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白奉元,圓夢奉天
——瀋陽奉元書院開幕典禮小記
作者:心蓮
前言: 從臺北到瀋陽走了七十年
百歲奇儒愛新覺羅毓鋆大師(世人尊稱「毓老師」)讀書一百年,師承陳寶琛、王國維、康有為、鄭孝胥、羅振玉、柯劭忞、葉玉麟等碩學鴻儒,教學一甲子,先後在中國文化大學、輔仁大學、政治大學等處任教,後在臺灣陸續開辦天德黌舍、奉元書院、華夏學苑,親授儒家經子典籍課程,門生上萬人,開曠古未有之傳奇。
2011年3月20日,毓老師仙逝。弟子們承遵遺訓,在臺灣成立「中華奉元學會」,賡續先師講學精神,拓展奉元書院志業。
2014年10月10日,北京奉元書院開幕,秉承毓老師 「以夏學奧質,尋拯世真文」的精神,踐行夏學大陸再傳承的入世使命,信奉「兩岸合璧、文化復興,全球同道、薪火相傳」的炎黃合流理念,將華夏文化經典課程漸次推開。
2015年7月8日,遵化奉元書院開幕,並成功組織清東陵國際文化論壇。
2016年6月4日,瀋陽奉元書院經過八個月準備後順利開幕,意義重大。
首先,瀋陽是歷史文化名城,從設立候城至今已有兩千多年歷史。1625年,努爾哈赤建立的後金遷都於此,將瀋陽改名為盛京。11年後,皇太極在此改國號為「清」,建立清王朝。因此瀋陽素有「一朝發祥地,兩代帝王都」之稱,並留有眾多歷史文化遺存,如清瀋陽故宮和清福陵(清太祖努爾哈赤與其皇后陵墓)和清昭陵 (清太宗皇太極及其皇后陵墓)。
毓老師是清太祖努爾哈赤次子和碩禮烈親王代善第十一世嫡傳長孫,他的骨灰和靈魂已回到滿族發源地長白山,他創設的奉元書院在瀋陽開幕代表著他在臺灣奮鬥多年的事業和理想也回到故鄉。從毓老師1947年到臺灣,到2016年瀋陽奉元書院開幕,前後相隔七十年。
其次,毓老師教導弟子,讀《大學》就是要學大,如何學大?他講解《論語·泰伯》「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要我們「學天、則天、法天、奉天」。他常常講,元有乾元坤元二性,乾為天坤為地,奉元弟子應奉天。瀋陽又稱「奉天」,在奉天辦奉元書院,更具意義。
再次,毓老師曾經居住在瀋陽小河沿附近。我們很幸運的在他故居附近找到理想地點開辦書院。毓老師的牌位放在新賓滿學研究院裡,弟子們去拜祭,都會先到瀋陽再轉車去新賓。在瀋陽開設奉元書院,就像為大家建造了一個溫暖的驛站和家。
1.真心託付莊嚴承諾
6月4日,清晨8點,嘉賓們乘車穿越熱鬧喧譁的瀋陽市區,駛過東北大馬路,停在一道潺潺流水的小河畔。
蓊鬱的綠樹環繞小河兩岸,白色小亭裡的石凳供行人閒坐清心。隔著馬路是一個街頭公園,幾個雅致竹木椅散落分布,喜氣開闊的紅地毯迎接著來自五湖四海的文化同道。紅毯盡頭的奉元書院門口,擺放著熱鬧喜慶的鮮花籃。
嘉賓們在紀念冊上簽名留念,配戴上圓形黑底金色的奉元書院徽章,走進一樓大廳。
大廳正中高懸毓老師手書「長白又一村」匾額,左邊牆上是孔子像和毓老師手書 「以夏學奧質、尋拯世真文」對聯,右邊牆上掛著毓老師畫的觀音像和藝術大師用紙雕刻的毓老師立像。
兩幅掛像之間是幾階樓梯,樓梯盡頭正面牆上是毓老師手書「奉元復性、慈孝歸仁」,右邊白牆上是毓老師手書「君子以果行育德」。上樓梯往二樓走,迎面和樓梯左側高牆上,是四幅毓老師巨照,俯瞰著大家。
二樓窗子兩邊是毓老師手書的「為生日短,為道日長」和 「道祖羲皇述堯舜,學宗至聖紹董何」。陽光從這扇大窗照射進二樓授課大廳,一面是滿牆書櫃,另一面牆正中掛著「華夏學苑」匾額,四面精心設計掛放許多毓老師的手書墨寶和照片。
嘉賓們安坐在白色椅子上,感受大廳的書香雅氣,閱讀手裡的介紹資料,仿佛回到當年聽毓老師講課的景象,依稀看到毓老師的眼光在四處逡巡……
9:18分,主持人董華春女士宣布瀋陽奉元書院開幕典禮正式開始。
