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莉《母親的「蝴蝶牌」縫紉機》

2021-02-08 巴渝圈

□ 作者 馬英莉

去年國慶節,我回寧波探親。和母親聊天時,她突然神秘地對我說:你不是說要老物件嗎?我有一樣可以給你,可惜,路太遠,搬不走。什麼?我疑惑地問,因為母親的家底我是清楚的。她掀開一塊紅布,露出我熟悉的臺面,「蝴蝶牌」縫紉機的臺面。「我把它從老房子搬過來了,它還好著呢。」母親得意地說。

我撫摸著光滑的臺面,它確實是老物件,我家的傳家之寶。它和我同齡,陪伴母親已經50多個春秋,比我陪著母親的時間還要多。

記憶中,農活不太忙的時候,母親就叫我和妹妹去搬兩根長凳,我一聽,便知她要裁衣服做衣服了,那是我和妹妹最愉快的時光。我們急急地從廚房搬出兩根長凳放到小院裡,母親把一塊門板放上去,這是裁衣的「工作檯」。然後她和父親一起從臥室抬出縫紉機。我從裡屋捧出母親的「八寶盒」:裡面裝著軟尺、直尺、白粉、大小剪刀、針、各色線、頂針等。母親在門板上攤開衣料,開始裁衣。如果給我們三姐妹和父親做衣服,她基本不用尺子比劃,我們的身高、腰圍、臂長她都一清二楚。她像一位胸有成竹的指揮官,在地圖(衣服)上比劃,然後拿起剪刀咔嚓咔嚓裁剪……等衣服裁好了,她便坐在縫紉機旁,一隻手壓著要縫製的布料,一隻手扯一下縫紉機的傳動軸,一雙腳熟練地踩著踏板,縫紉機發出「噠噠」聲,母親不時熟練地轉一下衣料的方向,一會兒便把一件衣服縫製好,讓我們試穿。

這樣的場景反反覆覆。更多的是在深夜,我被縫紉機的「噠噠」聲驚醒,幽暗的燈光下,母親還在縫製衣服。母親說,她學了「華羅庚優算法」,從不浪費時間,可以一心幾用。年輕的母親活得多麼明媚充實、生機勃勃。對她來說,坐下來做衣服就是她最享受的時光,儘管這樣的時光經常在深夜。母親一年要做太多衣服:我們三姐妹的,父親的,母親娘家人:阿太、外公、外婆、舅舅的,阿姨以及阿姨家三個孩子的,奶奶的,還有村裡孤苦老人的……在貧困的歲月,母親用這臺縫紉機編織了對生活的熱愛,用她的勤勞和巧手為整個家族,甚至村莊帶去脈脈溫情。

母親不止一次對我說起買縫紉機的經過。這是她結婚後第一年的工分(當時公社生產隊,勞動以工分計,年底算錢),有120元,奶奶讓她拿回娘家,算是補貼。在上世紀60年代,120元是一筆不小的錢。母親拿回娘家,阿太(她的祖母)與外公商量後讓她去買自己想要的東西。母親說,她最想買的是縫紉機,有了它,做衣服能節省很多時間。但這些錢是不夠買縫紉機的。最疼愛母親的阿太拿出她的私房錢20多元塞給母親,又讓她寫信給在上海藥房工作的二叔,讓他幫忙在上海買。當時蝴蝶牌縫紉機商標剛剛註冊,是市面上最好的縫紉機,但憑票供應,排隊購買。母親二嬸在楊浦區供銷社工作,很幸運拿到票,又叫母親的堂妹去排了一天一夜的隊,才買到一臺蝴蝶牌縫紉機,從上海託運到寧波火車站。我的外公步行一個多小時去火車站,用扁擔挑回家。這是村裡的第一臺縫紉機,而且是上海蝴蝶牌的,轟動了全村。

