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時節,不如來一場「夏日出行」?給自己計劃一場不算遠的旅行,一起飛去香港、臺灣感受一下不一樣的夏天——騎行在海岸線或是凌晨熙熙攘攘的糖水鋪,還有許多不容錯過的畫廊空間中,展覽正在上演...
香港
01.
卓納畫廊
歌唱帶電的身體
2019.7.11 – 8.10
香港中環皇后大道80號H Queen’s 5-6樓
費利克斯·岡薩雷斯-託雷斯,《無題(戀愛的男孩)》(局部),1989,藍色布料及懸掛材料,尺寸可變,© 費利克斯·岡薩雷斯-託雷斯基金會。圖片:鳴謝紐約安德裡亞·羅森畫廊及卓納畫廊
由總監許宇策展,本次展覽帶來aaajiao、菲利普-洛卡·迪科西亞(Philip-Lorca diCorcia)、費利克斯·岡薩雷斯-託雷斯(Felix Gonzalez-Torres)、簡翊洪、沃爾夫岡·提爾曼斯(Wolfgang Tillmans)、韋嘉和麗莎·約斯卡瓦吉(Lisa Yuskavage)的作品。展覽標題取自華特·惠特曼詩集《草葉集》中充滿狂喜與政治隱喻的詩作《我歌唱那帶電的身體》(I Sing the Body Electric)。展覽作品橫跨多種媒介,它們同惠特曼的詩篇一樣,歌頌著身體與欲望,又展示了其中的複雜性,更進一步探索了在高度人造和疏離的數字世界中,當代身體與身份的議題。
「歌唱帶電的身體」展覽現場。圖片:鳴謝卓納畫廊
02.
立木畫廊
曼迪·埃爾-薩伊格(Mandy El-Sayegh):Dispersal
2019.7.11 – 8.23
香港中環畢打街12號畢打行407
曼迪·埃爾薩伊格,《Denzel》,2019,麻布面油畫及綜合媒介,不鏽鋼邊框,225 x 150 cm。圖片:鳴謝立木畫廊
藝術家曼迪·埃爾-薩伊格亞洲首個個展「Dispersal」,展示其最新繪畫、雕塑及裝置作品。從全球金融體制及國際媒體網絡,到能夠創造意義、賦予價值及構建個人身份文化的有機美學構架,埃爾-薩伊格的作品揭示了她對這些系統錯綜複雜的評估。
成長於全球化和資訊飽和的21世紀開端,埃爾-薩伊格以破碎及散落的方式獲取知識及建構個人觀點,也影響了其個人的藝術感知。展覽中的《Net-Grid》系列作品以視覺方式重塑了人在尋找、捕獲、保留以及聯繫信息的過程——這過程有如將漁網投放於一片肥沃但已被汙染的海洋之中,無可避免地打撈出一些海洋廢棄物。觀者的感官接收、保留和轉化外部信息為內在思想、記憶和夢境體系的過程,都在既朦朧但形式嚴謹的「網格」一一活現。
「曼迪·埃爾-薩伊格(Mandy El-Sayegh):Dispersal」展覽現場。圖片:鳴謝立木畫廊
03.
Simon Lee畫廊
夏日外出
2019.7.12 – 9.7
香港中環畢打街12號畢打行304
郭鴻蔚,《熊貓變奏曲》,2018,布⾯油畫,150 x 200cm。圖⽚:由藝術家與前波畫廊共同提供
群展「夏⽇外出」(Out for Summer)展出錢佳華、郭鴻蔚、林亦軒三位藝術家的作品。作為⼀次對繪畫實踐的凝練探索,展覽透過懷舊的稜鏡,對⽇常平凡之物加以端詳,對轉瞬即逝賦予迷戀。
這三位藝術家的創作實踐,都以個⼈化的、輕鬆悅目的筆觸,對顏⾊、線條和形狀進⾏處理。每位藝術家都以各⾃獨特的視⾓,將他們對於繪畫媒介的私密⾃省和對觀者的誠摯邀約引⼊畫⾯。郭鴻蔚從童年照⽚獲得靈感,有意將頑⽪的冒險和模糊的視覺背景相結合,展現了記憶隨著時間的推移⽽流失、替換和刪除。林亦軒的作品藉由抽象的形式和對媒介的嫻熟把控,對繪畫的形態及線條加以扭曲,創造出⾼度個⼈化的、具有冥想氣質的繪畫作品。錢佳華的創作探索了線條、形狀和結構為空間帶來的微妙影響,並試圖挑戰傳統繪畫的合理性。
「夏日外出」展覽現場。圖片:鳴謝Simon Lee畫廊
04.
