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制欲望,自會得到回報

2020-12-23 歷史國學教堂

學一分退讓,討一分便宜;增一分享用,減一分福澤。

羅可是宋朝的一位學者,性情寬宏大度。由於得罪權貴官職被罷免,他決意仕途,回歸鄉裡,專心鑽研學問,鄉人都以師禮對待他。

那一日,有人到他家的萊園中偷萊,被他發覺。他怕偷萊的人發現自己,就躡手躡腳地潛伏在草叢裡,直到偷萊的人走後他才出來。

還有一次,有人偷殺了他家的雞。他提了一壺酒,送到偷雞的人家中,對偷雞的人說:「吃雞怎麼能夠沒有酒呢?

偷雞的人深感慚愧,羅可卻拉著他的手說:「有幸與你同鄉,卻不能烹雞備酒招待你,應該慚愧的人是我呀。」於是,與偷雞人同飲,盡醉而歸,而且從不將此事告訴他人從此,再也沒人來偷他家的東西了。

《菜根譚》上說:「處世讓一步為高,退步即進步的根本;待人寬分是福,利人實利己的根基。」真是一語中的,凡事退一步,就為自己的前進清除了障礙,對人讓一分,才會有利人利己的雙贏。

寬容別人其實,就是寬容自己,一個人只有心胸豁達,氣度超然,肯於寬容別人,才能為自己的成功鋪就一條寬闊的道路。

佛說:「一個人有兩顆心,一顆心流血,一顆心寬容。」羅可之所以值得尊敬,就是因為他能夠以一顆流血的心,坦然去寬容別人。其實他正是以寬容化解了仇怨,從而贏得了他人的尊敬與支持,讓世間少了一份冤冤相報,多了一份溫暖與和諧。

同時,因為寬容別人,也使自己鬱結於心的怨恨得到了化解,心中憤怒的情緒得到了釋放,只留下了澄明的心境和樂觀的心態。

一位行者道寺廟中拜謁在這裡修行的禪師,希望禪師能夠解開他心中的疑惑。

行者問道:「禪師,人的欲望是什麼?」

禪師看了一眼行者,說道:「你先回去吧,明天中午的時候再來,記住不要吃飯,也不要喝水。」

儘管行者並不明白禪師的用意,但還是照辦了。第二天,他再次來到禪師面前。「你現在是不是飢腸轆轆、饑渴難耐?」禪師問道。

「是的,我現在可以吃下一頭牛,喝下一池水。」行者舔著乾裂的嘴唇回答道。

禪師笑了笑:「那麼你現在隨我來吧。」

二人走了很長一段路,來到了一片果林前。禪師遞給行者一隻碩大的口袋,說:「現在你可以到果林裡盡情地採摘鮮美誘人的水果,但必須把它們帶回寺廟才可以享用。」說罷轉身離去。

夕陽西下的時候,行者肩扛著滿滿的一袋水果,步履蹣跚、汗流浹背地走到禪師面前。

「現在你可以享用這些美味了。」禪師說道。

行者迫不及待地伸手抓過兩個很大的蘋果,大口大口地咀嚼起來。頃刻間,一堆鮮美的水果便被他狼吞虎咽地吃了個乾淨。行者撫摸著自己鼓脹的肚子疑惑地看著禪師。

「你現在還饑渴嗎?」禪師問道。

「不,我現在什麼也吃不下了。」

禪師指著那剩下的幾乎是滿滿一袋的水果問:「那麼這些你千辛萬苦背回來卻沒有被你吃下去的水果又有什麼用呢?」行者頓時恍然大悟。

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其實真正需要的僅僅是兩個足夠充飢的「蘋果」,而其他的欲望只不過是些毫無用處的累贅罷了。內心充實是外在富有無法比擬的境界。

公元二世紀,南印度的著名大乘佛教學者龍樹在《勸誠王頌》中寫道:「求財少欲最,人天師盛陳。若能修少欲,雖貧是富人。若人廣求諸事者,還被爾許苦來加。智者若不修少欲,受惱還如眾首蛇。」