第一項,她向現場各地奉元家人們表示熱烈的歡迎和真誠的感謝。
毓老師的兒子張景興與太太陳敏女士同來瀋陽,她以兒媳婦身份照顧毓老師45年,卻是第一次來中國大陸,專門為此而來。毓老師的外孫女多年前去了美國,這次專程跨洋而來。毓老師的孫女一家四口同來共襄盛舉。
臺北奉元書院、北京奉元書院、遵化奉元書院、營口奉元書院、濟南奉元書院、天津奉元書院等各地同道匯聚一處,對華夏文化經典的共同熱愛、對毓老師的共同尊敬,使大家歡喜重逢。
開幕典禮第二項是拜師儀式。
中華奉元學會理事長劉君祖先生帶領大家一起三鞠躬敬拜至聖先師孔子和毓老師。然後,大家一起朗讀奉元書院院訓和易經中的乾卦坤卦彖辭。
開幕典禮第三項是授牌儀式。
首先,中華奉元學會理事長劉君祖先生向瀋陽奉元書院執行長李曉彤女士贈授奉元書院匾額。匾額用了毓老師最喜歡的墨黑底色金黃大字,周圍環繞六龍,由其子張景興先生定稿,在大陸各地奉元書院統一使用。
其次,張景興先生向李曉彤女士贈授毓老師手書:「奉元之宗旨:秉大至之要道,行禮運之至德,勝殘去殺,天下歸仁」。
再次,董華春女士向李曉彤女士贈授「華夏寶貝國學館」標識。毓老師希望能夠做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對兒童讀經教育懷有深切希冀之情,弟子們當延續其志向。
開幕典禮第三項是回贈儀式。
李曉彤女士代表瀋陽奉元書院向中華奉元學會、張景興先生、北京奉元書院贈送開幕紀念品。這是由瀋陽團隊特別設計的雙面水晶圓形八角稜邊藝術擺臺,底座上刻著「2016.06.04瀋陽奉元書院開幕留念」。
正面兩側空白處,是毓老師手書的「以夏學奧質、尋拯世真文」,中間是毓老師經典立像,背景是他在臺灣住家和書院的門口,大門的紅色如同他的滿族正紅旗身份一樣醒目,也如同他講述了一輩子的華夏文化一般經典,門上高掛的「夏學社」匾額是他一手締造夏學學脈的最好詮釋,他臉色平靜安詳、目光深邃睿智的看著面前的紛擾塵事和過往人群,安守在自己的仁心世界裡,他穿著的鬥篷和拄著的龍頭拐杖流露出身世的與眾不同,又顯示了王者的氣場威儀和殊勝莊嚴,他飄逸的白色鬍鬚讓人感覺到他遺世獨立、卓爾不群的隱者仙人風範……
背面是105歲的毓老師抱著3歲寶貝的大頭照片,他的眼裡是慈愛和滿足、喜悅和希望,他上揚的嘴角洋溢著和藹笑容,體現了他「即之也溫」的一面,代表著文化的薪火相傳。
這個紀念品,代表著瀋陽團隊向中華奉元學會、張景興先生、北京奉元書院做出的承諾,追隨毓老師精神,做好夏學再傳承事業,為弘揚華夏文化百千年延續盡一己之力。
2.撫今追昔真情流露
開幕典禮第四項是致辭。
首先是中華奉元學會理事長劉君祖先生致辭。
他談到文化復興大勢、中華民族面臨的機遇和挑戰,百年風雲的高低起伏、毓老師志業的宏大及發展方向、個人及團隊的理想堅持……他勉勵大家,毓老師說這是能影響五百年的事業,也許,我們所有努力能夠造福千年後的民族和子孫後代……
其次是北京奉元書院執行長董華春女士致辭。
她感謝未能到場的陳航為這個事業做出的犧牲奉獻,感謝曉彤的辛苦勞累。曉彤剛生完孩子兩個月就忙碌相關工作,帶著媽媽和四個月的小木子到北京陪讀參加講師培訓班,帶著七個月的小木子到臺灣參加毓老師五周年紀念會。開幕典禮前,曉彤忙到三天三夜沒有睡覺,小木子發燒不退,她也難周到顧及……小木子這麼小就為文化事業做出了貢獻,長大會成為薪火相傳的標誌人物。我們給她的影響如果通過她再往下傳遞百年,又能影響幾代人……全場熱烈鼓掌,表達對曉彤和小木子的敬意。
華春送給瀋陽團隊四句話「耐得住寂寞,禁得起誘惑,受得了考驗,做得出成績」。剛開始團隊會面臨許多問題,宣傳和推廣的過程寂寞艱辛。同樣的時間精力用在其他功名利祿的爭取上,也許能產生更大商業價值,誘惑無時無處不在。但什麼是人生的最大意義?
