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娃兒,這些老物件的年頭,估計比你的年紀都大哦……
零零後、九零後成了二手市場常客,看重顏值不看重實用性,黑白電視機價格貴過彩電
顧客查看二手柜子
店主在維修老舊電器
年輕顧客在二手市場裡觀看老舊物品
老舊物品越來越受到年輕人的追捧
跳蚤市場店鋪裡陳列著不同年代的老舊物品。
「弟娃兒,擺在這裡的老物件的年頭,估計比你的年紀都大哦……」店主老陳面對諮詢商品是否為仿舊的年輕顧客,抿了一口老蔭茶,慢悠悠地說,語氣裡頗有些得意。
江北區董家溪跳蚤市場是我市最大的二手市場之一。原本是中老年人淘舊貨的陣地,近來「90後」、「00後」卻儼然成為消費主力。重慶晨報·上遊新聞記者經過走訪了解到,年輕人青睞二手貨,主要用於懷舊、復古裝飾等用途,不再像以前那樣是為了省錢,淘回去作為使用的生活用品。
「你去跳蚤市場了嗎?」有可能成為明天年輕人打招呼的新方式。
「90後」「00後」居多
董家溪跳蚤市場位於三號線華新街站附近。它的前身在渝中區中興路,曾經是重慶最大的跳蚤市場。2010年以後,中興路商戶陸續搬來了這裡。
市場裡到處可見老式棉大衣、雙缸洗衣機、小人書、玻璃跳棋、任天堂遊戲機……瀰漫著濃厚的時光味道。
隨便走一圈,會發現前來光顧的客人,竟大多是年輕面孔。「00後」妹子宋星羽第一次來逛跳蚤市場,對她來說,很多老物件都相當新奇,是第一次見到實物,比如縫紉機、老式相機、膠片唱機。她好奇地詢問著店主每件物品的用途,琢磨著帶一件什麼好玩的回去。
年輕顧客許海燕對老式電視機特別感興趣,「都是小時候家裡曾經有的,長大後就很少看到了。」她買了一個舊木箱,那是她媽媽那個年代的陪嫁,看著很有親近感。「以後應該經常都會來吧,淘點自己喜歡的舊物。」
從事室內設計的「90後」吳西選了一個舊畫框和一個舊花瓶,準備放在花園裡作為裝飾。花瓶除了舊,還帶有瑕疵,瓶口被碰掉了一小塊。但他說就是看上了這種滄桑感。「這種真實的鏽跡和損傷是仿不來的,真實的歲月痕跡更能打動人。會欣賞的人能看到裡面的故事。」兩件舊物花了他150元,「如果在某寶上買新的,估計50元不到。」他笑著說。
「現在來逛的年輕人越來越多了,老年人反而不太來了。」二手店店主吳軍不久前發現了這個新的現象。以前來逛跳蚤市場的多是上了年紀的顧客,搜尋便宜的、實用價值高的生活用品。但最近一段時間,顧客的年齡層越來越偏低齡化,以80、90後為主,不乏在校大學生。
他認為,年輕人一般是聽到自己的長輩常常談起過去的那段歲月,因此充滿好奇,從這些老物件身上能滿足這樣的好奇。對他們來說,這些老物件與其說是被時代淘汰的物品,不如說更像是一件藝術品。
羅偉也是跳蚤市場多年的老店主了。找他買東西的顧客越來越年輕,大部分二三十歲,老年顧客明顯減少。「現在很多餐館、酒店,都走復古路線,包括有的博物館也在徵集文物。另外還有什麼幾十周年同學會呀,復古年會呀,也都需要懷舊主題的場館布置。」
「三轉一響」又吃香了
65歲的吳軍一直對二手物品充滿興趣,以前是跳蚤市場常客,自從退休後,就乾脆自己開了二手店,並樂在其中。他也是從中興路轉戰而來,現在的店鋪30多平方米,有上千多件物品,可都是他的寶貝。
「什麼都可以收,什麼都可以賣!」在吳軍眼裡,雖然都是舊貨,但背後有一個個故事,也承載了主人一段珍貴的回憶。他店裡的物品千奇百怪,有舊獎狀、殘缺的手套、蘇聯時期的軍用水壺、華僑帽,甚至是舊的信件、照片。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身上別個小的『隨身聽』,放一盤磁帶,在陽光下聽著歌,路人都會投來羨慕的眼光……」現在,這些磁帶和『隨身聽』在他店裡也能見到,能讓他回憶起過去的幸福感。磁帶有鄧麗君的、劉德華的,一般十多元收進來,二三十賣出。
