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虞武術之花腔:一枝獨秀的「桌凳農具花」

2021-02-23 新橙子


這是新橙子的第14篇文章

上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之一:看了曹娥的「桌凳農具花」,讓我相信「武林高手在民間」。

我是個有江湖情節的人,對中國武功有種偏執的喜愛,可能就是因為小時候看多了金庸、古龍的武俠小說。那時常常幻想有個武功蓋世的師傅在哪等著收下我,然後就可以做個飲馬江湖的俠女,可惜啊,一直沒等著。

後來看《西遊記》,覺得孫悟空耍金箍棒的樣子也帥,於是農村裡常見的短竹杆、木垛子都讓我耍上了,再披上一張床單當披風,一邊耍,一邊在堂沿「登登登」繞圈不斷,覺得威風凜凜。

長大以後,已經很久沒有這種念想了。直到近日在上虞曹娥廟會的非遺集市上,看見16位民間高手耍著棍、扛著八仙桌、拿著長條凳和扁擔、鐵耙、柴叉、刮子等各種農具類武器,繞場跑圈演練功夫的「桌凳農具花」節目,於是小時候的回憶就一發不可收拾。臺下老百姓掌聲如雷,叫好聲不斷,聽聲音就知道這個節目受歡迎的程度了。

我聯繫上了「桌凳農具花」傳承人劉雪炎師傅,了解到劉師傅是曹娥形意拳宗師張炳炎的關門弟子,精修了曹娥形意門五行、六和、七星、八卦、九宮、十絕和刀槍棍法等多項武功絕技,是有真功夫的高手。如果小時候碰見這樣的高手,我肯定納頭就拜:師傅在上,收留徒兒吧。

▲劉雪炎   (攝影 陸尚鋒)

而曹娥廟會上表演的「桌凳農具花」,既有形意拳的神在內,還有從張炳炎宗師的母親處傳承來的農具花招式。農具花是明朝抗倭英雄戚繼光傳授老百姓用農具抗倭的招式和各種陣法,一直以來在上虞就有傳承,是一種地道農耕文化。劉師傅把這兩者揉合起來,就形成了如今這套上虞特有的形意拳「桌凳農具花」節目。劉雪炎師傅也成為浙江省第五批非遺代表性傳承人之一。

▲前排左一為劉雪炎,入選浙江省第五批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劉師傅讓我7月13日早上5:30趕去曹娥的舜耕公園看他們師徒練功,順便看看我的悟性。劉師傅,這是要收我為徒嗎?哎呀老激動了,看來考驗我的時候到了!趕緊的,明天起早走起!

夏日清晨的空氣真好,5點從趙家大橋上路過,風又大又涼爽,直嘆自己錯過了每一天的美好早晨。

正點到達,劉師傅和他的徒弟們都在公園練上了。伸筋拔骨,開肩開胯。然後練習劈,崩,炮,鑽,橫拳,氣息沉穩,不急不躁,這是在練「桌凳農具花」的神之精華形意拳。劉師傅告訴我,只要練好了形意拳,「桌凳農具花」就能千變萬化不離其宗。看他們跳躍起來似有輕功,穩步向前伸拳時又力有千鈞,腰胯扭轉又非常協調,讓人爽心悅目之餘忍不住想伸伸手踢踢腿練上幾招。

回頭看看腳下的那雙拖鞋,我還是掏出了我的獨門武器:相機,記錄一下這個時刻!

劉師傅人曬得挺黑的,說起話來一臉微笑,穿黑色運動服,著一雙平底白色球鞋,樣子很普通。可一練起拳來,整個精氣神都出來了,雙眼有神,眉毛上揚,英武之氣撲面而來,就像臺上臺下的李連杰,氣質和平時截然不同,原來這就是武術高手的模樣。

等劉師傅和他的徒弟們「桌凳農具」一上手一對練,各種農具順手拈來,花樣繁多,目不暇接。八戒釘耙肩上扛,「若遇妖魔鬼怪到,釘耙地下叫爺爺」、扁擔一根像條龍,「上掃頂頭戰群雄,下撩腿腳捲地風」、刮子削地數頭挑,「遇敵好比鉤鐮槍,像嶽師破連環馬」、八仙桌花像霸王,「四象八卦旋進去,五行十絕把敵傷」… … 十八般器械旋轉飛舞,精彩非凡。

