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吳鎮宇的兒子費曼,在微博上自曝患有社交焦慮和舞臺恐懼症。
很多網友叫他表演才藝,他只能無奈地說:「考慮一下我的感受吧。」
他害怕社交,太在意別人的目光,所以他喜歡逗人笑,以贏得別人的好印象。
他上節目的時候,手心都是汗,還好有爸爸吳鎮宇陪著他,否則可能會更嚴重。
他害怕唱歌或在家人面前彈琴,聲音會忍不住發抖……
其實費曼的內向性格,早在《爸爸去哪兒》的時候就有跡可循了。
即使自己受了傷,也不會跟任何人說,默默藏在心裡。
吳鎮宇對他發脾氣的時候,他也只是強忍著淚水,不說一句話。
看著自己的兒子那麼害羞敏感,吳鎮宇隨即也給他起外號:BBgirl。
意思就是:一個男孩子,總像個小女孩一樣羞答答,太丟臉!
不止吳鎮宇一個成人認為內向敏感的孩子是性格缺陷,全社會其實都是這樣:
爸媽看到自己孩子不會主動打招呼,便開始嘆氣:「這麼悶,以後怎麼進入社會?」
老師期末評語,那個內向的孩子幾年以來一直都是「該生勤奮踏實,成績穩定,希望下學期多參加集體互動,培養開朗的個性。」
甚至連我們自我介紹時都習慣用「性格活潑開朗」去「美化」自己,也會羨慕周圍那個左右逢源的同事。
外向的人總會得到巨大的褒獎,而內向的人等於懦弱、自卑、沒出息?
我們的社會對於內向性格並不友好。膽小、退縮、不合群,種種負面標籤,讓不少家長對內向孩子的發展感到憂慮。
但事實上,性格並不等於社會特徵,內向的人也可以自信地進行公眾演講,擁有優秀的社交能力。
很多人會說:這個世界是外向型人格的主場。所以內向這個詞在約定俗成裡,是帶著偏見的。
但害羞、內秀型的孩子,就一定不好嗎?
並不。
卡爾·榮格在1921年的《心理類型學》中提出了外向和內向的概念。
兩種性格無優劣之分,區別在於獲取能量的方向不同。
外向的人是通過社交來汲取能量,他們熱情、健談、愛交友。
他們把自己投身於熱鬧的群體中「充電」。
而內向的人剛好相反,他們是內傾型。
社交不僅不能讓他們充電,還會消耗他們的能量。
所以,他們會本能地迴避無意義的社交,不喜歡人多熱鬧的場合。
他們僅僅是選擇了一種讓他們舒服的生活方式而已。家長們也不用擔心孩子孤獨,他自有一方天地。
所以,內向外向只是人一種心理狀態,沒有優劣之分,內向者更不是異類。
性格內向的孩子,他們更喜歡獨處,遇到事情喜歡自己思考,自己動手解決,所以往往克服困難的能力更強。
美國社會學界稱曾做過一項調查,結果發現有將近70%的成功人士都屬於內向型的人。
比如我們非常熟悉的愛因斯坦、股神巴菲特、周星馳、宮崎駿等,這些在各自領域裡十分優秀的人,都是性格內向的人。
以宮崎駿為例,他創造了很多唯美又治癒的動漫作品,從《千與千尋》到《天空之城》,從《龍貓》到《起風了》,從《哈爾的移動城堡》到《幽靈公主》再到《懸崖上的金魚姬》...唯美又純潔的畫面停留在我們每一個時期的腦海裡。
但是大部分人都不知道,在生活中,宮崎駿是一個極度內向的人,接受採訪的時候,他會特別緊張,畫也畫不好。
就是這樣內向的個性,卻成就了他的卓越與非凡。
不可否認,通常越是內向的人,內心越細膩,還擁有更豐富的情感和創造力。
蘋果公司創始人賈伯斯,雖然他演講起來口若懸河,工作起來雷厲風行,但實際上他從小被人領養,性格孤僻敏感。
恰是這樣的性格,才讓他敏銳地捕捉到消費者的細節需求,不斷革新產品,成就了自己。
如他所說:「只有關注所有的細節後,產品才會和別人不一樣。」
內向是特點,不是缺點。
內向之人特有的一些內向氣質,如沉靜、細心、善於思考等,恰恰成了他們的優勢。
性格特點沒有好壞之分,我們也無須逼孩子去改變,而且性格是天生的,內向的人很難人為幹預變得外向。
內向的孩子沒毛病,逼他們外向才是有病!
