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1日 星期二 陰晴
天剛亮,我就來到湖邊。
昨天傍晚咆哮不止的特卡波湖,現在還在沉睡,如一位安靜溫柔的美人。周圍的雪山依然靜靜地矗立湖邊。東面的雪山上空布滿紅雲,湖面上沒有一絲風,鏡子一般倒映著天上的彩霞。不一會兒,太陽升起了,一躍上山巔,便金光萬道了。整個湖面,還有環繞特卡波湖的雪山,以及草地上的樹叢、房舍,都被撒上了一層淡淡的紅粉。時不時有一群鳥兒從湖面飛過,它們還嘰嘰喳喳地叫著,似乎在歡呼著太陽的升起,並喚醒沉睡的人們。
是的,太陽升起了,可小鎮還沒醒來。我們入住的是一個建在緩坡上的獨立小木房,進去以後感覺與世隔絕。昨晚在屋內吃火鍋時,除了看見遠處有零星的燈光,我們感覺被世界遺忘了。不,應該是這個小鎮被世界遺忘了。按說這裡也是一個旅遊景點,但來的人並不多,即使是旅遊大巴拉一車遊客來,遊客在湖邊呆半個小時,拍完照片上車便離去了。所以,這的確是一個寧靜而悠閒的小鎮。習慣了旅遊景點喧囂嘈雜的氣氛,這裡冷清得讓我不可思議。
不過想想也就釋然了:這個世界存在著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生狀態,有人喜歡忙碌而充實,有人喜歡恬淡而閒適;每一個人的選擇都值得尊重。但我更欣賞後者。是的,責任必須擔當,事業值得追求,但很多時候我們是以「責任」與「事業」的名義汲汲於名利,人生便附加了許多沉重的「包袱」。所以,適當遠離塵世,適當遠離喧囂,適當被疏遠,適當被遺忘,這也是一種值得尊重的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就像這座小鎮一樣閒適,就像我入住的小木屋一樣簡樸。
我在湖邊拍照時,周圍沒有任何人。只有好牧人教堂附近那尊銅鑄的牧羊犬正沐浴著陽光,望著天空。好牧人座教堂很小,面積大概20平方米左右,但它的知名度超過小鎮任何一個建築,甚至在紐西蘭都是最著名的教堂之一。這座教堂由著名建築師班傑明·伍爾菲爾德·芒福德於1935年建造,其設計的哥德式木結構和石結構建築在紐西蘭獨一無二。說它「獨一無二」,除了其造型獨特,還在於在木材資源豐富的紐西蘭,一座教堂居然全部用巖石快壘砌而成。這座教堂記載了早期紐西蘭移民的歷史,教堂外那一尊牧羊犬的銅像,據說就是為了紀念牧羊犬在紐西蘭為牧主保護羊群所作的貢獻。
教堂建在湖邊高臺上,這個高臺也是夜晚觀看星月的最佳位置,昨晚上我就是在這裡拍星星和月亮的。教堂和雕像、藍天或星空、雪山和湖水,這三組景象是特卡波湖美景缺一不可的經典元素。試想一下,深藍而神秘的夜空上,布滿閃爍的星星,星空下,一座小教堂的輪廓靜默而朦朧,遠處的湖水和雪山隱隱約約泛著柔和的白光……這是一幅多麼美麗的畫面。自豪的是,我昨晚就用相機捕捉了好幾張這樣的風景。此刻,被霞光籠罩的好牧人教堂默默矗立在湖邊,屋頂上站著一排鳥兒,好像在靜靜地等待著什麼。
今天的「主旋律」是「庫克山」,這是紐西蘭最高的山峰,也是大洋洲第二高峰,有「紐西蘭屋脊」之稱。庫克山位於南島中西部的南阿爾卑斯山脈中,終年積雪,海拔3754米,據說因1991年的一次山崩,山峰高度下滑了10公。作為紐西蘭國家森林公園,風景奇絕,氣象萬千。山間多冰川、瀑布,更有許多湖泊,而且不同的湖顏色也不一樣。冰蝕湖呈深赭石色,雨水湖清澈翠綠。庫克山1000米以上高坡,寸草不生。只有玄黑巖石交錯於冰雪之中;而1000米以下則森林茂密,和大鸚鵡、鷹、羚羊和野貓等。
