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我不要做中國人」

2021-02-10 發現紐西蘭



如果爸爸是外國人,媽媽是中國人,你是不是外國人?這個小女孩拍著桌子這樣大喊:

這個視頻逗樂了許多人。然而另外一個美國小朋友,卻比她更堅定的對爸爸說:「我再也不想當中國人了!

為什麼?因為她看的童話故事書裡的主人公,無論是Madeline還是Eloise,各個都是金髮碧眼,人長得漂亮,法力高超,生活還都特別幸福。而童話故事裡,從來沒有黑頭髮黑眼睛的亞洲小朋友!她不要做中國人,要成為和他們一樣美美的小公主!

他的老爸Jerry Zhang是一位中國移民,搞懂了女兒鬧情緒的前因後果,於是就跑去想給她買本亞洲小朋友做主角的童話書,卻尷尬的發現:2016年美國出版的3200本兒童讀物中,只有7%左右才有亞洲小朋友面孔,而且幾乎沒有亞洲小朋友做主角的童話書!

但是這位老爸並沒有氣餒,而是換了一種方式:買不到,我就自己做一本出來給女兒看!

於是他找來了一位亞裔插畫師朋友,一起合作。

插畫師 Trisha Hautea

出版了一本真真正正以亞裔小朋友為主角的童話故事書—— Pepper Zhang, Artist Extraodrinaire!

這本可愛的童話書,講述了亞裔小姑娘Pepper Zhang的成長故事。


黑頭髮黑眼睛的小姑娘Pepper Zhang,俏皮可愛,從小展現出過人的藝術天賦。

在經歷了一系列妙趣橫生的成長故事之後,最終變成令人豔羨的頂尖藝術家。

領著女兒一起看完了Pepper Zhang的故事,女兒不僅不再講之前「不願做中國人」的話,甚至主動要求老爸教她學中文。

面對女兒態度的轉變,他開心得不得了。為了帶給更多對自己身份認同有困惑的孩子,一個美好的童年,他發起了眾籌,想要把這個想法變成一個系列的童話書,在網絡上得到了許多人的贊助和支持。

大家紛紛稱讚這個老爸的教育方式:面對女兒的詰問,不是靠反駁,而是靠實際的言傳身教和別出心裁的創意,主動、正向地引導孩子去面對成長中的困惑,是種非常棒的教育方式。

這兩個小故事,除了引發我們對家庭教育的思考,更折射出了一個移民們都要面對的問題:要怎樣「融入」當地的文化之中?

許多初來乍到的移民,抱著一顆紅心,本以為在國外,「融入」也不過是時間問題,待幾年就可以再次紮根。然而當人們最終決定連根拔起,從中國漂洋過海來到一個嶄新的國度,卻發現自己陷入了一如《紐西蘭中文先驅報》一篇報導中所描述的「融入」困境:

「很多華裔一直都生活在中文的文化背景中,他們除了工作中講英文之外,回到家就說中文,娛樂看的是中國電影和中國電視劇,吃飯大多是中餐,對於他們來說,融入是一件困難的以及不怎麼有必要的事情,他們不看歌劇、不聽脫口秀、不會去看橄欖球,也不愛吃西餐。事實上,他們已經放棄了那個叫做「融入」的概念,他們就生活在自己的「中國世界」裡。」

因此,無法融入的第一代移民中,許多人把注意力都轉到了自己的孩子身上。畢竟對於許多中國家長而言,下一代的福祉,才是移民最核心的考量和最關鍵的驅動力。

然而孩子們真的可以不負期望,很好地「融入」到這異域的文化之中麼?

對二代移民們來說,通過父母的言傳身教,他們與文化和傳統之間形成了藕斷絲連的關係,讓他們的自我身份認同,其實並非像父輩想像得那麼樂觀,反而是一種「夾縫」中的困惑。

正如一位出生在臺灣,居住在美國舊金山的1.5代移民Chin Lu這樣描述她和哥哥的困境:

「我們學習英語,努力比父母更快融入這個社會,但是我們在學校從未做到和美國孩子們打成一片。事實上,當我們回臺灣的時候,我們也有點格格不入了。我們迅速接受了那麼多美國文化,但是在內心深處,我們也並不是土生土長的美國人。」

一位紐西蘭的華裔中學生也表達了同樣的苦惱:「在紐西蘭生活14年,需要平衡骨子裡接受的中國文化,與長期生活形成的紐西蘭思考方式。」

出生在紐西蘭,小學三年級回到國內直到讀完初中,高中就讀於英國,現在美國深造的姑娘Tina,是這麼理解「身份認同」的:

