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的我你愛答不理,今日的我讓你為當初的偏見後悔不已。」
6月17日,谷歌前董事長兼CEO埃裡克·施密特在BBC關於中美科技競爭的採訪中坦言,自己在矽谷工作的很長一段時間裡,瞧不上中國人,並且低估了中國和中國的創造力。但現在,他認為西方社會應該摒棄對中國的那些偏見。
△ 埃裡克·施密特(圖片來源:彭博社)
「在工作中,我曾對中國抱有偏見。比如,過去我認為他們擅長抄襲,只擅長做靠投入大量的人力將東西組合起來的事情。但現在,這些偏見應該被拋棄了。」施密特對記者說。
施密特表示,中國人在很多關鍵研究和創新領域同西方一樣做得很優秀,甚至可能比西方做得還要好。正是由於中國對科技足夠重視,以及中國國家主導的科研模式,才使得中國科技競爭中取得了如此大的進步和成績。
他稱,「中國(比其他國家和地區)投入了更多的資金。」「而且這是與西方完全不同的模式。」
國外社交媒體上,網友紛紛對施密特的言論表示贊同。
如果他們(中國)是從美國「偷」的技術,那為什麼中國的技術反而更先進呢?
對中國的偏見讓人們低估了中國的實力,也導致了很多傷害以及刻板印象的發生。
有的網友甚至引述了施密特此前的一番話,表達了自己對中國的歉意。
"Trust me,the Chinese people are good. If you have any kind of prejudice or concern that somehow their educational system is not going toproduce the kind of people that I’m talking about,youare wrong." --Eric Schmidt
「相信我,中國人真的很棒。如果你還持有任何偏見或顧慮,比如認為他們的教育制度不會培養出我說的那種(優秀)人才,那你就大錯特錯了。」
施密特對中國看法的轉變最早可以追溯到2017年,當時他在人工智慧與全球安全峰會感慨,「相信我,中國人非常棒。」
當時,他的話還被《商業內幕》(BusinessInsider)網站引做標題。
作為一名資深的行業領袖,通過這麼多年的與中國的合作與對中國的觀察,他對中國近年來的發展刮目相看之意溢於言表。
但同時施密特表示,如果美國還不趕緊集中力量發展科技,那中國就要超越美國,成為人工智慧領域的領頭羊。
他反覆強調,希望美國能夠引起足夠重視——在科技競爭中,中國是「不可低估的對手」。
中國的進步與崛起帶來的只是威脅與競爭?國際上似乎不乏試圖以競爭將中美對立起來,讓中美之間完全脫鉤的聲音。
《福布斯》雜誌在 6月20日發布的一篇文章中稱,儘管科技競賽依舊是中美緊張關係的焦點,但在Covid-19疫情時代,無論是中國還是美國,都更有責任牢記「競爭與合作」才是主旋律。
6月15日,《南華早報》引述中國復關及入世談判的首席談判代表,原國家外經貿部副部長龍永圖的話表示,「雖然中美關係在某些時候被定位為競爭關係,但即便是競爭者,也不一定要對抗和衝突。就像在市場經濟中,雖然很多企業之間有競爭,但是競爭並不意味著排斥找到利益的共同點。當下,中國和美國早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係,因此完全可以找到合作的共同點。」
儘管當前中美關係日漸緊張,但兩大經濟體之間「掛鈎」緊密,「脫鉤」不易,因此必須找到合作途徑。而在疫情依然威脅著全球團結的時候,堅持和發揚合作精神比純粹的對立和競爭顯得更為重要。
一味借中國的強大散布「中國威脅論」,製造恐慌情緒,既不利於當下全球聯手抗擊疫情,又會引發新的割裂與矛盾。
「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但刮目不是反目,而是要以平等客觀的眼光去審視對方新的變化與發展,這樣才能共同進步。
撰文 / 文思
編輯 / 張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