一個多小時演練完畢,我纏著劉大師和他的徒弟們給我講講 「桌凳農具花」的歷史淵源。

故事要從劉雪炎先師張炳炎宗師說起。

上虞的曹娥形意拳宗師張炳炎,是河北派形意拳的傳人,號「小五一」。1899年出生於上虞曹娥缸甏弄張家道地(娥一村)的小康之家。

▲張炳炎  

張炳炎自幼愛好武術。他的母親當時人稱「福大娘」,曾給曹娥老壩底富豪朱晉康家大女兒做過陪讀,學文識字,還練得一手好武功,後來隨紅毛獅子幫(有傳承武術的民間舞獅)學習了「桌凳農具花」,最後傳授給了兒子張炳炎。

▲老曹娥

張炳炎20歲的時候,決定去闖蕩江湖,拜師學藝。他離家遠遊上海、河北等地,遍訪武林名師,後來拜河北形意拳名師韓友三為師,學習形意拳,專心苦練15年,武功大進。

形意拳,是與太極、八卦齊名的三大內家拳之一,據說是嶽飛所創,這讓我想起了金庸小說中的武穆遺書。形意拳於2011年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張炳炎所傳承的形意門出過很多武林高手。他的師傅韓友三曾是民國大總統馮國璋的貼身侍衛,後來在上海灘創立「四明國術館」,張炳炎時任「四明國術館」的主教練,還給上海靜安寺方丈做過保鏢。

張炳炎的祖師張佔魁把形意拳與八卦拳兩者融合,以高速和高殺傷的搏技獲得"閃電手"的雅號,他的"形意八卦族"在當時達到全盛時期,勢力覆蓋華北,壟斷天津。

張炳炎的師伯韓慕俠是與霍元甲齊名的形意拳高手,人稱玉面虎。在天津開武館時,曾被我國著名教育家張伯苓聘為南開學校武術教師,當時在南開求學的周恩來就曾師從韓慕俠學武。1918年韓慕俠在北京痛打俄國「大力士」康泰爾,擂臺比武連贏11場,讓人血脈賁張。他還是解放前黃埔軍校首席國術教官。

▲左起:程海亭、韓慕俠、周祥、李子揚、李星階。此照片攝於1918年天津中華武士會武術展覽大會期間,到會的有北方武術名家三百餘人,拳門六十餘派。

小師叔趙道新年僅21歲就在全國「國術遊藝大會」上嶄露頭角,後在上海、南京等地武術大賽中接連奪魁,解放後創編「心會掌」,為中華武術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中坐者為形意八卦宗師張佔魁老先生,左為裘稚和先生,中為趙道新先生(挺帥氣的),右扶椅背者為張佔魁之子張遠齋。

張炳炎在外闖蕩江湖多年,跟著師傅師伯們做過很多事,眼界與武藝均不凡。抗日戰爭勝利後,張炳炎重返家鄉,收徒教學形意拳,而劉雪炎就是張炳炎的關門弟子。

劉雪炎出生於曹娥太平橋直街車家弄內(娥一村),八歲就開始和張炳炎的兩個孫子張立忠、張立根一起站樁學劈拳,年紀小小卻十分肯吃苦。形意拳有口訣稱:「未練拳,先站樁」,幾年下來基礎紮實後,十三歲被正式列入張炳炎門下學形意拳。

張炳炎宗師過世後,年輕的劉雪炎也去闖蕩江湖了。在上海學習武林高手孫祿堂先生傳承的孫式形意拳,領悟此拳的特色。孫祿堂在武林中人稱武聖,武神,天下第一手,他把形意、八卦、太極三家之長融會貫通,北平的《京報》評價其是「我國太極拳界惟一名手。」《世界日報》說他:「其藝已臻絕頂。」

1979年在紹興遇到心意大師李青山(江湖人稱「大刀李青山」,曾在全國武術比賽中使一把比關雲長所用春秋大刀還重9斤的武器獲得冠軍而成名)和汪百盛,學習河南心意派心意拳的十大形器械,還隨李青山老師同去嘉興與河南老家,進行各種實習交流,博採眾長,拳術突飛猛進。

