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水量比遼寧艦還大的日本戰列艦大和 噸位是如何構成的?

2021-01-10 騰訊網

此前介紹過,根據大和艦設計參與者松本喜太郎留下的筆記(以下稱松本資料),大和艦建造完成時,實際基準排水量為65000噸(英制噸,相當於66040公制噸)、試航排水量為69100噸(公制噸)、滿載排水量72809噸(公制噸)。

松本資料還記錄了大和艦試航排水量的具體構成:船殼重量20212噸、裝甲重21266噸、防禦1629噸、舾裝1756噸、裝置1058噸、武器裝備11661噸、水雷75噸、航海光學95噸、電力裝置1108噸、航空設備111噸、液壓水297噸、動力裝置5300噸、重油5300噸(三分之二搭載量。滿載狀態下是6300噸)、預備水212噸、潤滑油61噸、輕質油48噸。

目前保存在美國檔案館的「一號艦」(大和)輕荷排水量統計表(日本海軍吳工廠的原始檔案),也記錄了大和艦的具體噸位構成,數字與松本資料大體一致,但比松本資料更為詳細具體。比如記錄武器裝備的重量統計為11661.63噸,且由八個分項數字構成,包括主炮重量7818.99噸、副炮重量815.12噸、127毫米高炮重量280噸、25毫米高炮重量108.13噸、其他武器3.9噸、彈藥等2437.44噸、射擊指揮裝置125.61噸、測距塔43.97噸、其他28.47噸。再如,記錄動力裝置重量為5299.79噸、裝甲重量21265.66噸,等等等等。

這份統計表中,裝甲板的重量分布也值得詳細介紹一下,其具體構成為:炮塔2775.34噸、舷側裝甲5881.70噸、甲板裝甲9153.47噸、隔壁裝甲1928.49噸、司令塔和通信筒裝甲等318噸、煙道和通風管裝甲299.34噸、揚彈筒裝甲273.81噸、舵機裝甲630.04噸、甲板背板5.47噸。加起來正好是21265.66噸,與松本筆記的21266噸一致。另外,吳海軍工廠還有一份更詳細的裝甲板清單保存下來,羅列了「一號艦」(大和艦)2萬多噸裝甲板的具體重量和數量。比如司令塔裝甲總計6塊,總重175.76噸;通信筒裝甲3塊,總重139.47噸(合計315.23噸,與輕荷統計表的318噸略有出入,後者顯然還加上了安裝時附加上的固定鉚釘等的重量)。

比對原始檔案,顯然,松本資料的數字是相當準確的。但是,大和艦的排水量並非一成不變。首先,軍艦的實際噸位,是伴隨搭載量的變化而隨時變化的。比如1941年10月20日,大和艦進行全負荷運行試驗,排水量初始噸位為69166噸(公制噸,下同),大致相當於標準的試航排水量略多一點。當天試驗開始後,大和艦很快達到超負荷狀態,隨著燃料大量消耗,排水量也減少到69097噸。1941年10月26日的另一次航海運行試驗,排水量初始狀態69304噸,隨後隨著燃料消耗而逐漸減少到69203噸、69124噸。

