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我們服裝設計方向微信公眾號無LIBO服裝設計
更多素材歡迎添加博主微信 WLIBO1992
(微信需要實名備註哦)
近日來《大秦賦》這部電視劇正在火熱播出當中,這部歷史相關的影視作品製作宏大、演員優秀、情節扣人心弦,深得觀眾的喜愛。這部影視劇中,整體上以黑色為基調,既突出畫面的質感,而且歷史上的秦朝也確實有尚黑的文化風格。那麼秦朝人為什麼喜歡黑色呢?
服飾的發展
由於紡織技術的改進,戰國以後的服裝從上衣下裳的形式,演變為連身的長衣,這種衣著在秦代非常的普遍,它的樣式通常是把左邊的衣襟加長,向右繞到背後,再繞回前面來,腰間以帶子系住,並且往往用相間的顏色縫製,增加裝飾和美感的效果。
秦朝的褲子源自於北方的遊牧民族騎馬打獵穿著,式樣跟現代的燈籠褲很相似。
男性服飾
始皇廿六年,規定衣色以黑色為最上。又規定,三品以上的官員穿綠袍,一般庶人穿白袍。官員頭戴冠,身穿寬袍大袖,腰配書刀,手執笏板,耳簪白筆。當時的男子多以袍服為貴,袍服的樣式以大袖收口為多,一般都有花邊。百姓、勞動者或束髮髻,或戴小帽、巾子,身穿交領長衫,窄袖。
女性服飾
秦朝女性所穿的衣物被稱之為「襦裙」。作為皇帝,秦始皇喜歡宮中的嬪妃穿著漂亮、華麗。又因為他不尚禮學,嬪妃的服飾更迎合他的喜好。當然,同樣也受到五行思想的支配。因此,秦代妃嬪夏天穿「淺黃藂(通叢)羅衫」、披「淺黃銀泥雲披」,配以芙蓉冠、五色花羅裙、五色羅小扇、泥金鞋。
尋常百姓家的女性,是不戴頭飾的,只有帝王家的女性才帶得起頭冠。
士兵服飾
秦軍服裝甲衣是依兵種作戰時運動的實用性能而配備的,並用冠飾形式和甲衣色彩區分官兵地位。
輕裝步兵俑,身穿長襦,腰束革帶,下著短褲,腿扎行縢(téng)(即裹腿),足登淺履,頭頂右側綰圓形髮髻,手持弓弩、戈、矛等兵器。
重裝步兵俑服裝有三種:
▪一種是身穿長襦,外披鎧甲,下穿短褲,腿扎行縢,足穿淺履或短靴,頭頂右側綰圓形髮髻;
▪第二種的服裝與第一種略同,但頭戴赤缽頭,腿縛護腿,足穿淺履;
▪第三種和第二種相同,但在腦後縮板狀扁形髮髻,不戴赤缽頭。
戰車上甲士服裝與重裝步兵俑的第二種服裝相同。
騎兵戰士身穿胡服,外披齊腰短甲,下著圍裳長褲,足穿高口平頭履,頭戴弁(圓形小帽),一手提弓弩,一手牽拉馬韁。
戰車上御手的服裝有兩種:一種是身穿長襦,外披雙肩無披膊(即臂甲)的鎧甲,腿縛護腿,足登淺履,頭戴長冠。第二種的服裝是甲衣的特別製作,脖子上有方形頸甲,雙臂臂甲長至腕部,與手上的護手甲相聯,對身體防護極嚴。
秦漢時代,在中國服飾是一個重要階段,也就是將陰陽五行思想滲進服飾思想中,秦始皇崇信「五德終始」說,自認以土德得天下,崇尚黑色。文化與服飾結合,逐漸形成了中國古代的服飾制度。
"五德終始說"
在古代有一種比較通行的理論,用於朝代的更迭,是對所謂的朝代德性相生相剋的一種解釋。"五德終始說"這樣解釋起來感覺玄之又玄,其實本質也不算太複雜。最初的"五德終始說"是後朝克前朝。舉一個例子:比如說夏朝是木德,那麼取代夏朝的商朝就是金德,因為在五行說法當中金克木嘛。
那麼該如何確定某個朝代的德性呢?第一是從最初的朝代開始,按照相剋或者相生的規律一代一代傳下來;其次是這個朝代會出現與之德性相應的奇特現象。這種奇特現象可以是某種生物或者有悖於常識的景象。比如說在黃帝時期地上發現一條大蚯蚓,好了這個就是土德的象徵。夏禹的時候草木在秋冬仍然很繁盛,這就是木德;最後還摻雜著統治者的個人意志。
比如輪到西漢的時候,本來應該是土德,但是劉邦偏偏喜歡水德,所以西漢初期就以水德自居,到了漢文帝、漢武帝時期才逐漸改為土德。等到兩漢之際又改成了相生的關係,東漢又成為火德。不過這是後話,不在本文討論範圍。
秦朝尚黑秦始皇可以說是第一個使用"五德終始說"的人。在早期的"五德終始說"中周朝的德性是火德(後來改成了木德),秦朝要澆滅周朝的火德,就需要以水德自居。至於與水德相應的異象也很好辦。據說秦文公抓到過一條黑龍,就將其視為水德的異象。
