能懂得,為什麼經過長時間怯懦、窩囊、悲慘的壓抑狀態後,《八佰》在情緒上突然拔高,會發生在機槍連渾身綁滿手榴彈,然後喊叫著自己的名字和籍貫,說著「娘,孩兒不孝」後縱身一躍時候。

較之於從頭到尾都浩氣長存的英雄,怯懦畏葸的小人物如何一步步成長為英雄,對普通人而言才更有說服力。

這個成長過程越慘烈,電影傳遞的反戰情緒就越強烈。

畢竟,如果能做普通人,鮮少有人會主動選擇成為《八佰》裡以身許國的英雄。

說罷家國熱情和反戰情緒,特別想提一下電影裡,兩處個人最愛的細節:

一處是白馬——管虎慣於在電影裡穿插些看似游離在敘事之外的物象,比如《老炮兒》裡的鴕鳥,《廚子戲子痞子》裡的河豚,《鬥牛》更別提了,那頭母牛是僅次於黃渤的第二主角。這些動物關照著主角的處境,有著詩意表達的傾向。

《八佰》中的白馬更是如此,它既映照著壯士們困守孤城時,渴求自由和不死的希望,又與戲中戲的趙子龍一段形成呼應:守城軍士壯烈殉國,空留白馬獨活人間。所以戰場上的最後一個鏡頭,是白馬從戰壕裡躍出,渾身血汙。

另一處是方記者的攝像機——他在四行倉庫裡拍了很多素材,並幫士兵帶遺照和書信,卻在隨軍通過垃圾橋時遺落,慌亂中被槍彈掃射損毀。這既是電影的曖昧不明,也是那段歷史真相的曖昧不明,屬於管虎導演在敘事價值觀上的克制和野心。

但這並不意味著,所有的曖昧不明都是有效的,比如某些角色的最終結局,分不清煽情還是反高潮的結局等等,都讓這部電影在可供解讀的空間裡,留下了被人膜拜或是詬病的可能性。最典型的就是方記者的身份,就相當含混不清。與其說那是導演在追求人物角色的複雜性,不妨說他沒能在有效的時間裡,完成這個角色的人物弧光,以至於電影結束時,他只能淪為道具,成了歷史真相曖昧不明的註腳。

八佰 (2020)

類型: 劇情 / 歷史 / 戰爭

製片國家/地區: 中國大陸

語言: 漢語普通話 / 日語 / 英語

上映日期: 2020-08-21(中國大陸)

