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更演講 成就夢想
作者 | 張勝萍 · 朗誦 | 張勝萍
攝影 網絡 · 編輯 |竹源
文字整理:秋豔
6.22 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
樊遲問老師,什麼是知?什麼是智慧。
題目很大,老師就針對性答了他一條:「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
朱熹註解說:「專用力於人道之所宜,而不惑於鬼神之不可知,知者之事也。」做事順應民心,對那不可知的鬼神,敬而遠之,別為鬼神所惑,就是知。
樊遲接著問仁。又是一個大題目,但老師答得更具體。
孔子說:「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
這句話有三層意思:
第一層,簡單地說,是先幹活,後拿錢,就是仁!
第二層呢,要求更高,就是衝鋒在前,領賞在後。
第三層,做事的時候別老惦記著回報。只問耕耘,不問收穫。
這就是儒家價值觀:事君,敬其事而後其食。
️賦能王解讀️
大家早上好。
日更演講,成就夢想。
寫作加演講,七倍速成長。
越付出,越富有!
昨天我們講了一段話,是孔老夫子說的,他說: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總結起來就是儒家有教學法四條:一個是有教無類,第二個是因材施教,第三個是循循善誘,第四個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大家還記得嗎?我們要溫故而知新啊。
今天我們繼續學習雍也篇的第22章。
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
按照慣例我們還是先來看一看出場的人物是誰,讓大家了解一下。
樊遲,即樊須,名須,字子遲,是春秋末期魯國人,也有人說他是齊國人,是孔子的72賢弟子內的重要人物。他不是十哲,是72賢之一,他繼承了孔子的做法,興辦私學,在儒家學派廣受推崇的各個朝代享有較高禮遇。
他從小家貧,但是讀書刻苦,還懂得種田。在拜孔子為師之前,已經在季氏宰冉求處任職,孔子回魯後在冉求的介紹下拜師。
這個人特別好學,也特別好問,但整體來講屬於孔子弟子中層次稍微低一點的,在孔子眼裡面屬於中人以下這樣的資質。
因此接上文: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孔子對樊遲問的問題往往回答的就比較具體,比較生動,比較形象。
咱再回到這一章上來。
樊遲問智,他就問老師:什麼是智慧?說實話,這個題目問得非常大,要想把智給解釋出來,恐怕要寫一本書都不一定能講完,會牽扯到什麼佛家、道家的文化等等。
孔子就有針對性的給他答了一條。孔子說話一直很簡約,用你聽得懂的語言和說你能夠聽得懂的話。他說:「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
在這裡,朱熹註解說:「專用力於人道之所宜,而不惑於鬼神之不可知,知者之事也。」
就是做事順應民心,對那不可知的鬼神敬而遠之,不要為鬼神所迷惑,就是智。
說到這裡,就不得不說儒家的思想了,我們過去常會說封建迷信,其實在封建上儒家作為主導的學說,他是不迷信的。
那到底什麼是迷信啊?
沒有來由的相信,像迷住了一樣的相信,沒有理智的相信。
有的人說迷信有好處呀,現在很多人說中國人沒有信仰,沒有宗教,因為沒有神就沒有敬畏,所以價值觀錯亂了,無所忌憚。
再說一下程頤的註解,他說:「人多信鬼神,惑也。而不信者又不能敬,能敬能遠,可謂知也。」
這就是前面說過的,儒家的「如有神論」,就是說有鬼神,沒有證據,因為你看不見摸不著,所以存而不論。假設他有,我敬他,嚴格自律,但是我不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鬼神身上。
就像我們平常說的,碰到什麼事兒都求神拜佛,把希望都寄托在神身上,而不是積極想辦法來解決,這樣是絕對不行的,神也幫不了我們,佛也幫不了我們,幫我們的只有自己,自己要行動起來。
換成另一句話來說,就是天助自助者。
《左傳》裡曾經有一句話叫:民,神之主也。
就是民比神大,鬼神之禍福,基於民意之從違。天命也好,鬼神也好,都基於民心,所以聖王先成民,然後致力於神。
️大家知道嗎?我們中國道教裡面的的神仙,你會發現他都是人死後變的。
你比如說玉皇大帝,他是張百忍,託塔天王李靖啊,是陳塘關的總兵,太上老君是老子。
我們說的八仙,那都是像呂洞賓啊,張果老啊,都是民間的人物,後來因為做出了功績,做出了貢獻,被奉為神。
姜子牙封神,神是誰啊?神是封的。神不是產生於外界,而是產生於我們普通人,人做好了,積累大功德了,最後成了神。️
這其實也是中國人的一個傳統,就是我們中國從夏朝開始,他就敬鬼神而遠之。
在《論語正義》裡面的考證: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後禮。周朝周朝人尊禮尚施,事鬼敬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
孔子正好處於東周,春秋末年戰國初期。在那個時候思想一以貫之,那就是以人為本,主要把人能夠該做好的事做好。對鬼神該尊敬的尊敬,該祭祀的祭祀,但是不要把希望都寄托在他身上,整天鬼神神的,你就沒有意思了,這就是智。
樊遲接著就問仁。
這個題目也很大,我們專門講過一個裡仁篇,有那麼關於仁的解釋。孔子的回答也是很具體。
孔子說: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
這句話怎麼來理解呢?