20歲的英國少女娜塔莎·阿布拉哈特從小性格內向,不愛說話,如果讓她和別人說話,她便會臉紅、冒汗、呼吸急促。
父母聽過醫生的諮詢後,發現孩子患有「嚴重焦慮症和社交恐慌症」。
於是他們開始嘗試給她更多的私人空間,讓她自己在家裡彈彈琴、發發呆。
一直到大學那一次的300人演講,這個女孩的生活都是安然無恙的:學攀巖、學烘焙、甚至和朋友參加社團活動。
那一天,娜塔莎被校方告知:你要參加一場300多人出席的演講,你是主講人。
娜塔莎央求:在300人面前演講,真的可以壓垮我!
但是每次老師都對她敷衍地說:「沒事啦!」「你要克服」「老師相信你可以挺過去的!」。
結果,為演講過分焦慮的娜塔莎,選擇在演講的前一晚上吊自殺。
很多時候內向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孩子為了討好大人,表現出的「擰巴」。
比把孩子改造成「交際花」更加有意義的,是放下指責和挑剔,幫孩子接納自己。
從而挖掘出他們身上的閃光處,讓他們更加舒適地找到和這個社會的連接點。
內向的孩子,總是有自己的成長節奏,不是我們逼迫著把他們推上舞臺就可以達成的。
不強迫孩子熱情社交,協助他們拓展自己的朋友圈;在陌生人面前,給孩子一些緩衝時間,允許孩子用他們能接受的方式和陌生人親近;尊重孩子的意願,鼓勵孩子循序漸進,增強他們的自信心。
內向不是孩子的錯,請家長對他們溫柔以待,這樣和他們相處:
興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家長應該多觀察孩子有哪方面的興趣愛好,探索孩子的內心想法,在空閒時跟孩子多交流他感興趣的東西。
然後儘可能給孩子創造一個發展興趣愛好的條件,比如孩子愛畫畫,可以給他們買一些畫具,愛拼圖,就給他們準備些益智拼圖等。
一般「內向型」的孩子喜歡安靜、人少的空間,家長應該給他們一些獨處的時間和空間。
不用擔心孩子自己會悶出毛病,恰好相反,獨處的時間是他們最自在的時候,他們可以沉下心去思考,去做他們感興趣的事情。
很多孩子看起來內向,其實是缺少必要的交流機會。
家長可以幫助孩子創造社交環境,積累他們的社交經驗。比如:邀請孩子的同學或者親朋好友的孩子一起玩兒,創造一種輕鬆歡快的氛圍,讓孩子有機會接觸更多人,從中學習如何與人交往。
家長的關心陪伴,能給孩子更多的安全感,同時也能在相處的過程中,及時發現孩子的需求和問題,以便及時正確地引導。
比如吃完飯帶孩子出去散散步,陪孩子玩一玩遊樂設施,放風箏,踢球等等,豐富孩子生活的同時,也能增進親子感情。
武志紅有一句話說得好:
「內向是對內向者的保護,外向是對外向者的嘉獎。」
不要急著逼孩子去成為一個外向的人。
當內向的孩子,能夠自在、自如地去探索他們內在世界的時候,生命的全部能量都將為他們而打開!
文章由朗朗教育原創,如需摘抄、轉載,請註明來源,私自轉載將追究法律責任,圖片來源網絡。
公眾號改版後
很多幼師及家長朋友找不到我們了
為了方便大家更快地找到我們
獲取更多學習乾貨和資料
您可以按照下面的方式
標星我們
安卓手機用戶
請點擊「置頂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