來源|南都周刊

END

相關焦點

  • 淺析電影《八佰》:管虎新片的評價為何走向兩極分化?
    在風浪中,《八佰》已經不是一部電影,而是成了一個網際網路事件。參與事件的人明確的分成兩個隊伍,一個隊伍支持《八佰》,另一個隊伍抵制《八佰》,更有趣的是在這兩個隊伍背後,都有一大群的筆桿子在找證據,發評論尋求認可。
  • 《八佰》影評為何兩極分化嚴重?
    我想這一定是《八佰》,因為近期鋪天蓋地都是有關這部電影的消息。截止昨天為止,《八佰》票房突破20億,衝進了中國影史TOP20。為何影評如此兩極分化?我認為,主要原因如下。畫面精良,製作精湛首先我們不得不承認《八佰》的確是大製作的電影,場景宏大,畫面精良,讓人看了心情澎湃。這種大製作又有家國情懷的電影的確能讓國人提振精神。
  • 《金剛川》評價兩極分化嚴重,票房恐難超《八佰》
    上周五下班去看了電影《金剛川》,因為我們這是郊區,上座率一般都不是很高。但比上個月看《八佰》時還是要好點。所以在現在這樣一個浮躁的時代,看完《金剛川》的第一感受就是希望更多的年輕人能看到它,願意去了解這段歷史,對我們的國家,對於整個民族能自信和堅定。網上評論兩極分化嚴重,該如何看待最近關於《金剛川》的討論很多,我在各個平臺翻看了許多影評。
  • 八佰口碑兩極分化,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八佰自點映以來就爭議不斷,在知乎豆瓣上更是口碑嚴重兩極分化。說它好的人把它誇到天上,在拉踩一波戰狼,說他差的連著歷史政治等問題把它罵的一文不值。我自己去看了八佰這部電影,也閱讀了大量跟這部電影有關的影評。首先需要肯定的是,這部電影的視覺節奏,場面調度,剪輯等確實屬於上乘,比如白馬,老鼠,戲臺這些意向大大增加了這部電影的餘味和藝術效果,可見製作人的確是用了心的。
  • 電影《八佰》口碑兩極分化太嚴重,華誼兄弟上演騷操作
    電影《八佰》豆瓣評分7.7,有點低了!這部電影看過後,總的來說觀影體驗確實很不錯,為什麼會出現口碑兩極分化?問題出在戲外一系列騷操作,導致電影口碑兩極分化。不少網友評論是在抹黑中國人。電影《八佰》營銷方面,
  • 電影《八佰》口碑兩極分化太嚴重,華誼兄弟上演騷操作
    電影《八佰》豆瓣評分7.7,有點低了! 這部電影看過後,總的來說觀影體驗確實很不錯,為什麼會出現口碑兩極分化?問題出在戲外一系列騷操作,導致電影口碑兩極分化。
  • 看電影《八佰》評論想到的
    我是一個電影迷,但不資深,只能算是愛好看電影吧。《八佰》是疫情後影院恢復營業的第一部國產大片,半年沒有觀影的我在首映當天就去電影院先睹為快,我尤愛戰爭片,而且又在家憋了那麼久,還是有一些小興奮的。我有時候也跟很多人一樣在電腦上追電影,但那種感覺跟在影院完全兩碼事,體驗感差著好幾個層級呢。
  • 評管虎電影《八佰》:我跟你講歷史,你卻和我談藝術?
    《八佰》的爭議像秋風掃大地,愈演愈烈!昨天,我發布了一篇名為《淺析電影《八佰》:管虎新片的評價為何走向兩極分化?》的文章到電影頻道,早上查看評論區有一個經典評論:為什麼評論兩極分化?很簡單,我和你談歷史你和我談藝術...雞同鴨講兩極分化。我感到自己的內心被深深的戳中了,對《八佰》就是這個感覺。
  • 看電影《八佰》去
    記者在一家電影院專門購票觀看了電影《八佰》。在2個半小時的時間裡,記者觀察到,整個觀影現場沒有人交頭接耳,都在認真觀看電影。心情也隨著電影情節跌宕起伏! 據了解,《八佰》是復工以來首部國產巨製,齊聚了黃志忠、王千源、張譯、姜武、歐豪、李晨等眾多優秀的演員,承載了中國電影產業的希望,也肩負著重啟院線的重任。
  • 電影:理性看待《八佰》,莫要跟風做黑粉。
    8.21日,女演員佟麗婭發微博為電影《八佰》打CALL,並稱這是2020年自己看的第一部電影。無論丫丫是真心為網友們推薦還是意在幫行業內的朋友宣傳,聶師傅認為這都沒有什麼問題,可是在評論區的頭幾條評論中,均出現了相同的詆毀字樣。
