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不同尋常的鋼琴音樂百科全書

2020-12-28 SZNEWS

《遊藝黑白:世界鋼琴家訪談錄》 焦元溥 著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9年10月版

《辛豐年音樂文集》 辛豐年 著 雅眾文化·上海音樂出版社 2018年9月版

十年前,舊版《遊藝黑白》出版時,作家楊照欣然作序,稱之為「奇蹟之書」,言其不可能,不可思議,在人的想像之外。對於壯大了一倍的新版《遊藝黑白》,當年的「奇蹟之書」,已經成長為一部「偉大之書」。

■ 雷淑容

《遊藝黑白》並不是新書,但在2007年舊版基礎上,從兩本擴展到了四本。原先的出版計劃是,在舊版55位鋼琴家的基礎上增加到80幾位,結果因為本書作者焦元溥的「求好心切,又貪婪成性,只要有機會再見到訪問過的鋼琴家,聽聞精彩的想法,就會持續加進先前訪問,導致訪問永遠寫不完 」,因而「寫作毫無節制、篇幅無限擴張、稿件一再增補、時間無限延長」,待到新版上市時,形成了「106篇訪問、107萬字、108位鋼琴家+1位大提琴家」的鴻篇巨製。距離書中收錄焦元溥1999年第一次採訪鋼琴家圖蕾克,跨時整整二十年。可以說,作者焦元溥從20歲到40歲,在最好的年紀,以旅行、聆樂、訪問、翻譯、寫作的形式,完成了一次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古典音樂個人朝聖,採訪了20世紀至今在世的108位鋼琴大師,實實在在地書寫了「一段正在發生的古典音樂史,一部不同尋常的鋼琴音樂百科全書」。

「偉大」這個詞是借用作家海明威的說法,因為《遊藝黑白》的體例、規模、跨度和寫作形式,讓人不能不聯想到歐美文學界的「作家訪談」。1953年,美國文學雜誌《巴黎評論》在創刊之初就設立了「作家訪談」欄目,每一期刊登一篇當代最偉大作家的長篇訪談,從未間斷,到目前為止,差不多訪遍了20世紀下半葉至今世界文壇所有最重要的作家。評論家們將這一欄目稱為「傳奇」,視之為「世界歷史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文化對話行為之一」,認為它「樹立了訪談這一特殊文體的典範」。海明威接受訪談是在1958年,他生前訂閱了《巴黎評論》,尤其喜歡看《作家訪談》,他說:「如果把它們編成書,那將是偉大的書。」後來《作家訪談》真的成書,海明威的「偉大」之說也被用作最有力的推薦。

《遊藝黑白》無疑首先是一部大書,規模巨大,格局宏偉,且才識卓越,令人景仰欽佩。正是在可見的層面上,腰封上為之定位「一段正在發生的古典音樂史,一部不同尋常的鋼琴音樂百科全書」。它能不能稱「偉大」,不妨拿它與《作家訪談》來做對比。首先是數字:《巴黎評論》1家雜誌,66年來派出無數個記者,採訪了300個世界級作家,與之相對應的,是焦元溥一人,20年,108個世界級鋼琴家,沒有翻譯、沒有助手、沒有策劃、沒有資金贊助、更沒有關係可以倚賴,且沒有任何的雜誌和機構做後盾,可以說幾乎每一個環節都是艱難的,不可替代的,唯有焦元溥才可勝任。

再來比較一下被訪問者,《巴黎評論》訪問的作家個個都是世界級的語言大師,他們精於自我表達,更善於製造語言機鋒和快感,訪問者只需負責提問、起承轉合、記錄,便可成就一篇精彩的訪談。但世界級的鋼琴演奏家可不同,他們更善於用手驅動樂器製造音樂,他們是孤獨的「手工藝人」,是常年隱居山洞的自我修煉者,把音樂轉化成語言表達非他們所長,也非他們所願。首先約訪過程就難到讓人難以想像。焦元溥約採訪,採取的多是大海撈針式的笨辦法:通過正式渠道,給演奏家、經紀人寫信或者發郵件,小扣柴扉久不開、石沉大海是常有的事情。「訪問必須是你情我願。並非所有鋼琴家都喜歡受訪,我也不是死纏爛打之人。心儀的名家,無論是本人拒絕或經紀人推辭,聯絡超過三次但無下文,我就不再詢問。」不過,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也是常有的事情。

