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一代如何刻上「傳統文化的圖騰」?

2021-01-14 中國經濟網

  原標題:年輕一代,如何刻上「傳統文化的圖騰」?

  當下年輕人所經歷的一切,有著社會轉型的「時代烙印」,卻鮮受傳統文化精華的浸染。當他們遭遇「墮落」指摘、與當下價值體系衝突時,折轉行進路徑,向傳統文化尋求破解之道就成了一種選擇——

  11月17日,一組北京鳳凰嶺書院開學典禮上學員跪拜老師的照片,引發眾多網友爭論。

  輿論漩渦中,書院稱,「古代手工藝相傳徒弟一定要跪拜師父,這種形式本身就來自於儒家傳統文化。跪拜是傳統文化師徒關係的一個承諾。」慕名而來的學員表示:「我們拜的不只是老師,而是失傳或失落的傳統文化。」

  在學者眼中,「尊師重道」的「跪拜」表面之下,並非一種平等方式交流。這種打著「傳統文化」幌子的「跪拜」自然為外界所牴觸。

  在「傳統文化熱」一日勝過一日的當下,不同的人群如何身體力行傳承傳統文化成為不衰的話題。被寄予厚望的年輕人自然位於其中。

  「年輕人」,按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界定,即16~34歲的人,也就是人們常說的80後、90後,他們伴隨著我國社會經濟轉型、東西方文化碰撞以及網際網路飛速發展而成長。其所經歷的一切,有著社會轉型的「時代烙印」,卻鮮受傳統文化精華的浸染。有人分析認為,他們具備的更為自主獨立、更為開放、勇於發聲等優點與時代相互呼應,而「不願吃苦、缺乏責任心、冷漠自我、道德迷失、缺乏信仰」等標籤卻直指其「墮落」。

  當這一代年輕人,遭遇「墮落」指摘、與當下價值體系衝突時,折轉行進路徑,向傳統文化尋求破解之道就成了一種選擇。儘管,重構與現代工業文明相適應的價值體系,並非只指向這些年輕人。

  「成長的煩惱」

  「有那麼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塊麥田裡做遊戲,幾千幾萬個小孩子,附近沒有一個人——沒有一個大人,我是說——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帳的懸崖邊。我的職務是在那兒守望,要是有哪個孩子往懸崖邊奔來,我就把他捉住……我只想當個麥田裡的守望者。」

  在美國作家塞林格的《麥田裡的守望者》中,這段話被無數次引用。他筆下的霍爾頓是個叛逆的年輕人,代表了美國20世紀50年代城市青年的苦悶和彷徨,在他身上凝聚著「垮掉的一代」的許多特徵。

  「垮掉的一代」發生在二戰之後,這一代年輕人有著他們「成長的煩惱」。當時間進入新的世紀,在太平洋東岸的中國,正在走上社會舞臺的80後以及稍晚的90後,同樣被一些人冠以「垮掉的一代」:「讓現在的年輕人給老人讓個座都那麼難……」「現在的年輕人太浮躁了……」他們作為新聞主角也頻頻見諸報端。

  這些極端的案例以及隨之而來的社會輿論背後,是「過來人」的恨鐵不成鋼的「憂慮」和語帶不滿的「諄諄教導」。總之,當下的年輕人似乎背離了年長者預設的成長軌跡,更是背棄了傳統文化的內在之意。

  曾有一項關於「是否幫扶摔倒老人」的網絡調查,44%的青年選擇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肯定扶」的比例不足5%。「自私、冷漠」,這就成了部分青年的表徵。而在某電視節目中,一位女性道出,「寧願坐在寶馬車裡哭,也不在自行車後座上笑」,也就成了青年的「功利主義」特徵。在平常的生活之中,公共出行中沒有為老人讓座、虐待或遺棄老人等情況偶有發生,「孝道缺失」自然與青年逃不了干係。

  當然,形形色色的表象有著同一指向:中國當代青年在社會化過程中,面對社會經濟轉型、西學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衝突,其價值觀念、行為方式發生著劇變,部分青年表現出道德淪喪、信仰缺失。

  兩千多年的傳統文化,真的沒有在他們身上留下痕跡嗎?

