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爸爸是外國人,媽媽是中國人,你是不是外國人?這個小女孩拍著桌子這樣大喊:
這個視頻逗樂了許多人。然而另外一個美國小朋友,卻比她更堅定的對爸爸說:「我再也不想當中國人了!」
為什麼?因為她看的童話故事書裡的主人公,無論是Madeline還是Eloise,各個都是金髮碧眼,人長得漂亮,法力高超,生活還都特別幸福。而童話故事裡,從來沒有黑頭髮黑眼睛的亞洲小朋友!她不要做中國人,要成為和他們一樣美美的小公主!
他的老爸Jerry Zhang是一位中國移民,搞懂了女兒鬧情緒的前因後果,於是就跑去想給她買本亞洲小朋友做主角的童話書,卻尷尬的發現:2016年美國出版的3200本兒童讀物中,只有7%左右才有亞洲小朋友面孔,而且幾乎沒有亞洲小朋友做主角的童話書!
但是這位老爸並沒有氣餒,而是換了一種方式:買不到,我就自己做一本出來給女兒看!
於是他找來了一位亞裔插畫師朋友,一起合作。
插畫師 Trisha Hautea
出版了一本真真正正以亞裔小朋友為主角的童話故事書—— Pepper Zhang, Artist Extraodrinaire!
這本可愛的童話書,講述了亞裔小姑娘Pepper Zhang的成長故事。
黑頭髮黑眼睛的小姑娘Pepper Zhang,俏皮可愛,從小展現出過人的藝術天賦。
在經歷了一系列妙趣橫生的成長故事之後,最終變成令人豔羨的頂尖藝術家。
領著女兒一起看完了Pepper Zhang的故事,女兒不僅不再講之前「不願做中國人」的話,甚至主動要求老爸教她學中文。
面對女兒態度的轉變,他開心得不得了。為了帶給更多對自己身份認同有困惑的孩子,一個美好的童年,他發起了眾籌,想要把這個想法變成一個系列的童話書,在網絡上得到了許多人的贊助和支持。
大家紛紛稱讚這個老爸的教育方式:面對女兒的詰問,不是靠反駁,而是靠實際的言傳身教和別出心裁的創意,主動、正向地引導孩子去面對成長中的困惑,是種非常棒的教育方式。
這兩個小故事,除了引發我們對家庭教育的思考,更折射出了一個移民們都要面對的問題:要怎樣「融入」當地的文化之中?
許多初來乍到的移民,抱著一顆紅心,本以為在國外,「融入」也不過是時間問題,待幾年就可以再次紮根。然而當人們最終決定連根拔起,從中國漂洋過海來到一個嶄新的國度,卻發現自己陷入了一如《紐西蘭中文先驅報》一篇報導中所描述的「融入」困境:
「很多華裔一直都生活在中文的文化背景中,他們除了工作中講英文之外,回到家就說中文,娛樂看的是中國電影和中國電視劇,吃飯大多是中餐,對於他們來說,融入是一件困難的以及不怎麼有必要的事情,他們不看歌劇、不聽脫口秀、不會去看橄欖球,也不愛吃西餐。事實上,他們已經放棄了那個叫做「融入」的概念,他們就生活在自己的「中國世界」裡。」
因此,無法融入的第一代移民中,許多人把注意力都轉到了自己的孩子身上。畢竟對於許多中國家長而言,下一代的福祉,才是移民最核心的考量和最關鍵的驅動力。
然而孩子們真的可以不負期望,很好地「融入」到這異域的文化之中麼?
