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間流逝,一些老物件在當下社會也顯得愈加難得與珍貴,不管是一枚小小的頂針還是一張大大的八仙桌,都可能承載著無數人關於過去的回憶。作為從前的「三大件」之一,關於縫紉機的情感,也被眾多人久久珍藏。
「母親搬了好幾次家,那臺老式縫紉機一直沒撂下。」市民張豔玲頗為感慨地說道,在母親的眼中,老式縫紉機就是那個年代的記憶符號,雖然家具換了一撥又一撥,老式的縫紉機放在家中看起來也有些格格不入,但母親就是捨不得丟了它。「就是心裏面的情結割捨不掉。」張豔玲說,「有時候回家看老媽,會特意帶兩件需要修補的衣服,她都爭著搶著要去倒騰。」她說,有些舊衣服穿了好幾年有一些破損,但母親寧願坐在縫紉機前面加工,也不願意穿她買的新衣服。張豔玲說,每次跟母親說現在生活好了,不用像以前過那麼細,但母親就是不聽,說舊衣服穿習慣了,她也很享受坐在縫紉機前度過的時光,能想起很多有趣的往事。
張豔玲說,七十年代前後,物質生活極其匱乏,那時候的大件是:收音機、縫紉機、手錶、自行車之類的。有錢的鄰居置辦了一臺縫紉機,母親十分羨慕,但直到後來結婚了,才有了一臺作為嫁妝的縫紉機,所以對它格外珍視。「我小的時候,很多衣服都是母親自己買布料,用縫紉機跑出來的。」張豔玲說,「母親對縫紉機可緊張了,時不時地拿布擦不說,還特意弄了個花布蓋在上面,防止落灰。」她說,那時候一聽見縫紉機響,就開心地不得了,經常圍在邊上看母親縫補衣服,一根根線與一塊塊布的奇妙結合,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張豔玲說,雖然用的時間很長,但是縫紉機依然很靈活,現在小外孫的一些衣服,也是母親「操刀」做出來的。她說,當母親在忙碌過後拿著她的活有些小得意地展示給我們看的時候,就是她最快樂的時候。
【來源:牟平區】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