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用一部電影,教會了世界怎樣看待生死

2020-09-05 冗長電影


《入殮師》是第8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獎的得主。

對於這樣一部特徵不明顯、情節不跌宕的文藝片來說,奧斯卡的青睞,直接證明了它的獨到之處——藝術性超脫了技術性和娛樂性,擁有無可比擬的現實意義

電影講述了日本的大提琴手小林大悟,因樂團解散而無力償還買琴欠下的巨額債務,無奈之下,帶妻子回到了鄉下的老家。

一次機緣巧合,小林到NK事務所應聘「旅行助理」的工作,到了才發現,原來所謂的旅行助理是送逝者最後一程的入殮師。

小林雖有牴觸,卻仍被惹眼的薪資吸引,最後答應下來這份工作,並騙妻子是婚葬儀式的助理。

在隨後的工作中,電影展現了畫面的、小林親手入殮的過程總共有7次,他從面對屍體的嘔吐到尊重,再到最後的得心應手並滿懷愛意,這份工作讓他體會到了生命的真諦。

所以當他最後面對從小就拋棄了他和母親的父親時,出於入殮師的職業道德和身為兒子的孝道,他原諒了父親並為其入殮。

而小林的妻子和朋友,也從最開始的排斥小林到接受他並以他為榮,所有接觸了、看到了入殮工作的人,都轉變了對入殮師和死亡的看法。

其實在我個人看來,能把世人諱莫如深的死亡題材描繪的如此清新柔軟,《入殮師》這部電影真的有太多的可取之處。

小林自身看待入殮師的心路歷程其實也是在引導觀眾對其做出改觀, 不僅如此,導演更加入了小林妻子和朋友的看法轉變作為雙重保證觀眾在這樣的雙重引導下對死亡有了新的認識,以親眼、親身、親心的遞進過程,來體會生命的真諦

親眼

中國文化中的「死亡觀」是相對嚴肅的,我們崇尚「死者為大」,關於死者的一切都有條條框框的束縛,特別是遺體和遺物的處理,出於對死者的尊重,我們通常選擇最不見光的處理手段。

可以說,國人對死亡的態度是諱莫如深的。

而到了電影《入殮師》中,我們看到了日本民族獨特的死亡文化。

正如他們喜歡櫻花,其實就是因為櫻花花期短,偏在最絢爛的時候凋謝,其瀟灑的死亡態度令日本人迷戀。

整部電影視覺衝擊力最強的是納棺儀式,在這裡我們看到了截然不同的儀式方式。

首先靈堂的擺設是比較有親和力的,強調的是安靜和樸素,而不是莊重和嚴肅。沒有大白大黑的點綴,也沒有複雜的裝飾品,死者安靜的躺在被榻上,好像睡著了一般。

這樣的環境消解了死亡帶來的恐懼和悲傷,讓人感到更多的是死亡的祥和。

而入殮師的工作,與其說是儀式,倒不如說是藝術活動。

他們每一個動作都謹小慎微,過程緩慢又詳細,擦拭身體,更衣,化妝,歸正動作。特別是不看死者的身體隱私,每一個動作都要經過家屬的允許。

可以說他們把尊重從心裡做到了指尖上,所以即便是外人,與死者親密接觸也不會令人反感。

電影中讓人印象尤為深刻的一段,由小林扮演死者,社長作入殮師,二人在鏡頭前介紹入殮的過程。

在這裡,導演以一種喜劇的方式,讓原本壓抑、沉重的事情變得充滿活力,小林扮演的死者臉被劃破,於是他呈現出一種既要履行職責,又難忍疼痛的窘態,十分滑稽。

這種對入殮過程的解構,也讓觀眾潛移默化的接受了電影死亡的題材。

通過這種「親眼」的鋪墊,完成親身和親心的救贖。

親身

死亡之所以令人懼怕,大概就是因為來的太隨機了,但當它真實的發生在那些家屬身邊時,就顯得,所謂的的禁忌只是我們眼中的禁忌,相反的,入殮師可以從他們最排斥的人成為他們最親切的人。