  「衝擊與洗禮」

  1980年5月,《中國青年》雜誌發表了一封署名潘曉的來信,題目是《人生的路啊,怎麼越走越窄……》。這封信吐露的彷徨、苦悶、迷惘和懷疑,放在當下討論同樣適用。

  從十年「文革」之後的「潘曉來信」,到進入21世紀以來,年輕一代被稱為「垮掉的一代」,他們都打著「時代的烙印」。

  「30年的快速國際化,我們丟失了傳統文化。我們變成了無根的浮萍,漂浮在飄滿油花的水面上,發現自己停不住了,不知道要漂到哪裡去。」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教授錢文忠曾喟嘆。

  「每一個時代階段的轉型,傳統的價值觀都會受到衝擊與洗禮。」中共中央黨校黨建教研部蔡志強教授說,「社會出現的道德分化和種種不公不能把責任全推給年輕一代,說他們不懂中國的傳統文化。然後人們說這些年輕人怎麼變了,怎麼把中國的東西給糟蹋了,其實需要反思的不僅僅是青年群體。」

  蔡志強教授分析道,「一方面,經濟發展大潮中,整個社會都處於浮躁情緒中,成年人追逐利益等價值取向遺留給了年輕一代;另一方面,青年人的心智本身就是不成熟的,社會經驗、閱歷都不足。他們很多的行為在過來人眼中都是幼稚和不可接受的,卻又沒告訴年輕一代應該怎麼樣。」

  年輕一代承載著未來的希望,代際更迭本就是顛撲不破的進程。「要讓年輕人葆有至善的美德、求真的心態,理應有屬於他們真實、自信以及科學思維的空間。」蔡志強說。

  可現實卻是,當下的年輕一代並未受到足夠的傳統文化浸染。以致於國家領導人也會道出一句,「我很不贊成把古代經典詩詞和散文從課本中去掉,『去中國化』是很悲哀的。」除此之外,「要學書法、想學古箏,那就交錢……當教育商品化時,就會阻斷接受這些傳統文明的可能性。」

  「確有生命力的東西」

  傳統文化丟失了的,就得重新撿拾。於是,傳統文化復興、文化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國學熱就成了近年來國人耳熟能詳的熱點話題。

  80後的曹雅欣是身體力行者之一。2009年大學畢業的她進入中華書局開始接觸國學,3年前成立子曰文化公司,倡導「國學走入生活,傳統成為時尚」。

  這樣一份工作除了「興之所至」,曹雅欣更多的是覺得,「這是有意義的,服務社會與當下,傳播國學,讓傳統文化的長河不會斷流。」談及「國學走入生活」,她娓娓道出四句古詩,分別對應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國學書坊,引導人們讀書,這是『腹有詩書氣自華』;讀書之餘,燃一爐香,『紅袖添香夜讀書』;身著具有中國元素的服飾,就有了『曾是驚鴻照影來』的意境;遊客來訪,以茶代酒,自然就是『寒夜客來茶當酒』。」

  曹雅欣嫻靜的話語之下,與一些年輕人的浮躁、充滿戾氣形成了鮮明對比。「這是一種文化的自我調適與修復,當年輕人在可能的獵奇心理之外,意識到什麼是值得崇尚的傳統文化時,就會主動去挖掘探究。」蔡志強如此表示。

  什麼是值得崇尚的傳統文化?「我們需要繼承的傳統文化,只能是確有生命力的東西。」文化學者易中天此言不虛。我國從農耕文明步入到現在工業文明,一個與之相適應的文明體系建構自然是必要的,傳統文化的傳承也應有所取捨。

  蔡志強進一步闡述道,「首先是一個梳理的過程,哪些是當下需要的傳統文化要得到確定,而這一過程需要政府、學界以及普通百姓的全體參與。當標準得到認可之後,就應該形成這個民族推崇信守的規範,執政者強力推行的同時,還應該有清晰的引導以及不可或缺的制度框架。」

