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快報 (微博)訊(記者 王冬豔 / 文 徐洋 / 攝)四川平武縣洪溪村的駐村幹部伍莎莎是個 90 後。她年紀不大,卻有著豐富的基層工作經驗,大學畢業後先在水觀鄉當村官,後到洪溪村當駐村幹部。知道這位師範學院的校花、學霸紮根農村後,朋友們很不理解,有人勸她辭職在城市裡找份工作。對此,伍莎莎的回答是," 我的父母也是農民,回到家鄉工作,我更踏實。"
這個駐村幹部是個不簡單的年輕人
5 月 1 日,現代快報記者駐村調研的第一天,平武縣扶貧局的陳廷斌就介紹說,駐村幹部伍莎莎是個不簡單的年輕人。
牛仔褲、高跟鞋,見到伍莎莎的第一面,記者很難把眼前這位四川妹子和扶貧工作的 " 幹將 " 聯繫起來。然而,一個月後,記者對她的看法徹底改變。
5 月 17 日,了解到貧困戶嚴光劉家添了丁,伍莎莎帶記者一起到他家去看看。
" 小伍,又下村了,快來家裡坐。" 嚴光劉的老伴王秀珍一看到我們,就開始張羅著泡茶、搬凳子。
" 婆婆,嚴爺爺的腿最近還好不?聽說您前一段時間去廣州帶孫子了?" 打過招呼後,伍莎莎熟絡地和王秀珍拉起了家常。74 歲的嚴光劉在 2008 年地震時被石頭砸傷了腿,兒子外出打工掙錢耽誤了說媳婦,40 多歲了才結上婚。
" 小伍常來,是我們自家人。" 王秀珍一邊端茶一邊笑著對記者說。
接下來的時間,記者經常跟著伍莎莎往村民家跑。哪一戶住哪裡、家裡有幾口人、生活條件怎麼樣,她的腦子裡仿佛有一個記事本。村民們對她也很熱情,走到哪裡,都有人拉她進門坐坐,喝口茶。
直面老百姓的訴求和願望
伍莎莎為什麼能做好駐村幹部?相處越久,記者對她的認識就越深。
2014 年 8 月,通過考試,伍莎莎回到家鄉成為一名大學生村官,在平武縣水觀鄉當村主任助理。鄉鎮上缺人,很多基層幹部都是一人多用,除了當村主任助理,伍莎莎還負責鄉鎮辦公室、低保辦和黨務辦的工作。伍莎莎說,基層崗位直面老百姓的訴求和願望。" 他們越信賴你,你就越不能辜負他們。"
水觀鄉逢單日就會有集市,年底的時候尤其熱鬧。2014 年底,70 多歲的蘇爺爺養了一頭豬,自己吃不完,就拉到集市上賣。一頭豬賣了 1000 多元,還了豬本還剩 800 元,誰知錢還沒揣熱,就被兩個騙子換成了假幣。伍莎莎說,蘇爺爺拿著那些假幣來到鄉政府的時候,眼淚就在眼眶裡打轉。伍莎莎看了一下那些錢," 真的很假,要是年輕人,一眼就能看出來,但老人就是分辨不出來。"
老人當時那種無助的表情真的讓人心疼。" 我說爺爺你不要著急嘛,我們想想辦法。" 伍莎莎先是報了警,然後去銀行取了 800 元,害怕老人有負擔,就說這錢是想辦法追回來的。在伍莎莎看來,這種情況在農村很普遍,村裡的青壯年外出打工了,留在家裡的就只有老人和孩子,很容易上當受騙。" 如果我們這些年輕人多關心他們,哪怕就是聊聊天,就不會給騙子可乘之機。"
2015 年底,伍莎莎考上平武縣南壩鎮的公務員,分到了黨政辦工作,成了洪溪村的駐村幹部。南壩鎮全鎮有 800 多個貧困戶,脫貧任務很重。精準扶貧,南壩鎮的每個幹部都要駐村幫扶貧困戶,剛入職的伍莎莎對接了洪溪村的 22 戶貧困戶。
由於洪溪村大多是木房子,冬天天冷村民又愛烤火,伍莎莎最擔心的就是貧困戶家裡著火。" 所以我就特別嘮叨,提醒他們冬天烤柴火,人走了要把火熄滅。不然風一吹,就把家給燒沒了。"
