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抗戰期間養育日本遺孤幾十年,孤兒卻忘恩負義,讓其難受一生

2020-12-22 騰訊網

如果說我們對哪一個國家印象最不好,我想多數人想到的肯定是日本,畢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對中國發起了全面的侵華戰爭,尤其是九一八事變後,東北淪陷,那段日子簡直是國民噩夢。在漫長的14年中,我們一次次擊退日軍,終於在1945年,我們迎來了勝利的曙光。

日本遺孤感恩會

1945年,日軍投降,投降後的日軍迅速的滾出了我國土地。同年秋天哈爾濱已經寒風呼嘯,冰冷至極了。一天趙鳳祥像往常一樣做完工作回家,但是在回家的路上,他看到了一個大約只有5歲的小男孩。看著小孩穿著單薄的衣服在風雪中受凍,心地善良的趙鳳祥就走上去詢問,但是令他驚訝的是,小孩張嘴吐出一嘴的日語。趙鳳祥瞬間明白這是日軍慌忙逃跑過程中,留下的遺孤。

李秀榮

現在剛剛抗日戰爭結束,國家大恨擺在眼前,趙鳳祥也十分的憎恨日本人。但是趙鳳祥最終還是心軟了,他認為這畢竟是一個什麼都不懂的孩子,讓他來承受別人做的惡,對他太不公平了。如果他不管這個孩子,在這個寒冷的天氣裡,明天就能看到他被凍死的屍體。於是趙鳳祥將他帶回了家。趙鳳祥的妻子叫李秀榮,跟趙鳳祥一樣是一個熱心腸的人,他看到孩子凍傷的身體,心一軟,便沒說什麼,將他留了下來,從此他們變成了四口之家,還給日本小孩起了個中國名,叫做趙連棟。

趙連棟

雖然趙鳳祥夫妻接受了這個孩子,但是他們的鄰居卻不滿意,因為這裡是哈爾濱,整個東北是受日本人傷害最重的地方了。最終趙鳳祥夫妻決定帶著孩子回到河北,那是李秀榮曾經的老家。回家後,這個孩子引起家人極大的不滿,因為李秀榮的父親是當地有名的抗日戰士,還因此犧牲了,家人十分的生氣,慢慢的就跟趙鳳祥夫妻斷絕了關係。在村子裡,趙鳳祥夫妻整日受人白眼,日子過得十分不好。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加上趙鳳祥夫妻本身人品善良,村裡人才慢慢接受了他們,但是好景不長,趙鳳祥舊疾復發,於1970年去世了。

趙連棟家人

丈夫去世後,李秀榮帶著自己親生女兒趙連琴和日本遺孤趙連棟去了西北。在西北,李秀榮還給趙連棟找了個善良的兒媳婦,但是好日子沒過幾年。1992年趙連棟產生了回日本探親的念頭,雖然李秀榮十分不舍的,但還是給他湊了路費。三個月後趙連棟回來了,回來之後趙連棟告訴李秀榮,自己日本名字為野板祥三,是一位日本軍官的孩子。李秀榮聽了十分不好受,但是看著自己養育36年的孩子,也不好說什麼。

日本遺孤照片

1994年,野板祥三再次希望回家探親,臨走前他對養母李秀榮說自己一定會回來,但是李秀榮想了想最近野板祥三異常的舉動,覺得他不會回來了。果然,從此之後他再也沒回來,不僅沒有回來,連一封信也沒發過,徹底的人間蒸發。現在的李秀榮年紀十分大了,一直強撐著身體,希望再見一次自己養育39年的養子,可惜這個願望至今沒有實現。在此只能希望李秀榮學會放下,不要在為一些狼心狗肺的人耗費心神了。