  關於「制度框架」,他舉了這樣一個事例。為了弘揚孝道,2013年新《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獲通過,「常回家看看」正式入法,這是國家層面的強力推行。「事實上,年輕人也明白其中的道理,即便『常回家看看』寫進了法律,但是相應的『探親假』等制度保障沒有跟上,還是會讓遠離家鄉、在外打拼的年輕人無法真正做到。」

  在整個工業文明體系建構、傳統文化傳承的進程中,年輕一代不是圍觀者,參與的同時也會隨之發生改變。「我們身上都有著傳統文化的因子,只是需要去激發,並給予正確的指引。」舉辦過多場「國學講座」的曹雅欣深有體悟。

  著名人文學者錢理群有言:「每一代人都被他的上代人所不滿,最後還是接了上一代人的班,完成了歷史賦予他們的使命。」

  當下的年輕一代,在背負「時代的烙印」的同時,能否刻上「傳統文化的圖騰」,或許,一切猶可期待。

相關焦點

  • 中國傳統文化——圖騰之美
    圖騰的價值主要體現在古人對自然、上天,乃至萬物的高度崇拜。上古人們無法解釋風、雨、雷、電等自然現象,但這些物質條件成為了他們活下去的基本條件,所以在他們的想像中出現了一種極其神秘、崇高的東西,他們將它稱之為「神靈」。從中國民族傳統圖騰龍就可以看出,古人就對圖騰的審美有獨特的見解。
  • 為什麼中國傳統文化把蛇當做圖騰
    中國神話裡的龍,大部分都是蛇進化的,山神都是拿蛇的,可見蛇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  在中國古代民俗文化中,蛇曾經是美好的象徵,因為它是華夏民族最早的圖騰,是一種原始宗教神,後被稱為始祖神。  原始的圖騰崇拜中,中國的東夷太昊族(太昊指伏羲)我們的祖先之一就崇拜蛇類動物,伏羲傳說也是人首蛇身。  在我國古代的一些浮雕作品中,女媧和伏羲是人面蛇身。說明蛇崇拜產生的歷史非常悠久。在我國家喻戶曉的女媧與伏羲的神話故事,漢代文獻中,記載女媧與伏羲是兄妹。
  • 吉盟國際大廈:展現傳統文化「竹」圖騰
    (Aedas全新深圳商業綜合體展現中國傳統文化「竹」圖騰) 由Aedas設計,吉盟國際大廈是深圳舊城改造再生的代表性項目,融合特力-吉盟總部大樓、可出租5A甲級寫字樓以及珠寶首飾交易中心三大功能為一體。
  • 中國傳統文化,飲食文化,圖騰意識
    本文乃作者曉星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圖騰首先是一種觀念,一般認為這種觀念基於這樣的認識:本氏族的祖先與某種動物或植物有淵源關係,如自己氏族的男性祖先與某種雌性動物結合繁衍的後代就是本氏族人,或本氏族的女性祖先與某種雄性動物結合才繁衍了子孫
  • 陸仙人攜千古之禽,再續中國傳統圖騰
    在年輕族群中,「國潮」已成為最流行的時尚文化。國潮"是一種現象,它需具備兩個要素:其一,要有中國文化和傳統的基因;其二,要與當下潮流融合,更具時尚感。其實,立意於國潮之上,是更多元更豐富的在地文化與時尚的聯結,是更包容的文化多元共生,不僅僅體現在服裝或產品上,也可以是音樂、電影,甚至也可以是一個人。
  • 中國傳統文化,雕塑文化,原始社會圖騰雕塑
    這就是動物圖騰崇拜。正如學者們指出的:「商周時期以及以後的繪畫、雕塑中盛行的龍、鳳、梟、朱雀、玄武、金烏、蟾蜍等神話性質的紋樣圖案,也許和這時代蜥蜴、鷹、梟、烏龜、蛙等動物與形象有著信仰。上的繼承演變關係。」(《美術史論叢刊》第二輯,陳少豐、楊庚新文)它們是動物崇拜的開端。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服飾,圖騰象徵
