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在微信裡發來照片,細看,竟是一百五十餘年前在上海買麵包的銅質代用幣。
麵包作為食品是平常,但是它在中國的歷史地位很不平常。對於中國人來說,麵包還有一個隱形的意義,加一個「洋」,是洋麵包,以前常常比之於早年的西方留學生。「洋麵包」包括了某個人的學識、眼界、格局、修養、風度……這種歷史地位,決定了領銜者是麵包,而不是饅頭燒餅。因為麵包是西方舶來品,麵包是洋的,這是常識,但是從何時洋起?有何依據?以前我也不怎麼關心,只關心什麼麵包好,什麼麵包貴。
某天,朋友在微信裡發過來網絡照片,請我解答。初看,是幾枚銅板,再看,竟然是銅質的買麵包代用幣。有兩款,一款是一個麵包的,另一款是半個麵包的。兩款代用幣皆有正反面,一面英文,有「shanghai」,一面中文,則有「福利」兩字。
麵包代用幣需要銅板來等值,足見麵包的價值了。麵包可以半個起售,也說明了麵包價格不菲。
這兩枚銅板,遠在我的視線之外。
我去查了資料,查到了,僅僅是《上海地方志》中有寥寥一句:「清鹹豐五年(1855年),英人愛德華·霍爾與安德烈·霍爾茨合夥開設第一家麵包工場。」
還看到了一個不知名網友的有關記錄:這家麵包房開在了現在的南京路。店名也就是代用幣上的「福利」。福利不是社會福利或者慈善,大約是HALL和HOLTZ兩個合伙人的中文譯名,當然也是取了一個吉祥的名字。
1855年,上海開埠僅僅10年有餘。有了租界,便有了洋人,也便有了洋人的早餐方式。麵包黃油,在上海已經有了強烈的需要。近些年,中國人去國外旅遊多了,也就知曉,西方國家的早餐,皆是以麵包作為糧食主旋律的。
買麵包不用錢直接買,而是由代用幣來「過橋」,可能是西方人買麵包的習慣方式?因為麵包每天早上都要吃的,買一大疊代用幣顯然方便,可能還會有優惠。
洋麵包就此在上海落戶。按理說,這家麵包房是專為西方人服務的,代用幣僅用英文即可,何必要中英文雙語?想來那時候上海人已經很洋派,雖然泡飯還是雷打不動,但是送上門來的「洋葷」還是要開的。
有一個問題我無法解答,也無從猜測:福利麵包房的麵包代用幣銅板,和中國人彼時還在用的銅鈿,是什麼比價?我只是想像,如果有人收藏著麵包代用幣,不必去兌一個半個麵包,而是可以買下一個麵包房了。
在我小的時候,也就是上世紀60年代,麵包還是吃得到的,當然不是用代用幣的。大多數的時候,是學校春遊秋遊,麵包是自帶的乾糧。枕頭麵包、羅松麵包、甜麵包、酥蛋麵包。對了,鹹的枕頭麵包包裝紙上,有「白脫麵包」字樣,考究點,還會標註英語butter。品種還是有一點的。
有一種麵包,有鹹魚翻身的禮待。也是一次春遊還是秋遊,同學們都拿出了枕頭麵包,有一個同學,滿臉不自在。他家裡經濟條件不好,帶的是麩皮麵包。麩皮麵包,也叫粗麵包,比枕頭麵包便宜,但是吃口不好。任何年代體面之心都是一樣的。偏偏這個同學長得有點粗黑,有同學當場給他起了一個綽號:粗麵包。一記頭,同學都笑得在草坪上翻倒,「粗麵包」立起身,跑過去,對著起綽號的同學,就是一腳。幾十年後的同學會,「粗麵包」自我解嘲:你們看看,五十多年前,我就知道「粗麵包」是健康食品啦……
在福利麵包房開業130年後,1985年,中國第一家中法合資的麵包房開出來了,它是靜安麵包房。又一年以後的1986年,為迎接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訪問上海,中英合資的紅寶石也開張了。從英商的福利,到中法合資的靜安、中英合資的紅寶石……且用一個省略號一省而過了。
看到了麵包銅板後,有一天恰是在一家麵包房小坐。我很幻想地期待,有一位老先生,從上衣表袋掏出一枚「福利」麵包房的代用幣,很不經意地擺在咖啡桌上,叫來服務生,食指中指按著代用幣,向前輕輕一推,對服務生輕輕講了一句:給我來「半個麵包」。(馬尚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