劉雪炎在師傅張炳炎的教導下從小養成良好的武德,遵循師傅傳承的武道四德,牢記四條口訓 「喝酒不醉量為高,見色不迷真君子,有氣能受禍事消,不貪外財大丈夫」,在他眼裡,武術是一種修養,不是用於傷人,而是為了救人和幫人。

▲攝影 陸尚鋒

我好奇的問劉師傅,如果和一群人對打,您能對付多少人?劉師傅笑笑不回答,他的徒弟們給我舉了個例子:1997年劉師傅在曹娥裡睦橋下與人拼開黃砂場,供應基建黃砂。一次由於黃砂業務上的矛盾,他在上虞新火車站的基建工地前遭到六七人圍攻,這當然要自衛反抗,於是劉師傅幾個回合就把這幫人全部打退,甚至伸手一崩就把其中一人的小腿崩傷倒地不起,自己自然是毫髮無傷返回家裡。

到了現今和平年代,武術已經不需要用於殺敵了,那麼強身健體便成為主要目的,今年69歲的劉雪炎師傅清楚這一點,所以凡是到他這來拜師學藝的,只要品行好、能遵武德、堅持練功,他都會悉心傳授武藝。現任曹娥孝女廟村村長的丁賢輝也師從劉雪炎,他告訴我劉師傅的徒弟中有工人、農民、老師、醫生、學生,什麼職業都有,加起來「沒有一千,也有八百」。

劉雪炎起先收的徒弟大多是附近村民,教形意拳也教刀槍棍棒,農民可沒餘錢買武器,所以平時總愛順手操起家裡的桌凳農具用於練習。劉師傅於是就開始整理先師張炳炎傳授的形意拳和 「桌凳農具花」,把它們揉合在一起,以拳為神,以各種「農具」花為形,再以各種陣形串聯,然後教授給徒弟們。後來在曹娥廟會上帶著徒弟拿起桌凳農具和村人同樂,這樣喜聞樂見的節目讓百姓感到親切,贏得很多喝彩,甚至有更多人學習參與進來,逐漸形成了一種有形意拳作底子的地方特色「桌凳農具花」。

現在的「桌凳農具花」套路完善,器械眾多。主要器械以平時農村常見的家具和農具為主,有八仙桌、扁擔、板凳、鐵耙、柴叉、刮子、肩布、鋤頭、坑銑、竹田、火筒、雨傘、竹叉、文杖等。運用一字長蛇陣、陰陽二儀陣、天地人三才陣、東南西北四象陣、金木水火土五行陣、上下左右內外六合陣、北鬥七星陣、天門八卦陣、地角九宮陣、十面埋伏陣、戚氏鴛鴦陣等各種陣法,攻守自如,進退快捷,前後左右兼顧。而傳承自戚繼光教習的陣法更具有強大的攻擊性和殺傷力。

2017年曹娥形意拳的「桌凳農具花」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劉雪炎的徒弟丁賢暉,駱國華,任澤民,陳國良,錢小康,李阿咪等人成為了其中的主要傳承人員。在這些人的帶領下又有不少愛好者相繼加入進來,有佳斌,小娟,建祥,老林,還有小學學生。

在舜耕公園練武場地,我見著了其中的幾位,自然得請他們講講自己的學武經歷。

丁賢暉是曹娥孝女廟村的村長。他開始學武緣於一次偶然的巧合。18歲的時候他手摔傷造成手骨脫位,聽村裡人說學武多年的劉雪炎對治療跌打損傷、手骨脫位很拿手,於是懷著敬意前去拜訪。劉雪炎得知丁賢暉的來意,在與他聊天的過程中蜻蜓點水般施展絕學,上手一摸一按就神奇地治好了丁賢暉的手。

丁賢暉原本就痴迷武學,這次親身經歷更讓他堅定了學武的信念,自此就跟劉雪炎學習武功。無論三伏酷暑或數九寒天,丁賢暉從未停止習武,到現在已經有三十多年了。他牢記師傅的教誨:「武無德不立」,學武是為了強身健體和行俠仗義,同時也需要順應時代潮流。期間他也教授了不少弟子,將形意拳和桌凳農具花的技藝傳承了下去。