華杉也是給分了三層。
第一層,簡單地說,先幹活,後拿錢,就是仁!就是說我們先把責任承擔起來,把活幹了,再想著回報。
第二層,要求更高,衝鋒在前,領賞在後!難事你爭先,評獎金的時候你躲在後面。
第三層,做事的時候,別老惦記著回報。只問耕耘,不問收穫。全力以赴的把責任承擔起來,不要計較個人得失。
看到這裡,大家肯定會說,這不都是要求員工、要求下屬的嗎?
確實如此,當時的環境是樊遲在冉求底下做事,冉求是季氏的家宰。
樊遲當時幹活幹的不錯,有一些功勞。估計是他心裡有一點點的不平衡流露出來了,孔子就拿著這一條跟他講什麼是仁。
這裡就牽扯到儒家的價值觀了:事君,敬其事而後其食。
就是我們做事要先把事做好,而後再討論我的報酬和待遇,我合適,我好好幹,不合適我該怎麼幹怎麼幹。實在覺得不合適,那我可以提,我可以不幹。但不管怎麼樣,只要我們做了就要把它做好,這是做人的本分,做下屬的本分。
說到這裡,老闆們要聽到這句話,一定會特別的欣喜,恨不得把員工的都送到孔子那裡去,因為孔子這是在教育員工啊!
但是這句話是孔子對員工說的,那對老闆他另有話說,他說什麼呢?
子曰:治民者,先富之,而後加教。
你先讓人富起來,再使喚他們。
這是對老闆的要求。
員工要想著先敬其事而後其食,老闆的要想著先其食而後其事。後其事之後還要加其食,這就是儒家的勞資關係——勞動模範和最佳僱主的關係。
想起我在以前參加培訓的時候,常常聽這麼一句話:老闆要多關心員工關心的問題,解除員工的後顧之憂,他才能夠死心塌地的為你服務。
怎麼叫解決員工的後顧之憂啊?
第一,給他相對比較豐厚的薪水,他在這裡能掙到錢,他當然願意做了。
另外給予人文關懷。
有的會做事的老闆,以前他會給員工家人拍電報,或者寄獎金寄給他父母,或者說把榮譽證書寄到父母那裡面,讓全村人或者說全鄉人都知道誰在哪裡幹活,又得了獎金又得了獎狀,是一件非常榮譽的有面子的事情。
還有的會給員工的父母寫信,告訴他,你孩子在我這裡幹的非常好,如何如何,讓父母非常有面子。
這樣一來父母以孩子的工作為榮,就會要求子女好好幹!
那員工在這裡,個人精神上得到滿足,榮譽上得到滿足,生活上有人關心和照顧,就有一種家一樣的溫暖,就產生了歸屬感,所以就願意在這裡面。
這就是多說的,延伸出來的,老闆如何對待員工的。
再來講一講,華杉講的一個故事也挺有意思。他說,有一位當世中國的最佳僱主,華杉的好朋友,跟華杉說了一句話:對人一塊一,對物九毛九。
意思是說一塊錢的東西,我砍價到九毛九,他還是一塊錢的東西,價值不變。
一塊錢的人的服務,我砍價到九毛九,人家心情差了,服務價值可能打折。我不砍價,我給他一塊一。
這就是儒家的忠恕之道,己予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說一千道一萬,就是凡事先承擔自己的責任,凡事先替別人著想。
就是說,我們買服務要讓人掙點兒錢,你別老是把扣扣搜搜的,你沒省多少,但人心裡不爽,心裡邊嘀咕著,這個人真小氣!那華杉說的這個朋友能夠多給一毛,相當於都給漲10%,這是一種非常大的智慧了,一般人做不到。
他這裡意思就是說,我們儘可能的讓對方滿意,讓他心甘情願地為我們做事,而不是讓人心裡也很彆扭。
這一塊兒要因人、因地、因時而作判斷,不是說我非得要多給他。誰不想少一點呢?而且很多賣東西的他有了足夠的空間,就等你砍價了,你不砍再多給,他當然高興了,但我們不多花冤枉錢了嗎?所以說要辯證地看。
華杉在這裡講說一塊一和九毛九的故事,放大到整個國家,會發現好的國家是物價便宜,人很貴的,服務很貴!壞的國家,是人很便宜,物價很貴!
有的國家商品很便宜,但你理個髮,按個摩,那人的服務很貴,這是理想社會!不論幹點啥都能掙到錢,那錢都夠花。
糟糕的國家就是物價很貴,人的服務很便宜,就大多數人的錢都不夠花,都焦慮了。
這個大家想一想,因為有點像我們小的時候。人不值錢,幹什麼都不值錢,但是買東西都很貴。
現在你會發現理髮越來越貴了,包括很多服務越來越貴了,但是物價越來越便宜了,買個電腦買個電視,買這些東西越來越便宜了,其實這也是一個理想社會的好象徵。
在這裡我要多說一句,就是我們要感恩,儘可能的在接收別人的服務以後說句謝謝,發個小紅包之類的,表達一下,這樣更容易加深兩者之間的感情,有了情感連結,其他事就都好辦了。
今天借著樊遲的口我們了解了什麼是智,什麼是仁。換句話說,孔子對於中人以下是如何來簡單明了的解釋智和仁這兩個大問題的。
希望大家聽完課以後認真積極的回饋,這樣會加深我們的理解,把孔聖人的思想裝進我們的腦袋裡面,指導我們的思想和生活。
時間也到了,今天這一章的解讀就到這裡了。明天我們來接著解讀下一章。
子曰: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
這句話特別的出名,到底是什麼意思?明天我來詳細的給大家解說。
— THE END —
希望各位朋友看完後點右下角的點和「在看」,以示鼓勵,堅持是一種信仰,專注是一種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