本文作者小小,一個十分熱愛歷史的作者,專注原創,拒絕抄襲。寫文不易,記得點讚,關注,支持一下啦

相關焦點

  • 75年前,中國父母收養了4000多日本遺孤
    但世界上沒有不通風的牆,街坊鄰居們往往知道孤兒的身世。於是,絕大多數的日本遺孤,小時候都經受過同齡人的言辭侮辱,但他們在父母的關懷下堅信自己是中國人。於德水就是這4000多名日本孤兒中的一員。他出生於1945年的長春,半歲時被中國父母收養。在父母的呵護下,他性格乖巧溫和,從不惹是生非。
  • 她養育日本遺孤40年,養子回日本後了無音訊,想見養子卻被拒絕
    ,這個孩子在夫妻兩的呵護著快樂的成長,一直養育了40年,雖然不是夫妻兩親生的孩子,但是養育了40年,這份恩情早已經勝過任何的親情了,但是即便如此,這個孩子後來去了日本後,遍了無音訊,即便是養父母生病需要人照顧,他也不聞不問,正所謂「滴水之恩,湧泉相報」,更何況40年的養育之恩,早已經勝過這世間任何的恩情,但是他卻對年邁的養父母。
  • 75年前,中國父母收養4000多日本遺孤:他們說日語,以中國為故鄉
    但世界上沒有不通風的牆,街坊鄰居們往往知道孤兒的身世。於是,絕大多數的日本遺孤,小時候都經受過同齡人的言辭侮辱,但他們在父母的關懷下堅信自己是中國人。於德水就是這4000多名日本孤兒中的一員。他出生於1945年的長春,半歲時被中國父母收養。
  • 尋訪 日本遺孤:「我是侵略者的後代,人家把我養大成人」
    △《抗戰勝利70周年特別節目——尋訪日本遺孤》第一集:何有此生  1945年8月,抗日戰爭臨近尾聲
  • 中國農婦收養日軍遺孤,長大後日本生父勸其回國,他送父親7個字
    俗話說,生恩不如養恩大,父母將我們生下來,只用了不到十個月的時間,但是要將我們養育成人,卻是要用幾十年,甚至一輩子的心血來培養,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有很多這樣的例子,有的人一生下來就被父母拋棄了,但他們還是能幸運的遇到能將他們撫養長大的陌生人,這種恩情,遠遠超過了父母的生育之恩。
  • 這位中國籍日本戰爭遺孤走了,他的遺願令人動容
    1935年8月,渡部宏一生於日本山形縣的一個山清水秀的村莊和田村,是家中長子。5歲那年,父母報名參加了日本為殖民中國東北而組成的「滿蒙開拓團」,帶領全家來到中國黑龍江省林口縣龍爪鎮。
  • 大地之子 :日本戰爭孤兒與他們的中國養父母
    快結束時,臺上的人潸然淚下,臺下多名觀眾也紅了眼睛。  舞蹈的名字叫《中國媽媽》。表演者平均年齡在70歲以上,她們都有一個共同的身份——日本遺孤。  1945年8月,日本戰敗投降。在日本軍隊撤退和遣返過程中,約有4000多名13歲以下日本孤兒被遺棄在中國,被中國人撫養長大。中日邦交正常化後,多數遺孤回到日本。中國養父母被迫與孩子分離,終生牽掛。
  • 二戰遺孤、日本73歲老人來德州講述傳奇經歷
    二戰遺孤、著名中日友好交流人士、73歲的日本老人中島幼八昨日來德州舉行讀者見面會,老人動情講述自己的傳奇經歷,感恩中國人的善良,並呼籲——不要再有戰爭,不要再製造戰爭遺孤。「日語中有一句名言:養育之恩大於生育之恩。我回顧了我自己的人生,無論從實際情況看,還是從我的親身感受來說,完全證實了這句名言的正確性。
  • 中國夫婦含辛茹苦,撫養日本遺孤40年,結果養子回日本後蹤跡全無
    75年前,日本投降後,有1對中國夫婦好心收留並養大了日本孤兒,結果飽受其他人的白眼,好不容易把這個小孩養大,但這個孩子回到了日本就音訊全無了。1945年,日寇終於投降了,中國人民贏來了抗戰的勝利。也就在這個時候,日寇的關東軍四散奔逃,甚至還留下了不少的日本孤兒在我國的東北,同時當地的人們也總算可過上平靜的日子了。
  • 中國養母養了日本遺孤40年,遺孤回到日本再沒回來,養母很想念他
    而母親是出於萬般無奈放棄養育孩子,也是可以理解的。而養母能夠把不是自己親生的孩子,沒有任何血緣關係,還能夠視如己出,養育成人,很是難得。因此,生母之恩,斷指可還,而養母的恩情,是用一輩子去償還的。孩子長大成人,一定會感激不盡。當然,也有例外。
