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紅雷新劇《帶著爸爸去留學》撤檔後終於上映,雖然收視飆升、口碑卻一路走低,豆瓣評分4.0,創下孫紅雷近年作品中最低。
彈幕網友火力密集集中吐槽的重點,就是劇作中植入廣告太多太密太頻繁。
由廣告商分攤成本,原本是一項很有利的「找金主」行為,但影響口碑甚至影響收視,這是所謂過猶不及效果吧?「金主」變異為「劊子手」。
所謂「植入」廣告是近些年才逐漸廣泛流行的模式,早期電視劇和廣告二者之間有嚴格相區分,此後網劇中開創的「小劇場」廣告模式,由劇中演員以與劇情設定有一定程度相關性的內容來安利產品,這種模式中正片和「小劇場」之間的分界線依舊相當分明。
而後「植入」廣告進一步滲透劇中,比如古裝劇中出現以現代化妝品牌命名的某某美妝坊,比如零食品牌也穿越去玄幻世界開設同名分店,劇中人物間或去美妝坊或買零食、完成「安利」指標。
《帶著爸爸去留學》中的植入廣告就是類似模式,原本是常規操作,為何卻引發連環吐槽、成為拖垮劇作品質的最後一根稻草呢?
第一點,出現頻率過高,且屢次導致劇情無意義停滯。
無論是孫紅雷兜兜轉轉繞一大圈讓兒子喝感冒藥,還是辛芷蕾打電話「哎呀我想起來了、等我問某留學機構老師」,抑或是多次上線的幫租房找房的工作人員,這些廣告的共同特點是都在飛速推進進退條、卻幾乎絲毫不推動劇情,也就是說佔用了大量時間卻只提供了極少的有效信息。
此前《歡樂頌》中某零食品牌的植入,僅僅是商品logo出現在主角桌面上或者很少幾句臺詞中,而如今如此大規模的「殭屍型植入廣告」入侵,自然容易導致觀眾反感。
第二點,植入廣告的「表演」人員狀態更接近群演,表現僵硬,對比「小劇場」模式裡的演員們(男主角或者重要配角)差別更明顯,影響追劇感受。
通常衛視播出的廣告都由專業人員出演,網劇小劇場模式也往往由主創演員完成,比如《古董局中局》中男二號喬振宇出演小劇場,《怒晴湘西》中更是由一番主演潘粵明本人出演小劇場,但《帶著爸爸去留學》裡出境的租房公司工作人員,表現如同群眾演員(舒心醬甚至覺得有可能就是金主公司的員工),對比之下觀感差距明顯。
第三點,劇情質量欠佳、邏輯硬傷頗多,整體品相的不盡人意會加重觀眾對於動輒跳出來的植入廣告的反感。
如果一部劇的諸多方面都是短板,自然會更容易引發觀眾對單一缺點的「嫌棄」之情;如果劇作本身質量紮實,那麼沉迷劇情的觀眾很可能表示「因為劇好看所以願意忍受廣告多」。
很顯然《帶著爸爸去留學》屬於前一種情況,屋漏偏逢連夜雨,橫豎都不景氣。
如今劇作口碑日益下滑,評分似乎還有「創新低」的可能,但另一方面收視率卻表現優異。
如果僅僅算一筆金錢帳,如此大密度、高頻次、多方位的植入廣告,很可能早已經回本。
但對演員們來說,尤其是孫紅雷、辛芷蕾、塗松巖、劉敏濤這樣的實力派演員,未免有些「得不償失」;首先,製作方收入囊中的廣告費並不會額外分攤給他們,其次,(小部分)收入和傳播度、口碑、行業認可相比,哪個更重要?要靠演技吃一輩子飯的演員們,心裡都有數吧。
演員的身不由己,是讓片方的金主,成為自己職業生涯的攔路虎甚至是「劊子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