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一樹一樹的花開,是燕在梁間呢喃,——你是愛,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間的四月天!」
正值四月,看窗外雜花生樹、春意盎然,不覺想起林徽因的名篇。
林徽因,一個時代的女神,才華橫溢、她學貫中西,集建築師、詩人、作家於一身。
她同梁思成一起用現代科學方法研究中國古代建築,成為這個學術領域的開拓者,還她和梁思成共同創建了東北大學、清華大學建築系;
她是人民英雄紀念碑、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方案的設計者之一;
她在文學上擅長散文、詩歌、小說、劇本、翻譯,以代表作《你是人間四月天》、《蓮燈》、《九十九度中》等享譽文壇。
人們想起林徽因,更多是想到她讓徐志摩、梁思成、金嶽霖三大才子為之痴迷。但作為家長的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是,被稱為「民國第一才女」的她,得益於什麼樣的教育?對我們對孩子的教育又有怎樣的借鑑意義?
一、薰陶與引領
林徽因祖籍福建,是當地望族,祖父林孝恂,是光緒十五年(1889年)進士,在京城翰林院做了幾年編修,被外放到浙江做官。林孝恂雖是封建地方官員,卻思想開放,目光敏銳,頗能接受西方思想。
林孝恂非常注重對孩子的教育,因此不惜耗資在杭州萬安橋側興建林氏家塾,分東西兩齋,各授新舊之學。塾師既有國學大師林琴南、新派名流林白水,還有來自加拿大與日本的外籍教師。自己的子女、族中後輩一概被送入家塾啟蒙。
林孝恂還送自己的兒子和侄子多人到日本留學,長子林長民(林徽因之父)在日本早稻田大學研習政治和法律,次子林天民在日本學習電氣工程,其族侄林覺民(《與妻書》的作者)、林尹民早年也都在日本留學,後來參加辛亥革命,是「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中的有名人物。
除了祖父,林徽因的父親林長民也對林徽因的教育產生重要影響。林長民是民國初年聞名士林的書生逸士,少年時林長民在林氏家塾中讀書,受業於飽讀詩書的閩中名士林紓,也由此獲取了最初的西學知識。這對林徽因成為一個進步青年奠定了家庭的基礎。
林長民在她兩歲時求學日本,而林長民每每寄回來的書信,也都是寫給父母,他會抨擊時弊,談論政治,抒發抱負。這些文章對林徽因的影響非常大,從小就讀這些文章的她,在思想上就領先同時代所謂名媛教育的女性。
林徽因5歲時開始接受啟蒙教育,負責教育她們的是大姑母林澤民。林澤民為人忠厚和藹,但是對女孩們要求很嚴格,然而也常讚嘆林徽因的聰慧。林徽因六歲時,就可以為祖父代筆,給遠在日本的父親寫信了。這樣秀外慧中的女兒自然也得到了父親林長民的喜愛。
二、基礎與啟迪
1912年林徽因8歲,祖父攜家人一起搬到上海,也在這一年,林徽因加入附近的愛國小學,成了一名二年級的學生。
1916年,已全家遷至北京的林徽因進入北京培華女中,這是由英國教會辦的一所西式學校,教師全為外籍,英語授課,校規嚴格。林徽因在這裡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學得了一口流利的英語,可以毫不費力地閱讀英文劇本,為她今後的人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20年春,林長民要出國考察西方憲制,思想開明的他帶上了愛女共遊歐洲。他希望女兒「多觀察諸國事物增長見識;領悟自己的胸懷抱負;養成將來改良社會的見解和能力。」 從信中可見,林長民是真懂教育的家長,與只會和孩子談學習成績的家長有天壤之別。
