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由中共杭州市委宣傳部出品,天目新聞客戶端、網易浙江、杭報集團製作的《三分鐘理論快講》第四季·青春版,以「珍惜韶華·不負青春」為主題,分享李子柒、薇婭、南派三叔、白蕊、朱佳清、楊明、徐川子、呂相漳的青春故事。
《三分鐘理論快講》第四季·青春版網絡視頻在新華社客戶端浙江頻道、人民網浙江頻道、網易浙江、浙江在線、天目新聞、浙江新聞APP、咪咕閱讀、杭州發布、學習強國杭州平臺、杭+新聞、政在解讀、城報公眾號等網絡平臺上線。
第四季第三講,南派三叔:寫有精神內核的故事
深植時代
去年的11月,《盜墓筆記·十年》開啟預售,24小時內全網售出近7萬冊,名列各大渠道新書熱賣榜的總榜第一。能夠生在網際網路時代,是我們這一代作家的幸運。
每個時代都有獨特的屬於它的印記,文學的使命在於記錄時代烙印。我覺得任何的文學創作,它的核心都是精神內核,一個好的貼合時代的精神內核是一個好作品的必備因素。
《盜墓筆記》我個人是這麼思考的,一個是它的內在是有非常強烈的中國本土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核在裡面,這些是我的立身之本;同時又有記錄這個時代的一些特殊意義。
紮根本土
網絡文學相較於傳統文學,傳播媒介改變了,但它的文學價值依然值得肯定。無論是基於當代的背景,或是基於歷史背景,它所記錄的當代文化或者傳統文化,都是一筆寶貴的財富。
這些年中國發展迅猛,引起了世界的矚目。文學是現實生活的切片,經濟繁榮,文化繁茂,是國家國力的最好體現。外國人想了解我們中國文化,會通過我們的文學作品,去發現我們文化的魅力。
我們作為文藝工作者,必須要有責任去傳遞正向的價值觀,並且我們需要讓這樣的價值觀,以一種群眾非常容易接受以及非常容易傳播的方式,傳播到所有的讀者,所有作品受眾的心裏面。這樣的話,在他們閱讀故事的同時,也能夠感受到故事中一些向善向美的東西。
創作更多有文化底蘊的作品
我從小就是一個金庸迷,小學六年級的時候迷上了寫作,前前後後寫了將近2000萬字的小說,直到網絡文學開始出現,我才開始創作《盜墓筆記》。首先我要感謝這個時代帶來了網絡文學,感謝網絡文學讓我走上了一條不一樣的人生之路。
做文藝工作者是件很辛苦但很有意義的事情,我們承擔著傳遞價值觀、傳遞文化的社會責任。最近我編劇的《重啟之極海聽雷》上映了,今後我想寫更多理想中的作品,賦予其藝術價值,更好地傳承文化和傳播文化。雖然網絡文學也有不夠完美的地方,但我相信只要我們努力創作,用心打磨足夠優秀的作品,終會被大家所認可。
(責編:張帆、戴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