當代唐人藝術中心
妮基·聖法爾
2019.7.12 – 8.17
香港中環皇后大道80號H Queen’s 10樓
當代唐人藝術中心與妮基慈善基金會和密特朗畫廊合作舉辦「妮基·聖法爾個展」。妮基的早期作品通過創造聲音,以及用動物、怪物和女性形象等具有原始和實驗風格的符號來表達她的憤怒和希望。其雕塑作品讚美各種形態的女性,抗議施加在女性身上的社會限制及社會角色的陳規定型,並倡導為所有女性賦予更多的權利。
妮基長期飽受精神和身體問題的折磨,卻創造出能為人們帶來歡樂、幽默和豐富色彩的作品。正如她在人生旅途末期時作品中所寫下的那樣,「La mort n』existe pas / Life is eternal」(「生如永恆,死不復存」),妮基藉由她的藝術而活著,繼而成為後現代女性的自由意志,愛情和對美好希冀的象徵。
「妮基·聖法爾個展」展覽現場。圖片:鳴謝當代唐人藝術中心
05.
貝浩登香港
Madsaki:If I Had A Dream
2019.7.17 – 8.17
香港中環幹諾道50號17層
"If I Had a Dream" 展覽現場。圖片:鳴謝MADSAKI/ Kaikai Kiki Co., Ltd. / Perrotin
周星馳2004年的動作喜劇《功夫》(Kung Fu Hustle),與及安迪·沃霍爾1965年的地下電影《My Hustler》,這兩部截然不同的電影成為本次展覽的重要旨引,協助觀者解開MADSAKI作品背後的兩大概念:對經典的崇拜,以及變古易常。
這次展出的作品靈感大多來自安迪·沃霍爾以及香港電影的經典劇照,例如《功夫》和《花樣年華》。MADSAKI深諳「易」之道,與擅於複製與轉化的沃霍爾似曾相識。MADSAKI的沃霍爾系列使用噴漆重塑沃霍爾的經典絲網印刷作品,保留了原作品的基本構圖、顏色和大小,卻在繪畫手法、色調和情感方面另闢蹊徑。
06.
佩斯香港
名和晃平:新作
2019.7.19 – 8.29
香港中環皇后大道80號H Queen’s 12樓
名和晃平,《PixCell-Fallow Deer#2》,2015,綜合媒介,145.4 x 125 x 125 cm。圖片:鳴謝藝術家及佩斯畫廊
此次展覽將集中呈現藝術家名和晃平創作於2018年至2019年的三十餘件新作。作為一名多領域藝術家,名和晃平關注世界在宏觀及微觀層面的運轉方式,致力於創作中感知虛擬與物理的空間,並探討自然與人工之間的關係。
其中,《PixCell》系列使用透明球體覆蓋物體表面,將每個球體轉換成一個獨立的「光殼」。「PixCell」是由藝術家本人發明的一個詞語,結合了「像素」和「細胞」的概念;像素是數字圖像最小的單元,而細胞則是生命物質的最小單位。藝術家基於個體與整體之間的互相影響又彼此依存的因果聯繫,描繪出局部如何像細胞般通過複雜且動態的結構聚合為一體。
「名和晃平:新作」展覽現場。圖片:鳴謝香港佩斯畫廊
臺北
01.
誠品畫廊
立——夏陽、林彥瑋、張安、張銀亮、鄭帛囪聯展
2019.7.6 – 8.4
臺北市松高路11號5樓
夏陽,《牛》,2010,黃銅片,120 x 320 x 150 cm。圖片:鳴謝誠品畫廊
年齡相距半世紀的夏陽,與林彥瑋、張安、張銀亮、鄭帛囪等後輩有著截然不同的成長經歷與藝術養成。他年少時遇上兵荒馬亂的時局,政治環境高壓、社會經濟蕭條,現代藝術未成氣候。然而夏陽與同好們跨越知識與資源匱乏的屏障,創立「東方畫會」,大力推動現代藝術。
林彥瑋、張安、張銀亮和鄭帛囪約莫三十歲不等,他們成長於沒有戰爭但信息爆炸的地球村,接受藝術學院的訓練,在這雙年展、博覽會數量不斷攀升的年代隨時可接觸到世界頂尖的藝術,然而這一代藝術家所必須克服的挑戰,是在這多元豐富以致於充滿雜音幹擾的環境中以自己獨特的創作語彙發聲。從夏陽到林彥瑋、鄭帛囪再到張安、張銀亮,「立」一展以五位藝術家的作品映照出不同世代與地域的表現風格,以及自成天地的的創作觀。
張安,《紀念碑之一(草圖)》,2015,油彩畫布,60 x 70 cm。圖片:鳴謝誠品畫廊
02.
