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讀澄清①「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真的是「朋友不遠千裡而來是件很開心的事情」的意思嗎?

2021-02-19 說文解字拾遺記

寫在前面:

「誤讀澄清」是本公眾號推出的系列內容,意在對一些現代人容易因望文生義而對古文言產生誤解的地方進行澄清。如果有意見不對,或者筆者理解謬誤的地方歡迎各位指正,可將內容發送郵箱liuxinwangzhen@163.com。

因為中國文字走的是象形文字的路線,有很強的會意性特點,所以,理解中國的古文言,最好的方法就是多讀,一遍一遍讀下去,往往就可以通過文章的前後文的貫穿與意會,而把文章理解清楚。對於一些到處流通的古文注釋類書籍,在選取的時候也一定要有一個審慎的態度。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真的是

「朋友不遠千裡而來是件很開心的事情」的意思嗎?  

《論語》開篇:「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大部分注釋類書籍把「朋」註解為「朋友」,把「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理解為「朋友不遠千裡而來是件很開心的事情」,實際上有些片面。

 1 「朋」、「遠」二字釋疑

「朋」字在論語裡面出現9次,只有這一處是用單字,其餘8處都是「朋友」合用;「友」字出現27次,除了與「朋友」合用的8處外,其他19處,大部分表示動詞或動名詞屬性(詳情見本公眾號同時發送的第二篇圖文:《論語》全篇9個「朋」與27個「友」字的原文引用詳列)。

「朋」字的意義比「朋友」的意義要廣,所以這裡就出來一個問題,就是把「朋」字解讀成朋友,就會把原句的意義給縮小了。這裡的「朋」應該是指的「同類、類似」的意思。 朋,比也,朋,類也。——《廣雅》

如果「朋」並非指「朋友」,那麼所謂的「遠」也不單是指單純的物理上的距離,而是表示時間或者空間上的遙相呼應。比如《論語》中「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的「遠」,再如:「子曰:「人無慮,必有近憂。」」的「遠」。

 2 前後文貫穿

前文「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是說「一個人學習了不管是知識也好,道理也好,在一些情境中得到驗證時,會在這一刻有種快樂的感覺油然而生。也就是從自身出發,從事情的應用上(實踐上)印證所學的時候,心理的感受就是「不亦悅乎?」。注意,這裡的「時」當為「有時」意,「習」做練習或演習義。

同樣,本句「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就是說,如果一個人的思想從類似的觀念或者道理中得到來自遠方的印證的這種時刻,心理也會生出愉快之情。當然,這個「朋」,也可以理解為「朋友」,如果你有一個觀點不知道對不對,這個時候一個朋友說出了類似的觀點,當你聽到這個觀點時,你會有種「心心相印」的感覺,也就是「不亦樂乎」了,但是單獨解釋為「朋友」,就有些狹隘了,因為能夠印證的這種「朋」的還可能來自古人或者來自其他人寫的文章、拍的電影等等。

有了前面兩個印證的基礎,一個人就自然能慢慢到達後句「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的境界了。那麼「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是什麼意思呢?「慍」可以解釋為「憤恨而不平的感受」,也就是「不遷怒」的意思,一個人不會怨恨別人不理解自己,甚至怨天尤人,而是常常反省自己,就是一種君子行為。自然,一般人不容易直接到這種不遷怒的精神境界,自然是在「學」的過程中慢慢修習來的。

當一些道理在我們做某件事情的過程中自然明朗的時候,我們都有過這種頓悟帶來的快感;當你的一些觀點不知道對錯的時候,都有過在讀書或者聽故事、看電視的某個瞬間有所印證的時刻;即使脾氣不好的人,有些時候也能做到「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只不過不能夠一直處於這種狀態中而已)。所以,經典的原本的意義離我們每個人都非常的近,但是,當經典被誤讀的時候,則要人們遵守所謂「把複習作業當成快樂」「朋友遠道而來不應該憂慮招待等問題,而應該開心」「別人不理解我的意思,我還不能生氣」的教條的話,那經典就真的要慢慢遠離我們了。

 3 學問的內容


現在我們回過來,縱觀《論語》這部書,大家知道,這三句話是整個論語的開篇,先講「學」的問題。那麼,什麼才是所謂的「學」呢?是指一個人的某項知識淵博嗎?還是指一個人的文學好?

其實從下文的幾句話中,大家自然能夠找到答案:

①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②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③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可見,《論語》裡面的「學」,與今天現代人的「學」已經不是在同一個理解語境裡面的東西了,我們用曾子在《大學》裡面的話來解讀,就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在明明德」指的自我的覺悟,「在親民」指的是自覺後的覺他,「在止於至善」則是覺行圓滿的境地。

從這個角度上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不就是「在明明德」的愉悅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不就是「在親民」的樂趣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不就是「在止於至善」的境地嗎?

