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武九姓在唐朝是什麼地位?
唐朝的長安城是一個國際性大都市,多個民族長途跋涉來到長安後,便在長安城長期的居住下來。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個特殊的少數民族群體。
昭武九姓這個名稱是由何而來的呢?
這段歷史就要追溯到漢朝時期了。漢武帝時期用大將軍衛青和霍去病,對匈奴展開了大型的反攻。大將軍衛青和霍去病也不負眾望,一舉將匈奴擊敗,給匈奴以致命打擊,出現了「匈奴遠遁,漠南無王庭」的局面。
由於漢朝對匈奴的打擊,迫使北匈奴西遷。為了爭奪地盤,匈奴趕走了居住在河西昭武地區的大月氏,故而大月氏部落開始進入中亞粟特人的區域。大月氏與當地土著互相融合,形成了眾多的小城邦。
之後這些城邦有被嚈噠所統治,直到嚈噠衰落之後,這些城邦又再次獨立,形成了以康國為首的諸粟特城邦,他們的王均以昭武為姓。久而久之,其中安、曹、石、米、何、史、穆、畢等國,就在史書當中被記載為「昭武九姓」。
八世紀時,隨著阿拉伯國家的向外擴張戰爭,大部分粟特城邦亡於阿拉伯,其國人大部分逐漸伊斯蘭化、突厥化,成為了今天烏茲別克人的一份子。又有一部分城邦接受了突厥或是唐朝的統治,以期望保全自己的城邦。
由於有一些粟特城邦成為唐朝的一個藩屬城邦,有很多的粟特人從西域千裡迢迢來到了長安,他們大多在此經商。康國在昭武九姓當中的地位是最高的,是昭武九姓的中心,是以在唐朝經商的康姓胡人也最為常見。
在當時的唐朝,人們除了將他們稱為「昭武九姓」之外,又稱他們這些來自中亞粟特人為「九姓胡」或「胡人」。唐時出土的敦煌、吐魯番的文書記載,昭武九姓胡人與縣管的百姓、行客並列,這說明了他們在長安有一定的特殊身份和社會地位。
從事商業是粟特人的一項優勢,書中記載粟特人「善商賈,好利,丈夫年二十去旁國,利所在無不至」。長安的繁華使得粟特人在這裡流連忘返,他們為了在長安更加容易的經營商業,有些人善於依附於一定的政治勢力,取得一定的政治地位。有了官場的庇護,他們的商業活動更加的順風順水。
於是唐朝的朝堂之上出現了許多的外國人身影,形成了獨樹一幟的「蕃兵蕃將」,邵武九姓就是其中較為重要的一支力量。這種局面的形成即使這與唐朝自身奉行開放的政策有聯繫,但更多的是證明了粟特人在唐朝歷史發揮的作用。
我國長期的經濟政策是重農抑商,嚴禁漢人從事國際貿易,因此大部分對經商起家的粟特人予以輕視的看待。
但是粟特人對漢人的輕視不以為意,他們大肆拓展經商的範圍,甚至到了獨霸絲綢之路貿易財源的地步。故而,在長安的粟特人幾乎都腰纏萬貫,這樣一來即使是官宦家庭的貴族子弟也是不夠看了。
昭武九姓不僅在經濟作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他們對於促進東西方文化的交流方面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祆教、摩尼教、中亞音樂、舞蹈等紛紛通過粟特人傳到了中國,中國的絲綢、瓷器以及造紙術傳入西方,他們無疑是起到了相當重要的媒介作用。其中,他們在東行的途中將粟特文字傳入突厥、回鶻等國,在他們的影響下,回鶻文、蒙文、滿文等文字的形成都可以追溯到粟特字母。
參考資料:
1.昭武九姓.中文百科專業版
2.昭武九姓.互動百科
3.話說「昭武九姓」 .中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