初到歐洲的林徽因,對這裡的一切都感到新奇:巴黎的浪漫、日內瓦的波光、柏林的古蹟,古老而迷人的歐洲,讓這個生於西湖之畔的婉約少女大開眼界,她如饑似渴地吸納各國的文化,興致勃勃地觀察各地的風物。
短暫而又愉快的歐洲各國遊歷結束,1920年9月,林徽因和父親抵達倫敦,這裡是他們歐洲之行的目的地。在倫敦安頓下來不久,林徽因就參加了倫敦聖瑪利學院的入學考試,這對英文功底深厚的林徽因來說,自然不在話下。
在這一時期裡,林徽因閱讀了大量的歐美文學作品,蕭伯納、白朗寧夫人、莎士比亞、夏洛蒂姐妹……林徽因後來在詩歌、散文、戲劇、小說方面能都有建樹,得益於這一時期奠定的基礎和受到的啟迪。
在父親外出的日子裡,林徽因有時會到樓下找女房東聊聊天。女房東是個建築師,以她當時的理解,建築就是蓋房子,不過是一門餬口的手藝。女房東告訴她,真正的建築可不是簡單的蓋房子,同音樂、繪畫一樣,它是一門藝術。為了讓林徽因更好地了解、理解建築的美,女房東還會帶著她到劍橋去寫生,去欣賞各種建築。富麗莊嚴的皇家教堂、寧靜雅致的喬治風格建築,讓她迷上了藝術的建築,也對自己未來的事業開始有了朦朧的想法。
三、天份與努力
1921年10月,父親林長民在歐洲的考察結束,林徽因隨父親於次年春天回到北京,繼續在培華女中讀書。此後,她與梁思成確定戀愛關係,並與1924年7月攜手赴美留學。林徽因與梁思成先到康奈爾大學,在那裡她選了康奈爾大學暑期班的戶外寫生和高等代數課程。
9月暑期結束,他們離開康奈爾來到賓夕法尼亞大學,計劃攻讀這裡的建築學,那一直她最大的理想。但不幸的是,賓大建築系只招男生。
考慮再三,林徽因還是留了下來,梁思成卻報了建築系,她報了賓大的美術系,便選修建築系的主要課程,也算是實現了自己的願望。
在這期間,林徽因經歷了人生中第一個不幸,他的父親林長民,因參與軍閥間的爭鬥,於1925年12月喪生於亂軍的流彈,終年四十九歲。
失去父親的林徽因,在經過一段時間的痛苦煎熬之後,集中所有精力投入學習。因選修了建築系的課,從1926年春季開始,她已是建築設計教授的助理,在下一個學期又當上了建築設計課的輔導員。一個美術系的學生,能在短時間內做到這些,足見她的天份與努力。
1927年,林徽因和梁思成結束了在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學業,雙雙畢業,林徽因以高分獲得美術學士學位。之後,林徽因選擇了耶魯大學戲劇學院,學習舞臺美術設計。梁思成也在獲得碩士學位後,申請進入哈佛大學研究生院,攻讀東方藝術博士學位。
賓大美術系三年的學習,為她打下紮實的美術基礎,而她與生俱來的對美的敏銳感受能力與捕捉能力,是其他學習舞美設計的同學所不敢仰望的。加之已經在賓大接受過系統繁複的建築設計訓練,再來耶魯大學學習舞美設計,對林徽因來說,可謂輕鬆自在,遊刃有餘。
與林徽因在耶魯大學愉快的研修生活相比,在哈佛的梁思成的學業卻不太順利,因為他研究的東方建築史所需的資料在哈佛大學少之又少,他決定回中國實地考察,收集資料,兩年後再交博士論文。哈佛同意了梁思成的請求。此時,林徽因在耶魯為期半年的舞美設計研修也剛好結束。他們四年的赴美留學生活也將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至此,林徽因終憑自己的家庭薰陶、自己的天賦、自己的努力,將自己打造成為一代才女。接下來等待她的,既有流離坎坷,也有研究開創,既有不朽的設計,也有優美的詩句。
·END·
【輔你做更好的家長,給孩子最好的成長。匯集上海百餘位教育專家(同時是成功家長),給您分享有效的教育經驗、方法、理念和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