毓老師曾問:你能記得住多少皇帝?古往今來,作皇帝,大概是一個自然人在塵世所追求的最極致成功,然而,百千年後,人們若不查找歷史記載未必能記住每位皇帝的名字。但是,只要是華夏兒女,都知道孔子孟子老子等往聖先賢,他們所傳播推廣的才是這個民族最核心最精華的智慧。
毓老師常常說「政權是短暫的,鈔票是常青的,文化是萬萬年的。」我們要認清楚時代大勢和個人天命,同心同德,互相支持,腳踏實地,好好學習民族文化精華,認真負責的傳遞給我們的下一代甚至更多代,以臻生生不息之境……
再次,是瀋陽奉元書院執行長李曉彤致辭。
她感謝毓老師的教誨,無論是讀毓老師的書還是跟著毓門弟子學習,她都感受到毓老師思想的偉大無私。
她感謝毓老師的弟子們能夠到大陸為大家授課,使大家逐漸增加對夏學的理解。
她感謝大陸各地奉元團隊的支持幫助。
她感謝瀋陽團隊、朋友們和家人對她做這項事業的幫助,特別感謝先生陳航,她說:「謝謝你支持我做這個事業,你改變了我的一生,雖然今天你不在現場,但我特別想對著攝像機說一句:陳航我愛你!……」
她真情流露,眼淚大顆大顆滾落。許多人也流下感動的眼淚,現場響起如雷掌聲。
接著是嘉賓代表致辭。
吳榮彬先生是中華奉元學會的副理事長,為奉元事業在臺灣的發展付出良多心血,他是恆耀工業董事長,執掌的企業有廣泛國際影響力。他回憶起毓老師當年為自己授課的點點滴滴,感嘆毓老師對自己的生活工作等人生重大事件影響良多,他在辦公室裡總放著「奉元法天」幾個字,提醒自己時刻謹記毓老師思想。他深情的說:「我這一生之中,只有三個人能讓我掉眼淚,一個是我父親,一個是我母親,還有一個就是毓老師。」說到這裡,他忍不住當眾流下英雄淚,在場許多人也因此而莫名感動。
許仁圖先生是毓老師開辦書院後第一班學生,他曾經做過官員,開過公司做過董事長,當過電影導演和男主角,開辦出版社出版了600多種弘揚文化的圖書,還是大作家,寫過許多書,尤其是在毓老師身後寫作了《長白又一村》系統描寫毓老師一生重大事件。他回憶起年輕時住在毓老師的靜園學習讀書的情形,感恩毓老師的指導,懷念毓老師的風採,表達對毓老師的感情,他形象的言語把大家仿佛帶入了幾十年前的時空……
潘朝陽教授是毓老師開辦書院後第二班學生,是臺灣師範大學東亞文化暨漢學研究中心主任、《海峽評論》編委、《鵝湖月刊》社長、臺灣朱子學研究協會理事長,曾為各地奉元講師授課。他回憶當年跟隨毓老師求學的經歷過程,講述毓老師對自己學術思想和工作規劃的影響,勉勵年輕人在文化事業上多多精進深究……
王國慶律師是毓老師開辦書院後第四班學生,成功取得德國法學博士,現在是聚德國際法律事務所主任。他感恩毓老師的教誨影響了他的人生觀,讓他漸漸從文化角度智慧的看問題做事情,能夠清晰判斷兩岸大勢世界大勢,逐漸形成了「執兩用中、行穩致遠」的風格,也希望未來能夠幫助更多人從文化經典中受益……
清永陵和赫圖阿拉城的代表也做了精彩發言。他們的發言深深震撼著在場每個人的心,讓大家也更了解毓老師,更懂得這項事業的意義非凡。
開幕典禮第五項是毓老師紀念明信片首發儀式。
張景興先生應主持人邀請上臺為大家展示首次公布的毓老師紀念明信片。
這套明信片由董華春女士初稿設計,張景興先生修改並且定稿完成。
整套明信片的封面是穿著鬥篷的毓老師站在紅色門前夏學社匾額下的照片,封底是對毓老師的介紹文字以及「長白又一村」匾額。
內裝的十張明信片正面為十張毓老師最經典照片。