為了摸清貧困戶的情況,伍莎莎一有時間就下村。家裡是否吃得上水、通不通電、有沒有電視、房子安不安全、衛生情況怎麼樣,這些基本的情況都要先了解清楚。" 每一戶都有一對一的臺帳。" 了解基本的信息後,伍莎莎開始深入了解每戶家庭,有沒有老黨員、有沒有殘疾人、有沒有病人、有沒有讀書的大學生和外出打工的人。" 這樣才能知道造成他們貧困的原因,並找到適合他們的扶貧政策。" 伍莎莎說。
為了基層工作,她差點錯過愛情
2016 年 2 月,在南壩鎮工作 3 個月後,伍莎莎的親戚給她介紹了一個男朋友——在成都工作的楊小龍。4 月 1 日,在綿陽見過一面後,兩人互有好感,但半個月才見上一次的異地戀成了不能忽視的問題。
2016 年 6 月,在去洪溪村走訪的途中,伍莎莎接到楊小龍的電話。" 他問我能不能辭職陪他去成都發展。" 伍莎莎說,她實在舍不下自己的工作,當時只能沉默。" 他停了幾秒鐘後才接著說,你不辭職,那我就辭掉在成都的工作。" 伍莎莎並不希望男朋友因一時衝動辭職,以後後悔,因此讓他再考慮幾天。" 他考慮了幾天後說不會後悔,然後就辭職了。"
2016 年 9 月 9 日,見面不到半年的兩人領了結婚證。" 他辭職後,我到哪兒他就到哪兒,我上班,他就一個人在家設計編程,感覺不是我嫁給他,而是他嫁給了我。" 伍莎莎說,如果老公當時沒有辭職,那麼她很可能現在還是單身。" 為了支持我的工作,我老公真的付出了很多。"
跟貧困戶拉家常
幫助解決困難
" 您身體怎麼樣?兒子在哪裡打工?工作危不危險?孫子讀書,有沒有申請助學金呀?今年種丹參有沒有入股呀?" 跟著伍莎莎去走訪貧困戶,記者覺得她不像一個 " 幹部 ",更像是一個小輩、一個妹妹,到鄰居家去拉家常的。不過,也就是在看似普通的聊天中,她總能問到貧困戶關心的問題。
伍莎莎說,村幹部和第一書記發展產業帶領大家致富,駐村幹部要做的更多的是鞏固脫貧成果。" 我會檢查貧困戶的戶口本在不在、身份證在不在、一折通在不在,有沒有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新農合)。" 尤其是新農合,在伍莎莎看來,對低保家庭來說特別重要。" 沒有新農合,一個重疾病人就可能拖垮一個家庭,想脫貧就更難了。"
新農合是個保障,但不是每個人都知道怎麼用。在走訪貧困戶嚴光志家的時候,伍莎莎發現,嚴光志家的新農合丟了。嚴光志老人已經 90 多歲,和兒子住在一起,兒媳婦幾年前跑了,兒子就變得反應遲鈍,勞動能力也不是很好。" 嚴爺爺都 90 多歲了,正是需要醫療保障的時候,沒有新農合,看病報銷怎麼辦?" 聽了新農合的重要性後,嚴光志老人也很著急。
新農合是縣上統一發的,丟了肯定會耽誤事,因此伍莎莎決定為兩人補辦。" 他們沒有證件照片,我就用手機給他們拍了照片。" 走訪結束後,伍莎莎回到鎮上列印照片,又去了新農合辦公室,填好信息,然後再到鄉政府蓋好章,這才把嚴光志家的新農合補了起來。
今年是伍莎莎在基層工作的第四個年頭、駐村扶貧工作的第二個年頭。山裡的路不好走,每次下村走訪,伍莎莎都要換下自己心愛的高跟鞋。剛駐村的時候,村裡沒有通村路,每到七八月份雨季來臨,河溝裡漲了水,村民們出行都很困難。但雨季恰好是山裡核桃成熟的季節,村民們就把核桃收到家裡,眼看賣不出去就又少了一項收入。如今在精準扶貧政策的幫扶下,洪溪村迎來了春天,通村路已經動工,村裡也有中蜂、丹參等集體產業。
親眼見證這些變化的伍莎莎,覺得貧困村只會越來越好。
(編輯 魏如飛 李蔚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