  • 中國父母養大的日本遺孤:得知自己是日本人的那刻,感覺天都塌了
    那些我們不能決定的事情,並不應該成為我們一生的羈絆。作為一名擁有日本血統的中國人,於德水的一生經歷了太多的不可能。從小於德水被中國父母養育長大,卻有一天被告知自己是日本遺孤,當於德水知道了自己的身份的那一刻,他感覺自己的天都塌了。
  • 青海:審計促進提高孤兒基本生活養育標準
    2020年,青海省審計廳在省民政廳領導幹部任職期間經濟責任履行情況審計中,針對孤兒保障標準較落後、孤兒保障水平較低、且未建立自然增長機制的問題,提出了「擬定新的孤兒保障標準,提高全省孤兒保障待遇水平,並建立孤兒基本生活最低養育標準的自然增長機制」等審計建議。
  • 日本戰後遺孤,真的有電影裡那麼慘嗎?
    最初日本政府的援助回國對象也只限定為了這批人,直到1993年,才將「戰後遺孤」的範圍開放為了全體「殘留日本人」。日本方面最初開始援助遺孤回國是在1981年左右,85年政策初步成型,到了95年政策得到了進一步完善,唐人街和鐵證懸案等影視作品中,關於遺孤歸國的時間設定也都是在這10年間。
  • 紀念抗戰70周年 亞視推出庫存了14年的抗戰劇
    亞視近日於黃金時段首播一部講述戰後日本遺孤在中國生活的劇集《銘記歷史:大地遺孤》,由龐秋雁和蔡國威等主演。然而,這部「新劇」原來在14年前拍攝,屬「出土文物」,據悉因為亞視多番易手,令劇集一直被放倉底早被遺忘,至近日抗戰勝利70周年,始重見天日,對此蔡國威苦笑說:「遲是遲些,遲了14年!」龐秋雁亦驚嘆說:「亞視真是什麼都做得出!」
  • 日本戰敗時候,留在東北的孤兒去哪了?多數人被細心照顧不肯回國
    在抗戰開始的時候,日本通過的「開拓團」的形式,開始對東北進行殖民入侵,而且開拓團以家庭我單位進行移民,再加上從1931-45年將近14年之久的移民,勢必產生一個特殊的移民——大量的日本移民兒童。殉國,但更多的是在戰亂中被父母遺棄,成為 「日本遺孤」。
  • 孤兒造句和解釋_孤兒的例句有哪些-小孩子點讀
    [周立波《山鄉巨變》:「鄧秀梅聽人說過,李月輝從十三歲起,就是一個父母雙亡的孤兒。」,孤兒寡母。] 孤兒參考例句: 1、阿燦是俺村的孤兒,半年前就離開村子了。 2、有誰看得出,她是一個無依無靠的孤兒呢。
  • 她撫養日本孤兒40年,養子回到日本音信全無,雙親患病也拒絕看望
    75年前,正值日軍侵略之時,蘇聯的紅軍強攻了關東軍,日軍瞬間被擊潰,這時的日軍,不是逃回了日本就是被俘虜,也有不少在中國出生的日本孩子被遺棄,被遺棄中的孩子中的一個,他被一對善良的中國夫婦撫養長大,這對夫婦養育了他40年,他回到日本後便音訊全無,養父母生病也拒絕探望。這個故事還得從1945年講起。
  • 日本女護士嫁給中國將軍,期間64年沒回日本,其女婿更是家喻戶曉
    雖說我國在經過長達14年的奮鬥以後,順利取得了這場戰爭的勝利,但是過程中付出的代價實在太過慘烈,是所有人心中的痛。很多人因為侵華戰爭都非常仇視日本,順帶非常厭惡日本人。但就像世界上既存在光明也存在黑暗一樣,日本民眾中也存在支持中國抗戰事業的人。他們雖然是日本人,但卻為中國抗戰付出了自己的一切。
  • 生活在東北的日本遺孤 | 箭廠視頻
    她一米六左右,燙一頭慄色捲髮,看上去十分精神。因為這些年幾乎每天都去跳舞,身材保持的很好,如果不是鬢角的白髮,很難看出已有74歲高齡。 獨居七年,兒子遠在市郊,郜鳳琴養成了三四點鐘起床的習慣。早餐兩個白水煮蛋,弄碎,泡在牛奶裡喝掉,搭五點半最早的一班公交車出發去舞廳。郜鳳琴喜歡隨身帶一瓶自己泡的橘皮水。
  • 她撫養日本遺孤40年,養子回日本後音信全無,雙親患病也拒絕探望
    趙鳳祥想要送他回家,這時小男孩突然說了一串他聽不懂的日語,趙鳳祥頓時明白了,這孩子是日本遺孤,看著孩子的臉,趙鳳祥想起了死在日本人刀下的叔叔、侄兒,怒火在心中燒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