70年代的農村,很多家庭對女孩讀書不上心,母親卻對我們三姐妹要求嚴格。我自小從不去羨慕那些穿得好看或長得好看的女生,從來是信心滿滿。因為母親說,不需要和別人比穿,要比學習成績。我和妹妹得到的獎狀被母親貼在家裡堂屋的牆上,母親說,這是最值得驕傲的。我們做完家庭作業,一樣要去割草、放雞,母親告訴我們,在割草、放雞時可以背書,可以觀察環境構思作文,這就是一心兩用。她生了三個女兒,在重男輕女的年代,在物資匱乏的年代,母親言傳身教,要我們三姐妹自尊、自立、自強、自信,抬頭挺胸做人。後來,我們三姐妹都讀完大學本科,我是村裡第一個考上重點大學的女孩,第一個碩士,唯一的博士。

母親真的心靈手巧,在街上看到別家姑娘穿漂亮衣服,她就會模仿著做,甚至做出時裝韻味。小時候的各式連衣裙、滑雪衫,上大學時,她給我做了一條紅色呢料裙褲,在校園裡引來多少羨慕眼光。我出嫁前,她給我做的紅色錦緞料棉襖,盤著美麗的琵琶扣,這件衣服現在還掛在我的衣櫥裡……每一件衣服,都是母親對我們滿滿的愛,都是歲月和時光的美好回憶,都是關於家和親情的深刻記憶。

我印象中最深的還有母親每年為村裡老婦人做衣服。常常是過年前,她們走到我家院門口,看見母親在裁衣,就去拿來早已準備好的衣料叫母親做。母親往往叫我從堂屋端出杌子(竹椅子)讓她們坐,給她們端水。她收起正在裁的家人的衣服,把她們的衣料攤開,問她們想做什麼式樣的,是直襟衫還是斜襟衫,褲腰松一點還是緊一點,甚至更細緻地問衣服的扣子,需不需要做盤扣。這些老婦人,多是孤苦一人。在母親縫紉機的「噠噠」聲中半天就這樣過去了。試穿過衣服,當然樣樣周正,她們笑逐顏開,千謝萬謝,從胸口拿出用手帕包著的錢給母親。母親堅決不收,說讓她做衣服,是信任她。往往她們走的時候,母親還把家裡的年糕和大頭菜送給她們。

不做衣服時,縫紉機就是我們的書桌。母親一直要我們三姐妹好好讀書,她從沒教我們縫衣,以致我們都不會。當我和先生準備結婚時,母親鄭重其事地對他說:英莉只會讀書,她不會做衣服、縫衣服。我先生也鄭重表態:她不需要做衣服。或許因為遠嫁重慶,她對我不無擔心。她沒有想到,她的女兒們不需要做衣服,現在布店也銷聲匿跡了,商場上那麼多衣服供人挑選,誰還會自己縫製衣服?即使要縫,找專業的裁縫店,屬於高端定製了。當年的三大件:蝴蝶牌縫紉機、永久牌自行車、上海牌手錶也被層出不窮的新東西淘汰了。在物慾橫流的社會,人心常常會迷失。但我常常回憶母親深夜坐在縫紉機旁給我們做衣服時,我們穿上新衣服時的快樂,告誡自己要惜物、惜福。

對於母親來說,只要縫紉機還能用,她就不老,它是她與歲月抗衡的「武器」。這臺蝴蝶牌縫紉機一直在發揮作用。我的兒子出生,母親又為他做了貼身穿的衣褲、小馬甲、短褲、背帶褲,兒子上幼兒園穿的都是外婆做的衣服。15年前,我們搬家時,兒子把外婆給他做的幾件小衣服留下來,要我好好收藏著。母親把愛和家風傳給了下一代。

現在我冬天都會貼身穿「媽媽牌」內衣,儘管穿起來沒有名牌內衣舒適柔軟,但我還能穿76歲母親給我做的衣服,這是多大的福氣,我感謝上蒼對我的厚愛。

社會在前進,但家風恆久遠。母親初中畢業,閱歷不多卻胸襟寬闊,像故鄉澄明的天穹,被村裡人尊稱為「曹博士」;她秉性純厚,像故鄉廣袤的大地,她做事的精準求精,對命運的不屈服和對生活的摯愛,像故鄉挺拔的水杉。她用一生的時間,念念在茲於心靈的善良和真誠。50多年來,她在蝴蝶牌縫紉機上一行行縫製而成的,不僅僅是遮蔽我身體的衣服,更是滋養著我心靈的財富。是的,我們家巨大的財富。感恩母親!