▲20歲時的丁賢暉

任澤民今年26歲,在金科公司上班。工作雖忙碌,還是會每天抽出時間練習形意拳和「桌凳農具花」的套路。他13歲開始跟著自家爺爺練習拳法,14歲時拜劉雪炎為師學習形意拳。一逢暑假,他每天早上5點鐘就趕去師傅家練拳,而師傅無論多忙總是把他們的學武放在首位。令他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是每次練拳師傅都會跟他們講做人的道理:學習武術首先是強身健體,還要學會用自己的本事去幫助他人,多做善事。

言傳身教是最好的傳授方法,任澤民說他時常看到師傅幫一些老人小孩免費治療跌打損傷和手骨脫臼,還拿錢和勞動力為門口被工程車壓壞的馬路填坑。這樣的事情看得多了,自然而然就感染了他們這些徒弟,於是也總力所能及的幫著做一些事。

2011年的時候,任澤民看到師傅用長凳在演示一種不一樣的武功,這種新穎獨特的東西頓時就抓住了他的眼球。聽師傅說是師太公以前留下了一套桌凳農具花,最早時農民用來抗擊倭寇。任澤民跟師傅說想學,自此就開始了桌凳農具花的學習。

任澤民說上學期間每年暑假練武,都是他最開心的時候,器械多,套路多,「桌凳農具花」十八般器械他不斷演習熟悉,這可比周杰倫的「雙截棍」豐富多了。現在「桌凳農具花」被評為上虞非物質文化遺產,他的很多師兄弟們都開始學習參與了進來。他們多次參加文化館、曹娥街道和別的單位組織的各種文藝演出,每次演出完成聽到臺下掌聲雷動,就覺得平時練武付出和努力沒有白費。

▲任澤民

今年53歲的陳國梁現在是舜耕公園的一名保安,個性開朗,擅長表達,7、8年前開始跟著劉師傅學習「桌凳農具花」,他的最深感受是身體變好了。

陳國梁曾是上風集團的車間主任,可能是工作勞累所致,他說那個時候自己是「三日兩頭要看毛病,頸周炎和頸椎炎更是特別嚴重,就連平時走路都要小心冀冀。」

他公司裡有位同事是劉師傅的徒弟,勸他跟著去師傅處學武練身,他去了幾趟就喜歡上了。拜師學藝後,陳國梁一開始練的是扁擔花,口訣裡說「扁擔一根像條龍」,他發現自已練起來倒像一條蟲,整個身體都不協調,根本就耍不出花。不過也引出了他的「倔勁」,日日苦練不綴,終於變成高手。

練得勤,氣血通,基本功有了,十八般兵器就能樣樣拿得起,還可以自己花出招數。這樣練了幾年後,最後他發現自已身體什麼毛病都沒有了,精氣十足。他很感慨的告訴我:以前的自己「三十歲的年紀,五十歲的身體」,而現在是「五十的年紀,三十的身體」,生命真的在於運動。

▲陳國梁

「桌凳農具花」的團體從最小的26歲到最大的70多歲,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工作,大家都從百忙之中抽出時間一起訓練一起彩排,演出服和器械也大都是自家師兄弟掏錢買的,說真的,他們為了什麼呢?

我想這最大的原因是有劉雪炎師傅這一個主心骨在。常言道:「師傅如父」,師傅叫他們「上」,他們一定要上啊,師傅的話還是要聽的。「桌凳農具花」被評為非遺文化後,作為徒弟和這一節目的傳承人,也開始有了一份責任和擔當。

另一個原因也是大家都喜愛這樣的表演。它能把平時學習到的形意拳功夫融入進去,讓更多人看到並且喜歡上,用表演的形式向人們展示桌凳農具花的魅力,用歷史淵源述說那些老百姓反抗外來侵略者的故事,這是一種驕傲,也同時告訴人們不能忘記歷史。

當然也是為了更好地把「桌凳農具花」傳承下去。通過他們不懈的努力,「桌凳農具花」在去年被評為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是對他們傳播「桌凳農具花」最好的肯定,也讓他們更有信心把這「非遺瑰寶」繼續傳承下去。

