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介紹過,根據大和艦設計參與者松本喜太郎留下的筆記(以下稱松本資料),大和艦建造完成時,實際基準排水量為65000噸(英制噸,相當於66040公制噸)、試航排水量為69100噸(公制噸)、滿載排水量72809噸(公制噸)。
松本資料還記錄了大和艦試航排水量的具體構成:船殼重量20212噸、裝甲重21266噸、防禦1629噸、舾裝1756噸、裝置1058噸、武器裝備11661噸、水雷75噸、航海光學95噸、電力裝置1108噸、航空設備111噸、液壓水297噸、動力裝置5300噸、重油5300噸(三分之二搭載量。滿載狀態下是6300噸)、預備水212噸、潤滑油61噸、輕質油48噸。
目前保存在美國檔案館的「一號艦」(大和)輕荷排水量統計表(日本海軍吳工廠的原始檔案),也記錄了大和艦的具體噸位構成,數字與松本資料大體一致,但比松本資料更為詳細具體。比如記錄武器裝備的重量統計為11661.63噸,且由八個分項數字構成,包括主炮重量7818.99噸、副炮重量815.12噸、127毫米高炮重量280噸、25毫米高炮重量108.13噸、其他武器3.9噸、彈藥等2437.44噸、射擊指揮裝置125.61噸、測距塔43.97噸、其他28.47噸。再如,記錄動力裝置重量為5299.79噸、裝甲重量21265.66噸,等等等等。
這份統計表中,裝甲板的重量分布也值得詳細介紹一下,其具體構成為:炮塔2775.34噸、舷側裝甲5881.70噸、甲板裝甲9153.47噸、隔壁裝甲1928.49噸、司令塔和通信筒裝甲等318噸、煙道和通風管裝甲299.34噸、揚彈筒裝甲273.81噸、舵機裝甲630.04噸、甲板背板5.47噸。加起來正好是21265.66噸,與松本筆記的21266噸一致。另外,吳海軍工廠還有一份更詳細的裝甲板清單保存下來,羅列了「一號艦」(大和艦)2萬多噸裝甲板的具體重量和數量。比如司令塔裝甲總計6塊,總重175.76噸;通信筒裝甲3塊,總重139.47噸(合計315.23噸,與輕荷統計表的318噸略有出入,後者顯然還加上了安裝時附加上的固定鉚釘等的重量)。
比對原始檔案,顯然,松本資料的數字是相當準確的。但是,大和艦的排水量並非一成不變。首先,軍艦的實際噸位,是伴隨搭載量的變化而隨時變化的。比如1941年10月20日,大和艦進行全負荷運行試驗,排水量初始噸位為69166噸(公制噸,下同),大致相當於標準的試航排水量略多一點。當天試驗開始後,大和艦很快達到超負荷狀態,隨著燃料大量消耗,排水量也減少到69097噸。1941年10月26日的另一次航海運行試驗,排水量初始狀態69304噸,隨後隨著燃料消耗而逐漸減少到69203噸、69124噸。
而且,大和艦後來還進行了多次改裝,拆除了2座6門副炮,加增了大量高炮和雷達裝置等等,其基本噸位肯定也有所變化。另外,據說大和的重油搭載量後來也有所減少。但大和艦後期的具體噸位和重油量都沒有準確記錄保存下來。僅知雷伊泰灣海戰時,大和艦消耗了5806噸重油。由此推測海戰開始前,大和艦的排水量約在73000噸左右,戰後由於燃料和彈藥糧食等的消耗,減輕到66000噸左右。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