「我還是傾向於覺得自己是中國人。雖然在紐西蘭長大,但平時跟父母交流都是講中文,吃的也是中國菜,加上平時也會刷微博看中文書,跟中國文化都比較貼近,不會覺得太有隔閡,雖然有時候,很多我習以為常的笑點他們會get不到。

我沒覺得我需要刻意融入紐西蘭的文化。我在紐西蘭雖然只讀到小學三年級,但我的文化意識都是由紐西蘭環境塑造的,所以我當時的意識就是「我就是個紐西蘭人」,身邊最好的朋友也都是kiwi。

之後我到中國念書了以後,跟中國文化接觸比較深,曾出現過identity crisis,覺得自己既不是中國人,也不是紐西蘭人。雖然漸漸地融入和適應了中國的文化,但潛意識裡還是有點「我心裡還是個外國人」的感覺。

到英國念書之後,發現因為在國內待太久了,雖說我的英語還是妥妥的,但是文化差異還是有點大,突然不敢跟當地人交流,而且總感覺沒話說。在英國兩年之後,掌握了跟本地人打交道的技能,才能正常和當地人溝通。現在在美國念書就如魚得水,無論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交流都沒啥問題了。」

她同時告訴發現君,在美國很多華人朋友連中文都不會說,交流全都用英語,在她看來,他們應該更傾向於認為自己是「美國人」。

在美國,有一家幾乎人盡皆知,深受本地人歡迎的中餐連鎖品牌「Panda Express」。不僅在美國,它在全球有超過2000家的分店,他們的口號是:「我們要做中餐館的麥當勞!」

然而許多吃過它的中國人都紛紛搖頭:這哪裡是中餐啊!酸甜微辣的口味,而且像食堂一樣的風格,一點都不是正宗中餐該有的樣子!

而它的創始人程正昌卻表示:「我這就不是做給中國人吃的快餐,什麼是「正宗」?賣得掉就是正宗啊,賣不掉就不正宗!」

而且他也明確表示,熊貓快餐不會「回到」中國,因為「中國不需要熊貓快餐,那裡的競爭也太過激烈,我們是做給外國人吃的。」

他的這番言論也可以很好地說明問題:想要「融入」,就需要先學會「融合」。了解不同文化的異同,展現自己的特點,卻又不委曲求全。用一個更為恰當的詞來形容,就是「自洽」。端正自己的態度,擺正自己的位置,再去看待新環境中的人與事,或許你會有不一樣的體會。

當然,在兩種文化之中找到自己的平衡與位置,是一門真正的「生活的藝術」,並不是人人都可以輕而易舉地做到。正如一位二代移民所說,「作為一個華裔,你的身份是一把雙刃劍,你需要知道在不同情況下怎麼用它,因為每個人的情況不一樣。有時我會誇張我的『老外口音』,但是當別人問我來自哪裡,我會認真地回答說:『外國人,中國心。』

對於這個問題你怎麼看?請留言

Reference:

http://www.chnet.co.nz/html/2016-4-7/News_128359.Html

http://www.chinanews.com/m/hr/2016/05-25/7882517.shtml

http://www.jiemian.com/article/234733.html
http://news.qq.com/cross/20160422/7O69DHb1.html

http://www.gqb.gov.cn/news/2016/0407/38735.shtml


再有人問紐西蘭怎麼玩,就把這條微信甩給Ta

我們在拼命炒房,這對紐西蘭夫妻卻在做這事

最新最全!2017年移民紐西蘭的所有方式

美女攝影師:這是我愛上紐西蘭的28個瞬間

回復以下關鍵詞收看更多實用信息

移民 | 籤證 | 交規 | 入境 | 奧克蘭 | 皇后鎮 | 羅託魯瓦 | 惠靈頓 | 基督城 | 但尼丁 | 懷卡託 | 南島 | 北島 | 國家公園 | 高爾夫 | 入境卡 | 駕照 | 交通 | 大學