圖 / 青湄

文 / 青湄

- END -

長按下方圖片識別二維碼

關注新橙子

關註上虞

陪你遇見最美的自己

喜歡就點個讚~

相關焦點

  • 農村俗語:「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桌不離九」,啥意思?
    「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桌不離九」這句農村老話便是木工行道的尺寸規矩,出自木工師傅的祖師爺魯班的經書《魯班經》。《魯班經》涵蓋了製作常用家具、農具的基本尺度和式樣,以及各類建築的構架形式、稱謂等等,堪為木工行當裡最有代表性的教科書。它被後世的徒弟們奉為典藏珍籍。
  • 人們常說:「凳不離三,桌不離九」,到底什麼是「離九」呢?
    比如有句俗語叫做「凳不離三,桌不離九」,下面就來看看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凳不離三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古人在製作凳子的時候,其長度一般不會是整數,尾數都要留成「三」,比如長度是三尺三寸或者三尺一寸三分等,這種凳子就是以前農村常見的板凳,凳面窄而長,一般一個板凳上面可以坐兩三個人。
  • 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是什麼意思?
    俗語說「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這到底是什麼意思?有什麼講究?這句話一般是過去的木匠們說的。其原話來源於《魯班經》:「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這些數字,指的是木匠在做活時,這些器具的尺寸。
  • 農村老木匠:「凳不離三,床不離半,桌不離九」!啥意思?
    隨著歷史的發展,經驗的積澱以及人們對美好事物的追求,人們往往把一些美好的願景寄托在所做的家具上,這也是木匠口中津津樂道的,如「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半,棺不離八,桌不離九」,其實這句箴言,無非是所做家具的尺寸要求
  • 上虞特色之*印糕*
    在上虞早些年間,印糕是被售賣者騎著人力三輪車走街串巷叫喊的,一個煤爐,一疊蒸籠,木盒子有好幾層,第一層打開,冒著熱氣煙霧繚繞,勾引路人食慾。一旦被村民喊停在街角巷邊,老小顧客圍攏在三輪車邊上,大家普遍不像現在一屜屜地買,攤主必須隨帶剪刀,你一塊,他兩塊,用剪刀把粽葉剪開。
  • 老祖宗的講究: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桌不離九
    書裡面有一句話,「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經常被過去的木匠掛在嘴邊。 凳不離三 寓意:和睦相處。
  • 上虞版「李小龍」來了!快唱著哼哼哈兮,跟他練仁者無敵……
    那在咱們大上虞,也有一位耍雙節棍的高手,他就是中國武術協會會員、區域性涉外傳統武術準特級教練鄭建勇。        1976年,鄭建勇被下管公社抽調到上虞春暉中學五七大學文藝班,在那裡他學戲文、練跳舞,還把一些武術動作融入到歌舞表演節目中,跟著文藝宣傳隊到處開展下鄉服務。
  • 詩源東山 文化上虞 孝德之鄉 越中望邑
    「上虞」、「百官」之名源於虞舜,「舜會百官」造就了上虞歷史上第一次名人大聚會。古越國時期,越王勾踐在這裡發展生產,越國的農業基地如「稷山」「雞山」「豕山」,手工業基地如「練塘」「錫山」「姑中山」等都在上虞,同為「山陰古故陸道」「山陰故水道」腹地所在。精勤耕戰的越人意志奠定了上虞交通暢達、百業精誠的基礎,並將越文化底色厚植於此。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上虞置縣。
  • 採蜂蜜砌土灶…上虞李子柒用「花」樣美食演繹人間煙火
    「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屈原的名句或許最早記錄了古人以花入饌的習慣。如今,鮮花宴、鮮花餅、鮮花醋、鮮花釀,各式各樣的花朵從外貌協會走向實用派,重構著美食與自然的完美融合,可謂是既養眼,又絢爛了餐桌。鍾旭映是「景行山居」的負責人,被大家稱為上虞李子柒。
