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從哪一刻開始把運動健身作為一種習慣的?
這可能很難有一個確切的答案。但全民運動浪潮掀起的那一刻,卻能定位到一個非常精準的時間點。
十二年前的北京奧運會上,國人首次大規模、近距離地感受到運動的極致魅力。第二年也即2009年,國務院將奧運會開幕式的日子「8月8日」設立為「全民健身日」,希望國民能將運動、健身納入到日常生活中。
樹立目標不是難事,但在全國範圍內自上而下地推廣一個理念,卻是一個複雜、緩慢的過程。
該怎麼樣引導公眾發自內心地認可運動、並長久地堅持下去?這便是萬事開頭難的第一步。在這之後,當大家真的想運動時,又有豐富的選擇和足夠的基礎設施配套嗎?他們是否能在運動中找尋到樂趣和價值?
在這樣的背景下,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CBNData和Keep近日聯合發布了《國民運動健康趨勢報告》。這份報告有幸抓取到了一些用戶對於運動的心態、選擇方面的趨勢,並發現了一種從所未見的新風潮。
這是一份希望成為運動風向標的報告——或許在這些趨勢當中,也有你的一份汗水和微笑。
為別人?不,為自己
這份報告裡有一個排名令人驚喜——在大眾對於好身材的定義中,排名前五的分別是身材勻稱、BMI正常、沒有贅肉、肌肉線條明顯和不胖。而「瘦」在所有八種定義中,僅僅排在最後一名。
在成為Keep課程設計師之前(2015年),大學生安小雨不太滿意自己的身材,她認為自己有個肥肥的小肚子,腿也有些粗粗的。
那個時候,她對健身還沒有形成系統性的認知,只知道自己要瘦、要減掉肥肉,所以只是碰運氣似的不停嘗試。
她先是拉著室友跳當時風靡女生宿舍的鄭多燕減肥操,又時不時去操場慢跑兩圈,但毫無計劃的間歇性「奮發圖強」並沒有讓她得到想要的身材。直到她從海外健身App上開始學習更專業的動作,再結合國內正當流行像Keep這樣的健身App,有一些運動底子的安小雨才漸漸實現了基本目標。
這時的安小雨發現自己的身體維度有了小幅度收緊的變化,尤其是變緊實的小腹居然隱約有了馬甲線。
這樣的變化帶給她的美好感受已經遠超單純變瘦的快感。對於運動,她從最開始的隨意、甚至有些許負擔,漸漸變為迷戀。
剛畢業那會,安小雨就去了健身房辦6000元的年卡、買3000元的私教課,每周堅持去2到3次。常年健身的她已經不執著於減肥,也不對體重作出限制,而是把目標放在增肌塑形上,對臀部、腿部等身體多個部位進行針對性的練習。
因此,即便如今她的體重反而超過了減肥之前的數字,小腿線條也不是最初所追求的纖細,她依舊認為現在緊實、有力量感的身體也非常美。
安小雨的故事代表了一類人,它意味著大眾對於身材的審美日益多元,早已超越了以瘦為美的單一標準。
Keep 課程設計師安小雨在錄製課程
與此同時,由於肥胖等外部評價會對部分人造成心理壓力,不乏有一些人運動健身是單純為了瘦,為了消除他人對自己的負面看法。而隨著審美多元化以及大眾對於自我體態及審美認知的升級,外因驅動的運動計劃已逐漸由內因驅動替代。
其表現之一,就是更多女性開始更廣泛地追求對體態的改善,尤其體現在大眾對於局部塑形的強烈訴求上。
報告顯示,今年上半年,抖音平臺上與直角肩、斜方肌、少女背、天鵝頸、女團腿等話題相關的播放量分別為5.3億次、3.4億次、2.5億次、1.9億次、1.2億次。這些數據背後一個有力的支撐點,是近年來帕梅拉燃脂課、周六野瘦腿課的迅速走紅。
不僅如此,自我身體素質的拔高也成為了運動健身的首要目的。據報告的調研數據顯示,大眾運動健身的前三個目的依次為強身健體、減肥/減脂、體態調整/塑形。事實上,運動的確能夠有針對性地調節身體各部分技能,例如提高心肺功能、增強肌肉力量、促進身體新陳代謝等。
而無論是改善體態的欲望還是強身健體的目標,都意味著大眾對於運動健身的理解在不斷深入,更向內探索自己的真實需求,而不是盲目跟風。
更有選擇的運動圈
事實上,安小雨的健身能從毫無計劃到井然有序,並不是一夜之間開了竅,而是找到了正確的方法。
運動健身行業是在「網際網路+」大潮中反應最快的行業之一, 2015年是整個產業爆發的元年,各類健身App、智能硬體和新型健身房層出不窮, Keep、超級猩猩、樂刻等一大批網際網路健身品牌的興起,點燃了全民健身的互聯化進程。
相較於傳統健身圖文內容,線上的視頻課程多出了每個動作的細分講解和不同角度的示範,健身App的出現為許多苦於沒有專業指導的人打開了一扇門,讓他們在有健身衝動的時候有了便捷的選擇,可以讓這種衝動落地並形成習慣,同時也讓取得專業教練認證的健身愛好者們看到更多職業選擇的機會——這也是為什麼當Keep在上線初期,安小雨能快速捕捉到並加入這個團隊。