曲阜孔廟第一道腰門的楹聯是「德侔天地,道冠古今」,代表後世對至聖先師孔子的褒獎。毓老師這套明信片中每張照片的下面,寫著「道濟天下、德慰蒼生」紅色八個大字,代表後人對毓老師的尊崇之意和追思之情。毓老師曾手書「知周乎萬物而到道濟天下」,取自他最喜愛的易經之中,這是他對自我的要求和對弟子們的期許。他的母親希望他能夠「慰蒼」,他晚年重病痊癒後為這兩個字而努力不懈。
每張明信片背後,右上角放著圓形黑色底金色奉元書院大字徽章,右下角寫著「奉元復性、慈孝歸仁」八個大字。每張明信片後的左邊半頁,放著毓老師不同的手書作品,呈現他的思想境界與精神追求。
開幕典禮第六項是揭匾儀式。
現場嘉賓在一樓門口外的公園廣場上,齊聲倒數「三,二,一」!
劉君祖理事長、張景興先生、李曉彤女士、董華春女士四人共同拉動手中細繩,將覆蓋在門口上方匾額的紅色錦布拉開。一塊長2.4米高1.2米的巨大匾額露了出來。這是迄今為止在中國大陸所使用的最大面積的奉元書院匾額。
大家在這塊匾額下合影留念。
微風吹拂著門前綠樹,藍天上浮動著白雲,每個人臉上洋溢著喜悅的笑容。
瀋陽奉元書院從此刻開始面對社會公眾。
3. 清皇祖地毓老遺蹟
6月4日下午,我們到達新賓滿族自治縣的赫圖阿拉城。
「赫圖阿拉」是滿語,漢意為橫崗,即平頂山崗,始建於1603年。清太祖努爾哈赤出生於此,1616年於此登基稱汗,定國號為「大金」,史稱「後金」。這裡是清王朝發祥地、滿族崛起的地方,被御封為「啟運之地」。康熙、乾隆、嘉慶、道光四帝曾11次東巡祭祖,7次巡閱赫圖阿拉城。這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座山城式都城,也是迄今保存最為完整的女真人山城。
汗宮大衙門外形呈八角形,重簷攢尖式建築,是當年努爾哈赤登基稱汗、治理國政、研究軍機、接納使臣的地方。嘉賓們在這裡觀看了登基大典表演。
罕王井位於赫圖阿拉城內城中部,是城內唯一一口飲水井。井深丈餘,井水充盈,俯身可取,清澈見底,清爽甘甜,嚴冬不封,酷暑清涼。這口井曾養育了八旗子弟兵,被譽為「千軍萬馬飲不幹」的罕王井。井旁佇立著一塊巨石,上面是毓老師題寫的「罕王井」三個大字。
後金時期,努爾哈赤在精通蒙、漢文化的基礎上,充分認識到文化教育的重要性,設堂聘請浙江紹興人龔正陸及他漢人教師方孝忠、陳國用、陳忠等教其子侄讀書。後取名興京啟運書院。清太宗皇太極、攝政王多袞及明末清初諸多的軍事家、政治家都是在這裡成長起來的。毓老師應當地政府邀請題寫了「啟運書院」幾個大字。
地藏寺堪稱大清第一佛寺,是滿族人最早修建的寺院,是遼東地區著名的佛教聖地。匾額上為毓老師親筆手書寺名。
現在,這些建築群與赫城湖有機地融為一體,湖光山色,遊魚戲水,浮橋蕩漾,依山傍水的宗教活動區晨鐘暮鼓,悠遠綿長……
4. 長白奉元慎終追遠
6月5日上午9點,嘉賓們排隊走進赫圖阿拉城內毓老師捐資修建的滿學研究院和滿族博物館。
門口有一塊石碑,上寫這樣一首詩:
故都赫城湖正東,祖肇堂雅氣恢弘。
建州赤子懷故裡,覺羅後裔眷鄉情。
慎終追遠緬先祖,鑑往知來識前清。
龍興之地話古今,毓老功德譽世銘。
赫圖阿拉城文物管理所,二零零二年九月一日。
嘉賓們走進大門,裡面是層層院落、重重宮瓦、雕廊彩繪和曲折迴廊。
院落最深處一個殿叫祖肇堂,堂中最裡面有一張鋪著黃布的供桌,鮮花素果中,供奉著毓老師神位,上寫「長白奉元 愛新覺羅毓鋆 神位」。
