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偷家族》,盛世下的殘酷偷生

2021-02-22 市界

‹ 火星試驗室 ›

博雅天下旗下產品


▵電影《小偷家族》劇照


《小偷家族》其實揭露了日本社會的很多問題,比如冒領老年退休金、失業率增高、色情業泛濫等,但即使在這種情況下,我依然覺得他們活得比我們幸福,因為有人性存在,失敗者能互相慰藉。


文 ✎ 陳令孤


(本文涉及部分劇透)

從哪裡跌倒,就從哪裡爬起來,但很少有人能像是枝裕和爬得這麼快。

4個月前,《第三度嫌疑人》在中國上映,也是他的作品首次進入中國,但7天時間過去,僅僅獲得452.5萬元票房。

顯然,這是一次失敗的輸出,原因就是他轉型了,不拍熟悉的家庭劇,改拍起了商業懸疑片。這對於那些想欣賞日本市民社會故事的影迷來說,是失措的,也是失望的。

但第二個月,原來的是枝裕和就回來了。5月19日晚,在法國海濱小城,他的新片《小偷家族》獲得了坎城電影節金棕櫚獎,是枝裕和也登上人生巔峰。

▵當地時間2018年5月19日,法國坎城,第71屆坎城國際電影節

不久後舉辦的上海電影節上,《小偷家族》受邀參加展映,開售30秒,票就被搶光。這種火爆狀況也激發了段子手的靈感,有人說願意拿上海二環的一套房子換一張票。

市場反響如此寬容,讓是枝裕和有機會再渡重洋。8月3日,《小偷家族》正式上映,當天票房就超過了一千萬元。同時,這也是繼2004年羅曼•波蘭斯基的《鋼琴家》之後,中國再一次引進坎城金棕櫚獲獎片。

可惜的是,刪減了4分鐘的戲。

有的時候,不怕劇透能成為一部好電影的衡量標準。

在這個信息無孔不入的時代,很多人在沒看《小偷家族》之前,其實已經知道,片中的一家人並沒有血緣關係,所謂的家只是臨時拼湊起來、抱團取暖的一處蝸居。但是,這並不影響我們進入故事內部,去感受他們相處的過程。

影片一開始,小女孩樹裡的意外加入和電視裡出現的失蹤兒童的新聞,已經預示了故事的最後走向。她就像桌子底下的那顆炸彈,隨時會毀滅這一切。這是整部影片最大的戲劇性所在,是牽引觀眾注意力的一條主線。但是枝裕和將這條主線變成了暗線,把主要的情節用在了表現一家人每天是如何生活的。

▵電影《小偷家族》劇照

一個導演能成為大師,不在於他有多麼宏大的思維,而在於他對細小處的敏感。是枝裕和的電影,講的是人間的煙火事,但流露的是詩一般的情懷。他賦予那些生活中的事物以人格的力量,包括道具、地點、言行,讓它們和人一樣,成為情感的投射所在。

片中,爸爸柴田治擋住商店人員的目光,讓兒子祥太偷東西。之後,祥太又成為擋目光者,幫妹妹樹裡偷東西。他在偷盜前儀式般的手勢,也傳到了樹裡身上。這是一種線性的傳遞,將人物縱向連接起來,並推動著故事向前發展。

因此,最後到了警局裡,當警察問爸爸教孩子偷東西,是否心裡有愧時。他的回答是:「我只能教他們這些了」。這是一句黑色幽默的話,卻讓人感覺無比憂傷。底層的人無奈,不在於他沒法擁有更多,而在於他沒法變得更少。

與此同時,媽媽信代和樹裡的胳膊上有相同的疤痕;奶奶和姐姐亞紀都是因為家庭的重組而被拋棄;信代和亞紀做過相同的色情服務工作,並都在那裡愛上了需要服務的男人。這是一種橫向的映照,讓他們成為了同一類人,才有了一起生活的可能性。