    本文乃作者琴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龍鳳圖案在服飾上的運用「龍是神物,如向龍祈雨、龍鳳呈祥、望子成龍、雙龍掄寶等,龍是一種精神力量的象徵,也是一種前進、向上、健旺、豐美、無所畏懼的象徵」因而龍成為苗、漢等民族在服飾上的重要裝飾題材。
  •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系列展-線上展(七):嶺南之南「中國龍圖騰」③
    今天茶山仔給大家帶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線上系列展」第七期嶺南之南「中國龍圖騰」——大灣區傳統民俗影像系列邀請展該展覽由廣東省攝影家協會民俗攝影委員會△不管時代如何變遷,這高蹺撞擊巷道的聲音沒變,百姓的血脈傳承,文化傳承一如既往。△長者衣冠整潔,儀表端莊,以虔誠的心迎接賀歲「高蹺龍」的到來。△廣闊的空間內,舞龍的這幫小子揮灑自如,舞出生氣與活力,舞出自信與豪邁。△「金龍狂舞,放浪形骸」,「高蹺龍」極具觀賞價值,贏得陣陣喝彩聲。
  •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系列展-線上展(五):嶺南之南「中國龍圖騰」②
    今天茶山仔給大家帶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線上系列展」第五期嶺南之南「中國龍圖騰」——大灣區傳統民俗影像系列邀請展該展覽由廣東省攝影家協會民俗攝影委員會△年輕的網龍藝術隊員在互相觀摩中提高。△觀看網龍表演寓意好,應節慶賀兆頭好,深受群眾喜愛。△調順網龍代表性傳承人黃車炳, 81歲老人的擔當精神。△凝視著老人合影照片,黃車炳感慨萬分。這批老人都已作古了,漁村以網龍傳承發展告慰逝者。
  • 玻里尼西亞圖騰紋身
    文身的英文 「tattoo」 一詞也是源于波利尼西亞語的 「tattau」,意為 「刻下印記」。▼玻里尼西亞人步入青春期時,會舉行人生的第一次文身。玻里尼西亞文身師是古代世界上最牛X的紋身藝術家。不幸的是,我們目前所知的玻里尼西亞人文身只是管中窺豹,大部分設計圖案以及豐富的相關傳統、神話和宗教禮儀都永久的失傳了!這是真正文明的巨大損失。
  • :street | 傳統藝術正在與年輕一代失聯?
    「除了日常用的是中國話之外,傳統元素就好像與我們失聯了。」「民間傳統工藝的刺繡、剪紙」、「京戲臉譜、皮影」是不是覺得自己正在聽老式喇叭廣播?拒絕看CCTV9的你還在跟傳統過不去嗎?在這個時代,無法刺激大眾感官的無論是傳統藝術品、展覽、戲劇還是音樂,都難以取悅苛刻的年輕一代,如何尋求平衡點,讓傳統文化藝術以一種新方式存在於我們生活之中?
  • 黎族圖騰與漢字交融創新 傳承古老黎族文化
    圖騰文化是人類歷史上古老而奇特的文化現象之一,隨著現代文明的發展,圖騰文化的發揚和創新日漸式微。日前,海南省黎族圖騰文字作者陳春元為了更好的保護和傳承海南黎族圖騰文化,使黎族圖騰更便於傳播和識別,更好適應及服務社會發展,助力海南文化形象打造,將「黎族圖騰」和「漢字」結合創新,創作出黎族圖騰文字作品《千字文》。
  • 蛇在古代為什麼被作為圖騰?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象徵著什麼?
    在西方的文化體系中,伊甸園中蛇因引誘夏娃吃下禁果而被趕了出來,殃及亞當,是惡毒、誘惑的象徵。在東方,神話傳說中的「女媧」也是人首蛇身,出土的很多文物都有女媧伏羲蛇身交纏的圖畫,創造了後來的人類,受到膜拜。可以說蛇在東西方文化中崇拜與遭受唾棄並存,這讓蛇類在當今各地區傳統文化裡有著亦正亦邪的角色。
