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起源於中國,據說是西漢煉丹家、淮南王劉安發明的,算來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發展到現在,不僅品種、花樣繁多、各具風味,而且被公認為綠色健康食品,冷吃熱吃,隨心所欲,養生攝生,老幼皆宜。
清遠各地的老百姓,都信心十足地說自家的豆腐好吃。這一點也不奇怪,也不必多加解釋,只因為清遠的每個地方都水質優良,適合做豆腐。
群山疊翠,遠水澄清,大自然鬼斧神工,北江河鍾靈毓秀,造就了美麗的清遠。
在市委宣傳部、市環保局的指導下,為了更好地展現清遠的人文環境和生態環境,記錄清遠創建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的歷程,清遠廣播電視臺的一支採編隊伍,重點打造大型環保紀錄片欄目《尋找清遠好山好水》。這次我們的行程來到了九龍小鎮,只為探尋這「極品豆腐」的美味奧秘。
這席令人垂涎欲滴的小型豆腐宴,是英德人的傑作。
不知道該稱它為「九龍豆腐」還是「黃花豆腐」,因為九龍鎮與黃花鎮毗鄰,都擁有英西峰林,同樣用英西峰林的優質山泉水做豆腐。
九龍人往往簡單地說:九龍豆腐天下聞名,是公認的極品豆腐。
黃花人會用歷史告訴您:確實是極品豆腐。
不過,九龍鎮早先只有很少人做豆腐,九龍的豆腐大部分是黃花人做好拿過去賣的。因為九龍鎮佔了地利,隨著英西峰林走廊風景區的開發,在九龍品嘗豆腐的人越來越多,九龍豆腐才慢慢被外界了解,實際上是「黃花豆腐九龍出名」。
品嘗完美味的豆腐宴,我們的採編隊伍駛離了九龍鎮政府飯堂,準備奔赴下一個地點。然而這一路天然的山水畫長卷讓他們忍不住駐足欣賞,於是,導演臨時決定,看看到底是什麼樣的好山好水才能做出這麼好的豆腐。
在一個山村小道上,我們找到了一汪山泉。
這山泉,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但水中石頭上的山坑螺卻引起了大家的興趣。並非因為它也是清遠美食而好奇,而是因為只要長山坑螺的地方,水就沒有被汙染。山坑螺越多,水越清澈。
九龍鎮政府委派的嚮導、英德市文史委員會委員曾德光說:「黃花鎮的新民村委會,有個地方的村民用泉水養魚,不僅養普通的魚,還養娃娃魚、鰻魚。」
我們問曾先生:「這麼好的水,就沒有商家看上?」
曾先生回答說:「早就有人盯上了!有一位做山泉生意的老闆,願意出三百萬元要買經營權,村民不幹。村民喜歡喝這個泉水,養娃娃魚、鰻魚也靠它。說這麼好的水,給一座金山也不換,必須自己保護才放心。」
這些年,對生態環境保護的宣傳確實很到位,最基層的老百姓也懂得好山好水是「金不換」,並且毫不猶豫地踐行。
車輛駛入黃巖新村,我們來到了村民曾靈德的豆腐作坊。
老曾既是老闆也是師傅,手下只有一位「工人」,就是他的夫人。每天凌晨一點鐘左右就開始一天的工作。
採編組的人都很興奮,因為這次終於可以一睹「極品豆腐」的製作全過程了。
1、洗豆子
豆子真漂亮,水是山泉水,越洗越好看
2、磨漿
磨出來的豆腐渣也這麼柔綠嫩黃
3、再磨漿
第一輪磨漿之後的豆渣,要再磨一次,物盡其用不浪費
4、榨漿
把磨好的豆漿進行過濾,濾掉細小的殘留豆渣。
攪拌豆漿,不僅要用力,而且要快速、均勻
5、最關鍵的工序:燒漿
用豆稈和稻草做燃料
熬出香氣撲鼻的豆漿
6、凝漿
曾師傅透露,他們用的是古法,一整套祖上傳下來的工藝
7、榨水
榨水的時間要一兩個小時
8、完成
「九龍豆腐好,這水太重要了。」曾師傅還說,「人更重要!現在好水多,很多人都在用地下幾十米深的山泉水,但是總有枯竭的時候,必須愛惜它用好它。大家也都用豆稈、禾稈燒鍋煮漿,那麼這土地就不能被汙染,不然的話,連乾淨的豆子也難找。」
從一位小山村的豆腐師傅嘴裡,說出這麼有思想高度的話,著實有點意外,但轉念一想,也不奇怪。實踐出真知,整天玩水,能不知水性?一輩子用心做豆腐,當然有領悟有心得。
好山好水出極品,
匠心匠藝做豆腐。
這期「極品豆腐」專題節目也會在
大型環保紀錄片《尋找清遠好山好水》欄目中播出
我們一共為大家準備了16個精彩專題節目
歡迎大家收看!
(具體播出時間)
↓↓↓
來源:九龍鎮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