他們看似窮困潦倒,但又似乎並不為這種狀態擔心,每天還是嘻嘻哈哈的。他們看似無所事事,在夜燈下奔跑,但是要忙起來,可是極為危險的偷竊行為。他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但又仿佛在儘量隱藏,不想將過往暴露出來。

很多人在觀影過程中,都會有這樣一個期望:我不想聽他們過去的故事,只希望他們就這樣生活下去,不要停止。同時,我又清晰地知道,這種狀態不可能持續下去,必定會出現變故。

▵樹裡用稚嫩畫筆畫出全家福

這種變化就隱藏在細節裡,比如影片開頭,爸爸對祥太介紹一種敲玻璃的救生錘,到了結尾處,當祥太坐在公交車上離去時,他的身旁就掛著一把錘子。但是他卻再也無法用它了。

影片的開始,爸爸和祥太在陽臺的縫隙中,發現了飢餓的樹裡,把她帶回了家。而影片最後一個鏡頭,樹裡在陽臺上跳躍著往外看,但是爸爸和祥太不可能從此路過了。

▵爸爸柴田治和祥太

相同的地方,相同人,隨著時間的改變,一切都變了。而轉折點,就是那一晚上的煙花盛放,一家人擠在屋簷下,仰首觀望。那是他們最後一次團聚,之後就走上了分散和破碎之路。

但畫面卻偏偏沒有展現煙花。這便是是枝裕和的絕妙之處,他讓你去感受,而不只是看見。

有時候,流淚也能衡量一部電影的質感。不過在是枝裕和這裡,最好的狀態是想哭,卻哭不出來。

拍紀錄片出身的他,習慣於記錄生活中真實的現象,並始終保持觀察態度的客觀和中立。到了電影中,就成了一種克制和隱忍的風格,「大象無形,大音希聲」。

▵電影《小偷家族》劇照

在他之前的作品《如父如子》中,每當遇到人物流淚情節時,鏡頭要麼從背後或側面拍攝啜泣聲,要麼通過間隔的玻璃來觀察,就是不給正面鏡頭。而《小偷家族》稍微放鬆了一些,出現了一個信代在監獄的獨白鏡頭,有人詬病說情緒太滿,就是因為太熟悉他的克制了。

《小偷家族》像他之前的電影一樣,所關注的還是人類該如何去應對活在這個世上,無法避免的那四個根本問題:生,老,病,死。生是如何進行的,死又是如何發生的。這是一個沉重的命題,但是在電影裡,我們看到的是人物的淡定和安然。

當奶奶死去,沒有人痛哭失聲,不是因為不想,而是不敢。因為,活著的人,還得悄悄地活下去。他們固然也痛苦,也絕望,但仍需保存對生的那一絲念想。當祥太被抓,他們準備逃出,因為危險來臨,誰也不能保全。

▵樹木希林在電影《小偷家族》中飾演奶奶柴田初枝

所以,影片的基調是沉重的,這種沉重也來自於巨大的反差。法庭、福利機構、媒體,包括具有血緣關係的家庭,這些本應該是提供關懷、履行正義的場所,變得無比冰涼,而毫無聯繫的陌生人之間,卻能迸發出熱切的愛。

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他們的過往是隱身的,與陌生人在一起,沒有人去揭過去的傷疤,自己便也能遺忘過去的痛楚。他們唯一需要的是生存,是重新建構愛,也重新賜予愛。

但這種家庭模式,並非是枝裕和想要建立的烏託邦。如果那樣的話,就是對傳統家庭觀念的徹底顛覆,也是對社會關係的一種挑戰。看似美好的幻想,很可能就會成為太過自大的臆想,對觀眾的觸動也會減弱。

▵電影《小偷家族》劇照

所以,故事中的人也在質疑這種組合的動機和合理性。比如,妹妹樹裡剛加入家庭時,大家就對「誘拐兒童」這個概念產生了擔憂:如果不要錢,是不是就不算誘拐?事實上,在法理的範疇內,這當然是違法的。