而且,大和艦後來還進行了多次改裝,拆除了2座6門副炮,加增了大量高炮和雷達裝置等等,其基本噸位肯定也有所變化。另外,據說大和的重油搭載量後來也有所減少。但大和艦後期的具體噸位和重油量都沒有準確記錄保存下來。僅知雷伊泰灣海戰時,大和艦消耗了5806噸重油。由此推測海戰開始前,大和艦的排水量約在73000噸左右,戰後由於燃料和彈藥糧食等的消耗,減輕到66000噸左右。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日本海軍製造的無用大玩具,誕生就落後於時代的大和級戰列艦
    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各國還是投資興建了戰列艦,畢竟當時航空母艦還沒有實際的海戰戰果,所以戰列艦還是得接著造。而日本則更是對戰列艦表示了痴迷,建造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噸位和火炮口徑最大的戰列艦——大和級戰列艦,歷史上最華而不實的戰列艦。
  • 圖紙上的巨艦:排水量8萬噸,巨炮8門,日本超級大和戰列艦
    在這樣的思路下,就有了大和號戰列艦這樣的怪物。 大和號是日本海軍最大的戰艦,滿載排水量超過7萬噸,比如今我國的山東號航母還大。其裝備了3座3聯裝460毫米艦炮,炮彈重量高達1.5噸,其威力比今天一般的反艦飛彈還要大,能夠擊破當時各國戰列艦的裝甲。
  • 大艦巨炮時代巔峰之作:二戰十大戰列艦(上)
    戰列艦(Battleship),是一種以大口徑火炮攻擊與厚重裝甲防護為主的高噸位海軍作戰艦艇,具有極強的單艦攻擊力和防護力。戰列艦曾經是人類創造出的最龐大、最複雜的武器系統之一,長期佔據海權國家主力艦霸主地位。在其極盛時期——20世紀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唯一具備遠程打擊手段的戰略武器平臺,因此受到各海軍強國的重視。
  • 戰艦奇蹟,史無前例的大洋巨獸,大和號戰列艦
    (大和艦在1941)困難重重的設計建造有了整體的設計思路,也符合了社會各界的期盼,但是想要落地投入生產直至建成,還需要擁有強大的生產力以及工業化水平。很顯然,此時的日本還遠遠達不到這個水平。所以,在一戰時期,日本還沒有能力建造如此規模的戰列艦,這也導致了大和號的出生整整被推遲了將近二十年。到那時,就算再先進的戰列艦,也趕不上時代的進步了。
  • 《戰艦》造艦之神VS造艦鬼才:共同打造「大和」原型
    同時,條約對締約國保有的主力艦噸位和新造主力艦的技術規格做出限定,主力艦的標準排水量不超過35000噸,主炮的最大口徑為16英寸(406毫米),條約還規定現役主力艦必須服役滿20年後才能建造新艦替換,而且替換戰艦鋪設龍骨的時間不得早於被替換戰艦建成的第17年,同時為各國建造替換戰艦制定了明確的時間表。
  • 二戰結束後,日本戰列艦長門號遭受了兩枚原子彈的轟炸
    太平洋假想戰"一號艦"長門號是日本第一艘脫離英國影響而自行設計的戰列艦。20世紀20年代前後,日本逐漸將美國視為未來最大的敵人,出於爭奪太平洋的考慮,日本從1915年開始模仿英國的"無畏"級和"無敵"級,先後引進和模仿了"金剛"、"扶桑"、"伊勢"等戰列艦。
  • 超級戰列艦「大和」,是如何淪為人畜無害的「大和飯店」的?
    1940年8月8日,被後世稱為「昭和三大馬鹿」之一的「大和」號戰列艦在日本吳海軍工廠的一片讚嘆聲中下水。這艘史上最強大的戰列艦,成為舊日本海軍聯合艦隊的新旗艦,帶著無限的寄託,更是精神圖騰。可歷史開了個玩笑,排水量6.4萬噸,有9門460毫米巨炮的超級戰艦,居然寸功未立便沉沒在冰冷的太平洋海底。留給世人評說的,除了驚人的武備,還有一個超萌的名號:大和飯店!
  • 二戰日本真正意義上永不沉沒戰列艦長門號戰列艦
    說到日本的戰列艦,日本的大和級戰列艦是曾經世界上噸位最大,火力最強的戰列艦,但卻不是日本民眾心目中的永不沉沒的戰列艦,因為當時日本大和級戰列艦從建造到下水服役一直都是保密進行的,所以日本民眾當時幾乎不知道日本在建造當時世界上最大噸位的戰列艦,1936年,日本拒絕在新的倫敦海軍條約上簽字
  • 如果052D穿越到二戰,與大和級戰列艦較量誰會贏?大概率打平
    而在航空母艦出現之前,各國最為強大的戰艦就是戰列艦了,說起戰列艦就不得不說說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日本擁有的大和級戰列艦,其排水量達到了7.3萬噸,是目前為止世界上最大的戰列艦,比現在很多的航母都要大,雖然美國有過想要製造更為強力的戰列艦心思,但是最終沒有成功。
  • 【模型】大和號戰列艦
    YAMATO這個名稱至今仍佔據著人類戰列艦排行榜的頭名。這是人類工業革命的巔峰之作,這是一個海洋民族傾國澆築的野心,而她短短幾年的一生卻只需要三個字就能概括:然並卵. 這盒模型是我從西安帶來廣州的,現在終於可以拍照存檔了。怎麼說也是世界最大的戰列艦,所以不想草草開工,竟然到了畢業都不敢下手,有捨不得送人,於是跟隨到現在。