如果拿現代人的學習知識的角度來理解,所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如果是「學習的時候按時練習或者複習」的話,那不成了「不亦乎」的事情了;同樣,「有朋自遠方來」,「有朋友大老遠過來」,也不見得一定是一件開心的事,可能還要苦惱如何招待、如何相處等問題,而且這個事情跟「學」也沒有什麼直接的關係。為了跟「學」掛鈎,很多版本的翻譯解釋為:「有同學、朋友從遠方過來請教」,把「請教」的情景穿鑿進去,如果這樣,孟子何謂又說「人之患在好為人師」呢!

難怪後來要把孔家店打倒了,其實打倒的不應該是經典或者孔子的原意,應該打倒的是後世用來禁錮人的思想的教條式的解讀。

當然,玩笑話來講,「有朋自遠方來」,用來表示我們打開國門,歡迎外來的朋友,「不亦樂乎」如果從「賺外匯」的角度來講的話,可以講通了……

相關焦點

  •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句話的意思您真的弄懂了嗎?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在前面的文章中提到過,學而之人就是做學問,做學問不是學習知識,而是隨時隨地反省和實踐做人做事。為什麼論語開篇把這三句話放在一起,因為這三句話都是有關聯的,具體原因會在文章後面說到。現在先來討論後兩句話。
  • 讀《論語》找到創業路上真正的朋友,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原文: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劉成庚解讀: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很遠的地方來了,不也是很快樂的嗎?這句話的關鍵是要分清什麼是志同道合的朋友?相同頻率的人才是志同道合的朋友。那麼,創業當老闆的路上哪些朋友是同頻率的呢?這個搞清楚了,遠方來了朋友你才會很高興;分不清楚的話,來了幾個拆你臺又添亂的「朋友」,你能高興得起來嗎?以孔夫子的個性,他是不會把話說得很全面,他總會留很大的空間供大家思考。
  • 「有朋自遠方來賽車」,不亦樂乎
    在有朋自遠方來賽車品牌升級發布會暨AMG GT3 EVO新車發布會之後,「有朋自遠方來車隊」也正式更名為「有朋自遠方來賽車」。,好客山東的車隊嘛,當然也希望有朋自遠方來賽車嘛。我們非常高興有朋自遠方來選擇了 AMG 參賽。歡迎有朋自遠方來加入我們客戶賽車的大家庭。」
  •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有感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朋」古義為「同門、同學」,引申為弟子。所以孔子這句千古流傳的金句是歡迎遠方學子時講的。那麼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理想的孔子為何興學辦校?先秦時期信息閉塞,他老人家何以能吸引到遠方的弟子?孔老夫子又為何「樂乎」?
  •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現在的你如何理解?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出自《論語·學而》意思是你有朋友從遠的地方來探望你,你不高興嗎?這是人的根基。是為人處事的根基。在我們現今的生活中,有多少人願意去探望你,即使是鄰居也不一定。我們現在住進了高樓大廈,我們和鄰居認識嗎?
  • 《錦衣之下》番外: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而在私底下,「一下夫婦」的朋友還是蠻多的,上官曦、楊嶽、謝霄……等人,都是他們的知心朋友。上官曦和楊嶽婚後,在揚州生活過一段時間,畢竟上官曦是烏安幫舉足輕重的人物,但為了家庭,她還是準備將工作逐步交接,並打算與楊嶽回京,在京中定居。他們回京後,經常到陸府做客,因今夏最愛大楊的菜,她希望大楊空閒時間,多教教府上的廚師,讓他的高超的廚藝,有一個傳承者。
  • 有朋自遠方來,何樂之有!
    有朋自遠方來,何樂有之?孔子有云:「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在下不才,見識短淺,不曾悟得聖人之教誨,然於此言,亦有小解。愚以為,有朋自遠方來,無甚樂之,事之所以者,皆出於三。其一,千裡之外,故友跋山涉水而來,當為要事。然則現世安穩,國泰民安,布衣之徒當手機不離身,為何問候不用微信?見面不用視頻?故餘夜不得寐,輾轉思之,彼之要事,當借錢矣。餘本庶民,月月俸祿當供養家中妻兒、老母、水電、暖氣,珍饈之食不得嘗,錦衣玉帛不敢穿,下廚菜價上漲、開車油價飆升,房租尚未交,俸祿已用光。
  • 好客山東的一張賽車名片 「有朋自遠方來賽車」才是真的不亦樂乎
    傑布·克裡斯多次提到的賽車話題也讓548感慨良多,我們一直說專業的事情要交給專業的人來做,專業的事更要有專業的人來打基礎,但在這個人人刷抖音的時代確實很少有人能沉下心來做些夯實基礎的事情。當天除了氣溫特別熱情之外,在有朋自遠方來車隊的專屬P房你也能體驗到每個參與者身上滿滿的熱情,閃亮登場的全新賽車、慷慨激昂的各路老闆、躍躍欲試的媒體嘉賓和風風火火的車隊技師。在有朋自遠方來賽車品牌升級發布會暨AMG GT3 EVO新車發布會之後,「有朋自遠方來車隊」也正式更名為「有朋自遠方來賽車」。
  •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麼讀就通了