中途,姐姐亞紀還問過柴田治,是如何與信代保持關係的,他說是心的連接。亞紀說,恐怕是錢吧。到了最後,當姐姐知道奶奶每個月都要去她父親那裡拿一筆錢時,她也在懷疑奶奶當初是不是為了錢,才收留了她。

哥哥祥太,也一直在追問柴田治,是不是在偷東西時發現了他,而不是主動去解救他的。也正是因為這種懷疑,他一直不肯開口叫一聲「爸爸」。

▵爸爸柴田治和祥太

這就是影片的中立性所在。是枝裕和並不企圖去營造人性至善的完美氛圍,他只是提出一種愛的可能性,在人性的複雜基地上,是不是可以流露出一份純真?

所以,與其說他是在構建新的共存空間,不如說是在對傳統空間進行批判。如果這些既有的家庭、社會、國家,能夠給每個人足夠的溫暖和關愛,他們又何必去尋求新的生活方式呢?

很多東西,其實是被逼出來的,包括壞的,也包括好的。

衡量一部電影的優劣,可以看它有沒有光。不是銀幕上的光線,而是人物眼中的光。

看是枝裕和的電影,一定要注意人臉上的表情,比如柴田治的猥瑣式搞怪、祥太的俊秀帥氣、樹裡的懵懂可憐……他們表情各異,有時還有無盡的沉默,但這是一張張有生命力的臉,就因為他們的眼中有光。

▵樹裡的懵懂可憐

這種光是來於人性深處的本能的迸發,當看到可憐的事物時,有同情;當看到陌生的事物時,有好奇;當看到美好的肉體時,有欲望的衝動。也就是說,他們不管是在殘酷還是幸福的環境中,都會有心動的表現。

而這,也是《小偷家族》的感人所在,當故事裡的人是靈動的,是值得信任的,電影也就有了氣場。

再看看我們的國產片,大概有兩種風格:一種是人物臉上的表情永遠不變,即使他們遇到了很糾結的事情,自己也想儘量表現出掙扎,但是言行總是呆呆的,沒有進入到氣氛中去,這部分電影叫「殭屍電影」。

另一種電影,演員也盡力想表現出他的心動,嘶吼咆哮,跳上跳下,整個畫面刺激十足,但讓人感覺反應太過了,或者太怪了,這種電影叫做「尷尬癌電影」。

出現這些狀況的原因,不一定就是演員的演技差,而是觀眾的接受心理變了。我們不相信故事本身和故事裡的人,哪怕電影拍得再賣力,最後都覺得虛假。

看日本電影,我會感到人物和環境是溶於一體的,那就該是他們的樣子。《小偷家族》其實揭露了日本社會的很多問題,比如冒領老年退休金、失業率增高、色情業泛濫等,但即便如此,依然覺得他們活得比我們幸福,因為有人性存在,失敗者能互相慰藉。

▵電影《小偷家族》劇照

上個月初,《我不是藥神》剛剛讓觀眾有了心動的感覺,重拾對人性的美好嚮往,並甘願大掏腰包,讓電影創下了現實主義題材的票房紀錄。但緊跟著就出現了疫苗事件,出現了Metoo運動,一切幻夢全被戳破,就連龍泉寺的高僧,也落了水。

在一個缺少淨土又不敢相信有淨人的地方,沒法去期望電影中的人,能擁有純淨的目光。

我們也很少出現細膩展示家庭生活的電影,即使全部照搬,也失去了那種家與人的味道。去年,黃磊把日本大師山田洋次的電影《家庭之苦》改編成《麻煩家族》,結果,前者豆瓣評分8.1,後者是4.5。

