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麥難民,生命不可承受之輕

2021-02-20 有事兒說事兒

最近,香港灣仔舉辦了一場個展,叫做「夜未央」,英文名是「How Heavy is the Night」。從英文名就能看出是一場很沉重的展覽。

藝術家馬玉江在三面牆上貼滿了414張熱感紙——香港麥當勞餐廳的消費單據,整整齊齊,像是整理好的檔案櫃,又像是安放靈魂的骨灰龕位。

消費單據的下方,寫著一串數字,是「麥當勞消費者」出現的日期、時間,和單據的重量。

說是「麥當勞消費者」,其實是一群借宿於麥當勞的無家者,他們還有一個專屬名詞——「麥難民」。

「麥難民」(McRefugees)一詞最早源於日本。2007年,日本24小時營業的麥當勞開始出現「麥難民」,他們一般象徵性地買了一杯咖啡之後,就以顧客身份在餐廳內留宿過夜。現在日本每家24小時營業的麥當勞都會有大約10名「麥難民」,店家通常在凌晨2點至4點時進行清潔,以委婉地驅趕這些「麥難民」,而他們則會轉戰網吧或車站,直到早上。

香港自2006年起,越來越多的麥當勞餐廳改為24小時營業,加之房屋短缺、房價高企等各種原因,人們越來越不願意窩在狹小的空間內,於是,寬敞的麥當勞餐廳便成為了「麥難民」逗留的場所。

香港的「麥難民」有男有女,有老有少。

每到凌晨,便會有「難友」不約而同來到餐廳借宿,有的甚至在提供免費wifi的餐廳通宵打電腦遊戲,這些人被稱為「麥玩家」(McGamers)。

馬玉江收集了一年這些形形色色「麥難民」的消費單據,而每張單據背後都承載著一個故事。

他說,消費單據用的是熱感紙,上面的字會隨著時間而褪色,但重量卻不會改變。「麥難民」通常買最便宜的食物或飲料,因此單據通常比其他消費者短,重量也較輕,每張的重量在0.2至0.7克之間,而這個重量可以解讀為金錢的重量、地位的重量,或是生命不可承受的重量。

每張單據上記錄的信息都反映著「麥難民」的生活狀態,他們夏天愛吃冰淇淋,冬天愛吃蘋果派,而這張購買了「足三兩」、金額為22.5港幣的單據,是馬玉江在中秋節那天收集到的消費金額最高的單據,他說那個人吃的時候像在享用法國大餐一樣。

起初,他收集單據並沒有這麼順利,他怕影響到「麥難民」敏感的神經,經常要裝作店員的樣子,清理餐桌,再把單據放進口袋。

這是最輕的一張單據,「麥難民」無聊時把玩,後來被撕去了邊角。

這是最重的一張單據,「麥難民」過年時送給馬玉江,在上面寫著祝福「恭喜發財」和「攞多D吉」,「財」字的一撇多了幾筆,想蓋住原本寫錯的地方,他們都笑了。

「麥難民」的問題曾引起香港社會關注,起因是2015年10月一位中年女子在牛池灣一家麥當勞餐廳暴斃,24小時後才被人發現。

有人說,部分露宿者並非沒有工作,但他們的薪水太低,在香港房屋租金高企的現實下,他們只能將錢花在食物上,而不是住房上。

他們可能不應被稱為「麥難民」,而是「麥宿者」(McSleepers)。 

事件後,麥當勞發布聲明稱,歡迎所有人在任何時候來麥當勞,也將在保證所有顧客用餐條件的情況下,為麥當勞過夜的人提供方便和關照。

2018年3月的一項調查顯示,73家24小時快餐店中,過半數的借宿者月收入在9000港幣以上,但仍然無法負擔房租,更有人稱,板間房環境惡劣,常有昆蟲,寧願在快餐店留宿。

麥當勞近年增設了自助點餐機,收據變長了一點,只是多了一句「請留意XX號顯示屏」,「麥難民」點的食物並沒有變多,也許未來全部電子消費,連消費單據也沒有了。

圖片來源:網絡

素材來源:香港01、明周、星島

地點:香港灣仔軒尼詩道365號富德樓6樓

展期:至8月5日

時間:星期二至日 13:00-19:00(逢星期一休息)