我們驅車至庫克山腳下,再徒步進山。環顧四周,雄偉的雪山包圍著我們,我頓覺自己渺小了許多——如果把四周的雪山比作一個大鍋,那麼我就是那鍋底的一隻螞蟻。我們沿著鋪著厚厚積雪的步道往山裡走,沒有風,也幾乎沒有其他遊人,山裡很寂靜,只有我們的腳踩在積雪上發出柔和的沙沙聲。山路因冰雪而很滑,彎彎曲曲,起起伏伏,稍不小心便會摔跤,好在我們一邊慢慢走,一邊拍照欣賞風景。山裡面沒有任何服務設施的建築,只有純粹的自然風景。中午肚子餓了,我們便坐在路邊的一塊巖石上,吃自帶的三文魚,算是午飯。然後繼續前行。除了雪山,還有湖泊、怪石、吊橋和灌木林……近四個小時的步行遊覽,我們總共走了13公裡。
我遊過的山也算不少了,但今天和一般的遊山感覺不一樣——我與其說是在「遊山」,不如說是在賞雪。遠處的山峰都被冰雪覆蓋,雄偉一些山如同身穿銀光閃閃的盔甲,瘦小一點峰便像身披白色婚紗的美人。藍天上沒有一絲雲彩,卻掛著一枚月亮,月亮下面的雪山就像一塊塊巨大的玉石,晶瑩剔透。近處山路上的雪,在陽光下反射著晶瑩的光芒;有些地方畫著山或樹的陰影,積雪便呈淺藍色——湖水海水是藍色的我能理解,可雪也呈藍色我就搞不懂了。尤其美妙的,是有幾段木製的山路臺階,每一級臺階上面都鋪著潔白的積雪,而臺階的側面則沒有雪,於是,蜿蜒曲折的木製臺階黑白相間,便像一排鋼琴的琴鍵,我們走在上面沙沙作響,便是在演奏一首柔和的《庫克山冬之曲》。
今天遊庫克山,也有一些「不適應」。作為紐西蘭世界自然遺產一部分的庫克山,居然不用買門票,連停車都是免費的。我想起在國內,哪個世界遺產不要門票?而且越是名山大川門票越貴,如果這些名勝被評為「世界遺產」了門,票還會漲價。可紐西蘭為什麼不這麼做呢?我來紐西蘭十多天了,遊了那麼多世界著名的景點,除了前天在奧塔哥半島上參觀拉納克城堡賣了門票之外,沒有一個地方收門票。而納拉克城堡屬於巴洛克家族的私人財產,人家收費用於維修城堡也說得過去。哦,還有一個地方「收費」,就是昨天去摩拉基大圓石時經過去海邊的路,路口有一個投幣箱,要求遊客往裡面投兩元「過路費」,這筆錢用於修腳下這條通往海岸的小道——那個地方很不好走,是需要修一條小道。但交這兩元錢完全是憑遊客自覺,沒有專人來收。同樣是自然風光,一個收費,一個免費,這差別也太大了。
我還有一個不習慣,就是庫克山以及我們在紐西蘭這段時間玩過的所有地方,都基本上沒有「人為設施」,比如修個亭子,建一個「遊客服務中心」,或造一個豪華的山門……還有數不清的旅遊紀念品攤位,以及旅遊途中買烤紅薯呀買小黃瓜啊等等小攤點,等等。在紐西蘭,我們遊過的馬瑟森湖、瓦納卡湖、薄冰巖國家地質公園、以及今天的庫克山,統統沒有這些。一切都是自然的,一切都是原生態的。紐西蘭有關部門對於發展旅遊事業「太不作為」了。
不過,如此「不作為」,是不是值得我們參考和學習呢?
「自鳴得意」文章,歡迎批評!
01 澳大利亞之凱恩斯
02 澳大利亞之大堡礁
03 澳大利亞之布裡斯班
04 澳大利亞之黃金海岸
05 澳大利亞之向著明亮那方
06 澳大利亞之從日出到日落
07 澳大利亞之天藍藍海藍藍
08 澳大利亞之飛翔
09 澳大利亞之森林
10 澳大利亞之雪梨歌劇院
11 澳大利亞之老街古屋
12 澳大利亞之亞拉河
13 澳大利亞之大洋路
14 澳大利亞之規則與信任
15 澳大利亞之微笑芬芳
16 家門口的月亮送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