  • 電影《八佰》影評
    最近,電影老廝機觀看了一部有血有肉的電影,為什麼說是有血有肉呢,是因為看完這部電影,電影的拍攝劇情確實是讓人為之一動,同時也觸動了電影老廝雞本人的那顆熾熱的愛國之心,讓人熱血沸騰,這部影片也是電影老廝機本人覺得今年最好的一部大陸戰爭片。
  • 《八佰》日冠被《信條》終結,口碑兩極分化,成諾蘭最差作品
    自從《八佰》上演之後,電影市場恢復了許多,已經恢復到了平時的七八成水準,比如說8月份的總票房是30億,其中《八佰》就貢獻了20億的票房。但是《八佰》上映了半個月之後,也出現了後勁不足的問題。》多很多的,截止發稿時,《信條》的實時票房是5200萬,《八佰》的票房是4600萬,一般沒有什麼太大的意外的話,《信條》將大概率拿下當日的日票房冠軍,這也是終結了《八佰》多日的日票房冠軍,這也是繼《我在時間盡頭等你》之後,《八佰》再次被搶走日票房冠軍,當時七夕情人節《我在時間盡頭等你》的票房非常猛
  • 為什麼是《八佰》?
    雖然相較於《人民的名義》幾十家投資方跑路,全靠高亞麟抵押房產拍攝,《八佰》的故事不夠傳奇,但網友對電影評論的反轉仍然相當具有戲劇性。在上映之前導演管虎被人誤解為拿金馬獎而拍,上映過程中不斷改檔又被誤解為套路營銷,但上映後票房卻一路高升,成績遠超網友們的預期。
  • 為什麼是《八佰》?
    雖然相較於《人民的名義》幾十家投資方跑路,全靠高亞麟抵押房產拍攝,《八佰》的故事不夠傳奇,但網友對電影評論的反轉仍然相當具有戲劇性。經濟斷崖式下滑,不論是對資本、製片方還是觀眾來說,都是嚴重的衝擊。而當得知電影院恢復營業的消息時,大眾壓抑的情緒得到釋放,經歷改檔、撤檔、假裝定檔又突然空降的《八佰》迎來了轉機。
  • 《八佰》爭議風波,是幸運還是悲哀?
    主打影視的豆瓣電影評分7.7,和作為社科平臺的知乎評分5.3,就直觀地體現了《八佰》口碑兩極分化的場面。就拿《八佰》來說,所描寫的四行倉庫保衛戰,就有著不同版本的相關記載。於是,就有社科類的博主站出來反對說《八佰》歪曲歷史的觀點。
  • 《八佰》成功的幾點原因,七位影帝功不可沒
    《八佰》作為一部主旋律電影,不出意料的遭受觀眾們兩極分化的評論,有人說《八佰》是一部很好的作品也有人說徹頭徹尾的爛片,搞不懂為什麼票房會這麼高。看電影就像看書一千個讀者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情。
  • 剛定檔的《八佰》,去當炮灰還是去救市
    不是《唐人街探案3》,不是《姜子牙》,也不是《奪冠》,電影院復工後首部華語巨製將是難產一年多的《八佰》?!在暑期檔已經過了一半兒,電影院艱難復工兩周後,終於傳來了好消息——《八佰》定檔8月21日。等了一年多,管虎終於帶著《八佰》歸來了。
  • 熱銷的《八佰》帶來的思考
    《八佰》去年檔期就要上映,當時我在影院瞭了一眼海報,沒有關注後期為什麼沒有上映,我還以為是那種為了藝術或者為了獲獎而拍的電影呢!《八佰》成為後疫情時期第一個熱門電影,我搶著周末休息熱點時間去看了,總的感覺是應用了現代最新的設備和手法,場面宏大、氣勢恢宏,對比鮮明,象徵意味彰顯。名演員很多,演員很賣力。
  • 《八佰》:到底值不值得去電影院觀看?
    大家好,我是小猴。近期的電影院影片很多,小猴也趁著前兩天周末去電影院看了《八佰》這部呼聲加爭議很大的片子。看完的整體感受還是很好的,單從電影的角度還是值得一看的,在看之前我也在網上看過很多的評論:有堅決抵制的,有說作秀的,有說篡改的...等等。
  • 《八佰》票房破20億評論卻兩極分化?別讓歷史蒙上你的眼睛!
    《八佰》可能算是近期已經上映的國產片中最好的一部了,某瓣評分7.7分,票房突破了二十個億,從某一角度來說《八佰》是成功的。然而就是這麼一部看似成功的影片,它的評論卻是天差地別。有拍手稱讚,也有批評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