這是毓老師生前親自選擇的木板材質,兒子選擇的內容和字體,孫女和工匠商量顏色深淺字體大小並製作。三代人心心相印、合力成全,才如毓老師所願,將這塊神位永遠供奉在他設計並且建造的滿學研究院裡。
文字內容之所以用「長白奉元」,有如下幾重深意:(1)長白山是滿族發源地,毓老師九十歲時自號「奉元老人」。「長白奉元」可以解讀為「來自長白山的奉元老人」,有慎終追遠之義。(2)「長白」兩字象徵毓老師在大陸前半生的戎馬倥傯和家國情深。「奉元」兩字象徵毓老師在臺灣後半生以奉元書院為主要載體的儒家志業。長白奉元,四字合流,兩地一生。恩師走過百歲傳奇,圓滿回家。(3)毓老師從大陸到臺灣,開創長白又一村的奉元志業。弟子們從臺灣到大陸,華夏又一春,延續奉元精神。「長白」既在大陸又在臺灣,「奉元」既在臺灣又在大陸。長白奉元,一生不變,兩地同源。(4)「白」者「純」也。「奉元」精神是「長白」的,長久真純。「白」易受彩。往者雖逝,來者可追,弟子們能以多姿多彩的方式豐富華夏文化,又能永保赤子之心。
主持人引領祭拜儀式。
首先是家祭儀式。毓老師的兒子和兒媳婦攜外孫女先祭拜,然後是毓老師的孫女和先生攜兩個小孩祭拜。自從毓老師魂歸故裡之後,毓老師的這七位家人從美國、臺灣、大陸匯聚一處,第一次集體出現在這裡祭拜。
其次是毓老師的弟子、再傳弟子和全體嘉賓們的公祭儀式。
劉君祖理事長獻香、獻花、獻果、獻爵之後,恭讀毓老師第一位弟子黃大炯所寫的祭文:
維 今貳零一六年六月五日,農曆丙申年五月初一芒種節氣,值先師愛新覺羅毓鋆辭世五周年,弟子劉君祖率同,門人弟子人等獻祭於 先師之靈前曰:
奇逸人龍,帝冑天潢。飽覽世變,歷盡滄桑。
不食周黍,志潔冰霜。德慧術知,至大至剛。
百齡儒宗,一代素王。斯文在茲,天佑禎祥。
長白春風,纘續盤皇。奉元果行,啟迪無疆。
國運蒼茫,大雅雲亡。仰止宮牆,憂思難量。
~~伏維尚饗~~
之後,大家向毓老師行三鞠躬禮,然後恭讀奉元書院院訓及易經中的乾卦坤卦彖辭。
禮成之後,大家離開祖肇堂,依依不捨地往外走,仿佛有一條無形的線,將我們和毓老師所建設和安息的這個地方聯繫了起來……
我們到了清永陵。
清永陵是清朝皇帝祖陵,位於新賓滿族自治縣永陵鎮西北啟運山腳下,北依啟運山,南臨蘇子河,對恃煙筒山。
陵內葬有努爾哈赤的六世祖猛哥帖木兒及其嫡福晉、曾祖福滿及其嫡福晉、祖父覺昌安及其嫡福晉、父親塔克世母親喜塔拉氏以及伯父禮敦、五叔塔察篇古等人的墓地陵園。
清永陵始建於1598年,1659年尊為永陵。從1682年到1829年,康熙、乾隆、嘉慶、道光等皇帝曾先後九次親來永陵祭祖。200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毓老師曾經捐資修繕了這裡的果房、膳房等處,還在大門口捐資修建了石獅,後面寫著「禮烈裔孫金成偕臺北奉元書院諸生恭獻」。
我們在清永陵觀看了祭祖大典。氣勢恢宏的隊伍儀仗,莊嚴有序的流程禮儀,讓我們更清楚的了解滿清文化,更體會到毓老師作為滿清皇族後裔漸漸涵化出的氣象莊嚴,更欽佩毓老師指點江山、道濟天下的胸懷與氣魄。
5. 乾坤合璧天人合一
6月5日下午,大家乘車離開新賓駛向南部毗鄰的桓仁滿族自治縣。
村莊越來越少,人煙越來越稀,道路越來越窄,山嶺越來越開闊,藍天越來越高遠,汽車漸漸駛入層巒疊嶂的長白山餘脈之中…….
