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潤:工匠精神為高端製造注入「中國血液」

2020-12-25 新華日報

「對企業而言,工匠精神必不可少。搞製造業是慢活,沒有工匠精神是做不好的。」南京科潤工業介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聶曉霖感慨。目前,科潤已成長為中國熱處理淬火介質第一品牌,市場佔有率全國第一,為3000多家客戶提供整體解決方案,所依靠的正是精益求精、持之以恆、一絲不苟的長期鑽研精神和專注於自身產品領域的持久定力。

艱苦創業

用「工匠精神」贏市場

一畢業就擔任西南彈簧學會副秘書長,在重慶汽車工業研究所從事淬火介質的開發和應用,獲得部級技術進步獎。是什麼樣的動力讓一名女性毅然捨棄當時在人們眼裡是「鐵飯碗」的研究所優越舒適的工作和生活?

本世紀初期,在國內基礎工業落後,工業企業在進行熱處理時,常常只能選用資料水或機械油進行熱處理。效率低,質量不穩定,存在諸多技術盲區。彼時國內專業熱處理淬火介質技術和市場幾乎被國外企業所壟斷,工業加工企業大多沒有議價權,要做精密和特殊零件,需要用專業淬火介質,只能支付高昂的價格,生產成本居高不下,利潤空間被極大佔據。為了能在推動國內工業加工方式的改變和升級上貢獻一己之力,聶曉霖毅然放棄了做研究、發論文、評獎金的日子,加入北京一家成立不久、從事淬火介質開發與銷售的企業,作為技術和市場負責人,全面負責淬火介質產品的推廣及技術服務,並使得該公司產品在行業內取得空前成功。然而家族式管理模式限制了這家企業的發展,這也直接啟發了她「要做一家基業長青的企業,需要有長遠的目光和現代的企業管理制度。企業經營管理是長跑,而不是短跑,不能只著眼於短期目標」的思考和認識。

聶曉霖萌生出創辦一家民族企業的想法,渴望能夠用技術驅動價值的理念,基於自己所學,通過現代化的企業管理,推廣先進的熱處理技術,創建能與國外知名品牌相抗衡的淬火介質民族品牌。下定了決心,她帶著自己的理想和抱負隻身來到南京。

創業初期,因客戶付款方式比較苛刻,公司一度陷入了資金短缺的泥沼。聶曉霖回憶說:「當時因為壓力大,一整夜一整夜地睡不著,每晚都覺得明天公司就會撐不下去。再難,也不能放棄心中理想,也必須要對公司上下一起創業的團隊和員工負責。」在她這種近乎於「信仰」的感染下,公司初創團隊的人員,甚至從家裡拿出錢給到公司,用於原材料採購與企業周轉。

但也因為這些最初的艱辛和團隊的支持,更加堅定了她創業的步伐。十九年來,聶曉霖帶領著公司不斷推陳出新,積極開拓市場,擴大了公司在全國所覆蓋的範圍,先後與熱處理、齒輪、標準件、彈簧、汽車、航空等行業的學會以及東南大學、北京科技大學等高校建立聯繫和合作,逐步打造了「科潤」品牌。

通過產品的多樣性和創新性研發,配合技術的不斷改進和升級,公司現能夠為客戶提供熱處理淬火介質、清洗防鏽介質、加工及成型介質、工業潤滑介質、表面處理介質以及相關的成套設備等100多種產品和服務。公司年銷售收入近3億元,員工從15人發展到近300人,其中本科及以上學歷佔比逾60%。科潤還擁有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2名,以及一支由海外留學歸國博士和海內外著名高校畢業的博士碩士組成的工業介質研究院團隊,形成了一支高素質的員工隊伍。

苦練內功

以技術驅動價值

2005年,江寧新廠區投入運營,2006年,科潤通過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認證。

南京科潤董事長聶曉霖表示,公司始終注重技術研發方面的投入。目前,科潤已經建成國家級企業博士後工作站,以及江蘇省工程技術研發中心和企業技術中心,研發的投入帶來的是企業發展的強勁推動力。科潤建立了行業首家工業介質研究院,並將每年銷售收入的8%投入研發專項資金,研究院80%以上為海內外知名高校畢業的博士、碩士,並且按照CNAS標準建設約1000平方米實驗室,擁有國際一流的科研硬體設備。與清華大學、北京科技大學、東南大學等多所知名高校院所建立了產學研平臺。並主導了20多項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擁有完善的產品技術研發流程和質量管理體系。