相關焦點

  • 中國人要不要取英文名?我居然給兒子取了個白人富二代的名字
    哈利回家,興奮的跟他爸爸匯報,我交到朋友了。哈利爸爸很高興,問,那他/她叫什麼名字?哈利說,Chad。 哈利爸爸腦袋中浮現這個畫面,一個不羈的白人富少。 哦,那很好啊,攀上富二代了,那他姓什麼? Muhammad(穆罕穆德),哈利回答。什麼?
  • 2000年,《富爸爸,窮爸爸》讓中國人思考了錢的問題|暢銷書讓我們...
    最終,他接受了「富爸爸「的觀念——「不要做金錢的奴隸,要讓金錢為我們工作」,擅用資本的力量,成為了一個富人。簡而言之,它是一本教你如何理財賺錢的書。但不幸的是,當時美國的很多家出版社都拒絕出版這本書。編輯覺得,這本書「寫得太囉嗦」,「也不深刻」,「離一本書還差得很遠」。最後,羅伯特·T·清崎只得自費出版。
  • 我是爸爸不要的孩子嗎?
    而愛,卻因一念之差,留有了遺憾…… (一) 「你不是我們村的孩子,你是你爸爸不要的孩子!」 六歲的翠蘭,扎著麻花辮,正在和村子裡的小朋友一起玩耍著。突然聽到這麼一句話,她定定地站在了那裡。 記得上小學的一天,天還不亮翠蘭便起來做早飯。 灶臺上的火苗越來越小,翠蘭喊媽媽去幫忙捧一些雜草過來。可是她左等右等,媽媽卻只是坐在臺階上自言自語…… 月光順著窗子傾瀉到屋裡,翠蘭含著眼淚。 「如果不是爸爸不要我,媽媽就不會變成這樣!」
  • 夫妻都是中國人,卻生混血兒,爸爸偷做3次親子鑑定皆顯示親生
    不過,遇到這種事情的時候不要著急,孩子和爸爸不像,甚至血統和爸爸不一樣,並不一定是另一半出了問題,很可能是出現了「隔代遺傳」的情況。也就是說,孩子的基因並不一定都會遺傳與父母,很可能還遺傳到家裡的長輩,比如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甚至是更早的家人。
  • 如果有下輩子的話,我們不要做父女了,這樣的爸爸我不需要!
    「我沒有這樣的爸爸,看看別人的爸爸是怎麼對自己孩子的。」說起自己的父親表姐很是氣憤。說起來這是真是一個漫長的故事,大多數的家庭子女都是父母的心頭愛,我的表姐並沒有體會過這樣一種感覺,父母感情不和,生下她沒多久,父母就分居了。隨後她被送往外婆家,母親為了養家不得不外出務工,從她記事開始,就知道自己只有媽媽沒有爸爸,對父親幾乎沒有印象。據說她爸爸也回去找過她幾次,但她從未叫過「爸爸」。
  • 女兒說:爸爸,我不要你做超級英雄
    不是像電視裡那樣說的消防員逆行的背影有多麼帥氣,每次看你穿戰鬥服離去,我都想說不要你做超級英雄,不要你感動中國,只要你平安歸來。我好想你。每次,每次你出去,都很想你,擔心你。很想知道電影裡拍的那麼大的火,在現場是多麼恐懼的感覺。想知道你這會在幹嘛,指揮會不會受到別人的幹擾,會不會再燒傷,會不會再不顧一切的自己衝進去,會不會又有轟然、爆炸、洩漏……
  • 靈動微電子 | 我的爸爸是做MCU的...
    我的爸爸是做MCU的,可是我希望他別做MCU了,別的小朋友有爸爸陪著寫作業,做錯事情有爸爸的教導,
  • 爸爸媽媽,我不要做「眼鏡仔」!
    「爸爸媽媽!我要看超級飛俠、豬豬俠、喜羊羊與灰太狼……」「爸爸媽媽!
  • 我長大不要當爸爸,而是單身狗
    我一直在想,我爸為什麼要嫁給我媽呢?我爸為什麼肚子又肥又大,為什麼又高又黑,為什麼喜歡妹妹不喜歡我,為什麼加班到夜裡十二點,為什麼喜歡抽菸、打牌?我長大不要當爸爸,而是單身狗。—— 男  10歲我討厭爸爸那一張臉,那一張臉很少對我笑。我希望,那一張臉要對我笑,爸爸要多和我玩,不要每天都兇我。
  • 千萬不要做這四種爸爸,太傷孩子心了,教你做孩子心目中的好爸爸
    孩子的成長離不開家長的管教,很多家庭都是媽媽來管教孩子,爸爸通常做甩手掌柜,其實爸爸對孩子的教育影響是很大的。每個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時間過去了就不會回來,爸爸們一定不要錯過了孩子的教育。爸爸在孩子的心中的是嚴肅的形象,爸爸對孩子的教育也是嚴厲的,孩子容易跟父親之間產生距離感。生活中千萬不要做下面這四種爸爸,很容易傷孩子的心。1、打罵式教育很多爸爸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缺乏耐心,脾氣暴,動不動打罵孩子,要知道孩子也是有自尊心的,父親的打罵不僅會影響彼此的關係,還會讓孩子更叛逆。
  • 明明是中國人,在節目中卻全程飆英文,吳京怒斥:不要跟我講英文