相關焦點

  • 馬玉江:麥難民紀念碑
    這裡壓力很大,制度過於健全,剛來不適應,一段時間經常失眠。一個偶然的夜晚,我去麥當勞,發現與無家可歸的人在一起,有種熟悉感、安全感。同是城市邊緣人。但這不是我做作品的原因,而是一個機緣。我認為「做」先於「做的原因」。就像燈,並不是因為你開燈它才亮,而是有電連著。我做作品也是,沒有原因,從不為做而做。可以說,我的經驗註定我遲早要將這些「不適」轉化為作品,而「麥難民」是催化劑。
  • 又有香港麥難民身亡!
    香港麥當勞曾有婦人猝死店內 這並不是麥難民問題第一次登報,麥當勞還發生過「麥難民」猝死事件。2015年10月,一名香港流浪女子在麥當勞猝死,令人嘆息。圖片來源:搜狗實際上,麥難民的數量在過去5年正在不斷增加。香港太平山商會之前對全港116家24小時快餐店進行走訪,希望能夠了解麥難民在香港的現狀。
  • 《麥路人》香港麥當勞麥難民的生活悲歌
    《麥路人》電影故事是取材真實的香港底層社會概況,劇情描述一群以麥當勞過夜的難民,即麥難民(McRefugee)的生活辛酸,他們各自有家歸不得的苦衷。劇中陌路人成同路人,彼此互助,成為家人的情感,令人動容,尤其第三幕開始的結局,定讓你淚流不止。
  • 論「生命不能承受之輕」
    這是人在面對活著、面對生命、面對存在時不得不思考也無法躲避的一個根本命題,在很大程度上,對這個命題解答的方式決定著主體處理個人與內心,社會與現實之間的關係。而《活著》這部作品,就是通過展現一個又一個的死亡鏡頭,一波又一波無的苦難浪濤,宣揚了一種面對苦難生活、面對死亡的可能的態度,一種正視「不能承受生命之輕」的精神。
  • 生命不可承受之輕!是什麼讓一個31歲的男人生命定格?
    生命不可承受之輕!是什麼樣的壓力可以讓一個男人淡漠生命,要有什麼樣的勇氣才能義無反顧躍入滔滔湘江……他的生命永遠定格在31歲……近日在網上看到一則消息,12月23日上午,湖南長沙湘府路大橋上發生了一幕男子跳江身亡的慘劇,一輛白色轎車在大橋上突然停下,駕駛人下車直接走到橋邊,沒有任何停頓突然翻越欄杆,
  • 四海志 由香港「麥難民」說起
    (10月4日《蘋果日報》)但死者帶出的「麥難民」(McRefugees)現象卻持續受到國際傳媒的關注。據中文維基百科給出的定義,「麥難民 」指的是「一些無法負擔房屋租金而被迫寄居於一些24小時營業快餐店的人士」。在香港,這些「麥難民」會有怎樣的經歷呢?他們為何無家可歸而要把麥當勞當作自己的「家」呢?
  •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講了什麼?
    點擊上面藍字 ▲ 訂閱▼往期推薦,點擊可閱讀  我們曾經擁有的一切又全完了投稿、薦稿可留言或發郵件:2479791180@QQ.COM何處尋找人生的意義——我讀《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不管你承不承認,女人的生命本質上就是由愛情來貫穿。愛情來了,生命便如花般綻放,鮮活可愛;愛情死了,生命之花便枯萎凋零,再也不能吐納芬芳。可以說,一個女子,於靈肉的追求與守望,成就其一生,也毀滅其一生。也許你不盡同意,可是昆德拉筆下的女性全是這樣的。
  • 生命不能承受之輕
    米蘭.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有這樣一段話:「當負擔完全消失,人就會變得比空氣還輕,就會飄起來,就會遠離大地和地上的生命。那麼,到底選擇什麼?是重還是輕?」華為總裁任正非給了我們一個明確的回答——「沒有傷痕累累,哪來皮糙肉厚,自古英雄多磨難。」當女兒被無故羈押,當品牌遭國外封殺,任正非的態度是:「千古興亡多少事,一江春水向東流,流過太平洋,流過印度洋……不回頭。」
  • 「影評」《麥路人》:香港麥當勞「麥難民」的生活悲歌
    ,劇情描述一群以麥當勞過夜的難民,即「麥難民」(McRefugee)的生活辛酸,他們各自有家歸不得的苦衷。在觀影前,洋蔥圈覺得可以了解有關「麥難民」現象的問題,這個獨特的麥難民現象,不只在香港,整個東亞地區:包括中國大陸、日本、韓國,甚至臺灣等地,也有少數人寄居在24小時營業的快餐店裡。只是這個留宿麥當勞的情況,在已多年蟬聯全世界房價最貴的城市香港,顯得更為嚴重。
  • 讀《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有感
    讀《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有感楊春再讀《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米蘭昆德拉那深邃、犀利的眼神浮現眼前,仿佛上帝之眼,俯瞰著這個蒼茫大地,仿佛看穿看破了世界,而他就在我們身邊,冷眼旁觀著這個人世間,卻又熱烈地投入其中愛著,思索著,探究著,拷問著……第一次認識米蘭昆德拉
  •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不能逃離的「刻奇」世界