  • 【愛上虞】曹娥,見證歷史的變遷!這裡是我忘不了的故鄉……
    在上虞的眾多鄉鎮街道中,曹娥是唯一以歷史名人命名的地方。雖然這裡不是孝女曹娥的出生地,但孝德文化卻在這裡源遠流長。舉世聞名的《孝女曹娥碑》、素有「江南第一廟」之譽的曹娥廟,自東漢元嘉元年便落戶於此。
  • 疑似秋邀山陰來,上虞、紹興之行
    問路,紹興人總是這樣的溫柔,不但告訴坐幾路車,哪裡坐,還要說下車過了馬路才是汽車東站,大有佧懷裡俯耳說話之粘乎勁兒,溫柔、精明,紹興人。老房子、小街道,就和老酒臭豆腐一樣,固守著,不願改變,不變因而保持著原味,1路車坐到汽車東站,9點多一點便到了上虞。
  • 遊東山訪詩路 緣文化見上虞
    央廣網北京12月30日消息 冬季下江南,到紹興上虞,便能感到南國冬日的不同——山水朗潤,青蔥依舊。若是花上幾個半天走走停停,便知這一方水土的美妙景色背後,一段段人文歷史更加令人流連忘返,久久回味。近日,中央媒體記者採訪團走進上虞採風,了解「詩源東山,文化上虞」的獨特魅力。
  • 老木匠規矩: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
    關於魯班的軼事傳說,很多帶有神秘色彩,其中,做木匠活有條規矩: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桌不離九,就是一例。我們今天就來說說定這樣一個規矩,到底是什麼意思? 第一句:凳不離三 意思為:指木匠做板凳的時候
  • 農村有些農具已漸漸消失了,曬曬你記憶的農具?都有什麼用途?
    還記得那次去博物館,在一些古代農具區拍照時,突然想起,小時候用過的那些農具。再過若干年,他們也怕是只有在博物館裡能見到了吧。隨著機械化程度的發展,很多農具,都這樣消失了,之所以會想念,是因為那些消失的農具上,都帶著有溫度的鄉間記憶。
  • 央視《遠方的家》走進上虞
    在清華大學陶藝系主任、上虞青·現代國際陶藝中心主任白明教授與區文廣旅遊局工作人員的導覽下,上虞越窯青瓷的歷史畫卷徐徐展開,向欄目組展現出瓷源之地的文化魅力與陶藝創新的新視野。攝製組導演周旭,主持人唐天驕團隊首先趕往風景秀美的鳳凰山考古遺址公園。
  • 走訪「孝德文化之鄉」浙江上虞:傳習品德弘揚精神
    潘沁文 攝中新網紹興5月10日電(見習記者 潘沁文)「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參觀了位於浙江紹興上虞的中華孝德園後,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劉餘莉不由想起《孝經》中的名篇。5月10日,2019中國·紹興(上虞)第三屆孝文化節在上虞開幕。當日上午,部分嘉賓先後參觀考察了當地中華孝德園和春暉中學,感慨不虛此行。中國古語云:「百善孝為先。」
  • 「尚才之地•虞夢同行」2020上虞人才發展大會舉行
    •虞夢同行」2020上虞人才發展大會舉行,來自全球各地的眾多院士專家、海內外高層次人才、科研機構負責人等齊聚上虞,共話創新創業,共謀人才發展。葉衛紅在致辭中表示,人才強市、創新強市是紹興首位戰略,在全力打造新時代「名士之鄉」人才高地進程中,紹興正成為各類人才匯聚的創業樂園、出彩之地、圓夢之城。
  • 彼得斯:黃金年代花腔女高的至高水平 | 鑑碟
    許多花腔女高音40歲左右就由於嗓音過度使用而退出歌劇舞臺,與她類似開放式唱法的「花高」更是容易早衰,由此看來彼得斯在大都會歌劇院保持了35年的歌劇生涯,在同類女高音中絕不算短。我聽過彼得斯近70歲時演唱《諾爾瑪》中「聖潔女神」的錄音,她仍然有著較好的嗓音狀態,雖有音色上的衰退,卻仍保持著對這部她盛年時鮮有涉及的作品較高的完成度。
  • 【梅花掠影】克拉瑪「武術之夜」
    經過幾個月的準備,克拉瑪第十二期「武術之夜」於6月2日晚在市歌劇院 (JEAN ARP) 正式拉開。
  • 武術拳種之南拳
    主要對練套路有:十二連拳、六合棍對練、棒對練、棒對凳等。該拳要求身正步穩,下盤沉實。手型有拳、掌、指、爪、勾、鶴頂手等,手法有沉橋、圈橋、封橋、衝拳、插掌等。步型以四平馬為主,還有三角馬、子午馬、吊馬和麒麟步等。身型要求含胸、立腰、收腹、斂臀、沉肩、垂肘、沉橋坐步。發力時要求蹬腿、扣膝、合胯、轉腰,先蓄後發,猛力出擊。有時還因勢發聲,以聲助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