更慘的是《深夜食堂》,日本版9分,中國版2.8分。很多人說,是因為一碗泡麵毀了《深夜食堂》,但是,在《小偷家族》中,一家人就是在狹窄雜亂的屋子裡吃著泡麵,香氣卻瀰漫了整個銀幕,很多人還吞起了口水。歸根到底,不是面的問題,是泡麵人的問題。

▵電影《小偷家族》劇照

那些讓人感動的人情故事,換個地方,很容易就變成了人精故事。

好在還有是枝裕和這樣的導演,在教大家透視人性。影片中,奶奶對著海邊嬉戲的家人悄聲說了句「我謝謝你們」,而作為影迷,我想大聲地對是枝裕和說:

我們謝謝你。

你對是枝裕和執導哪部影片印象最深呢?

在評論區告訴我們吧!

如果你有想說的故事或線索提供給我們,

可以通過後臺留言方式發送給我們哦,

期待和你相遇

本 文 未 經 允 許 請 勿 轉 載

轉 載 或 商 務 合 作 請 留 言

新東方,中國最大創業培訓學校

相關焦點

  • 《小偷家族》:是枝裕和的「家庭宇宙」 盡顯溫情與殘酷
    今年三月底在為《第三度嫌疑人》國內宣傳接受採訪時,是枝裕和導演說他希望中國觀眾能在大銀幕上看到他更多的作品。而是枝裕和的這一希望沒有花費太長時間,僅僅四個月後,為他帶來了導演生涯首座金棕櫚的《小偷家族》便正式登陸內地大銀幕。儘管礙於特殊國情導致了有四分多鐘的刪減,但能如此短時間內看到坎城獲獎作品依然相當難得,更何況這還是深受廣大中國影迷喜愛的是枝裕和作品。
  • 看完《小偷家族》,更明白了為啥3億人在用拼多多
    ,《小偷家族》終於要在內地上映了。  《小偷家族》呈現了一個不同尋常的日本「底層家庭」,影片有著溫暖日常的調調,但主題鋒銳,底色殘酷。  與是枝裕和過往的電影相比,《小偷家族》儘管仍然有著溫暖的調調,但主題更鋒銳,底色更殘酷,看完就像胸口被人重重打了一拳。
  • 《小偷家族》偷生是一個普遍命題
    只要有真情,哪怕拋棄,哪怕欺騙,都不重要了,因為有這種幸福的錯覺,所以忘了偷生世間的難堪與痛楚。 貧民窟本是內外一體的貧乏、墮落、暴力和粗鄙,他們應該在物質和精神上被剝奪一空,無所不在的打壓使得窮人根本沒辦法保持自己的人性和尊嚴,他們只能零落成泥碾作塵,誰曾想這一家人還能有這麼一個縫隙偷生,還能有這樣的溫暖和歡樂。
  • 《小偷家族》在生活的殘酷與美好的人性之光中熬煉
    一個人在成都靜靜看完了是枝裕和的新作《小偷家族》,看到字幕結束,最後一個音樂符休止,才獨自默默離場。再次回到陽光下,除了一些情節還在腦海裡回閃,心情已經迅速平定下來。是枝裕和的電影,我並不陌生,前兩年曾一口氣看過他的五六部作品,印象最深的不是他後來的那些成熟之作,反而是他自認為不夠成熟的處女作《幻之光》。
  • 【個人意見】《小偷家族》:是枝裕和的「家庭宇宙」 盡顯溫情與殘酷
    而是枝裕和的這一希望沒有花費太長時間,僅僅四個月後,為他帶來了導演生涯首座金棕櫚的《小偷家族》便正式登陸內地大銀幕。儘管礙於特殊國情導致了有四分多鐘的刪減,但能如此短時間內看到坎城獲獎作品依然相當難得,更何況這還是深受廣大中國影迷喜愛的是枝裕和作品。
  • 《小偷家族》:豆瓣評分8.7,一群小偷憑什麼感動萬千觀眾