    上學時讀米蘭昆德拉,一則是因為被他那本《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富含哲理味道的書名吸引,二則是昆德拉大名鼎鼎,在同學中口碑流傳,仿佛你要是不讀下他的大作,大概就是頭腦單調愚鈍,無法理解深刻大道理的呆子。但是當時還是太年輕了,翻開《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後,並沒有感受到書中據說蘊含的哲學,反而被幾位主人公混亂的獵豔,愛情,出軌,背叛這類故事給吸引了。囫圇看完,如同豬悟能吃人參果,只聽說果子好吃,一口吃下去也沒品出個什麼味。這書還是需要反覆讀的,每次讀都會有新的發現。
  • 【國旗下講話】麥當勞和「麥難民」
    我是高一3班的邱田原,我今天講話的題目是:麥當勞和「麥難民」。 據新聞報導:2015年10月3日,香港一名中年女子猝死於一家24小時營業的麥當勞內,數小時後被發現。這名死者就是被稱為「麥難民」的人。 麥當勞大家都知道,但「麥難民」是什麼呢?百度百科說:麥難民,就是麥當勞店裡的難民。
  • 《何以為家》: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電影《何以為家》帶有著強烈的紀實性色彩,導演選中了難民中的一個小男孩做主人公,用小男孩經歷的故事作為了影片中基本的情節框架。影片敘述平實而深刻,對於生活的表現,對苦難的描述,做到了直指人心。無家可歸的贊恩被同為難民的拉希爾收留,幫助拉希爾照顧她剛剛出生的孩子,而當拉希爾因為沒有證件而被捕時,贊恩失去了生活來源,帶著拉希爾的孩子艱難地生活了一段時間後,贊恩準備回家中拿自己的證件以出國到瑞典。
  • 《何以為家》: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電影《何以為家》帶有著強烈的紀實性色彩,導演選中了難民中的一個小男孩做主人公,用小男孩經歷的故事作為了影片中基本的情節框架。影片敘述平實而深刻,對於生活的表現,對苦難的描述,做到了直指人心。電影主人公贊恩出生在一個難民家庭,家裡有著很多個弟弟妹妹,作為家中的老大,贊恩早早擔負起了家庭的重任,帶著弟弟妹妹們買水果汁掙錢。
  • 書包,孩子生命不可承受之重!
    最重的書包竟有15斤,而最輕的也有8斤多...記者提著這些書包都覺得費勁,更別說這些體重也就5、6十斤的小朋友。背著重重的書包,很多孩子的肩頸都會不自覺的向前傾,本應該朝氣蓬勃的年紀,看起來卻像一個背著「房子」的小鍋牛。很多人喜歡用「自己的事自己做!」
  •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經典語錄
    2.負重越重,我們的生命就越貼近大地,它就越真實存在。3.人們永遠都無法知道自己該要什麼,因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在未來加以修正。4.沒有任何方法可以檢驗哪種抉擇是好的,因為不存在任何比較,一切都是馬上經歷,僅此一次,不能準備。5.誰要想離開他生活的地方,那她準是不快樂。
  • 朱樺|生命,曾難以承受之輕
    這是感悟到生命代價之沉重的嘆息。「人命關天」、珍視生命,說來是人的本能感知,可知青卻缺乏這人生起碼的感悟。那年頭動不動就是「為上山下鄉奉獻青春」、「為捍衛毛主席革命路線甘獻生命」「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自出生以來,只吸吮這特製配方奶生長,理所當然地把生命價值的第一要義當作「犧牲」、「奉獻」,個體差異只在於或虔誠或被動罷了。
  • 【朗朗星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 文|朗誦|張翠賢
    《乾陵文苑》總第482期     (攝影     李木子)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均勻的拋灑,不疾不徐的堆疊,最終成為一種不可遏制的大勢,任誰也不能小覷了這輕如鵝毛的小小雪花。路邊坍塌的棚子、壓壞的樹枝、深陷的汽車等等,等等,看到這些,沒有人會說雪那麼輕盈,那麼沒有分量!就是這種輕,卻給我們帶來了幾天不能出門的惆悵。當然,孩子們可以盡情的玩雪,包括大人。但是醫院骨科的門診也是人滿為患,還有那平時威風的大車小車,此時全都啞然失聲。
  • 新月孤星 牧歌與微笑 ——米蘭·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的愛情迷思
    米蘭·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寫的當然不止是愛情。但是書中託馬斯和特蕾莎的愛情,令人炫目而又困惑,如同李商隱的詩句: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 生命終是要 承受不可承受之痛
    ◎藍色咖喱粉十一長假的八天,前四天,後四天,李尹如坐過山車,天堂地獄,原來只是一紙之隔,脆弱如斯。10月1日,李尹的朋友圈裡,轉發了當地電視臺的一條新聞短片,是微雕達人——她父親的報導。送到醫院急救,頸椎粉碎性骨折,顱腦嚴重損傷,剛轉到ICU病房,一直昏迷不醒,現在完全靠機器維持著生命體徵。我的心也跟著揪起來,老人最怕摔跤了,何況如此嚴重,對於一位82歲高齡的老人,心知很難挺得過去,唯有祈禱奇蹟出現。這幾日,我特別留意她的朋友圈,但除了那張紅燭圖片,再無動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