欲望是基本需求之外的渴望必要則是生活的基本條件。我們要因必要而活,不要因欲望而活,這樣才能得到幸福的境界。

相關焦點

  • 克制欲望,難在哪裡?
    很多時候,人類痛苦的根源來自於無窮的欲望。財富、地位、美色等無不讓我們為之瘋狂。欲望就像深淵,會把人推進一個死循環,走不出來。 孟子有言:養心莫善於寡慾。一個人如果可以做到清心寡欲,自覺抵制各種誘惑,人生就會少了很多煩惱,會活得更加輕鬆快樂。
  • 認知心理學:為什麼我們不能夠克制自己的欲望
    但不碰,不看不代表這個需求就得到了「有效的解決」,大腦只會讓需求轉移,因為產生了刷手機的需求,雖不看,但欲望沒有滿足,你就要思考用另一件事「去轉移大腦的這個需求」。不妨我們一起來解刨一下整個的路徑:首先,大腦產生了一個迫切的需求「刷手機」,然後大腦通過計算得到了解決方案,就是「當下趕緊行動」,並且逐漸形成了「欲望」,因為欲望會迫使你去做。
  • 順其自然,不追名逐利,往往會得到更多回報
    01隻要順其自然,有些東西會唾手可得有些人慾望很強,任何東西都想得到,特別是一些本來不屬於自己的東西,也想通過各種方式去得到。殊不知,欲速則不達,如果違背自然規律去辦事,只會步步艱難,一事無成。從前,有位樵夫生性愚鈍。有一天,他上山砍柴,無意中看見一隻從未見過的動物。
  • 孩子喜歡搶別人的東西,不會克制欲望,原因是父母沒進行格物教育
    小時候不會克制自己的欲望,長大之後就不會克制自己的脾氣。會亂發脾氣而且是不分場合,不分關係的發脾氣,會讓人感覺這個人很難接近。比較自私小的時候覺得這些東西都應該是自己的,長大以後孩子也會這樣認為。當孩子搶別人的東西的時候父母想做的就是大聲呵斥:「不要搶別人的東西」,但是並不告訴孩子為什麼不可以搶,還可以用什麼樣的辦法能夠得到這件東西。所以很多小朋友還是會屢屢犯錯,卻不會徹底改正就是因為父母沒有進行正確的教育。應該告訴孩子別人的東西就是別人的,在沒有得到別人認可的時候是不可以去拿的,可以和別人交換玩具或是請求別人同意才可以。
  • 網絡流行語科普 克制說教欲望是什麼意思什麼梗?
    網絡流行語科普 克制說教欲望是什麼意思什麼梗?時間:2020-10-23 19:25   來源:語文指揮中心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網絡流行語科普 克制說教欲望是什麼意思什麼梗?
  • 《大貓》放動物自由,人類需克制自己的欲望
    世界本就有其規律,沒有物種能永遠輝煌,如果說人類現在統治了地球,學不會克制自己的欲望,由盛轉衰也就一瞬間。盛極必衰,要學會與萬物共處,而不是一人獨大。 看到第三集,我落淚了。為了這麼科學家不辭辛苦地去保護動物,我只想說「沒有買賣,就沒有傷害」。
  • 《新白娘子傳奇》:傳說中的愛情,不過是欲望的滋長、克制與升華
    、克制與升華。法海認為白素貞為害人間一定要除之而後快,作為得到高僧的權威不容挑戰>所以白素貞來塵世間的報恩,實際上是人性中的克制與內心深處欲望的博弈白素貞水漫金山代表了她沒有克制住自己的欲望。人本身就是欲望的矛盾體,《新白娘子傳奇中》白素貞成仙的過程象徵了人戰勝欲望成就更加完美自我的過程。法海和白素貞的衝突與矛盾更深層次的代表了人對自我欲望的滋長和克制的此消彼長。
  • 豆瓣7.4《南方車站的聚會》|胡歌桂綸鎂,樸素鏡頭下的欲望克制
    「往南啊,一直往南」「我哪裡都不去,找你報案,就是要把賞金留給屋裡」這段對話分明感受到劉愛愛在克制自己的欲望下,又起了憐憫之心想要讓周澤農活下去,如果劉愛愛不是一個陪泳女,我相信這畫面可能會有那麼一絲情愫。
  • 黃有光:男人應克制天生的花心 別完全讓欲望統治
    大老婆和小老婆之間的爭風吃醋,肯定會帶來許多煩惱。也就是上星期的文章也提到過的,「頭條苦,一個人兩個老婆」。除了避免「齊人之福」的錯誤,男人們還應該進一步克制他們天生的花心。為什麼呢?最重要的一點是,我們這天生的花心,讓我們大致能夠把我們的基因遺傳下去的概率最大化,但未必最大化我們的快樂,即使是只考慮自己的快樂。
  • 真正成熟的男人,不會被「欲望」牽著走,越克制越幸福
    記得有網友說過這樣一句話:「這些男人啊,總歸來說就是太幼稚,不成熟,有老婆有孩子後還想要不屬於自己的東西,從不控制欲望的那一刻開始,就註定了他們會失敗。」是的,男人雖然成了家,但不一定心智成熟,一個成熟的男人一定心中明晰對自己的定位,對家庭的方向,壓根不會讓「欲望」肆虐,佔領原本的生活。