電影通過家屬的反應顯示出入殮師職業的兩極分化,小林為不良少女入殮時,受到了她的家人旁敲側擊的指責:「你要像那個人做的事一樣,用下半輩子來贖罪嗎?」

氣憤之餘卻也無能為力,是啊,入殮師就是這樣一個為人不理解的職業,老社長如此,小林更如此。

所以小林的工作才會在小鎮上傳開,他的朋友才會對他說 「做什麼都行,去找個正經的活兒幹。」

當然這只是在局外人的語境裡。

當澡堂的老奶奶去世後,小林的朋友,也就是老奶奶的兒子,他目睹著小林為母親入殮,擦拭身體,更衣,交叉腳和手。

特別是當林特意為老奶奶繫上了那條她生前最喜歡的黃絲巾時,他的朋友眼見著這個與他母親毫不相干的外人,充滿愛意的為母親送行,於是他心中再無偏見和誤解,更多的是感動和感激。

而小林,在為別人的入殮工作裡變得充滿愛意,卻一直難化解自己心中對父親的怨恨,直到漁夫協會通知小林他父親去世的消息時,小林的第一反應還是:「現在來認我這個兒子了。」

但當小林看到躺在地上的父親時,職業道德和親情同時出現了,他阻止草草處理父親後事的人,親手為父親入殮。

最終在父親難以掰開的大手裡,小林看到了自己幼時和父親交換的石頭信,往時記憶湧上心頭,眼含熱淚,父親又回到了他的心中。

一份萬人嫌的職業,渡了別人,也渡了自己。

親心

很意外的,入殮師最終成為了最治癒人心的工作。

當中年男人說:「今天是她最美的一天。」

當老漢說:「雖然穿成女孩樣,那小子也還是我的兒子。」

當少女說:「奶奶以前說過,想要穿這長筒襪。」

當妻子、女兒親吻著老漢的臉頰又哭又笑,當美香目睹了澡堂老奶奶入殮而淚流滿面……

原來死亡也不是非要大哭大叫,原來分別也可以充滿欣慰。

當這一切入了小林的眼,又通過小林的眼入了我們的心,田間演奏著的大提琴,久石讓的音樂魅力讓人陶醉。如此滌蕩人心的故事,卻通過最可怕的死亡題材道出,意外之餘,倍感溫馨。

小林入職遇到的第一樁生意是一位去世兩個星期的老奶奶,第一次面對屍體還是腐爛的那種,這種刺激讓像他那樣謙卑的人,在社長的怒斥下仍不能認真工作。

所以他回到家中拼命的嗅妻子年輕的身體,正是因為那種死亡的壓抑太濃了,讓他無法回到正常的生活。

當然這一點也是每一個入殮師都面臨的職業困難,即便是身經百戰的社長,也需要滿屋子的綠植提醒自己還活在陽間。

如此看來,這個帶給人救贖的職業背後,是無法避免的生死之間的後遺症,讓人為之動容。

而電影不止一次表現的「吃「的過程,其實也是小林從內心接受這個工作的過程。

小林第一樁生意後面對肉片乾嘔,第二次從現場出來後在車上吃柿餅,而後在總部大口地吃炸雞腿,最後在社長的房間吃河豚魚的魚肚。

當然,帶領觀眾親心經歷的,除了小林和社長的入殮過程,更有電影中很多人的內心活動。

美香以懷孕勸告小林辭職,但目睹了澡堂老奶奶入殮師又轉變了想法,特別是在電影最後,美香毫不忌諱的和外人說:「我丈夫是入殮師!「

澡堂的常客原來在火化現場工作,在火化老奶奶時與其兒子的一番話讓人頗有感觸;