    電影《小偷家族》講述的就是,六個沒有血緣關係的人,組成了一個靠偷盜為生卻處處透露著溫情的家。他們過著清貧卻開心的日子,他們彼此依靠,相互取暖,在社會的夾縫中苟且偷生。《小偷家族》《小偷家族》是導演是枝裕和的代表作。影片最初的靈感是導演是枝裕和看到的一則社會新聞:在一個以偷竊為生的家庭,找到了兩根昂貴的釣魚竿,已經家徒四壁,釣魚竿卻沒有被賣掉。
  • 《小偷家族》影評
    《小偷家族》影評作者:李子季圖片:網絡因為這類人在生活的重壓下,很多親情淡薄。《小偷家族》延續了導演一貫的風格,用不緊不慢的鏡頭,記錄了一個「家族」的聚散,展現了人與人之間的羈絆與情感。電影講述的是幾個毫無血緣關係的人組成的家庭,依靠奶奶的養老金艱難度日。當養老金不夠支付日常生活時父親與兒子就會去商店,順手牽羊一些生活必須品。《小偷家族》情節處理簡單而高級,故事溫暖而樸素。
  • 《小偷家族》:豆瓣評分8.7,最溫馨也最殘酷,最融洽也最傷人
    坎城金棕櫚影片《小偷家族》,有是枝裕和的人文關懷和溫情細膩,有日本電影特有的生活氣息和內斂的表達方式,還有這個由天南海北的邊緣人,臨時組成的家庭,在千瘡百孔的生活夾縫中,努力追逐著難得的幸福。生命力的頑強,不過如此吧。
  • 《小偷家族》,偷來的「永恆之愛」!
    1995年《幻之光》,女人在對丈夫自殺真相的思考中探尋生與死;2004年《無人知曉》,被母親拋棄的四個孩子要獨自挑戰生活;2013年《如父如子》,報錯孩子的家庭將要面對倫理的困境;最後就是最近的《小偷家族》了,可以說是枝裕和的每部作品,發生地都是一個問題家庭
  • 電影《小偷家族》:「小偷」敘事與家族神話的「褶皺」
    從《幻之光》(1995)到《小偷家族》,作為「作家導演」的是枝一直延續著他所擅長的「形式」與「內容」來書寫日本家族親情而逐漸地形成了內在統一的連續性。然而,有意味的是,這一「連續性」在《奇蹟》(2011)之後明顯地呈現出結構性的斷裂。正是因為這種「斷裂」的思考維度成為我們深入解讀《小偷家族》的關鍵之所在。電影《小偷家族》的原題是『萬引き家族』,其英文名是Shoplifters。
  • 《小偷家族》:通過「小偷」身份反襯人性善美、同時揭露社會醜陋
    《小偷家族》的導演是枝裕和說:生活就是這樣,千瘡百孔之中,也有一些美麗的瞬間。我想捕捉的正是這些瞬間。提起「小偷」,往往都是人們嗤之以鼻的對象,但在第71屆坎城電影節上,一部以「小偷」身份為主線的電影《小偷家族》一舉斬獲了金棕櫚獎,在國內上映也吸引了大波觀眾,豆瓣評分高達8.8分。
  • 以王陽明的《心學》來分析《小偷家族》
    從這樣一個「小偷家族」中,我們體會到了人性的複雜,既看到人性中的善,也看到人性中的惡,但這真的是人心嗎——今年6月,第21屆上海國際電影節有一條勁爆新聞,剛剛在第71屆坎城國際電影節上獲得金棕櫚大獎的日本電影《小偷家族》網絡開票幾十秒就被搶光,隨後網上
  • 《小偷家族》:它令人笑著心碎
    (資料圖/圖)全文共1754字,閱讀大約需要5分鐘。2018年5月14日,是枝裕和執導的《小偷家族》作為主競賽單元入圍影片在第71屆坎城電影節上首映。首映禮現場,是枝裕和帶著一眾演員走上紅毯,立定拍照時,他露出略帶羞澀的表情,習慣性地站到演員身後,把他們推到了前面。幾天後,是枝裕和憑藉《小偷家族》摘得坎城電影節最高獎項「金棕櫚獎」。評審團主席凱特·布蘭切特給出的理由是,評委們都被「導演的表現和演員的表演吸引」。