這種力量的推動當然不只來自民間的網際網路企業,在國家層面,綜合型和專業型運動場館成為備受重視的地方配套設施。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19年,全國體育場地達到316.2萬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上升到了1.86平方米。
以Keep為代表的運動平臺以家庭運動場景為主,健身的居家化也在由手機屏幕重新構建方案,大型運動場館和健身房則是運動在城市場景的延伸。無論是外出還在宅家,大眾都不用再愁沒有運動的環境。
除了最基本的場所問題被大幅解決之外,作為運動的核心,也即運動內容,也隨著時間的推移被極大豐富化。
操課就是其中格外出挑的一類。
你跳過Zumba嗎?這一由桑巴、恰恰、薩爾薩、雷鬼、弗拉門戈和探戈等多種南美舞蹈形式糅合而成的健身操課,如今已經入駐了各大健身房,也是內容平臺健身頻道的熱門,受歡迎到成為了大家口中「年輕人的廣場舞」,連Zumba美國總部今年也和Keep達成了戰略合作,在Keep上線了一批官方課程內容。
Zumba的樂趣在於沒有舞蹈基礎的人也能輕鬆加入,在熱情的教練帶領下,跟著動感的音樂擁有酣暢淋漓的一小時。
Keep和Zumba的夏日狂歡線上發布會
而這也是團操課最突出的特性,這些課程融合了音樂、多人互動、視覺、舞蹈等多種元素,再將動作進行組合編排形成新型訓練課程,減少了傳統健身項目在運動過程中的單調和乏味,加大了運動本身的娛樂感和趣味性。
它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對大眾而言,堅持運動打卡不再是難題。
數據顯示,2019年7月到2020年6月,Keep操課人群增速遠遠超過了訓練、瑜伽和跑步等項目的人數增速。健身房開設的特色團課也成為了潛在用戶挑選健身房的考慮因素之一 ,並在調研數據中顯示佔據了39%。
不難看出,無論是作為外殼的運動場地、還是作為內核的運動內容,都在近幾年得到了長足發展。只要用戶確立了運動心態,就有大量可供實現其健身目標的不同路徑可以選擇。
當運動成為一種新型社交貨幣
誰會想到安小雨在成為一名Keep的課程設計師,是從分享做起的?
她從一開始使用Keep時,就會定期為自己拍攝記錄身材的照片,並發布到平臺上。記錄只是一方面,其他用戶的讚美和鼓勵也是她堅持下去的動力來源之一。安小雨回憶當年面試Keep的過程,也不確定是不是因為「講了很多自己使用Keep時對健身內容的理解,以及如何與其他用戶進行互動」才被錄取的,但她確信這些對課程設計工作而言是非常重要的經驗。
正是源於她在健身社區裡多年如一日的分享——與其他健身愛好者交流經驗、建立共同目標——現如今,她除了專職設計Keep官方課程之外,現在也逐漸成長為一名Keep社區粉絲過百萬的健身達人,自主產出更好玩的課程內容帶領粉絲們一起動起來。
安小雨的Keep個人頁面
拋開安小雨所得到的結果來說,「分享」這個動作在大眾運動中已經成為了一種新風尚。
以往,內斂的東亞人似乎更羞怯於自在展示自己的身體,認為這可能是不合乎禮儀的。但隨著大眾意識的逐步開放,以及正確認識了自我展示的邊界,他們對於秀出好身材的方式漸漸敞開懷抱。不僅以此進行自我激勵,也會從他人的展示中獲得進步的動力。據CBNData和Keep的調研顯示,有73%的調研對象會對外分享運動記錄和成果。
不僅如此,分享還包含了一種陪伴的意味,它有不亞於自我激勵的價值。
實際上,在CBNData和Keep的調研中,「自己健身太孤單」、「沒有教練監督/同伴督促」是大眾認為運動門檻較高的兩個重要原因。而教練通過直播帶隊訓練和基於打卡分享形成的互相督促的氛圍,讓運動變得有人陪伴,也顯得沒那麼枯燥和艱苦。
更關鍵的是,無數運動愛好者也基於對運動本身的興趣和體驗找到了同圈好友,大家會通過彈幕分享自己當下的運動感受、在課程下評論對課程的體驗、在社區參與話題互動、分享自己的蛻變過程。基於共同興趣產生的社交粘性,卻也帶有適度距離感、但又能夠讓人獲得不孤單的感受,讓他們更易找到健康生活方式中的歸屬感。
也就是說,除去帶給大眾在身體和心態上健康積極的改變,運動還能幫助用戶找到以往難以尋覓和聚集的好友圈,增添生活的豐富和精彩程度。
據國務院、國家體育總局公開數據,預計2020年中國參加體育鍛鍊的人數將達4.35億。單從這一數字來說,全民健身的目標還遠遠沒有實現。因此,有關運動的社交圈是新生的,也是幼小的。
只不過,隨著國民運動心態的正向發展,以及軟硬體設施的逐步齊全,運動健身這個社交圈正在一步步擴大的信念,已經變得越來越真實。
「本文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