面對目前工業介質行業參差不齊的局面,科潤既要面臨外資品牌的衝擊,又要迎接國內品牌的挑戰。

聶曉霖認為,只要有市場就存在競爭,不論是國外品牌還是民族品牌都一樣要面對,正是這種競爭帶來了行業水平的整體提升,無論是產品質量還是服務質量都在逐步規範和提升,其實「產品」和「服務」這兩個話題是各個企業都掛在嘴邊反覆在說的,但如何做到卻不是每個人都能正確思考的。科潤從公司創立之初就訂立了「為客戶創造價值」的企業發展理念,從客戶需求出發,專注於產品品質的優化,服務水平的提升,「開放創新、誠信擔當、協作奮鬥」的核心價值觀已成為每個科潤人為人做事的信條。

從原料管控到現場作業,從用戶個性化需求到定製化交付服務,通過科技研發、智能生產、精細品控,以產品、工藝、生產、服務解決方案最終為用戶改進生產技術、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改善生產環境。

深耕市場

精細化管理賦能中國製造

科潤始終堅持數位化運營與綠色製作融合,智能製造基地的建立,摒棄傳統半自動化生產線,投入運營千萬級全球領先的工業物聯智能控制系統,增強生產製作創新能力,提升產品品質。

精益化管理是如何幫助客戶解決問題的?科潤就碰上了這樣一位客戶,主要從事汽車配件(渦輪增壓器)的鑄件製造及機加工。該客戶是所在領域的標杆性企業主要與國際知名的霍尼韋爾、康明斯等企業長期合作。

這家企業的主要生產材料是鑄鐵、高溫合金和不鏽鋼,其中鑄鐵線加工流轉期內容易出現生鏽的問題;而高溫合金、不鏽鋼生產線刀具磨損快。但客戶的產品渦輪增壓器殼體必須具備優良的高溫強度、抗蠕變性、抗氧化性、抗腐蝕性和尺寸穩定性等。

科潤的技術和研發同事通過現場的詳盡調研,競品和現有問題分析,通過採用高效協同綠色防鏽劑與潤滑添加劑,同時配備低泡表面活性劑,平衡防鏽與潤滑減摩性能間的競爭關係,為客戶量身定製礦物油基金屬加工液KR-C8580,既解決客戶實際問題又滿足客戶降本需求的產品,同時根據工藝參數調整工藝方案。最終的系統解決方案,不僅滿足了客戶防鏽要求,而且刀具平均使用壽命提升15%。同時由於乳化體系的特殊設計,解決了導軌油漏入後槽液壽命縮短,工件上切削液殘留後清洗線壓力大的問題,綜合成本降低35%。

工業介質,是工業4.0時代的血液。科潤的信念是,讓中國高端製造注入「中國血液」,才能讓中國製造走得更長遠,更穩健。

從「一個人做」

到「一個團隊做」

人力資源部負責人梁翠華,2006年畢業後進入科潤,歷經了公司的多次人力資源改革。在她眼裡,科潤在人員聘用上大膽、開明,公司沒有存在親緣和血緣關係的同事,這樣更多地保護工作關係的單純性,這也是企業文化的最大優勢。

梁翠華學的是社會學,在與同事合作的過程中,耳濡目染,對技術問題也很敏感,水溶性淬火介質、矽烷表面處理劑等專業名詞,早不是她的知識「盲區」。

在一個非常優秀的團隊裡上班,得到的遠不止是經濟上的報酬。梁翠華很明顯地感覺到,科潤原來是「一個人做,現在是一個團隊做」。大家在平臺上的獲得感很強,公司不搞「平均主義」,只要一個人有能力,不懈努力,就能實現自我價值,不斷超越。

隨著事業越來越大,聶總也拒絕了很多不合適來公司的人,而真正優秀的人,她會三顧茅廬請進來。

梁翠華還記得,2年前,人力資源部通過多方途徑接觸到一位非常專業的留美博士,當時對方考慮與先生一起回國工作,但對方對科潤並不十分心儀。這位博士回國後,聶總邀請其共進晚餐,詳細介紹了她對科潤以及這位博士所在部門的規劃,三顧茅廬,成功將其招入麾下。