    君子蘭:身修而有暗香,花潔白如玉接下來我們繼續分析第一章後面的兩句「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易?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1.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理解這句話我們要先了解兩個要點:一這裡的「朋」是指志同道合者,而不是泛指一般的朋友;二,有朋自遠方來,為什麼強調自遠方來呢?這是理解這句話的關鍵。這裡的朋應是指志同者,有朋自遠方來就是學識和道德涵養到了一定程度,慢慢的把名聲傳播開來,志同道合者慕名而來的意思。
  • 纏解《論語》(四):有朋自遠方來
    「學而時習之」,與天其時而天與其時,風雲際會,波隨浪逐,感而「有朋自遠方來」。「有」。非「有無」、「持有」之「有」。
  •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下一句才是經典,講透矛盾怨恨的根源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句話是我們都非常熟悉的,描述的是與朋友之間相聚時歡樂的場景;但是它的下半句往往很少有人知道。其實下半句所揭示的道理才是打在了「痛處」,揭示了人與人之間相處的一切矛盾的根源。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那麼這下半句是什麼意思呢?
  •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舒城縣女幹部來我區交流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舒城縣女幹部來我區交流 2020-11-07 22: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眾多外地愛好者自發相聚南濱路 有朋自遠方來 不亦樂乎
    原標題:本報記者專訪央視名嘴團跑重馬 眾多外地愛好者自發相聚南濱路 有朋自遠方來 不亦樂乎   本報記者專訪央視名嘴團跑重馬  眾多外地愛好者自發相聚南濱路  有朋自遠方來  《論語》中有言「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隨著天南地北的選手來渝參賽,這或許是重慶這座城內心最真切的獨白。
  • 「有朋自遠方來」也指時間距離遠的朋友,所以一些文章能流傳千古
    孔子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不要怕沒有人知道你懂你,慢慢就有人知道,這人在遠方,這個遠不一定是空間地區的遠,也可能是時間距離的遠。孔子的學問,是五百年以後,到漢武帝的時候才興起來,才大大的抬頭。董仲舒弘揚孔學,司馬遷撰《史記》,非常讚揚孔子,這個時間隔得有多遠!
  •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霍雨浩見到這兩位深表痛苦:真是陰魂不散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對於遠道而來的朋友們,我想大家都會有種故人相見的高興~當然啦 也有些朋友只是名義上的朋友,在交情上完全算不上,甚至還會有一點「避之不及」——在霍雨浩和冬兒去了星鬥大森林獵殺魂獸的日子裡,唐門迎來了幾位日月帝國的客人拜訪。
  • 虛空先生淺解: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白話試譯】學,而能時時地去溫習和應用,是多麼讓人欣悅的事情呀;有朋友自從遠方而來,是多麼讓人快樂的事情呀;別人不知道我、不了解我,我也不惱怒,不就是一位有修養有德行的君子了嗎?
  •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今天,蕭山婦聯迎來全國婦聯一批特殊客人!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今天,蕭山婦聯迎來全國婦聯一批特殊客人!大生態」就是由一個個美好的「小氣候」構成的這是蕭山婦聯的時代理解和真誠回應~所有相遇,都是重逢未來,我們共同開闢婦聯組織的成長之路~- E n d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原標題:《有朋自遠方來
  • 有朋自遠方來~
    有朋自遠方來~ 2020-12-16 17: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有朋自遠方來(一)
    有一次一起吃飯時聊起來,他幾天後要執行法蘭克福飛南京的任務,這是他第一次去南京。我主動提出讓當地的好兄弟接待一下,A也是愛交朋友的人,連連稱好。A對濤哥一家人在南京的熱情招待非常感動,回來後一直念念不忘,多次提起不管什麼時候濤哥想來德國,只要提前打招呼,他一定申請飛那班飛機,親自去接他。「A,我來了,只不過漢莎機票太貴,只好開車來了」A和毛毛也是老相識了。
  • 有朋自遠方來,鞭數十,驅之別院
    上哪抓,我替朋友問的有朋自遠方來,鞭數十,驅之別院這個可以有霍格沃茨發行的報紙,真的能點不信你試試一名雷電系法師正在和一名風系法師打架最後來兩張插畫,像不像疫情裡的宅家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