比如焦元溥就用笨辦法約到了從不接受訪問的齊默爾曼。「齊默爾曼有一個怪癖,別的鋼琴家一般有一個總經紀人打理所有事情,而他是每個國家有一個,這是他管理自己演藝事業的方式。於是我向他各國的經紀人寄去訪問提綱。結果只有他的英國經紀人回我,他說我收到你的問題,幫你轉給他,但是他會不會回答不知道。我其實也沒有抱任何希望,反正寄就寄了。過了一個月之後,經紀人回我信說,這是齊默爾曼的手機電話,他讓你自己跟他約訪問時間。於是我打電話給齊默爾曼,他說非常感謝你這些問題,你這些問題真的都是我想要回答的,我沒有遇過這樣的訪問,但是很抱歉我還是不能接受你的訪問。我說為什麼這樣?他說除非你給我20小時。他說因為我給他的問題有7頁,都想回答的話需要20個小時。他提出兩個方案,一個方案是去他在瑞士的家,另一個方案是他去美國演出,在紐約待一個禮拜。結果兩個方案都沒成,最後真正訪問倒是在臺灣。他來演出。訪談在見縫插針中進行。最後一天早上有三個小時,最後連到機場的路上35分鐘還在做訪問。」那已經是2006年7月的事情,等他們再次見面約談,卻已是13年之後的2019年。

作為一個中文為母語的訪問者,焦元溥一方面要擔任訪問的策劃者、設計者、記錄者,另一方面還需要擔任雙重的翻譯工作:既要把英語翻譯成中文,也要把生僻的音樂術語、深奧的音樂思想、幽微的音樂形象、抽象的音樂理念轉譯成大眾讀者可以理解和消化的通俗語言。但僅僅翻譯出來還不夠——作家之所以成為作家,人生經歷就是他們最好的創作素材,閱讀他們的作品,往往是理解作家的最好途徑,但鋼琴家不然,或坎坷或幸運或豐富的人生造就了他們的藝術,但他們的藝術作品並不直接反映這一點,所以焦元溥不僅要讓鋼琴家道出音樂思想,也要他們講述各自精彩的人生故事。換句話說,《遊藝黑白》呈現出來的首先是人,其次是音樂家,最後才是鋼琴家。如焦元溥所說:「訪問中不只關於音樂,更包括對於藝術、文化、政治、社會、家庭以及人生的討論:鄧泰山在防空洞練習指法,普萊斯勒見證猶太人在納粹德國的命運,殷承宗更經歷了絕無僅有的時代……」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焦元溥讓每一篇訪談變成了可讀性極強的鋼琴家小傳,所以他自信地說《遊藝黑白》是「給音樂人,更給所有人」。

把一本專業書寫得適合所有讀者,焦元溥從來不覺得這是多麼了不得的事情,他甚至還說:「《遊藝黑白》其實不是我的著作,而是受訪鋼琴家的作品;我只是一個興奮而又感動的見證者,把所見所聞的諸多故事記錄下來。」在我看來,這是事實,但又不是事實。表面上看,焦元溥確實是個記錄者和見證者,但是翻開《作家評論》和《遊藝黑白》就會發現,《作家評論》的訪談者並不真正出現,他們是隱身的,只代表雜誌的立場,被訪問的作家在書中也是獨立的,沒有邏輯上的關聯,時間、空間都可以打亂;但焦元溥在《遊藝黑白》中卻是靈魂般的存在,他首先就開宗明義,「我只訪問『我喜愛』以及『我有問題要問』的演奏家。對於我不喜愛的鋼琴家,無論何其有名,我就是無話可說……」接下來,他就像個無所不知的導遊,帶領他的讀者去拜訪每一個他「喜愛」並有定評的鋼琴演奏大家,這是一座座金山銀礦,唯有他的選擇、他的匠心、他的趣味、他的探索和發現才能把寶藏一點點、一層層地打開。他小心翼翼、節奏穩定地步步推進,鋼琴家們則推心置腹、毫無保留地和盤道出,訪問者與被訪者都前所未有地呈現出一種創造性狀態,給讀者的感覺,就像一個真正的作家永遠只為內心寫作,一個真正的鋼琴家永遠只為內心彈奏一樣。