無磷表面處理劑

詮釋工業介質「硬核」能力

2009年初,趙凱利從美國俄亥俄大學博士畢業,立志回國做科研。進入科潤後,趙凱利擔任表處理項目組負責人,專攻用於汽車塗裝行業的無磷表面處理劑,自主研發成功後,科潤的產品最先得到廚電龍頭知名企業——杭州老闆電器的肯定,並成為戰略合作夥伴。

杭州老闆電器股份有限公司主要生產油煙機,作為目前國內廚電行業的領跑者,其生產過程不斷追求超越自我。一直以來,其塗裝過程採用的都是傳統磷化技術,隨著技術的進步和環保的要求,老闆電器主動進行技術升級,但因無專業人員進行管理和技術管控,一度很擔心升級過程出現問題。

科潤公司以專業的技術水準和過硬的技術條件,為杭州老闆電器提供系統化的解決方案,從產品論證到調試應用,以及最終的工藝培訓和技術移交,解決客戶的後顧之憂。

「那段時間,我跟同事就蹲在杭州,跟蹤產品使用,有時晚上12點多回宿舍休息,凌晨4點鐘又被喊回來做技術支持,當所有的難題都被解決,客戶豎起的拇指,讓我覺得一切都值了。」

作為一個科研狂,趙凱利直言要有一顆孩童般的好奇心,每天在工作崗位上工作10個小時,都會有一些新的發現和研究,這種外人看起來枯燥無趣的內容,在他的世界裡是「有趣、新鮮」的源泉。

飛躍發展

技術創新打造更高峰

南京理工大學畢業的侯奎,2005年加入科潤,從一線熱加工銷售工程師幹起,再到熱加工事業部部長,再到公司副總經理……角色的輪換讓他快速融入到公司,個人也加速成長起來。

以前出差去廣東、福建、浙江,出行的工具靠的是綠皮火車、大巴車,為了節約時間,通常是晚上在路上,白天在客戶現場。「很辛苦,但年輕的自己,卻是一股子幹勁。」回想那段艱難歲月,侯奎滿是感慨。

「人生活在世界上,要有理想、有追求、有抱負。這樣,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就會擁有不竭的動力和激情,就不會感到彷徨和迷茫。我們如果不想一輩子都碌碌無為,就要敢於夢想,敢於追求,也就會有克服前進中各種困難的勇氣和毅力。」這是聶曉霖董事長對科潤員工的寄語,更是她創業懷揣的一份初心。

2016年4月28日,南京科潤工業介質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登陸新三板。這僅僅是夢想的開始。「未來20年到50年,民族品牌將會走出國門,代表中國實力出現在國際上。而國際市場才是我們真正的主戰場,後期把產品推向國際是我們下一步發展的方向。」聶曉霖說,優良的產品性能和完善的服務體系優勢是成功搶佔市場份額的一把「利劍」,也是解決中國基礎工業「卡脖子」技術問題的「關鍵」,只有堅持不斷創新和突破,才能創造價值,才能基業長青。

成 崗 李立立

科潤科技密碼

主導制定國家、行業標準

精益求精、持之以恆、一絲不苟的長期鑽研精神和專注於自身產品領域的持久定力是科潤的科技密碼,作為工業介質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其主要開發技術有「以水代油」水溶性淬火介質、可生物降解型金屬加工介質、無磷塗裝前處理劑、替代進口的智能型冷卻特性測試儀等;主導制定國家、行業標準20餘項,擁有智慧財產權53項。匯集了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行業標準制定者、留學歸國人士、國家重點學科博士、碩士等行業精英;建有國家級博士後科研工作站、江蘇省金屬加工介質工程技術中心、江蘇省企業技術中心等科研平臺;承擔國家創新基金重點項目、江蘇省科技成果轉化、江蘇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南京市高端人才團隊引進等項目。