相關焦點

  • 蝴蝶牌縫紉機:上海人的精細都在裡面
    Joseph320世紀八九十年代,「蝴蝶牌」縫紉機與當時的「永久牌」自行車、「上海牌」手錶一併成為青年男女結婚的「三大件」,再加上「紅燈牌」收音機,合稱「三轉一響」。購買一臺「蝴蝶牌」縫紉機是許多家庭的夢想。
  • 「記憶」「蝴蝶牌」縫紉機以前叫「無敵牌」?是否勾起了你的回憶
    20世紀八九十年代,「蝴蝶牌」縫紉機與當時的「永久牌」自行車、「上海牌」手錶一併成為青年男女結婚的「三大件」,再加上「紅燈牌」收音機,合稱「三轉一響」,購買一臺「蝴蝶牌」縫紉機是許多家庭的夢想。後來隨著成衣市場興起,在家縫製衣服的人漸漸變少,縫紉機也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
  • 蝴蝶牌縫紉機:可以用半個世紀的質量,源自對「品質生活」的堅守丨主持人來啦
    經典的蝴蝶牌家用縫紉機 「你有沒有用過縫紉機?」 有一天, 同事Nina來找我,「有腳踏板前後踏的那種。」今天,當大部分年輕人更願意採用制式更為新穎、迷你的手提式電子縫紉器製作手工料材、修補日用衣物的時候,Nina仍是為數不多「手腳兼備」,可以順利操作那種老式蝴蝶牌縫紉機的新時代女性。
  • 老式腳踏縫紉機的故事
    張爭鳴/圖如同朋友戲稱的"奇葩",在老式腳踏縫紉機快要進入博物館時,我卻在解放碑一家又一家的商場裡尋找,期待著能在某一個角落發現驚喜!這樣一臺老式縫紉機,可以說是那個時代的符號了,家具換了一撥又一撥,現在房子又裝修了,看起來擺哪兒都不合適,但就是捨不得扔,因為有一種情結割捨不了,那就是曾經共有的歲月。
  • 與共和國共成長|小時候的蝴蝶牌縫紉機,是我家最大最老的老物件
    縫紉機一進家門,這驚喜該怎麼形容呢? 應該說是比過年還要熱鬧吧。聰明的母親竟然無師自通,自此學會了縫紉機的使用,甚至那些簡單的維修,她都能應付自如。在以後的日子裡,母親總是想方設法粗物細作,變廢為寶,縫紉機為我家的生活增添了許多色彩,我的新衣都是出自於母親的巧手。身上穿著母親裁剪縫製新衣服的時候,心裡感到美滋滋的。碰到同學後我總會自豪的炫耀說: 「這是我母親親手做的!」
  • 難忘母親的縫紉機
    母親從中年到現在搬了三次新家,每次搬家都少不了帶上她的縫紉機。母親的縫紉機是1969年從外地買回的,也是我們村裡最早的一臺縫紉機。當時,通過火車託運回來的,母親用架子車拉回來安放在我們娘兒幾個住的房間裡。
  • 用樂高做成的縫紉機,腳踏板還能轉動,是你記憶中的樣子嗎?
    小時候家裡有一臺縫紉機,我記得我們家的是「蝴蝶牌」縫紉機,桌面上的蓋子,打開裡面有個鬥,可以把縫紉機給收進去。關上縫紉機呢臺面就變成一個桌子,小時候有段時間粘何就是在縫紉機的檯面上寫作業的。上面在寫作業,下面腳在踩那個踏板,然後沒少被我媽嘮叨,哈哈哈。
  • 70年·手記|母親的縫紉機
    母親拿起我的裙子走到房間,戴上老花鏡,摸了摸她的「老夥計」,熟練地把機頭從機座裡「請出來」,然後坐到了它面前的椅子上。那姿勢,宛如坐到一架黑色的鋼琴前。隨後,她用右手往銀光發亮的手搖器上向下一撥,腳配合著一踩,「嗒嗒嗒」,縫紉機的聲音便迴蕩在房間裡。