  • 是枝裕和的電影,《無人知曉》和《小偷家族》網友:非常沉重
    是枝裕和的電影,《無人知曉》和《小偷家族》 網友:非常沉重之前朋友推薦我看《小偷家族》一直沒時間看,最近剛把這部電影看完,看完之後,又看看一下是枝裕和的另一部電影《無人知曉》,第一次看到這種風格的日本電影,看完之後,讓人感覺心情很沉重,同時又覺得現實社會的無情和殘酷。
  • 第二屆獲獎影評賞析 |《小偷家族》
    如同《小偷家族》中吊在房屋中央的燈,點亮時屋中的中心地帶尤為明亮,吃飯時一家人共處在明亮的燈光下,飯後各自回到自己的住處,都是燈光偏弱的地方。配樂的選取和強度與人物內心的情感是相協調的,臺詞也極為講究,他的電影中幾乎沒有臺詞是無用的。整體紀錄片式的影像風格,並不沉悶,在合理精妙的調度下,平實的影像風格也多了許多的靈動性。
  • 《小偷家族》個人觀後感
    有幾個影評人已經打到了十分,賽人都打了七分,我在想有沒有那麼誇張,讓我排是枝裕和電影TOP5,《小偷家族》是排不上的。男主角半當中讓祥太叫他爸爸被拒絕的時候,我是猜到電影最後孩子會叫爸爸的,因為這不是是枝裕和第一次「玩」這個梗。
  • 《小偷家族》豆瓣8.8,無疑這次偷了每個觀眾的心
    電影中不少地方體現人性之善,但又不忘冷酷的社會,溫柔與殘酷達成的美好平衡讓觀眾為之讚嘆」——是枝裕和自1997年《鰻魚》之後,等待21年之久,《小偷家族》這部日本電影獲得了第71屆坎城電影節最佳影片金棕櫚獎。而這部電影的導演是枝裕和,是繼衣笠貞之助、黑澤明、今春昌平後,第四位拿下金棕櫚獎的日本導演。
  • 《小偷家族》視聽
    視聽:整部影片色調非常灰暗,就像小偷家族一樣生活在黑暗之中,一旦被「光」找到,家族就會破碎。在由裡徹底融入這個家庭之後,影片色調變得明亮,這也是暗示了這段時間是家庭最歡樂的時光。到奶奶去世後,影調重新變得灰暗,預示著小偷家族的徹底瓦解。柴田信代和同事坐在陰影下,議論著站在陽光下擁有幸福家庭的女人。導演通過這樣的布置,使柴田信代對親情的渴望展露無遺。
  • 電影推薦——《小偷家族》
    《小偷家族》是25年之後,中國電影院再次大規模公映的金棕櫚最佳影片。是枝裕和也成為衣笠貞之助、黑澤明、今村昌平之後,第四位拿下坎城最佳影片的日本導演。 《小偷家族》的故事,始於一個即將結束的冬天,在夏天蟬鳴時,進入最歡快的階段,又收尾於下了雪的冬天。
  • 《小偷家族》:是枝裕和導演鏡頭下的家庭烏託邦
    導演是枝裕和的作品大多來源於生活,《小偷家族》就是取材於老人養老金被盜,小偷家族被曝光的新聞。話題熱議度高,但是導演卻沒有放大衝突和矛盾,而是採用了紀錄片式的拍攝手法理智、克制的敘述整個故事。影片反映人性,也描繪了底層群體的生存現狀,通過生活化的情節把關於家庭、親情的主題呈現到觀眾眼前。故事中的一家六口毫無血緣關係,而且每個人的身份都很特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