小林父親與自己交換的石頭信,直到最後還握在父親的手裡,而小林在孩子還未出生之前,又將這份石頭信傳遞了下去……

一部電影可以融合很多東西,《入殮師》也不例外。電影著重表現的入殮的往生者有四個,這四個人代表代表了社會上不同的群體,也牽扯出不同的問題。

只有在入殮時美麗的家庭主婦,教育不到位的失足少女,性別有問題的自卑者,還有代表著老傳統的鶴乃湯的老奶奶……

只不過,這些小的想法沒在柔軟的主線下發揮餘力,不值得慶幸也並不是遺憾。

電影到最後一刻也沒有為小林的父親平反,或許到了現在真相也已經毫無意義。

人們一直把入殮師當成「為了錢什麼活都會去幹」的人,小林的初心是如此的,但沒想到,他靠這個不純的初心獲得了百倍的「收益「。

最後救贖了別人,也救贖了自己。

而日本人借小林這個入殮師的事跡,教會了全世界,怎樣看待生死。

非專業影評,不喜勿噴

感謝閱讀,歡迎交流

相關焦點

  • 西藏生死書:我們該如何看待死亡?了解了死,才更珍惜生
    我們每個人都會有第一次接觸死亡的經歷,或早或晚而已。在瀕臨死亡的人面前,我們顯得束手無策,很明白某人即將離我們而去,我們再也看不見他了,此時我們感到非常悲傷和孤獨。人終將一死,然而對於死亡的真正態度應該是怎樣的呢?
  • 《放牛班的春天》,一生一定要看的一部電影,教會你很多道理
    很多人都特別的喜歡看電影,因為電影的情節往往比較緊湊,最近幾年關於教育的一些電影越來越多,但是很多劇情都比較狗血,不知道大家是否記得,放牛班的春天這部電影,這部電影絕對可以算得上是非常經典的,並且放牛班的春天一定是一生一定要看的一部電影。
  • 《在這世界的角落》以日本國民視角看待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動畫電影
    先給各位介紹一下《在這世界的角落》背後的製作吧。《在這世界的角落》講述的是日本二戰時期的故事,以日本國民的視角看待二戰,以日本國民的視角看待戰爭。從一個少女「小鈴」展開的故事,她19歲的時候就嫁到了外地「吳市」,年紀輕輕就成了一名家庭主婦,而吳市則是日本軍港海口,沒事天天外國飛機轟炸,動不動半夜三更防空警報就響起來了,那時候的日本是以「軍隊發展」「對外戰爭」為核心他們,他們家基本也是這樣,唯一的收入便是她丈夫在軍隊做秘書,而劇情結局也是隨著歷史發展推進「廣島原子彈」「日本投降」「二戰結束」而小鈴的老家,就是在廣島。
  • 番茄醬熱便當 如何看待日本動漫的「虐妹情結」
    先是為了所謂的愛,把老師做成椅子的女高中生;再到好不容易在影男的呵護下獲得重生,卻被胖子瘋狂虐殺的的蘿莉;連貌似主角組的加賀美警視的妹妹也沒能倖免,在獲獎之日被人無情殺害;最新的第8話裡出現的二十面相,竟然是不想讓好友白白犧牲而被迫籤訂契約獻出身體的女性職員。綜上所述,這就是一部虐妹的百科全書。也許是因為話題過於沉重,讓那些習慣了搞笑以及後宮熱血動畫的觀眾怨聲載道。
  • 韓國電影的崛起,真的是靠1999年的《生死諜變》一部片麼?
    先是《寄生蟲》在奧斯卡頒獎典禮上大放異彩,接連拿下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原創劇本、最佳國際電影四項大獎,韓國舉國歡慶。再接著是洪尚秀憑《逃走的女人》獲得柏林電影節最佳導演獎。再然後是沈恩京憑藉《新聞記者》獲得日本電影學院獎影后。國際上四處拿獎的背後,映襯的是韓國電影的全面崛起,成為世界影壇不可忽視的一股力量。
  • 用這8部自然電影,讓孩子讀懂動物世界的生死悲歡!
    在故事裡,孩子們會發現動物和人類一樣,有悲歡離合,有生死博弈,有愛,有勇氣..... 其次,每一部都是大製作,畫面真實、唯美,又震撼!讓孩子在收穫美和知識的過程中,通過自然界中真實的生存故事,對生命有所共情!
  • 院線 | 這幾部關於生死的電影讓你看到哭…
    很多人都忌諱談論生死因為生死是困境,誰也逃不過但比起害怕離別、恐懼死亡不如去面對它,用愛去溫暖它 今天電小二就盤點幾部用愛溫暖死亡的電影希望這些電影也能打動你的心!我們探討死去的人是否去了另一個世界,那個世界是怎樣的,他們是否會回來,是否會真實的回來,抑或永遠的消失……