  • 戰爭巨獸之殤,走向末路的大艦巨炮,是誰埋葬了戰列艦
    當這些大艦巨炮的信徒悲哀的發現由於地球曲度的影響,戰列艦的消亡已經無法避免,被無數人寄予厚望的電磁炮與雷射炮也無法掀起戰列艦家族復興的號角,所以這些人將他們的目光轉向了太空,高呼著無遮無攔的宇宙空間,將會是戰列艦夢寐以求的戰場。但是是什麼淘汰了戰列艦?是航母麼?也許,但不全是。如何擊沉一艘戰列艦?
  • 《雷霆海戰》十級戰艦將出港 大和戰列艦先亮相
    眾望所歸的大和級戰列艦、中途島級航空母艦等世界名艦都將集體登場。禮包>> IOS下載>> 安卓下載>>白龍級航空母艦白龍級是一艘在「大鳳級」基礎上進行「加大」、「強化」設計的大型航空母艦,無論尺寸、裝甲或火炮威力都優於它的前輩。它的機庫也得到強化,可以搭載日本航空母艦中最大的航空大隊。
  • 二戰日本戰列艦艦長:是什麼級別海軍軍官擔任的
    【話說軍世】二戰時代的戰列艦最然已經不再是決戰的主力艦,不過作為大炮巨艦的威風尤在,其艦員一般都在2000人左右,而二戰中,損失了絕大多數戰列艦的舊日本海軍,其戰列艦艦長一般都是什麼級別的軍官呢?二戰日本戰列艦艦長:是什麼級別海軍軍官擔任的早期舊日本海軍戰列艦的艦長,大多由大佐擔任,不過二戰時代,舊日本海軍的軍銜,實際上是將官、上長官(同佐官)和士官(同尉官)等劃分,因此還有些稱呼不容易理解;其實不只是戰列艦,重巡洋艦、輕巡洋艦甚至是航空母艦的艦長,一般都是大佐擔任。
  • 穿越二戰:大和級戰列艦和052D驅逐艦,誰更勝一籌?
    作為具備大口徑攻擊火力和強裝甲防護性能的水上艦艇,戰列艦曾經是海戰中的一款重要武器。在二戰結束之前,戰列艦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是許多國家的主力艦型,可以執行遠洋作戰的任務。據了解,美軍研製的最後一款戰列艦是蒙大拿級戰列艦,從設計之初這款艦艇就被賦予了重要的意義,美方計劃打造一款巨型的艦艇,火炮口徑提高到406mm,長度方面達到了280m,同時在防護方面,這款艦艇的裝甲設備也進行了一定的提升。這款蒙大拿級本來是想要對抗日制的大和級艦艇,但是在實戰中,美軍發現航母等艦船要更加符合環境需求,因此這款艦艇的研製就此擱置。
  • 成功闖過英吉利海峽的德國「沙恩霍斯特」號戰列艦
    1933年袖珍戰列艦暴露出越來越多的缺點,為抗衡法國「敦刻爾克」級戰列艦,希特勒同意德國海軍將該級艦的噸位增加到26000噸。 德國海軍原本為該艦配備3座雙聯裝380毫米主炮,但為了提高建造速度換成3座三聯裝280毫米主炮,排水量由原計劃的26000噸增加到32000噸,但為了保密德國海軍沒有公布其新排水量而是仍以原排水量向外宣示。
  • 二戰後航母稱霸海洋,衣阿華級戰列艦最終淪為博物館!
    二戰中、後期航母作為制海利器的優勢逐漸發揮了出來,即便是「大和」級戰列艦這樣的巨獸也無法擋住艦載機的攻擊,從這時開始就註定了航母在未來海戰中的地位。日本投降之時停泊在東京灣的「密蘇裡」號戰列艦作為籤字的場地見證了歷史性的一刻,這也是戰列艦最後的光輝時刻。
  • 戰列艦發展史二:前無畏艦時代!
    上一期講到了19世紀中期風帆木製戰艦逐漸被鐵甲艦取代,到19世紀末期已經出現了全鋼結構的鐵甲艦,跟木製風帆戰艦相比鐵甲艦的噸位越來越大、航速越來越高、火炮口徑也越來越大,但大口徑艦炮帶來的弊端就是主炮射速太慢。
  • 日本「長門」級戰列艦的前世今生和悲苦的命運
    日本的「長門"級戰列艦共建造了二艘,首艦命名曰「長門",第二艘命名「陸奧」。這兩艘艦從建成服役,到沉入海底,都沒有建立什麼大的功勳,尤其是第二艘「陸奧「。縱觀「長門"二艦的生滅,真是應了他們共同的級別定名「長門」:怨氣彌天、悲苦莫名。比中國漢代古典名篇《長門賦》裡的怨氣濃重萬倍,也不知日本人為什麼喜歡用這不祥二字命其國名、定其艦名。
  • 儘管小氣,但不失為一款優秀的戰列艦:「喬治五世國王」級戰列艦
    這些都是圖紙上就能看出來的,建成使用還有什麼問題,大家還不知道。所以在1922年底,當「納爾遜」級戰列艦的開始在維克斯-阿姆斯特朗公司位於泰恩河畔紐卡斯爾的沃克造船廠建造時,英國皇家海軍就已經開始計劃下一代戰列艦了,初步設想新的戰列艦規格:排水量28000噸,裝備9門356毫米(14英寸)主炮。他們對戰列艦的要求就是強大、強大、更加強大。
  • 裝甲怪獸:四聯裝炮塔戰列艦
    上一期中,我們講過《排排坐:海軍史上戰列艦主炮塔數量排名》,擁有七座炮塔的戰列艦存在,而戰列艦的主炮塔最大只有四聯裝,建成的戰列艦主要有三種:法國敦刻爾克級戰列艦,擁有2座四聯裝主炮塔,都是330毫米火炮,且全部布置在了艦體前部;法國黎塞留級戰列艦,擁有2座四聯裝主炮塔,共計8門380毫米主炮,也是全部布置在了艦體前部,這樣的布置方式被認為後部火力缺失,不過法國人炮塔前置的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