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武城始建於月氏佔據河西走廊的時期。屈指算來,這個城池已經有2300多年的歷史了。月氏是河西走廊的「老住戶」。儘管,之前這裡還有過如允、羌的民族,但持續時間最長、影響力最深遠的,除了匈奴,就是月氏。有學者認為,月氏就是東灰山人和四壩灘文化遺址河西先民的後裔。如此說來,月氏在河西走廊的歷史可以追溯得更加久遠。
月氏民族最活躍的時期,是秦漢之初。月氏部落在祁連山下最主要的城池就是昭武城。昭武城就在臨澤一個叫鴨暖鄉的地方。那時候,月氏擊敗了河西走廊西端的另一個遊牧民族烏孫,並斬殺了烏孫王,月氏成了一時稱雄河西走廊甚至西北地區的霸主。之後,才有了冒頓質子月氏的故事,那是公元前200年前後。但這之後僅僅過了10多年,月氏王的頭顱便成了匈奴王的酒具。月氏被迫西遷,大部分到了蔥嶺以西的中亞地區,留下來的一小部分融入其他民族。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和根系的團結,這個西遷的民族有了一個共同的姓氏,這個姓氏就是「昭武」。昭武,成了一個民族共同的呼喚和回望,也成了一個民族的永恆標識和記憶。
「昭武」一詞最早的出處現在已經無從考證。西遷後的月氏,經過多年的鬥爭與努力,再次建立了自己的部族體系和國家。按枝庶分王,這些城邦和國家的首領都姓昭武,其部族和民眾則以國號或封地的名稱為姓氏,於是,就有了昭武九姓的開始。昭武九姓分別是康、安、曹、石、米、何、火尋、戊地、史。康國最大,康姓人數最多,所以昭武九姓以康氏為首。張騫出使西域的時候,來到過這個國家。張騫說明了漢王朝的意思,希望他們能夠與漢朝同結聯盟,夾擊匈奴,以雪前恥。但這時候的月氏已經在這個地方生活了很久,民眾安居樂業,生活悠閒自在,無意東進,更不願捲入戰爭。又過了數百年,至西晉和隋唐時期,這個以昭武九姓為代表的西域民族,卻成了絲綢之路上最強勁的一支商旅。甚至,還時不時以各種方式改寫著中國的歷史。
昭武九姓就是粟特人的先祖。粟特商隊活躍在中原地區的時間和規模,遠遠超過同一時期和之後的中國任何一支商隊。現在我們能見到的有關粟特商人在中國活動的最早記錄,是斯坦因在敦煌西北發現的一封粟特文書寫的信札。這封信札的書寫時間是公元4世紀初。信札主要陳述了粟特商人以武威為大本營,派出商人前往敦煌、蘭州、洛陽、鄴城等地從事商貿的情況,裡面還提到晉末中原動亂,致使粟特商人蒙受了沉重打擊。再後來,一個叫辛姆斯·威廉士的教授在印度河上遊一塊巖刻文字上發現,粟特人不僅僅從事粟特與中國之間的貿易,同時也承擔著中國與印度之間的貿易。正如姜伯勤教授所言,從北朝到隋唐,陸上絲綢之路的貿易幾乎被粟特人所壟斷。活躍在中國的波斯商人,則主要往來於東南沿海一帶。
粟特商隊和粟特聚落的首領叫薩保。北朝到唐朝時期,中央政府為了控制西域民族和居住在中原地區的粟特群體,將薩保納入中國傳統的官僚體制,於是,薩保成了一級職官,在一些粟特人集中的地方,設立薩保府。中原王朝在都城洛陽設有京師薩保,在地方設有州級薩保,縣一級粟特人集中的地方則為鄉裡。河西走廊的涼州、甘州等地,均有薩保的稱號。唐朝敦煌縣的從化鄉,就是一個粟特人集聚地。吐蕃佔領敦煌後,這個以粟特人為主的鄉裡消失了。
對於中華民族文明和文化的交流與傳播,以及商貿經濟的繁榮,粟特商人功不可沒。作為活躍在絲綢之路上的商業民族,粟特商人的貿易活動溝通、滿足了東西方文化所需和物質所求,上到皇家貴族的珍寶玩器,下至平民百姓的日常所需。同時,他們還促進了世界各地的風俗習慣、宗教禮儀、文化信仰、語言服飾等的互動交流。中原的富庶和安逸,致使一些粟特人一去不復返,長居中原地區,甚至脫離粟特主體,漸次融合到中原漢文化當中,有的成了巨商大賈,有的成了朝廷官宦。如北周時期的史射勿,從軍20餘年,英勇善戰,屢建功勳,後敕授驃騎將軍。唐代石城守將康拂耽延,也是昭武九姓後裔。更別提安祿山、石敬瑭、史思明等在中國歷史上留下話題最多的昭武九姓後裔。
地處河西走廊的昭武城是月氏故裡,也是粟特人的故裡,更是昭武九姓的故裡。昭武九姓的輻射範圍遍布世界各地。但有趣的是,後世的「昭武」卻成了一個罕見的姓氏。在歷史上留下名字的有何國國王昭武婆達地、史國國王昭武失阿喝、阿濫謐國國王昭武殺等。唐時,這些複姓昭武的國王和首領,均被任命為當地刺史。粟特商旅活躍於絲綢之路的時候,這些昭武后裔定然探尋過他們的故鄉。據相關資料顯示,北周時期,一個叫康業的粟特人,曾被詔贈為甘州刺史。康業是康居國王的後裔,死後安葬在西安。甘州城和昭武故城相距不足百裡,皆是西域通往長安的必經之路。我想,康業一定來到過甘州,一定在昭武故裡留下過尋根的足跡。
昭武九姓以康國最大,也以康國為尊,所以在中原地區活動的康姓人也就最多。康國的一個大首領叫康豔典,唐朝貞觀時期,他們由西東進,佔據了鄯善城。之後,追隨康豔典而來的粟特人在鄯善一帶建築了蒲桃、薩毗等五六座城池,這是粟特人成為絲綢之路商業勁旅和後來昭武九姓遍布全中國的主要緣由。《新唐書》中,為康氏立傳的就有六人之多。相關資料還顯示,僅僅洛陽出土的唐代粟特人墓誌中,有名有姓的康氏人,就有百餘人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