  • 新手如何選擇一臺適合自己的縫紉機
    90年代縫紉機作為三大件時候,大家買回去都是自己做服裝和家居用品的。那個時代,縫紉機產品功能更為單一,但是媽媽們還是製作出全家引以為豪的新衣服來。現在家用多功能縫紉機,一機多能,非常勝任除了基本車線外,特殊縫紉、邊縫處理、貼布繡花、裝飾花紋、釘扣鎖眼都很勝任。
  • 近期不少人到農村收購縫紉機,六七十年代的縫紉機賣多少錢?
    隨著時間的流逝,當時被人們稱為「三轉一響」之一的老式縫紉機,如今卻再次悄然受到人們的喜愛。最近為何有很多人前來收購縫紉機,六七十年代的縫紉機現在能賣多少錢?縫紉機在家庭中很實用,對於當時環境,「縫縫補補又三年」就是很好的社會描述。縫紉機在當時有很多種品牌,而且不少品牌都進駐到千家萬戶,比如蝴蝶牌縫紉機、上海牌縫紉機、東方紅、蜜蜂牌、飛人牌以及當時廣州產的「華南牌」縫紉機。當時的縫紉機很耐用,基本上平時經常縫縫補補,但是機子很少出毛病。
  • 簡單談談蝴蝶牌
    今天就簡單寫寫蝴蝶牌吧。蝴蝶牌是誰創造的,這個毋庸置疑,古巴傑士納,由他發明,這個沒有什麼大的爭議。很多佛牌的樣子,都是師傅在打坐的時候突然來了靈感,然後設計出來的,這個蝴蝶也是如此。蝴蝶牌前幾年在國內是賣得挺火的,因為設計比較簡單,所以仿造的也挺多,不少人買到的全是龍婆深圳、阿贊義烏的產品,跟古巴傑士納沒有一丁點關係。不過到了如今,蝴蝶牌的大部分市場已經被各種亂七八糟的狐仙之類的代替了。當初蝴蝶在國內火的時候,工廠生產都來不及。那麼蝴蝶牌是不是跟阿贊明他們的狐仙一樣,是商業牌呢?我想說,還是要看時間,有一些蝴蝶牌,還是有一些收藏價值的。
  • 母親的縫紉機:腳踩踏板發出的「嗒嗒」聲,成了一種滄桑的記憶
    在那個年代裡,自行車、縫紉機、收音機和手錶並稱為婚禮「四大件」,那個年代誰家要是有這些物品,是富足的象徵,縫紉機的到來,怎能不讓全家為之高興和激動呢。自從有了縫紉機,母親的負擔減輕了許多。原本費工費時的做衣服的難題也那裡變得輕鬆多了,大改小、舊翻新等好多縫縫補補的家務活,在縫紉機的幫助下可以很輕鬆地完成了。
  • 2019迷你縫紉機品牌排名前五有哪些 選購時需要注意什麼事項
    那時候的傳統縫紉機幾乎是每個家庭中必備的良品。而如今傳統的縫紉機幾乎消失在大眾的視野中。接替它的是迷你縫紉機。今天嗨裝小編就為大家介紹一下2019迷你縫紉機品牌排名前五有哪些,選購迷你縫紉機時需要注意什麼事項?那麼我們一起往下看看吧!
  • 最適合新手的縫紉機【承衣大數據】
    價格相對其他縫紉機便宜。優點:滿足常用需求,不耗電缺點:比較佔空間,不方便攜帶,只能手動車縫,線跡單一· 電子式家用縫紉機 ▼通過電子程序控制縫製速度和針跡。支持手動操作模式(也可以選擇腳踏板操作控制),與電動式縫紉機相比。優點:支持兩種操作模式:手動和腳踏板。
  • 泰聖閣 為女性增進人緣的泰國佛牌-蝴蝶牌
    古巴吉世納師父的蝴蝶牌是非常出名的,甚至很多人都認為古巴吉世納師父就是蝴蝶牌的創始人,其實最早督造蝴蝶牌的師父不是古巴吉世納大師,在這裡,泰聖閣給大家講一講可而給女性增進人緣的蝴蝶牌。古巴吉世納蝴蝶佛牌蝴蝶佛牌非常適合女性佩戴,在現在比較流行的泰國佛牌當中,除了南帕亞女王佛之外,就屬蝴蝶牌最受女性歡迎了。