從某種意義上,焦元溥讓訪談這種工具性、新聞性、實用性的文體變得像小說和散文一樣徹底自由和靈活,變成了承載他和鋼琴家們豐富情感和深刻洞見的敘述技巧。焦元溥輕鬆地駕馭這種敘述技巧,就像修建了一條高速公路,兩邊都有欄杆,把不必要的東西欄在外面,讓情感更集中、思想更深刻、感染力更強烈。而這條高速公路的所有出口是有精心布局的,焦元溥按年代、國家、地域、風格、流派、師承關係等各種標準將108個鋼琴家們精心分冊、成章,他們是獨立的,但是彼此之間又不可分割,章節有邏輯,分冊有聯繫,全書有機立體,結構完整,脈絡清晰,人物形象鮮明,最終成就了一部跨度大、完成度極高、具有一種大現實意義的非虛構著作。

我要說的現實意義就在於,焦元溥用他強悍的意志力、策劃能力和寫作能力,以訪談的方式,定格了這個正在消失的世界。他用文字再現與我們同時代的四代鋼琴家——年紀最大的97歲(桑多爾,生於1912),最小的29歲(張昊辰,生於1990),不但再現了他們的生活場景、精神世界、靈魂探索,也再現了他們承載的文化。尤其第一冊27位鋼琴演奏大師,從生於1912年到生於1944年,從歐洲到亞洲,從法國到俄羅斯再到美國,整體呈現出一代鋼琴家在20世紀前半跌宕起伏的命運,以及鋼琴演奏藝術在艱困時代所能臻至的最高境界。這一代鋼琴家隨著年事已高,大多不再活躍於演奏第一線,甚至告別人世,目前已有桑多爾、圖蕾克、施塔克曼、卡寧、斯科達、德慕斯六位相繼去世,隨著時間的推移,焦元溥這種「收割式」和「搜救式」的訪談就顯得尤為及時和重要。另一個特別重要的意義是關於中國鋼琴家的,從傅聰、殷承宗、王青雲到陳必先、陳宏寬,從劉孟捷、陳毓襄、安寧到陳薩、王羽佳、張昊辰等十六位,齊刷刷地以整體亮相的方式進入世界鋼琴演奏藝術的視野、範疇、體系,可以說是世界音樂史上的第一次。

在本書諸多意義中,我認為最重要的是,焦元溥通過《遊藝黑白》,讓音樂轉化為文字,讓蒼白的記錄,變成一種鮮活的存在,一種讓我們能穿越時空局限,與之交流的存在——而這,正是海明威對《作家訪談》所指的偉大,也是我認為《遊藝黑白》的偉大所在。

延伸閱讀

雅眾文化版「辛豐年音樂文集」收錄了辛豐年先生主要的六種音樂著作,包括:《樂迷閒話》《如是我聞》《請赴音樂的盛宴》《音樂筆記》《處處有音樂》《亂談琴》。此外,文集還收錄了《中樂尋蹤》的內容和《樂滴》的部分內容,分別編入《處處有音樂》和《請赴音樂的盛宴》。這些著作最初是由國內數家出版社出版的,此次為集中出版,頗具收藏價值。辛豐年的音樂文字曾經充當了整整一代中國古典樂迷親近西方音樂的津梁,他的文字在專業的樂理、樂評以外還兼容各種樂史中的名家軼事,無論你是在音樂的「門內」還是「門外」,他都將引領著你從歷史中聆聽音樂,在音樂中感悟文化,品味「讀樂」的無窮樂趣。

