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香港灣仔舉辦了一場個展,叫做「夜未央」,英文名是「How Heavy is the Night」。從英文名就能看出是一場很沉重的展覽。
藝術家馬玉江在三面牆上貼滿了414張熱感紙——香港麥當勞餐廳的消費單據,整整齊齊,像是整理好的檔案櫃,又像是安放靈魂的骨灰龕位。
消費單據的下方,寫著一串數字,是「麥當勞消費者」出現的日期、時間,和單據的重量。
說是「麥當勞消費者」,其實是一群借宿於麥當勞的無家者,他們還有一個專屬名詞——「麥難民」。
「麥難民」(McRefugees)一詞最早源於日本。2007年,日本24小時營業的麥當勞開始出現「麥難民」,他們一般象徵性地買了一杯咖啡之後,就以顧客身份在餐廳內留宿過夜。現在日本每家24小時營業的麥當勞都會有大約10名「麥難民」,店家通常在凌晨2點至4點時進行清潔,以委婉地驅趕這些「麥難民」,而他們則會轉戰網吧或車站,直到早上。
香港自2006年起,越來越多的麥當勞餐廳改為24小時營業,加之房屋短缺、房價高企等各種原因,人們越來越不願意窩在狹小的空間內,於是,寬敞的麥當勞餐廳便成為了「麥難民」逗留的場所。
香港的「麥難民」有男有女,有老有少。
每到凌晨,便會有「難友」不約而同來到餐廳借宿,有的甚至在提供免費wifi的餐廳通宵打電腦遊戲,這些人被稱為「麥玩家」(McGamers)。
馬玉江收集了一年這些形形色色「麥難民」的消費單據,而每張單據背後都承載著一個故事。
他說,消費單據用的是熱感紙,上面的字會隨著時間而褪色,但重量卻不會改變。「麥難民」通常買最便宜的食物或飲料,因此單據通常比其他消費者短,重量也較輕,每張的重量在0.2至0.7克之間,而這個重量可以解讀為金錢的重量、地位的重量,或是生命不可承受的重量。
每張單據上記錄的信息都反映著「麥難民」的生活狀態,他們夏天愛吃冰淇淋,冬天愛吃蘋果派,而這張購買了「足三兩」、金額為22.5港幣的單據,是馬玉江在中秋節那天收集到的消費金額最高的單據,他說那個人吃的時候像在享用法國大餐一樣。
起初,他收集單據並沒有這麼順利,他怕影響到「麥難民」敏感的神經,經常要裝作店員的樣子,清理餐桌,再把單據放進口袋。
這是最輕的一張單據,「麥難民」無聊時把玩,後來被撕去了邊角。
「麥難民」的問題曾引起香港社會關注,起因是2015年10月一位中年女子在牛池灣一家麥當勞餐廳暴斃,24小時後才被人發現。
有人說,部分露宿者並非沒有工作,但他們的薪水太低,在香港房屋租金高企的現實下,他們只能將錢花在食物上,而不是住房上。
他們可能不應被稱為「麥難民」,而是「麥宿者」(McSleepers)。
事件後,麥當勞發布聲明稱,歡迎所有人在任何時候來麥當勞,也將在保證所有顧客用餐條件的情況下,為麥當勞過夜的人提供方便和關照。
2018年3月的一項調查顯示,73家24小時快餐店中,過半數的借宿者月收入在9000港幣以上,但仍然無法負擔房租,更有人稱,板間房環境惡劣,常有昆蟲,寧願在快餐店留宿。
麥當勞近年增設了自助點餐機,收據變長了一點,只是多了一句「請留意XX號顯示屏」,「麥難民」點的食物並沒有變多,也許未來全部電子消費,連消費單據也沒有了。
圖片來源:網絡
素材來源:香港01、明周、星島
地點:香港灣仔軒尼詩道365號富德樓6樓
展期:至8月5日
時間:星期二至日 13:00-19:00(逢星期一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