他自豪地展示店裡的「明星產品」。比如上世紀八十年代,重慶無線電廠出的紅巖牌電視機、日本三洋牌收錄機。他說,以前重慶的跳蚤市場,除了中興路,還有在較場口、儲奇門、人民公園、十八梯,來的都是中老年人,買新的捨不得,買舊的拿回去自己用。現在年代不同了,都是年輕人買回去拍視頻、拍電影、做裝飾,增添懷舊感。
吳軍特別展示了上世紀八十年代的「三轉一響」——轉的是自行車、縫紉機、手錶,響的是收音機。據了解,改革開放初期,大家都以擁有這樣的高級物品為驕傲,後來隨著國家的經濟發展,「奢侈品」成為了日常用品,甚至慢慢被時代淘汰。「而現在隨著復古風潮,這些當時的『大件』又開始受歡迎了!」
吳軍表示,現在來淘老物件的人確實都是自己喜歡,有的是為了開店所用,淘一些拿回去作擺設。「現在其實花更少的錢也能買到仿製品,專門有機器做舊的。但是哪裡會有真的舊貨這樣的質感嘛!」他的店裡,就經常接待學美術專業、導演專業的大學生,吳軍也非常樂意為年輕人提供方便——他們在其它地方找不到的「絕版」,在他店裡找到了,那種喜悅感,比賺錢還開心。
而賣家又是些什麼人呢?店主老陳說,有的是擱家裡沒用了,有的是搬家嫌麻煩,或者是家裡老人走了,下一代拿來出售的。對此年輕買家也不會忌諱。在吳軍看來,現在生活好了,更新換代太快,很多人家裡堆滿了被淘汰的舊物,直接丟棄造成極大浪費。送到我們這裡可以變廢為寶,兩全其美。
黑白電視機比彩電值錢
隨著舊貨的功能發生變化,價格評判標準也隨之改變。店主老陳介紹,一臺老式舊電視機、舊冰箱,以前對價格的衡量標準主就是看其功能性,而現在,往往是由其外觀決定,也就是年輕人常說的「顏值」。
一臺已經無法使用的舊電視,如果「顏值」高,哪怕已經無法使用,也能賣出三四百元。而如果一臺接上線還能使用,卻不那麼好看的電視機,價格反而要低一些。
舊貨的價格也悄然發生著變化,據記者詢問,一個舊保溫瓶、一個舊煤油燈,能賣出一兩百元,已經遠遠超出「舊貨」本身的價值,購買者依然不在少數,因為他們看重的,就是這一份復古的感覺,對成色新一些的,反而不那麼感冒。
吳軍介紹他店裡的一臺9英寸的黑白電視機,比25英寸彩電更能賣得起價錢,200-500元不等,因為前者年代久一些。完全顛覆了曾經「成色新品質高價格更高」的市場規律。
下午3點,老陳熱情地跟一位顧客介紹一臺七十年代末的崑崙電視機,「你看,還能打開,顯像管還是完好的,還能收閉路電視哦。」對方哈哈大笑:「老闆,我買回去主要是做擺設,哪裡管它能不能收到電視節目哦!」老陳也笑了起來,表示贊同,「對對對,肯定是當擺設,但就是跟你說明當時的商品質量有多好!」
有人只是來「打卡」
吳軍說,本來早已習慣了和中老年顧客打交道,而現在年輕人對跳蚤市場表現出更大的熱情,作為店主,也要與時俱進了。「90後」顧客吳西說,這裡有他們喜歡的新鮮玩意,能展示自己的創意和心意,也能找到自己希望擁有的獨特商品,在買賣之間也能結識到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老吳現在每周會接待數百甚至上千顧客,大部分是年輕人,有的是不會買東西的,只是來「打卡」,拍一張復古色彩的照片。他也不生氣,看著大家在自己收的老物件中徜徉,也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他說,現在物質生活越來越豐富,大家也越來越追求精神上的東西,對具有年代感的老物件有了一種情懷。他覺得是一種好現象。「外地遊客越來越多,說不定以後我們董家溪跳蚤市場還會成為一個網紅景點呢!」
文圖/重慶晨報·上遊新聞記者 紀文伶 實習生 高超浪
(責編:陳易、張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