  • 母親去世頭一年,用家裡那臺鑽石牌縫紉機,為自己做了一套壽衣
    文:桃之夭夭圖:來自網絡上世紀七十年代,家裡有一臺鑽石牌縫紉機。那臺縫紉機陪伴了母親幾十個春秋,為家裡立下了汗馬功勞。在那個缺衣少穿的年代,吃飽飯都是奢侈,更別提買衣服了。我家孩子多,而且都是女孩,母親和父親一向秉承著富養女兒窮養兒的理念,家裡有一點閒錢寧可他們不吃不喝,也會買布給我們姐妹三個做衣服。厚到冬天的棉服,薄到夏季的裙子,母親總是在縫紉機旁,一坐就是一天。記得那時每天放學,我剛到大門口就聽到縫紉機的「咯噔咯噔」的聲音,知道母親又給我們做衣服了。
  • 1979年:我們家買了一臺縫紉機
    1979年前我對縫紉機沒印象1978年,老叔定了親,未來的老嬸子沒有要當時的手錶、自行車、縫紉機三大件兒,而是指名要一臺縫紉機和一個大板櫃就行了,這要求確實不高。因為是本村人,都知根知底,嬸子也沒有立刻要,知道縫紉機不好買,沒有強求。當時我母親當家,當即表示:先把自己的椿木大板櫃給嬸子用。這個板櫃是母親的陪嫁,花紋相當好看,保養的很好,雖然也有二十年了,但看起來跟新的似的。看著當家的大嫂這麼仗義,沒過門的嬸子沒說什麼,嬸子在1979年三月過了門。板櫃的問題解決了,但是縫紉機的事兒也不能食言啊!
  • 縫紉機如何選購 縫紉機品牌推薦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縫紉機是老式的東西。而很多年輕一代可能並不知道縫紉機為何物。可是隨著時代的發展有不少的朋友為了追求生活的樂趣會喜歡購買一臺縫紉機回家自己做做手工。這時候你知道縫紉機如何選購才是比較好的嗎?縫紉機如何選購一、老式的腳踏縫紉機一般都不錯,因為結構簡單、材料有限,價格都很便宜,一臺新機也就三百元左右。
  • 家具換又換 仍舍不下它老式縫紉機承載的舊時記憶
    作為從前的「三大件」之一,關於縫紉機的情感,也被眾多人久久珍藏。「母親搬了好幾次家,那臺老式縫紉機一直沒撂下。」市民張豔玲頗為感慨地說道,在母親的眼中,老式縫紉機就是那個年代的記憶符號,雖然家具換了一撥又一撥,老式的縫紉機放在家中看起來也有些格格不入,但母親就是捨不得丟了它。「就是心裏面的情結割捨不掉。」
  • 一臺縫紉機 三代製衣情
    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結婚通常要準備「三轉一響」,這其中「一轉」就是縫紉機。隨著時代的發展進步,這個曾經風靡一時的老物件已經退出了歷史舞臺,逐漸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但那段縫縫補補的舊時光卻深深鐫刻在了幾代人的記憶裡。今年40歲的閆曉傑,在興安盟烏蘭浩特市和科右前旗分別經營著一家札薩克圖民族服飾精品店和民族服飾加工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