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一分退讓,討一分便宜;增一分享用,減一分福澤。
羅可是宋朝的一位學者,性情寬宏大度。由於得罪權貴官職被罷免,他決意仕途,回歸鄉裡,專心鑽研學問,鄉人都以師禮對待他。
那一日,有人到他家的萊園中偷萊,被他發覺。他怕偷萊的人發現自己,就躡手躡腳地潛伏在草叢裡,直到偷萊的人走後他才出來。
還有一次,有人偷殺了他家的雞。他提了一壺酒,送到偷雞的人家中,對偷雞的人說:「吃雞怎麼能夠沒有酒呢?
偷雞的人深感慚愧,羅可卻拉著他的手說:「有幸與你同鄉,卻不能烹雞備酒招待你,應該慚愧的人是我呀。」於是,與偷雞人同飲,盡醉而歸,而且從不將此事告訴他人從此,再也沒人來偷他家的東西了。
《菜根譚》上說:「處世讓一步為高,退步即進步的根本;待人寬分是福,利人實利己的根基。」真是一語中的,凡事退一步,就為自己的前進清除了障礙,對人讓一分,才會有利人利己的雙贏。
寬容別人其實,就是寬容自己,一個人只有心胸豁達,氣度超然,肯於寬容別人,才能為自己的成功鋪就一條寬闊的道路。
佛說:「一個人有兩顆心,一顆心流血,一顆心寬容。」羅可之所以值得尊敬,就是因為他能夠以一顆流血的心,坦然去寬容別人。其實他正是以寬容化解了仇怨,從而贏得了他人的尊敬與支持,讓世間少了一份冤冤相報,多了一份溫暖與和諧。
同時,因為寬容別人,也使自己鬱結於心的怨恨得到了化解,心中憤怒的情緒得到了釋放,只留下了澄明的心境和樂觀的心態。
一位行者道寺廟中拜謁在這裡修行的禪師,希望禪師能夠解開他心中的疑惑。
行者問道:「禪師,人的欲望是什麼?」
禪師看了一眼行者,說道:「你先回去吧,明天中午的時候再來,記住不要吃飯,也不要喝水。」
儘管行者並不明白禪師的用意,但還是照辦了。第二天,他再次來到禪師面前。「你現在是不是飢腸轆轆、饑渴難耐?」禪師問道。
「是的,我現在可以吃下一頭牛,喝下一池水。」行者舔著乾裂的嘴唇回答道。
禪師笑了笑:「那麼你現在隨我來吧。」
二人走了很長一段路,來到了一片果林前。禪師遞給行者一隻碩大的口袋,說:「現在你可以到果林裡盡情地採摘鮮美誘人的水果,但必須把它們帶回寺廟才可以享用。」說罷轉身離去。
夕陽西下的時候,行者肩扛著滿滿的一袋水果,步履蹣跚、汗流浹背地走到禪師面前。
「現在你可以享用這些美味了。」禪師說道。
行者迫不及待地伸手抓過兩個很大的蘋果,大口大口地咀嚼起來。頃刻間,一堆鮮美的水果便被他狼吞虎咽地吃了個乾淨。行者撫摸著自己鼓脹的肚子疑惑地看著禪師。
「你現在還饑渴嗎?」禪師問道。
「不,我現在什麼也吃不下了。」
禪師指著那剩下的幾乎是滿滿一袋的水果問:「那麼這些你千辛萬苦背回來卻沒有被你吃下去的水果又有什麼用呢?」行者頓時恍然大悟。
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其實真正需要的僅僅是兩個足夠充飢的「蘋果」,而其他的欲望只不過是些毫無用處的累贅罷了。內心充實是外在富有無法比擬的境界。
公元二世紀,南印度的著名大乘佛教學者龍樹在《勸誠王頌》中寫道:「求財少欲最,人天師盛陳。若能修少欲,雖貧是富人。若人廣求諸事者,還被爾許苦來加。智者若不修少欲,受惱還如眾首蛇。」
欲望是基本需求之外的渴望必要則是生活的基本條件。我們要因必要而活,不要因欲望而活,這樣才能得到幸福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