關渡美術館
林亦軒:我們是烏龜
2019.7.12 – 9.22
臺北市112北投區學園路1號
本次展覽帶來藝術家在2014年至2019年在不同地域所創作的繪畫。以「我們」代稱繪畫,「烏龜」隱喻時間,回顧而又正視林亦軒在時間與地域流動中的繪畫作品。
林亦軒在多樣的生活文化衝突之下,創作出豐富、多變、抽象、細膩而又粗糙的作品。受美國作家傑克·凱魯亞克「垮掉的一代」思潮引響,林亦軒大膽地將繪畫的精緻性撇除,以流浪、一無所有、潦倒的態度詮釋繪畫。然而隱藏在這些鮮豔色塊之下的,也許是更多藝術家所經歷的身份認同問題。
「林亦軒:我們是烏龜」展覽現場。圖片:鳴謝關渡美術館
03.
耿畫廊
王攀元:寂盡之境
2910.7.13 – 8.18
臺北市內湖區瑞光路548巷15號1樓
王攀元自傳式的藝術語言,呈現出沉默而悽哀的孤寂美學,藉以標題「寂盡之境」道盡王攀元顛沛流離、至晚年豁達而澹泊的心緒。20世紀上半葉,是全球人口與文化流動最密集的一個時代,有些人為了理想而出走,有些則是因為戰禍而離異,無論如何,鄉愁與孤寂成了多數人的集體情結。
王攀元將自己投射於畫中孤獨的動物、人影、孤帆,與屋舍,那孤獨而抑鬱的藝術語言,映照著他人生大半輩子的流離失所、回不去的原鄉,在畫中喃喃吟嘆已碎的思鄉夢。獨特的孤寂美學不只反映著王攀元個人的遭遇,更是那個時代洪流下的顯影。
「王攀元:寂盡之境」展覽作品。圖片:鳴謝耿畫廊
04.
就在藝術空間
卡葳塔‧瓦卡娜嫣恩(Kawita Vatanajyankur):勞動動態
2019.7.20 – 2019.8.31
臺北市大安區信義路三段147巷45弄2號一樓
Kawita Vatanajyankur,《Knit》,2018,單頻道錄像,25'53"。圖片:鳴謝藝術家
這次展覽是就在藝術空間與曼谷畫廊Nova Contemporary的合作計畫。本次展覽展出泰國行為錄像藝術家卡葳塔‧瓦卡娜嫣恩《Work》與《Performing Textiles》兩個錄像系列作品。瓦卡娜嫣恩的錄像作品探討泰國女性經常承擔的艱難勞工過程與使用的工具,這些行為透過高度色彩影像製作形式與身體脆弱的耐力雙面呈現,引發關於勞動、消費、女權主義與藝術家生活所經歷的社會議題。
新系列《Performing Textiles》錄像系列中,瓦卡娜嫣恩將她的身體化身為製造紡織品使用的機器,在肉體性(physicality)與表演性(performativity)交叉衝擊中產生視覺的不協調。在詩意又野蠻的狀態下,她試圖探討女性角色的重要性在文化觀點中如何被看待,並犀利地檢視當代社會普遍面臨的勞動價值與人類平等問題。
05.
谷公館
羅智信:不存在的蝸牛
2019.7.21 – 9.8
臺北市敦化南路一段21號4樓之2
你擠入谷公館,這裡像是一場家居派對的後半夜。水、麥芽、啤酒花、米、酵母是熟悉的成分表,相信你在哪看過。上述的材料灑在地板上,就觀念的層面上來說,它們正在變成啤酒。
羅智信最新個展「不存在的蝸牛」是城市文化的綜合(synthesis)和反觀(reflection)。藝術家的不良物質主義(ill-materialism)從觀念藝術的傳統發展出來。相較於後者總是傾向用寥寥簡筆勾勒出觀眾感知和現代藝術機制的關係,羅智信更像是在編舞。他注意到,無論是再抽象的化學、電流、材質標籤,總是有些善於社交的人們可以不斷地解構這些詞彙的原意,並插入各種性和權力的巧妙暗示。人際化學反應的創造性,也有反推回藝術的時刻。
羅智信,《水、麥芽、啤酒花、米、酵母》, 2019, 水、麥芽、啤酒花、米、酵母、文字地墊、塑膠地板、金屬收邊條, 尺寸依現場而定。圖片:鳴謝谷公館
06.