相關焦點

  • 用工匠精神打磨「中國製造」_新華報業網
    首屆大賽以「新時代 新技能 新夢想」為主題,共有2500餘名選手圍繞86個比賽項目展開激烈角逐,是新中國成立以來規格最高、項目最多、規模最大、水平最高的綜合性國家職業技能賽事。  弘揚工匠精神需要提高創新能力。習近平總書記在賀信中指出,「技術工人隊伍是支撐中國製造、中國創造的重要力量。」
  • 國產醫療器械黃金十年 邁瑞醫療用「工匠精神」打造中國高端製造品牌
    市場擴容與政策利好推動國產醫療器械企業崛起根據最新發布的《2019中國醫療器械行業發展報告》,2018年中國醫療器械市場規模約為6,380億元,同時預測2021至2022年,中國醫療器械市場容量有望達1萬億元。
  • 陳奇亮:用工匠精神為珠寶注入靈魂
    佛山市順德區裕達珠寶首飾製造有限公司的陳奇亮是一名「95後」,22歲時參加第四十五屆世界技能大賽,勇奪珠寶加工項目銀牌,並於2020年獲得「佛山·大城工匠」稱號。  佛山市順德區裕達珠寶首飾製造有限公司陳奇亮。新華網發  「珠寶光耀閃亮、美麗、時尚和經典的背後,要經過設計、製作、打磨、拋光等工序的精細操作。」
  • 「全國勞動模範」中聯重科喻樂康:做科研領域極致工匠
    據了解,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每五年評選表彰一次,代表著中國勞動工作者的最高榮譽。作為中聯重科塔式起重機技術的帶頭人,喻樂康在塔式起重機技術研究崗位從業34年,秉持對科研攻關求真探索的工匠精神,他帶動中國塔機技術全面升級,不斷突破,勇攀高峰。
  • 「潘安洋服」創始人趙祖德:以「工匠精神」詮釋高端定製典範
    「潘安洋服」作為嶽陽本土品牌首登省級電視媒體,向全國、全省觀眾展示著高端定製品牌的功底和魅力,一時間受到廣大消費者的熱捧,並於2006年被評為湖南省著名商標,多次被湖南省工商部門評為「消費者信得過」品牌。如今,時光流逝十餘載,大浪淘沙,「潘安」品牌依然屹立不倒,在時代前進的步伐中,藉助網際網路電商的新模式,在高端服裝定製領域裡越走越實。
  • 真正的大國工匠精神正是「知難而上」
    這個月初,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播出「大國工匠年度人物」頒獎典禮,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執行長張瑞敏作為頒獎嘉賓受邀參加,並為大國工匠特高壓帶電檢修工王進頒獎。值得一提的是,張首席是眾多頒獎嘉賓中唯一一位企業家代表。張首席在回答主持人提問時說:「大國工匠的精神,就是挑戰自我、挑戰極限、振興中華!」
  • 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
    在近日召開的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要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的生動體現,是鼓舞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風雨無阻、勇敢前進的強大精神動力。
  • 日本工匠精神的潰敗,中國應該反思些什麼?
    近年來,日本許多曾靠工匠精神佔領國際市場的知名企業陸續潰敗的現實,讓日本工匠精神跌落神壇,使我們不得不重新思考日本工匠精神潰敗的原因以及這帶給中國工業發展什麼啟示。
  • 【周末評論】為中國製造留住年輕一代
    【周末評論】為中國製造留住年輕一代 12月10日,廣州。第一屆全國職業技能大賽讓我們看到中國技術工人的風採,更可關注的是那些製造業中的年輕人。面對這樣一群代表著最高水平的能工巧匠,我們對中國製造的未來或許會期待更多。當然,我們不僅需要塔尖上的大國工匠,與之匹配的還應該是一個龐大的技術工人群體。
  • 連續9年舉辦技能大賽,西子聯合以工匠精神撬動高質量發展
    表演《工匠之歌》、分享工匠精神、講述工匠故事、開展工匠評選……與其說是一場競賽,這更像是「西子人」的一個節日。為什麼要堅持做這件事?一向重視工匠精神的西子聯合董事長王水福,用三句話給出了答案:為國家繁榮富強,為企業健康發展,為員工體面生活。
  • 張鵬:雕琢「新青中老」四代組工人的工匠精神
    李克強總理曾提到,「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組工品質與工匠精神的本質都是精業、敬業,倡導的是一種理念、一種態度、一種行為方式,更是對工作極致、完美的追求。雕琢工匠精神的自覺意識,做心無旁騖的「新生代」組工人。梓慶為做好一把鐻(樂器),從心中「有我」到「忘我」,以一顆無雜念之心,輔以木料自然之性,不以物喜、成竹在胸,最終做出了鬼斧神工的鐻。