五行的說法非常龐雜,不僅有金木水火土五種元素,還有相關的顏色、方向、數字等等。上文中提到黑龍是水德徵兆,大概也有讀者猜到水德相關的顏色就是黑色。為了貫徹"五德終始說",秦朝就崇尚黑色。不僅如此,由於水德相關的方向是北方,而按河圖的信息,北方的終數是六,所以秦朝也崇尚六這個數字。
除了這些衣服禮儀之外,秦朝還有貫徹"五德終始說"的地方。比如秦朝將黃河命名為"德水";又因為水德主陰,陰有刑殺之氣,所以秦朝使用嚴苛的法律治國。雖然秦始皇不遺餘力地向水德靠攏,但是最終還是沒能逃脫滅亡的結果,甚至還是歷史上最短命的王朝之一。
餘論"五德終始說"始於陰陽家騶衍,早於秦朝的建立,不過根據史料中的記載,秦始皇是第一個運用這套規則的人。《大秦賦》開始的時間是在秦昭襄王時期,當時秦朝還沒有建立,秦始皇還沒有使用"五德終始說"。秦國在此之前是否尚黑,有沒有相關的理由,小編在史料中無法找到。
另外根據考古學家的說法,秦始皇兵馬俑原本是彩色的,因為保護不嚴密而褪色。在原本的陶俑上的顏色也並非局限於黑色,還有粉綠、粉紫、朱紅、天藍、白、紅褐、棗紅等顏色。所以小編認為史料中雖然強調秦人尚黑,但是秦國以及秦朝真正的服飾文化,還是需要進一步的研究。
從《大秦賦》已開播的劇集中,可以看出該劇在場景布置和道具服裝上的匠心製作,其細節高度還原史實,為全劇帶來螢屏上少見的「高級感」。「不失於歷史的真實,但又唯美。」這是《大秦賦》美術總監霍廷霄的總結。
大家可以對比一下劇中,華陽夫人作為安國君寵妃,她的髮髻就比不受寵的夏姬要高得多,也更加華麗。
梳這樣的髮髻是很不容易的,非常細緻且耗費時間,還需要用到假髮,只有有錢有時間有僕人的王公貴族才能享受得了。
在秦代的時候,民間婦女大多流行平髻。尤其是在日常生活中,髻上不梳裹加飾,以頂發向左右平分式較為普遍。
相對而言,《大秦賦》中的男子髮式要簡單的多,對比兵馬俑,就可以看到劇中還原得非常精準。
無論是士兵還是王公貴族,抑或是秦王,男子都是束髮為冠。男人重冠帽,女人重頭飾,是當時的一個突出特點。
妝容篇
現代,化妝很普遍也很方便,但當時只有宮中的嬪妃才有可能化妝。秦國還引領過時尚的潮流,因為當時流行的「紅妝翠眉」式的明豔裝扮,發祥地據說就是秦宮。
「紅妝」指女子的盛妝,是說婦女妝飾多用紅色。「白粉敷面、猩紅眼妝」的妝容,是當時的主流審美,後來秦朝滅亡,這種審美一直影響到了漢朝乃至魏晉。
眼妝粉紅,口紅亮麗,是這部劇的一大特色。但當時化妝用的粉,多半是用米粉製成的。感興趣想嘗試的小夥伴可以試試效果如何。
服飾篇
秦人尚黑,秦朝的服飾也延續了戰國時的形制,式樣簡單,又有嚴酷硬朗的肅殺之風,整體呈現冷峻嚴肅的風貌。這一時期的深衣通身緊窄,長可曳地,下擺一般呈喇叭狀,行不露足,顯得端莊凝重。
《大秦賦》中還有一個特殊的場景,也可以看得出對場景的用心。這場景就是東周君出門投降秦國的時候。
春秋戰國本來就有「肉袒」「銜璧」的投降禮儀,「肉袒」是不穿上衣,「銜璧」是嘴裡含一塊玉。
《大秦賦》裡也很好地還原了普通士兵的盔甲服飾。第一集中,秦趙兩國交戰的驚險刺激呼之欲出,大氣恢弘的戰爭場面之下也有細節刻畫,從士兵到武器,一下子把人拉進戰火紛飛的冷兵器時代,看得人熱血沸騰。
這秦軍將士們的裝扮,側邊高高束起的髮髻,脖子上高出的衣領,格狀的鎧甲,甚至單膝跪姿都和兵馬俑一模一樣,還有戰車和兵器也如出一轍。放到遠景,簡直是大批「兵馬俑」要攻城。
軍官分高、中、低三級。將軍俑,身穿雙重長襦、外披彩色鎧甲,下著長褲,足登方口齊頭翹尖履,頭戴頂部列雙鶡的深紫色鶡冠,橘色冠帶繫於頜下,打八字結,肋下佩劍。劇中的女裝也是以史實為依據的。秦始皇對於妃嬪衣服色彩,是以迎合他個人喜好為主,不過,基本上仍受五行思想的支配。因此秦代妃嬪夏天穿「淺黃藂羅衫」,披「淺黃銀泥雲披」,而配以芙蓉冠、五色花羅裙、五色羅小扇、泥金鞋,加以襯託。《大秦賦》中嬪妃出場的服飾都是很亮眼的。《大秦賦》是「大秦」系列劇的精彩延續,也是它的收官之作。美術總監霍廷霄介紹,在造型設計方面,光是盔甲劇組就製作了近4000套,張魯一飾演的嬴政一人的服裝就多達80多套。當然
隨著《大秦賦》的熱播
追劇人也為劇情「操碎」了心啊!
不少觀眾都在吐槽
「嫪毐」啥時候領盒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