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共和國共成長|縫紉機的故事
作者|藍雲
「咔嗒嗒、咔嗒嗒……」在我兒時的記憶裡,這是最熟悉不過的聲音了。「空床臥聽南窗雨,誰復挑燈夜補衣?」 縫紉機的本職就是顧名思義---縫紉。說起縫紉機,當年有一個非常時髦的名字——洋針車,是70年代盛行的「老三件」之一。那個年月,誰家有臺縫紉機,就像現在誰家開一輛寶馬車一樣自豪。那個年代的縫紉機都是用腳蹬的,不像現在的人用的都是全自動的,很方便。
小時候,我看到鄰居家有臺縫紉機,小姐姐穿上她媽媽縫製的漂亮連衣裙,心裡那份好奇與羨慕甭提了。喜歡賴皮的我就開始死纏爛打,非要母親買一臺。母親猶豫了很久,打趣說:得勒緊褲腰帶攢好久的錢才能買到! 最後,咬咬牙終於買了一臺蝴蝶牌的縫紉機,總算讓我如願以償。縫紉機一進家門,這驚喜該怎麼形容呢? 應該說是比過年還要熱鬧吧。聰明的母親竟然無師自通,自此學會了縫紉機的使用,甚至那些簡單的維修,她都能應付自如。
在以後的日子裡,母親總是想方設法粗物細作,變廢為寶,縫紉機為我家的生活增添了許多色彩,我的新衣都是出自於母親的巧手。身上穿著母親裁剪縫製新衣服的時候,心裡感到美滋滋的。碰到同學後我總會自豪的炫耀說: 「這是我母親親手做的!」那個年代,母親為了多掙幾個錢,不停地攬活。自從有了縫紉機,母親變得更加忙碌了。白天做農活,晚上回到家飛針走線,母親就靠這臺縫紉機掙些零錢貼補家用。
當母親叮叮噹噹踩線時,我便趴在一旁聚精會神地觀看,只見燈光下的母親端坐在縫紉機前,左手把布鋪平往機針前推,右手向前拽,雙腳不停地踩著踏板,動作十分嫻熟,揮灑自如。噠噠噠,噠噠噠……縫紉機的聲音一直從窗口傳到門外,那聲音真讓人愉悅。在有規律的聲音下安靜的睡去,醒來的時候,驚喜又會出現,床頭上放著一件嶄新的棉衣,煞似好看。不用說又是母親忙乎半夜趕做好的。我的童年就在母親的縫紉機「噠噠噠」的歡叫聲中長大。縫紉機的故事還在延續,愛,也不曾停歇。
當改革開放的春風吹暖了大地,人們都逐步過上了富裕的日子,從當年織粗布煮染後縫製衣物,到現在品牌服裝店隨處可見,80年代中期,母親的縫紉機正式「下崗」了。歲月已經在縫紉機上留下斑斑鏽跡,再看看母親粗糙的雙手,爬滿白髮的雙鬢,我發現時光已悄悄偷走了母親的青春年華。母親再也不用縫紉機給我縫製衣服了。母親的針線盒一年也用不上幾次,縫紉機更是成了閒置品,就這樣,這臺老式縫紉機漸漸成為家中角落裡的一件擺設,成了我家最大最老的老物件。
90年代中期,我家住進了樓房,具有獨立廚房衛生間,居住條件上升了一個大臺階。父母年齡大了,我把他們接到寧波來養老,因為縫紉機太大,所以沒搬來。時過境遷,電動小型縫紉機基本代替了當年那臺沉重老式的,而母親的縫紉機卻是無法代替。時代的發展,總是快得出其不意。母親看到人家用電動的縫紉機,很是羨慕,這誘惑實在太大,居然還有繡花、鎖扣眼等等多種功能!她一直也想買一個,後來因為眼力不好,加上新家沒有足夠的空間去放一臺電動縫紉機,於是,這個計劃一直擱淺了。
前年母親回了一次老家,老屋還在,縫紉機佇立於臨窗一隅,一塊碎紗簾遮住了它老去的容顏,恍惚間我又看到了母親忙碌的身影·····只是畫面上的主婦由一個年輕漂亮少婦變成了一個銀髮老人。父親給縫紉機加了點油,功能完好無損,機身上依舊帶著漆面的光澤,「made in China」的字跡清晰可見,在朦朧中,我似乎又聽到縫紉機「嗒嗒」的聲響,還在老屋的空氣裡不斷迴響。母親不忍心把它當廢品賣掉,畢竟這臺老式的縫紉機也算是承載了幾代人回憶,承載了母親這代人的青春。
時代在變遷,社會在發展,人們的衣著觀念和審美也在悄然之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母親常感嘆說:我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一切都歸功於國家的改革開放。你們這一代人趕上了好時候啊!這是許許多多改革開放見證人的心聲,這更是一名平凡老百姓發自肺腑的心裡話!小小一件家用縫紉機的故事為我們這個小家縫製出了一片母愛的天空,同時也折射出人們穿衣的變化。改革開放40年彈指一揮間,我,作為70後,可以說是伴隨改革開放的40年不斷成長,我們一起見證了這個時代的變遷和進步。
本文內容由壹點號作者發布,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