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晶片製造領域真的不是這兩三年才落後的,只是這兩三年才把這個話題炒熱的。更進一步,這幾年中國其實正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全方位追趕,晶片設計甚至能數一數二。
那麼難道以前中國就要崩潰了,發展就停滯了?這裡我還是先陳述一個事實,真正卡住中國脖子的是7nm以下的製程,截止到目前全世界7nm製程的晶片不超過10種,他們分別是:
第一個問世量產的7nm晶片是蘋果公司Apple A12 Bionic,用於2018年末推出的iPhone XS和iPhone XR智慧型手機。2019年末發表的Apple A13 Bionic使用臺積電第二代7nm製程生產,用於iPhone 11及iPhone 11 Pro。
高通Snapdragon 855和華為海思的麒麟980晶片也都採用了臺積電的7納米工藝。
AMD於2019年推出採用了臺積電7nm FinFET製程的RX 5700系列 GPU和Zen 2微架構 Ryzen CPU。而Intel預計2021年推出。
富士通與理化學研究所共同開發的超級電腦「富嶽」,採用之ARM架構處理器A64FX,也以7納米製程生產。
而14nm製程,中國基本上已經可以國產化。個別技術還是受制於人,但是影響不大。敢封鎖就能快速找到替換方案。
當然晶片製造的五大環節中,幾百個工藝中,中國確實很多環節都落後,只是這些問題不是決定性的問題。
晶片之所以現在被大家關注,是因為我們現在卡在這個地方了。
幾十年前普通人為什麼不關注晶片?因為我們當時的技術水平和生活水平,距離晶片這個關口還遠的很呢。那個時候很多人考慮的,可能是怎麼能弄上一臺日本產的電視機或者冰箱。
中國幾十年前還很窮,晶片這種東西,吃錢很多,產出又難,很長時間又收不回成本。與當時更急迫解決的眾多民用技術、經濟問題相比,與很多投點錢給點政策就能快速循環起來、創造產值、增加就業、提升生活水平的領域相比,它的位置肯定是要向後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