亞紀畫廊
中平卓馬:1974至1989
2019.7.23 – 8.24
臺北市106大安區信義路四段156號
中平卓馬,《無題》,1980s,來自《中平卓馬 1000》。圖片:鳴謝亞紀畫廊
本次展出日本傳奇攝影家中平卓馬1974至1989年間的作品,串聯了這位攝影家生涯與他在「挑釁」時期之後過渡時期的藝術實踐。《氾濫》由 48 張彩色攝影並排在一道長 6 公尺高 1.6 公尺的牆面。這些攝影的內容呈現了一幅都市景觀——怪異氛圍的公共空間中氾濫著各種物件與資訊——這些便是中平卓馬在日常生活中所面對並拍攝下來的一切。法蘭茲彼查特曾在氾濫作品集的序文寫到「氾濫迫使觀眾得以與那些看似隨意布局的片段、表象、殘留物互動。通過如此,我們能理解到不完整整體中的相同例證。」
在中平卓馬的一生中,他不斷地重新思考並重新創造他的攝影理論與實踐,在自己的著作與攝影中不斷的追求挑釁,而這樣的影像是他的終極表現:攝影的本質只是一個等值的記錄。
中平卓馬,《氾濫》,1974,攝影裝置。圖片:鳴謝亞紀畫廊
07.
亞洲藝術中心
韓湘寧個展:再現一九六O/不是山水
2019.8.13 – 9.15
亞洲藝術中心臺北一館|臺北市建國南路二段177號
亞洲藝術中心臺北二館|臺北市樂群二路93號
臺灣藝術發展於1960年代正經歷一個劇烈轉變和拓展革新的階段,「畫會」為當時極具代表性的產物,一般最常提及的就屬「東方畫會」及「五月畫會」,而本展正是「五月畫會」代表人物之一韓湘寧個展。兩個主題展區是亞洲藝術中心一館的「再現一九六O」,以及亞洲藝術中心二館的「不是山水」。
在「再現一九六O」展區中,韓湘寧將自己60年代的油畫圖像以數位微噴方式再創作。那些經由創作者擷取的圖像進而轉為符號重現,也召喚了原始畫作中的時代意涵;同為數位微噴的《雨水非水墨》系列,雨水的痕跡隨機地呈現在地面上,層層疊遞的彷如抽象畫般,又散發如水墨畫的氣氳,游離在似是而非的氛圍中。而這兩個系列的共同之處在於畫面都經過低度的繪畫處理,這種手繪的低度情感形式,如同藝術家抽離自身的主觀意識,以旁觀者的角度在畫面中展現物的狀態,凸顯其物性和時代性,也反映出韓氏的觀看哲學。
《雨水非水墨 13》,2018,微噴輸出、壓克力顏料、畫布,98x98cm。圖片:鳴謝亞州藝術中心
08.
雙方藝廊
Fuse – 錄像藝術展
2019.8.17 – 2019.9.21
臺北市中山區北安路770巷28號
瑞秋·麥克林,《Germs》,2013,數字視頻,3」00』。圖片:鳴謝雙方藝廊
「Fuse」錄像藝術展由沉伯丞擔任展覽專題研究,展出四組國內外藝術家娜塔莉·杜爾柏格(Nathalie Djurberg)&漢斯·伯格(Hans Berg)、瑞秋·麥克林(Rachel Maclean)、王俊傑及蘇匯宇的作品。在四組藝術家的作品中,透過影像及聲音的結合聚焦在身分認同、性別意識、政治權力、流行文化、社會暴力、消費主義等當代議題,引領觀眾從不同以往的視角觀看這個世界。本展希冀藉由通過影像及聲音訊號刺激所構成的傳輸,嘗試去點燃並促發某種螫居於身體內在的潛質或者說精神面貌。
娜塔莉·杜爾柏格&漢斯·伯格,《One Need Not be a House,The Brain Has Corridors》,2018,定格動畫、音樂,8』18」。圖片:鳴謝雙方藝廊
編 | Wang Ho Wing
大家還在讀👇
「醉酒藝術史」:從古至今,藝術家們畫中的暢飲場景
街頭閃現的黑影,他的先鋒創作為何值得期待?artnet微信平臺是由Artnet全球有限公司獨家授權的平臺,任何出版機構或微信公眾號未經許可,不得擅自轉載artnet微信平臺或翻譯來自artnet News網站的文章,否則權利人將根據智慧財產權法追究其法律責任。
artnet創建於1989年,總部位於紐約,是世界第一家上市的藝術品交易研究網絡平臺,其宗旨是致力於提高藝術市場的透明度。artnet開發的全方位產品用最完整的藝術品資料庫和藏家網絡,為頂級銀行、保險公司、藝術機構及收藏家服務。
artnet新聞是一個一站式藝術資訊平臺,圍繞全球藝術市場的熱點事件、趨勢、人物,全天候不間斷提供業界最權威的調查分析和深入評論。聯繫我們:xinxi@artnet.com
長按下方二維碼關注artnet
立即傳送至artnet閱讀更多全球藝術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