路邊一塊巨大山石上刻著大大的「坤元山」三個字,提示我們到了目的地。
這裡是瀋陽奉元團隊及朋友們合力購置的上萬畝人參生態產業基地。桓仁被評為「中國山參之鄉」,有全中國最好品質和最大儲量的山參,是毓老師生前心心念念應推廣到全世界的東北三寶之一。
我們順著逶迤的小路漫步山中。
太陽將高低起伏、層巒疊嶂的群山鍍上金邊。路邊滿坡野草和不同品種的樹木背景像一幅天然畫卷。
空氣清新,林鳥啁啾,高大的樹木遮天蔽日,樹下的人參寶寶安靜成長。人參協會會長為我們介紹人參的習性特徵。許多人第一次看見野生人參秧苗和剛挖出來的新鮮人參,更體會毓老師所說「東北地大物博」的深刻含義。
山中無他人,只有我們這個團體,輕鬆談笑,隨意暢聊。有人走得累了,隨手從山裡樹下撿起一根樹枝來當拐杖,頗有蘇東坡「竹杖芒鞋輕勝馬」的豪情與野趣。微風拂過髮際和衣角,更添一份天人合一的自由自在與灑脫無羈……
我們流連陶醉在大自然的懷抱,直至夕陽將晚,才回到坤元閣。
一進大門就看見二樓背景牆上掛著「華夏學苑」匾額,對應一樓地面用瓷磚拼出的世界地圖,地圖後面背景牆處放著木質九龍壁,呈現出逍遙於天的氣象萬千。
一樓左手多功能會議室裡,牆壁上掛著「奉元書院」匾額,可容納百人上課或者開會。
一樓「坤仁和」房間布置成榻榻米草墊風格,可以靜坐、暢談、休息,牆上掛著「天德黌舍」匾額和毓老師手繪觀音像。其餘多個房間皆可住宿休息。
我們到二樓會客廳吃水果、喝茶、聊天。房間有一扇門通著外面大露臺。即便不走出去,坐在房間裡,隔著整面牆的寬大玻璃,也可以看見外面群山連綿……
我想起毓老師在臺灣的乾元山。那裡遍布竹林,高大的茄冬樹下,流水潺潺洗滌著鵝卵石。毓老師在小木屋裡和弟子們談天說地,在檳榔樹下漫步。那些美好豐富的時光,仿佛就在昨天,仿佛就在眼前。
這裡不是乾元山,沒有竹林和茄冬樹和檳榔樹,但有毓老師熟悉的白樺林和楓樹,長滿了他喜歡的人參,沒有小木屋,但有設施齊全的教育辦公基地,沒有颱風,但有峰嶺蜿蜒向遠處連接著他祖輩起源的長白山…..
兩岸合璧,文化復興。乾坤合璧,萬物類情。
若毓老師今夜宿在此地,將是怎樣的心情?
尾聲:何日君再來
6月6日,上午,我們離開坤元山,途中經過新賓滿族自治縣,看到清永陵和赫圖阿拉城的標示,到了瀋陽桃仙機場。
毓老師的臺灣家人和弟子們與瀋陽團隊擁抱告別,進了安檢通道,登機回臺北。
看著他們漸漸變小的背影,我突然感覺到:我們今天走了一條無比神奇的歷史之路。
我們從長白山餘脈坤元山下山。毓老師先祖滿族起源於長白山。
我們順路來到新賓滿族自治縣,這裡有埋葬著努爾哈赤的六世祖、伯伯、叔父等人的清永陵,然後,努爾哈赤出生在赫圖阿拉城,又在那裡建立了後金,再之後遷都盛京(即瀋陽),再之後逐鹿中原,再之後滿漢融合,清朝滅亡,滿洲國復興,軍閥混戰,毓老師去了臺灣……
我們今天走的線路,恰恰是毓老師先祖和個人走過的歷史之路。
我們中的一些人,從臺灣來,回臺灣去。
另外一些人,有人走到瀋陽會停留下來,有人會飛到全國各地不同城市去。
未來有一天,我們海峽兩岸因毓老師結緣的這些同心人還會再小別重逢或者久別重逢。
只是,何日君再來?
下一次重逢,是在哪個城市的奉元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