相關焦點

  • 《西方古典音樂》:鋼琴老師備課資料,古典音樂百科全書
    內容簡介:本書介紹西方古典音樂,將作品列為重點,將其按照難易程度分別歸入四大階梯,並對大多數作品加以簡單解說,以便於讀者「拾級而上」。第一階梯:此階梯的作品與西方文化傳統的相關度最低,不需要音樂知識墊底。具有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文化水平的人,普遍能夠欣賞。
  • 不同類型的中國鋼琴音樂創作特點
    一、改編曲創作特點改編是指將原有音樂作品用其他音樂形式進行移植、發揮、發展和編配。由於鋼琴寬廣的音域和豐富的音色,因此幾乎能勝任任何改編,由此可見,改編曲是中國鋼琴音樂創作的重要形式。(一)意義改編曲反映了儒家「求同存異」「和而不同」的思想,可以說,中國鋼琴音樂改編作品對中國鋼琴音樂創作產生重要影響。
  • 一部鋼琴協奏曲的誕生
    但如果提起中國的鋼琴協奏曲呢?或許,您能想到的只有《黃河》鋼琴協奏曲吧~有感於中國鋼琴協奏曲作品的匱乏,2014年,國家大劇院向著名華裔作曲家於京君委約,創作一部具有濃鬱中國色彩的鋼琴協奏曲。於是,豫劇的音樂、河南板頭曲的音樂,還有山西民歌《土地還家》、河北吹打樂《小放驢》等常常縈繞在作曲家腦海中的民間音樂,成了這部協奏曲的素材。對於寫一部鋼琴協奏曲來說,靈感來源、音樂素材,僅僅是創作的開端。如何能讓這些中國民族音樂元素與鋼琴協奏曲這種體裁相得益彰,成了於京君面臨的最大的難題。
  • 《昨日奇蹟》 一部不走尋常路的音樂喜劇片
    原標題:《昨日奇蹟》 一部不走尋常路的音樂喜劇片 《昨日奇蹟》講述了一個關於音樂與夢想的喜劇故事,一次全球範圍內的大停電抹去了人類有關披頭四的全部記憶,只有身在英格蘭小鎮的業餘歌手傑克,還記得這支歷史上最偉大的搖滾樂隊。於是,看不到未來的傑克決定「成為」披頭四,一路開掛從素人變成巨星。
  • 中國音樂抄襲百科全書
    幾乎每個喜歡音樂的朋友,就算沒有親身經歷過,也都有所耳聞。要麼被各種都市傳說誤導了,大家爭得面紅耳赤,要麼一陣抄襲討論熱度過去,結果不了了之。音樂抄襲,周而復始,頻繁出現。音樂抄襲就像是娛樂圈的不定期例行會議,每隔一段時間就自動產生議題,來一次全民參與討論。網友?明星?大V?專家教授?音樂學院?版權機構?行政機關?仲裁委?法院?旋律?和弦?曲式?波形?粉絲輿論?六小節抄襲?接觸?
  • 電影|《鋼琴教師》裡伊莎貝爾·於佩爾的尋常
    起因可能是她有一部新電影《她》上映了,反響不錯。我身邊在法國住了很久的妹子,說起了《鋼琴教師》裡的伊莎貝爾·於佩爾,那個,你知道的標籤——「性變態」鋼琴女教授。看過《鋼琴教師》的人,難免會貼上這樣的標籤吧。電影講的是一位摯愛舒伯特的音樂學院鋼琴女教授艾瑞卡的感情經歷。
  • 埃米爾·庫斯圖裡卡:想拍一場不同尋常的中式婚禮
    埃米爾·庫斯圖裡卡:想拍一場不同尋常的中式婚禮 時間:2017.04.18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米洛 分享到:
  • 快速掌握巴赫鋼琴作品的典型特徵
    巴赫在進行音樂作品創作時,他萃取了義大利、法國和德國傳統音樂中的精華,並將西歐不同民族的音樂風格極為和諧地融為了一體,成為了西方音樂融合的開山大師,對後來整個德國音樂文化以及世界音樂文化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宜昌:打造鋼琴音樂文化之城
    【老朋友】點擊右上角,轉發或分享本頁面內容。  2000年,香港柏斯音樂集團來到宜昌,建起了企業總部和生產基地。  2011年,首屆中國宜昌長江鋼琴音樂節舉辦,奏響文化發展強音,著力打造「宜昌鋼琴音樂城」,提升城市文化軟實力,推動文化產業大發展。
  • ​古典時期的鋼琴音樂是怎樣的?
    在音樂風格上,人們普遍反對過於嚴肅複雜和宏大深奧的巴洛克復調音樂,刻意追求輕鬆、愉悅、精緻、敏感的主調音樂。因此,鋼琴音樂風格上的演奏首先表現在從多聲部的復調對位形式轉入以旋律為主的主調和聲形式。 這一時期的鋼琴音樂已經從以往不分主次的幾條旋律線糾結在一起的復調織體,改變為以一條旋律線為主,其他聲部作為陪襯的主調織體。