  • 紋身的故事:圖騰崇拜與黑幫文化
    我們只需要知道,紋身是上古時期,先民部落對於圖騰崇拜的表達。它通常是為了展現族群獨特的圖騰信仰,以及用於在部落之間的戰鬥中區分身份。而基於圖騰崇拜與區分身份為基礎。紋身在發展中,也逐漸被加入了各種極具種族文化意義的元素。比如毛利人的紋身歷史已經超過一千年,作為玻里尼西亞紋身文化中最具典型意義和文化象徵的主要分支。毛利人紋身分為兩種,Ta Moko和Kirituhi。
  • 「南方兵馬俑」雷州石狗,圖騰時代的文化遺存!
    隨著時代的發展,雷州石狗的功能從圖騰崇拜不斷演化,至今還在民間承傳發展。人們為了祈求福祉、祈求生子添孫、祈求闢邪鎮宅保平安,賦予石狗更多的功能和希望。從整體造型上可分為昂首朝天平方臉與抬頭向前方圓臉兩大類,從藝術造型上可將其分為原始類型、人格化類型、獅象類型等三種類型;從雕刻表現風格上則可將其分為具象與抽象兩種類型。此外,雷州石狗還有中國傳統動物雕刻所區分的文相、武相及文武相結合之分。石狗的造型從原始的簡單粗獷、古樸典雅到後來的雍容華貴,正體現了雷州文化在歷史沿革、社會文明與民俗文化交融進程中的創造精神。
  • 你的守護神是什麼:姓氏圖騰,氏族希望,關於你的姓氏圖騰
    華夏傳承泱泱五千年,傳統文化刻在每一個華夏兒女骨子裡,氏族圖騰是每個家族的信仰,百家姓姓氏大都有各自的圖騰淵源。今天讓我們繼續找一找,各自姓氏的圖騰都是什麼吧!趙氏圖騰由巨人、玄鳥組成。「肖」在甲骨文中表現形式是鳳凰玄鳥(一說是燕子)的象形,而現在的「趙」是後來的簡體字。據說因為秦(贏)姓的祖先受封於伯趙氏的舊地,他曾為周幽王駕車有功,賜地在趙。造父祖為皋陶,皋陶以玄鳥「伯趙」為圖騰,故趙父從「肖」圖騰,即鳳凰玄鳥圖騰。吳吳姓一說是以國名為氏。
  • 狼圖騰影評 : 對圖騰文化的闡釋缺乏基根
    十年前,我從地攤上買了本盜版的《狼圖騰》。那時候這本書太瘋狂了,校園書攤上幾乎都擺著本黑色封面、透著神秘色彩的《狼圖騰》。閱讀後,感覺不像小說,更像農耕文明的反思錄。畢利格老人帶著陳陣觀察狼襲擊黃羊,人類在草原上開墾土地或者修築羊圈,狼群總會佔據高地觀察人類的一舉一動。人與狼孰高孰低?人觀察狼的時候藉助望遠鏡,而狼居高臨下不比人看得近。這猶如動物相對論。
  • 圖騰紋身 | 文身師 Sergei pavlov 作品連載(一)
    圖騰紋身源於人類部落文化,是線條和幾何在皮膚上的排列形態,以模仿和敬畏自然,強調個體差異性為主,全球不同的部落都有不同的圖騰形態,圖騰紋身自然也各有不同。圖騰可以是圖案,但圖案不一定是圖騰。因為之所以叫圖騰是因為它所組成的圖形會有各種不同的意義。
  •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另類瑰寶——藏刀
    藏族人民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創造了燦爛的文明,精湛高超的制刀技術和博大精深的民間刀文化,充分顯現藏族人民的睿智和靈秀。 藏刀是藏民生活中必備的重要工具,其實用性和獨特的裝飾效果,在藏民生活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 滬上老鄉共享內蒙「文化大餐,額爾古納樂隊、 齊峰、巴音布拉格、圖騰樂隊傾情助陣
    本屆大會以「根在草原我在上海」為主題,與往屆年會不同,商會改變了以往的聚餐形式,而是邀老鄉共享「文化大餐」,聽鄉音,品草原,敘鄉情。商會會員及滬上內蒙古老鄉1000多人參加了會議。會議主持人 方銘賢(上海內蒙古商會常務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