  • 成年人最頂級的自律,是克制糾正他人的欲望
    成年人最頂級的自律,是向下兼容,克制糾正他人的欲望。不是觀點認知差異而是立場利益之間的博弈前些日子和朋友吃飯。因為連續出差幾天昏昏沉沉。她一直在說,我一直在聽。在進化島社群裡,我對同學們說:如果針對客觀事實依然產生爭議,有時我們會很憤怒。明明母獅子只是叼著小獅子,為什麼這麼多人偏偏說母獅子要一口吃掉小獅子?這不是睜著眼睛說瞎話嗎?
  • 欲望無止,知足常樂!
    而王陽明認為:人心本善,良知自存,是「欲望」二字遮蔽了良知,才讓人心變得難以直視。有個畫家,想畫佛與魔。他在一個寺廟裡,找到一個僧人,發現他打坐的時候,氣質清明安詳。於是他邀請僧人成為自己的模特,並許諾了豐厚的報酬。畫作完成後,畫家一舉成名,僧人也如願拿到了重金謝禮。
  • 劉詩詩,小「劉亦菲」克制欲望顏
    眼睛——大小適中,可愛且迷人的平行雙眼皮,長睫毛配淺眼窩,加上眼瞼自然下垂,眼神十分聚焦,明亮有神,給人淡雅清新的感覺,抬頭相望,會給到人們一種愈發的優雅保護感。她這份克制欲望顏,容貌即便有些許變化,也看不出太多企圖的野心,反而實實在在的大氣開闊了許多。
  • 超級神偷,不是神的傳說,而是會克制的凡人
    但是特別會克制自己欲望的凡人。這部電影導演索德伯格執導《十一羅漢》及《十二羅漢》的續集《十三羅漢》華麗麗的明星陣容上演過三次驚天大盜,而此片卻從平凡的小人物的視角如何神機妙算經營一場瞞天過海的盜竊活動。
  • 壓抑天性、克制欲望
    「冷香丸」實際上是一種暗喻,寶釵胎裡帶來的熱毒則象徵了她的欲望和追求,需要用一種「冷」的藥進行克制,這樣才能在封建腐朽的社會中繼續生存下去。提起薛寶釵,大眾對她的印象普遍停留在遵守婦德、處事圓滑層面上,但是從小說中的一些細節來看,這位溫順有禮的早熟少女,也會時不時地表現出一些「胎熱」的現象。首先,薛寶釵擁有宏圖抱負。《紅樓夢》第七十回中,薛寶釵的一句「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就充分暴露了她的野心和欲望。
  • 欲望總是難以克制,會害死人的
    瓦西裡·康定斯基曾經說過:那些長於表現技巧的藝術家不能稱為真正的藝術家,因為他們的目的是在於滿足人的欲望,因此他將自然的藝術、寫實藝術的藝術統稱作無目地的藝術
  • 看了明星同學聚會照片才明白:人生下半場,最重要的是克制欲望
    於是,自律與不自律,克制與不克制欲望,讓我們奔向了不同的人生。02網上流傳的一張畢業10年對比圖,形象地反映了我們是怎樣一步步被肥肉徵服的。牙齒、頭髮、身材、皮膚、氣色,這些外在的形象,會折射出一個事實:在那場與欲望的博弈中,究竟是誰佔了上風。幾年前,我牙齒疼得要命,去看牙醫,結果是患上了齲齒。牙醫對我說了一番話,讓我觸動很大,他說:「千萬不要小看了牙齒,一個人的牙齒藏著他的自律,看一個人的牙齒就可以知道他的生活狀況和性格。
  • 懂得克制, 人生越來越極致
    有人說:「人在不斷成熟的過程中,其實就是不斷學會克制,克制自己的欲望,克制自己的情緒,克制自己的執念。」深以為然。克制是一種秩序,一種分寸感,能夠把控生命中的舍與得,掌控悲與喜。不懂克制,生活會受到限制;學會克制,生活則會更加極致。克制欲望,收穫更多生活原本沒有煩惱,當欲望之火被點燃後,煩惱便隨之而來。
  • 層次越高的人,越懂得克制
    02克制欲望,延遲滿足康德曾說:假如我們像動物一樣,聽從欲望,逃避痛苦,我們不是在選擇,而是在服從。可一個人若不懂得克制,再好的身體都將被整垮,再好的前程都會被自己葬送,而一個懂得克制欲望的人,才是人生贏家。猶如民國大文豪梁實秋,他血糖高,有次跟作家劉墉一起用餐時,前面上了三道美食:甜味的燻魚、冰糖肘子、什錦炒飯,他都忍住不動筷子。
  • 《恩嬌》克制,再克制……
    缺愛的孤獨女孩恩嬌遇上心死的老爺子,讓他重煥青春~有人說,沒有愛情,但我覺得老爺子的克制就是愛的表現,雖然有點變態。肉體老去,精神卻不老,一種混雜著多種情緒的愛;弟子亂入,褻瀆了詩人心中的神聖,讓他妒火中燒……~~懵懂的少女,因為孤獨、缺愛走進了師徒兩人之間,她為男人們帶來了青春活力,收到了她渴望的愛……直到最後的最後她才明白……一聲「再見」,為這場說不清道不明的三角關係畫上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