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
「誤讀澄清」是本公眾號推出的系列內容,意在對一些現代人容易因望文生義而對古文言產生誤解的地方進行澄清。如果有意見不對,或者筆者理解謬誤的地方歡迎各位指正,可將內容發送郵箱liuxinwangzhen@163.com。
因為中國文字走的是象形文字的路線,有很強的會意性特點,所以,理解中國的古文言,最好的方法就是多讀,一遍一遍讀下去,往往就可以通過文章的前後文的貫穿與意會,而把文章理解清楚。對於一些到處流通的古文注釋類書籍,在選取的時候也一定要有一個審慎的態度。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真的是
「朋友不遠千裡而來是件很開心的事情」的意思嗎?
《論語》開篇:「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大部分注釋類書籍把「朋」註解為「朋友」,把「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理解為「朋友不遠千裡而來是件很開心的事情」,實際上有些片面。
1 「朋」、「遠」二字釋疑
「朋」字在論語裡面出現9次,只有這一處是用單字,其餘8處都是「朋友」合用;「友」字出現27次,除了與「朋友」合用的8處外,其他19處,大部分表示動詞或動名詞屬性(詳情見本公眾號同時發送的第二篇圖文:《論語》全篇9個「朋」與27個「友」字的原文引用詳列)。
「朋」字的意義比「朋友」的意義要廣,所以這裡就出來一個問題,就是把「朋」字解讀成朋友,就會把原句的意義給縮小了。這裡的「朋」應該是指的「同類、類似」的意思。 朋,比也,朋,類也。——《廣雅》
如果「朋」並非指「朋友」,那麼所謂的「遠」也不單是指單純的物理上的距離,而是表示時間或者空間上的遙相呼應。比如《論語》中「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的「遠」,再如:「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的「遠」。
2 前後文貫穿
前文「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是說「一個人學習了不管是知識也好,道理也好,在一些情境中得到驗證時,會在這一刻有種快樂的感覺油然而生。也就是從自身出發,從事情的應用上(實踐上)印證所學的時候,心理的感受就是「不亦悅乎?」。注意,這裡的「時」當為「有時」意,「習」做練習或演習義。
同樣,本句「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就是說,如果一個人的思想從類似的觀念或者道理中得到來自遠方的印證的這種時刻,心理也會生出愉快之情。當然,這個「朋」,也可以理解為「朋友」,如果你有一個觀點不知道對不對,這個時候一個朋友說出了類似的觀點,當你聽到這個觀點時,你會有種「心心相印」的感覺,也就是「不亦樂乎」了,但是單獨解釋為「朋友」,就有些狹隘了,因為能夠印證的這種「朋」的還可能來自古人或者來自其他人寫的文章、拍的電影等等。
有了前面兩個印證的基礎,一個人就自然能慢慢到達後句「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的境界了。那麼「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是什麼意思呢?「慍」可以解釋為「憤恨而不平的感受」,也就是「不遷怒」的意思,一個人不會怨恨別人不理解自己,甚至怨天尤人,而是常常反省自己,就是一種君子行為。自然,一般人不容易直接到這種不遷怒的精神境界,自然是在「學」的過程中慢慢修習來的。
當一些道理在我們做某件事情的過程中自然明朗的時候,我們都有過這種頓悟帶來的快感;當你的一些觀點不知道對錯的時候,都有過在讀書或者聽故事、看電視的某個瞬間有所印證的時刻;即使脾氣不好的人,有些時候也能做到「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只不過不能夠一直處於這種狀態中而已)。所以,經典的原本的意義離我們每個人都非常的近,但是,當經典被誤讀的時候,則要人們遵守所謂「把複習作業當成快樂」「朋友遠道而來不應該憂慮招待等問題,而應該開心」「別人不理解我的意思,我還不能生氣」的教條的話,那經典就真的要慢慢遠離我們了。
3 學問的內容
現在我們回過來,縱觀《論語》這部書,大家知道,這三句話是整個論語的開篇,先講「學」的問題。那麼,什麼才是所謂的「學」呢?是指一個人的某項知識淵博嗎?還是指一個人的文學好?
其實從下文的幾句話中,大家自然能夠找到答案:
①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②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③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可見,《論語》裡面的「學」,與今天現代人的「學」已經不是在同一個理解語境裡面的東西了,我們用曾子在《大學》裡面的話來解讀,就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在明明德」指的自我的覺悟,「在親民」指的是自覺後的覺他,「在止於至善」則是覺行圓滿的境地。
從這個角度上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不就是「在明明德」的愉悅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不就是「在親民」的樂趣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不就是「在止於至善」的境地嗎?
如果拿現代人的學習知識的角度來理解,所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如果是「學習的時候按時練習或者複習」的話,那不成了「不亦苦乎」的事情了;同樣,「有朋自遠方來」,「有朋友大老遠過來」,也不見得一定是一件開心的事,可能還要苦惱如何招待、如何相處等問題,而且這個事情跟「學」也沒有什麼直接的關係。為了跟「學」掛鈎,很多版本的翻譯解釋為:「有同學、朋友從遠方過來請教」,把「請教」的情景穿鑿進去,如果這樣,孟子何謂又說「人之患在好為人師」呢!
難怪後來要把孔家店打倒了,其實打倒的不應該是經典或者孔子的原意,應該打倒的是後世用來禁錮人的思想的教條式的解讀。
當然,玩笑話來講,「有朋自遠方來」,用來表示我們打開國門,歡迎外來的朋友,「不亦樂乎」如果從「賺外匯」的角度來講的話,可以講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