    在一次節目中,吳京曾遇到一個全程飆英文的中國人,這無疑讓吳京內心不是滋味。而他也忍不住在節目中發火,並直言不要講英文,她就是李小鵬的妻子李安琪。早期經歷說起來李安琪的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中國人,父親和母親也都是體操運動員。從小在美國長大的她說著一口流利的英文,而與此同時,父母也會教導她中國式傳統教育。
  • 懷舊海報集 我要做「了不起」的中國人!
    爸爸 這個字是這樣寫的,1954年努力學習 做無償階級的革命接班人,1964年做黨的好孩子,1975年我要做了不起的中國人,1996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平臺已開通評論功能,今後將定期分享網友的精彩評論,並送出我館的展覽畫冊作為獎勵,歡迎大家積極參與!
  • 在遊樂園被叫「老外」,混血蘿莉傲嬌反駁:我不是老外我是中國人
    她回家就問爸爸:「什麼是老外?」。爸爸很好奇,怎麼問這個問題呢?原來因為她是混血兒的關係,長相更偏向白種人。她在遊樂園準備去玩車的時候,一個哥哥不讓她來玩,說她是老外。因此她很困惑,為什麼叫她老外,而又為什麼老外就不可以玩車呢?爸爸了解事情原委後,耐心解釋說,你不是老外,你是中國人,也是比利時人,你是世界的人。
  • 明明是中國人,卻在節目中全程飆英文,吳京怒斥:不要和我講英文
    然而,吳京自從出道以來一直是敢說敢做,絲毫沒有藏著掖著,直接將問題表明了出來。可就在節目上有一位明明是中國人,卻在節目中全程飆英文。直接引起了吳京的注意力,吳京怒斥:不要和我講英文。這位講英文的中國人就是——李安琪。生平經歷1987年,李安琪出生於美國的一個普通家庭,李安琪的父母都是土生土長的中國人。
  • 惠英紅:我是中國人
    不堪回首的痛苦童年儘管祖上是大戶人家,儘管全家去香港的時候還有一些金條足夠支撐全家富裕生活,但是爸爸不幸染上賭癮,家財被騙光,偏偏爸爸還自恃「秀才」身份不願幹活,於是兄弟姐妹8人,除了一位姐姐因為家中失火而毀容失明外,年長的哥哥姐姐都被賣斷學唱戲。爸爸也曾想改變現狀,終於出門工作,但是不幸意外受傷落下殘疾,幾乎失去勞動能力。
  • 《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為什麼俗套的劇情,能獲得大家的喜歡
    而在這些甜寵劇中,有一部電視劇沒有任何宣傳,沒有頂級流量加盟,但上線短短的9天播放量就已經破億,豆瓣評分8.4,這就是奇幻愛情校園治癒喜劇《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要知道前段時間由潘粵明,張雨綺主演的網劇才8.3的評分。
  • 「我也是第一次做爸爸.」
    我爸不善於表達,在外工作,他說的最多的就是:「在外別委屈自己,想吃什麼就買,想回家就回來,想讓爸爸接你爸爸就去接你。有事打電話和家裡說。」4.印象裡整日忙著幹活的爸爸,如今也老了,並且偶爾會像個無措的小孩。我們面對父親,仍然羞於表達感情。我們可能一輩子對父親都說不出我愛你我需要你,可是也不能以自己不善於表達和他們不擅長接受為藉口,就不去學著表達對他們的愛。
  • 部編版語文一年級上冊,我是中國人,我上學了,教案
    教學重點:中國民族,規則講解教學難點:握筆姿勢講解一、談話導入,引出《我是中國人》――同學們,老師問大家一個問題。「從你出生開始,你就是什麼人?」――對,沒錯,我們都是中國人。每個人一出生都有一個媽媽,中國人也不例外,中國人共同的媽媽叫做「中國」。――既然他是我們的媽媽,我們當然要對他很了解了。「中國」該怎麼寫呢?跟著老師來一起寫。請拿出一張空白的紙,在紙的中間寫上大小適中的「中國」二字。
  • 爸爸,我不想做你的女兒
    可是爸爸你從來沒擔心過你這個女兒可能就這樣成了一個傻丫頭,你由著我整天拖著鼻涕跟在哥哥屁股後面上山偷玉米;你由著我用棍子把小男孩追打進男廁所;你由著我把媽媽的內衣當成風箏在屋頂上翻飛;你由著我頭髮亂糟糟的騎在你的肩膀上咯咯傻笑。
  • 這是第3次有人問我:La Prairie是不是中國人做的?
    >這是第三次有人問我,La Prairie是不是中國人做的我第一次聽到有人問我說La Prairie的創始人是不是香港人我覺得特別可笑這都2019年了,信息怎麼會不透明到這個地步重點不是有人敢自稱自己是lp創始人,而是LP這麼大牌子了德國妮維雅大集團收購,怎麼可能是一個中國人的牌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