  • 鋼琴怪傑、超級音樂天才——法齊爾•薩伊
    我們提供所有鋼琴相關服務及諮詢。關注後回復【鋼琴論壇】直接進入論壇互動交流! 文|蘇立華音樂是什麼?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答案。對於土耳其鋼琴怪傑和音樂奇才法齊爾·薩伊(以下簡稱「薩伊」)而言,音樂就是音樂,音樂就是即興創作和即興演奏,音樂就是創作、演奏和聆聽三位一體。
  • 古典時期的鋼琴音樂
  • 解讀舒曼的標題鋼琴音樂
    浪漫主義時期興起了標題鋼琴音樂這一新題材,本文以此時期音樂巨匠舒曼為主,就標題音樂、舒曼音樂事跡、生平、音樂作品等進行展開說明,試從舒曼鋼琴作品的節奏、旋律和織體三個方面出發,結合具體作品,對舒曼標題鋼琴音樂做一個簡要的概括
  • 一部瑞士音樂電影,同樣是神童的故事,《想飛的鋼琴少年》很勵志
    《想飛的鋼琴少年》是一部很現實主義的瑞士音樂電影,天才總是孤獨的,但也很勵志,告訴觀眾應當踏踏實實做好眼前事。前半段老套,後半段漸入佳境,整部電影不管是情節發展還是結尾,雖然盡顯老套,但也抵擋不住此片散發的獨特魅力。同樣是神童的故事,這部給了我別樣的清新和感動,完美結局充滿正能量。
  • 【學員篇】我與鋼琴王子理察克萊德曼的音樂琴緣
    大概是90年代初期,那時候,鋼琴還是一件多數人仰慕、少數人擁有的奢侈品,能從小學習鋼琴的同齡人在普通學校是極少數人的富貴人家的才有的,讀小學乃至初中的時候,整個學校只有音樂教室有一臺鋥亮的鋼琴。有一天,從鄰居家裡傳出了悠揚的旋律,未曾接受過任何正規音樂學習的我,內心深處仿佛有股清泉流過,動人心弦的旋律在心中千百轉的縈繞,揮之不去。
  • 浪漫主義時期鋼琴音樂創作
    隨著西方音樂史上浪漫主義的形成,鋼琴音樂也進入了它的鼎盛時期。從貝多芬的後期開始,鋼琴作品出現了極為多樣化的風格,其創作已不同於古典樂派時期那種嚴格的、有限制的、程式化的寫法。鋼琴作曲家們把注意力從追求形式結構的完美轉向更加注重感情的表達,他們繼承了貝多芬那種發展音樂動機的創作手法,更加注重戲劇性對比色彩的運用,開創出浪漫主義音樂的新時代。
  • 一部莫扎特的傳記電影,更是一個音樂巨匠在人間被摧殘的記錄
    這是一部莫扎特的傳記電影,更是一個音樂巨匠在人間被摧殘的記錄,又是一類人的縮影,他不是一個人,他是那麼多英雄的化身,他們讓人類的生活充滿趣味和色彩,卻又讓凡人們感到驚惶失措,他們的才華和性格造就了他們的成就,同時也讓他們陷入輪迴般的天才折翅的故事中。
  • 音樂鑑賞:中國鋼琴音樂中的詩情畫意,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中國現代的音樂創作與改編很好的繼承了一這傳統,借鑑和吸收外來的表現手段技法與中國傳統音樂中詩情畫意的特點相結合,煥發出新的光彩,鋼琴也在此方面做出了很多的嘗試努力,根據鋼琴特有的音色結構,對曲子的詩情畫意作全新的創作與演繹意境,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創作了許多優秀作品,出現了許多名家名作,如賀綠汀的《牧童短笛》。
  • 艾分享 | 它是一部日本動畫電影,更是一場絕佳的音樂盛宴——《鋼琴之森》(ピアノの森)
    今天瑞瑞想和大家分享一部非常適合大人小孩觀看的日本動畫電影《鋼琴之森》。
  • 【音樂】不朽的經典:世界十大鋼琴協奏曲
    所謂「十大」,要為所有人都認同很難做到,但我們卻參考了大多數評論,精心選出的被多數人都認可的經典名曲。他在1841年夏天寫出《a小調鋼琴協奏曲》的第一樂章,當時取名為《a小調鋼琴幻想曲》, 1845年,他才續寫第二和第三樂章,最後完成了這部作品的創作。《a小調鋼琴協奏曲》雖然分兩個階段完成,但它給人的印象卻是完整的統一體:各樂章不同主題的音調有著驚人的相似,形象的發展也是統一的,是音樂會常演曲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