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丑魚,也叫公子小丑(Common clownfish)或海葵魚(anemonefish),學名眼斑雙鋸魚或眼斑海葵魚(Amphiprionocellaris),以其靚麗的色彩、可愛的外形、有趣的行為以及較容易飼養&繁殖的特性,一直深受小朋友和水族愛好者的喜愛。
小丑魚真正變得家喻戶曉要歸功於迪士尼皮克斯的動畫電影《海底總動員》(FindingNemo)。
影片中,有人將小丑魚尼莫從大堡礁的家中一路劫持到了雪梨,它的父親馬林在遭遇中年喪妻、失子後,不灰心、不氣餒,克服重重險阻,成功找到並帶回了自己的兒子。絕對模範丈夫、英雄父親的人設!
現實中,這樣的事情會發生嗎?我們首先羅列幾條關於小丑魚的硬核知識:
1、 小丑魚有嚴格的社會結構,一群小丑魚通常棲息在一隻海葵中,其中有且僅有一條雌魚。
2、 所有的小丑魚在出生時都是雄性,從屬於種群中的唯一雌性。
3、 當這條小魚還是雄性時,經過與其他雄性的激烈競爭,佔了上風的雄性贏得了與唯一的雌性交配繁衍後代的權利。
4、 雌魚產卵後便會離開,轉而由雄魚負責守衛魚卵直到魚卵孵化為幼苗。魚卵孵化為幼苗後,幼苗會隨著洋流漂泊很遠很遠~~~
5、 每一隻海葵都可以為一小群小丑魚提供棲身之所。魚群中有一雄一雌兩條佔主導地位的魚,還有若干青壯年雄魚為了成為雌魚的配偶而激烈競爭。娶個媳婦兒不容易啊。
6、 一旦雌魚因各種原因死亡,為首的雄魚就會變性成為雌魚。很羨慕有沒有?小丑魚的這種「特異功能」叫作雄性先熟雌雄同體。很羨慕有沒有??
BUT,雪梨到大堡礁,最近的距離都要近2000公裡(相當於上海到北京往返的距離),尼莫和他老爸,在一片茫茫大海中,是如何回的家呢?回的家呢?家呢?筆者靈魂手繪路線圖:
魚的嗅覺非常靈敏,鯊魚的大腦有2/3主管嗅覺,能在1公裡外聞到一滴血的味道,或許尼莫和他老爹也是通過嗅覺進行導航,然後回的家?
2006年,著名的美國伍茲霍爾海洋實驗室的研究員Gabriele Gerlach為一些生活在澳大利亞大堡礁水域的魚做了基因指紋鑑定。她發現在同一叢珊瑚礁上棲息的魚彼此的相似性要遠遠高於寄居在更遠距離珊瑚礁中的魚。由於所有的珊瑚魚幼苗會被海水衝散在一片很大的區域中,所以,要解釋這一現象,只能認為大多數成年魚會回到它們出生時的珊瑚礁。
為了證實這一假設,Gabriele Gerlach這姐們兒又設計了一個實驗,通過雙通道嗅覺選擇水槽對小丑魚進行測試,過程不再囉嗦,結果是,小丑魚魚苗居然無一例外地遊向了流著它們出生地珊瑚礁海水的水槽。還真是現實版的「海的味道,我知道」。
後來,澳大利亞昆士蘭州詹姆斯庫克大學的研究員Michael Arvedlund以及Daniella Dixson等人分別又設計了一系列的實驗來證實之前的假說。更有意思的是,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的Arthur Hasler教授甚至設計了一組對照實驗,用脫脂棉球將一組幼年鮭魚的鼻孔堵上後,這些魚一旦到了岔口就顯得不知所措,在兩條支流間躊躇不前,無法決定是向左還是向右,而未堵鼻孔的另一組魚,則無一例外的選擇了各自被捕獲時所在的支流。大概就是這樣的生無可戀吧(靈魂手繪插圖二):
總之,一大堆「有錢有閒」的生物學家做了大量的關於魚類洄遊的實驗,實驗證實了小丑魚、鮭魚等魚類嗅覺靈敏,主要靠著嗅覺找到「回家的路」。
也就是說,小丑魚尼莫一路遊、一路玩兒,聞著味兒就到家了!
沒有小丑魚的本領,我選擇高德地圖,持續為您導航,走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