對二代移民們來說,通過父母的言傳身教,他們與文化和傳統之間形成了藕斷絲連的關係,讓他們的自我身份認同,其實並非像父輩想像得那麼樂觀,反而是一種「夾縫」中的困惑。
正如一位出生在臺灣,居住在美國舊金山的1.5代移民Chin Lu這樣描述她和哥哥的困境:
「我們學習英語,努力比父母更快融入這個社會,但是我們在學校從未做到和美國孩子們打成一片。事實上,當我們回臺灣的時候,我們也有點格格不入了。我們迅速接受了那麼多美國文化,但是在內心深處,我們也並不是土生土長的美國人。」
一位紐西蘭的華裔中學生也表達了同樣的苦惱:「在紐西蘭生活14年,需要平衡骨子裡接受的中國文化,與長期生活形成的紐西蘭思考方式。」
出生在紐西蘭,小學三年級回到國內直到讀完初中,高中就讀於英國,現在美國深造的姑娘Tina,是這麼理解「身份認同」的:
「我還是傾向於覺得自己是中國人。雖然在紐西蘭長大,但平時跟父母交流都是講中文,吃的也是中國菜,加上平時也會刷微博看中文書,跟中國文化都比較貼近,不會覺得太有隔閡,雖然有時候,很多我習以為常的笑點他們會get不到。
我沒覺得我需要刻意融入紐西蘭的文化。我在紐西蘭雖然只讀到小學三年級,但我的文化意識都是由紐西蘭環境塑造的,所以我當時的意識就是「我就是個紐西蘭人」,身邊最好的朋友也都是kiwi。
之後我到中國念書了以後,跟中國文化接觸比較深,曾出現過identity crisis,覺得自己既不是中國人,也不是紐西蘭人。雖然漸漸地融入和適應了中國的文化,但潛意識裡還是有點「我心裡還是個外國人」的感覺。
到英國念書之後,發現因為在國內待太久了,雖說我的英語還是妥妥的,但是文化差異還是有點大,突然不敢跟當地人交流,而且總感覺沒話說。在英國兩年之後,掌握了跟本地人打交道的技能,才能正常和當地人溝通。現在在美國念書就如魚得水,無論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交流都沒啥問題了。」
她同時告訴發現君,在美國很多華人朋友連中文都不會說,交流全都用英語,在她看來,他們應該更傾向於認為自己是「美國人」。
在美國,有一家幾乎人盡皆知,深受本地人歡迎的中餐連鎖品牌「Panda Express」。不僅在美國,它在全球有超過2000家的分店,他們的口號是:「我們要做中餐館的麥當勞!」
然而許多吃過它的中國人都紛紛搖頭:這哪裡是中餐啊!酸甜微辣的口味,而且像食堂一樣的風格,一點都不是正宗中餐該有的樣子!
而它的創始人程正昌卻表示:「我這就不是做給中國人吃的快餐,什麼是「正宗」?賣得掉就是正宗啊,賣不掉就不正宗!」
而且他也明確表示,熊貓快餐不會「回到」中國,因為「中國不需要熊貓快餐,那裡的競爭也太過激烈,我們是做給外國人吃的。」
他的這番言論也可以很好地說明問題:想要「融入」,就需要先學會「融合」。了解不同文化的異同,展現自己的特點,卻又不委曲求全。用一個更為恰當的詞來形容,就是「自洽」。端正自己的態度,擺正自己的位置,再去看待新環境中的人與事,或許你會有不一樣的體會。
當然,在兩種文化之中找到自己的平衡與位置,是一門真正的「生活的藝術」,並不是人人都可以輕而易舉地做到。正如一位二代移民所說,「作為一個華裔,你的身份是一把雙刃劍,你需要知道在不同情況下怎麼用它,因為每個人的情況不一樣。有時我會誇張我的『老外口音』,但是當別人問我來自哪裡,我會認真地回答說:『外國人,中國心。』」
對於這個問題你怎麼看?請留言
Reference:
http://www.chnet.co.nz/html/2016-4-7/News_128359.Html
http://www.chinanews.com/m/hr/2016/05-25/7882517.shtml
http://www.jiemian.com/article/234733.html
http://news.qq.com/cross/20160422/7O69DHb1.html
http://www.gqb.gov.cn/news/2016/0407/38735.shtml
再有人問紐西蘭怎麼玩,就把這條微信甩給Ta
我們在拼命炒房,這對紐西蘭夫妻卻在做這事
最新最全!2017年移民紐西蘭的所有方式
美女攝影師:這是我愛上紐西蘭的28個瞬間
回復以下關鍵詞收看更多實用信息
移民 | 籤證 | 交規 | 入境 | 奧克蘭 | 皇后鎮 | 羅託魯瓦 | 惠靈頓 | 基督城 | 但尼丁 | 懷卡託 | 南島 | 北島 | 國家公園 | 高爾夫 | 入境卡 | 駕照 | 交通 | 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