  • 杭州市勞模工匠職工代表熱議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
    要把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的核心要義帶進企業、車間、社區、工地,在廣大職工中興起學習宣傳貫徹全會精神的熱潮,堅定不移建設製造強國、質量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提高經濟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為創新中國注入強勁發展動力。
  • 奏響新徵程奮鬥最強音 ——廣西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指出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是鼓舞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風雨無阻、勇敢前進的強大精神動力,強調要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對工人階級和廣大勞動群眾建功新徵程發出了強大動員令。    社會主義是幹出來的,新時代是奮鬥出來的。
  • 保雅家 |傳承於德國工匠精神,一體化解決室內汙染問題專家
    貫穿著德國歷史,不折不撓如軍人般的嚴謹精神,始終伴隨著德國民眾成為代代傳承的美德,其精湛的工藝造就先進出眾的製造業,孕育出享譽全球的眾多品牌,如繁星般閃耀的高品質產品,成為工匠精神的代言,成就「德國製造」的無上殊榮。
  • 電科裝備:豎起全球光伏整線高端裝備領域的「中國名片」
    左雷:一直以來,電科裝備秉承著「裝備+工藝」的發展思路,確保在光伏新工藝、新技術、新裝備技術的先進性。這一發展思路來源於電科裝備多年以來在集成電路高端裝備領域攻關的經驗積累。2017年,電科裝備就建成了600兆瓦PERC電池片智能製造生產線,核心智能裝備國產化率達到91.8%。
  • 珠江鋼琴集團高級調律師陳德然獲中國輕工「大國工匠」稱號
    而就在半月前的第三屆全國鋼琴調律職業技能競賽決賽中,珠江鋼琴集團選派的調律師團隊包攬了大賽的冠亞季軍,並獲得前十名攬括50%、前二十名攬括45%的佳績,創中國樂器製造業內賽事佳績新紀錄,珠江鋼琴「工匠群」卓爾不群的表現已成為珠江鋼琴集團乃至中國樂器製造業發展創新的內在支撐。人才是第一資源,「智」造和「質」造終歸要靠「匠」造。為什麼珠江鋼琴能產生這麼多實力不俗的工匠?
  • 日企再曝造假醜聞 工匠精神墮落?中國製造意外得到了什麼
    不止這些,還有斯巴魯「質檢門」和裡程數造假、東麗輪胎篡改數據等,在2015年到2018年三年間,日本知名企業造假案例屢屢被曝光,再加上三菱電機的這次造假事件,以至於外界懷疑日本的「工匠精神」集體淪陷了,甚至幸災樂禍地認為中國企業或因此迎來機會。理論上,A公司身陷造假醜聞,作為競爭對手的B公司或許真的有機會趁虛而入。
  • 「蘇作」中的工匠精神
    所以像傳統工匠那樣一生專注地做一件事,精益求精,為手藝而自豪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但是事物發展總是波浪式前進,螺旋式上升的。否定之否定的歷史發展規律,呼喚工匠精神在更高層次上的回歸。細究工業革命以來的歷史發展,「泰羅制」一類異化勞動是第一、二次工業革命的產物,即工業1.0和工業2.0時代的事情。
  • 袁素紅 | 酒文化傳承與工匠精神
    我在廠區悠轉,感受著中國酒文化和工匠精神在老字號的傳承,任思緒飄遠。千年酒文化   金瀾醇清香  中華酒文化源遠流長。秦漢時期以煉丹術,積累了分離、提煉的方法,創造了蒸餾器具。此書總三卷,第一卷為《酒論》《曲論》六必分論。第二卷為《製造紅曲法》《縕釀三白法》《問答說》為技術論。第三卷《五穀果食蒸燒法》介紹了蒸餾酒,藥酒和一些歷史名酒。全書引用歷代酒書多達39種。為歷史上寧波地區唯一一部酒經。楊萬樹自豪地介紹說「寧波酒麴櫱參用,色白味正」,「我臺寧老酒無灰酒也,制曲用蓼不用藥。櫱亦清涼解毒,飲酒致醉不頭痛,不口燥,醫家用以治疾極為精良。
  • FUSION以國際品牌亞洲路線詮釋德國「工匠精神」
    歐洲時尚向來為全球消費者所青睞,而「德國製造」在全世界的聲譽更是無需贅述。質量上乘、精工細作、經久耐用已經是聞名已久的「德國製造」標籤,德國的工匠精神更是歷經數百年而熠熠生輝。德國人的專注精神、重視標準化的思想、追求精確的意識和行為方式,歸結起來其實是一種完美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