  • 第六感生死緣:一部讓人無法忘記的愛情電影
    第六感生死緣:一部讓人無法忘記的愛情電影「愛情需要激情,人這一生一定要找到那個讓你瘋狂著迷,不可缺少同時他也愛著你的那個人,不然這一生就等於白活了……」對於「死神」這個話題來說,很多人都是敬而遠之,生怕自己沾上晦氣,尤其是重病在床的病人更是懼怕死神纏身,但是人生老病死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
  • 日本人的睿智與堅韌,從這一部電影就可看出《小花的味增湯》
    原創我很喜歡小朋友的電影。《小花的味噌湯》,初以為是關於小朋友的電影,卻未想到,小花背後的故事,竟是那麼地動人。影片一開始,男主人公信吾就將日本人那種獨有的浮誇式搞笑發揮地淋漓盡致,並且,從一而終。我以前習慣把韓國電影跟日本電影做比較,總覺得日本電影道行太高,高在哪呢?
  • 電影教會我們怎樣去面對生活,面對生命
    但看到主人公的兒子辛巴達慢慢長大,我卻想到了另外一部電影:《少年時代》。我也不是一定要扯到「人生」那麼大的話題上。但,這張電影票是朋友轉贈的。她的母親突然查出阿茲海默症(老人痴呆症),又一下子惡化起來,於是不得不離開北京,回老家去照顧。
  • 《懸疑電影是一部教你看待真實人性和生活的教科書》
    最新一集的《奇葩說》畫風很煽情,因為主題涉及怎麼看待生死。
  • 用《我想飛進天空》解讀電影《馬拉松》探析另一種看待世界的方式
    這讓我想起曾經看過的一部韓國電影《馬拉松》,這是一部被稱為韓版的《阿甘正傳》,豆瓣評分8.3,題材選自韓國著名自閉症運動員裴享珍。《馬拉松》影片中,外表上看起來與同齡孩子無異的楚元,喜歡斑馬和巧克力。被診斷出患有自閉症後,媽媽慶淑付出了全部的精力,一次偶然的機會老師發現他有著跑步的天賦,建議楚元去跑馬拉松。
  • 世界各國是如何看待中國遊客?韓國網友和日本網友的話很真實!
    世界各國是如何看待中國遊客?韓國網友和日本網友的話很真實!夏天到了,又是旅遊的好季節,尤其是一些沙灘類型的旅遊景點,是最為受到國人的喜愛的。陽光、沙灘、海浪、椰子樹、沙灘美女等等無時無刻都在吸引世界各地的遊客前往旅遊觀光,而國內就有這樣的景點,極為受歡迎。
  • 一部被嚴重低估的國產電影,用智商掌控運氣的生死遊戲,西瓜視頻
    一部電影如何才能獲得高評價?有人說要劇本精良、故事線和框架緊密無漏洞;也有人說要大,不管是特效、陣容、鏡頭,都要讓人眼前一亮;還有人說,要推的廣,無論是明星效應、熱度流量,一定要在上映之前造出勢。可是有這樣一部電影,在開拍之前飽受詬病,上映之後導演和主演都公開認錯,一部國產的日漫改編冒險電影,他卻成為了2018最具戲劇性的電影——《動物世界》。
  • 日本人如何看待同性戀?
    今天的文章,繼續延續昨日的話題,跟大家聊一聊日本人如何對待同性戀的問題。東京新宿歌舞伎町靠近大久保方向的地帶,有二十幾家情人旅館,這也是日本最大的情人旅館區。這幾年,日本 「食肉系」男性越來越少, 「食草系」男性卻越來越多,男性的「中性化」傾向,導致不少男性對女性不感性趣,對於性生活沒有衝動與渴望,「低欲望」逐漸成為日本社會的一種潮流。
  • 世界電影漫談——日本電影物語
    對於曾經日本本土電影低迷的窘境,一部《幽靈公主》以近200億日元的票房成績點燃了日本民眾對本土電影的信心。到了2001年《千與千尋》的上映不斷刷新著日本電影的票房記錄,304億日元的票房和2300萬的觀影人次將日本的動畫電影推向了頂峰。到達高潮後的日本動畫並沒有止步不前,後續的《哈爾的移動城堡》和《起風了》又再一次續寫了傳奇,在國際上斬獲大獎無數。
  • 一部教會你愛人的電影,每看一次都會流淚,詮釋愛情的真諦!
    一部教會你愛人的電影,每看一次都會流淚,詮釋愛情的真諦!很久都沒有在同一場電影裡面被感動這麼多次,每當遇見這樣的故事,多少總是可以喚起我內心深處的一種聲音。很難用語言來描述,但是我想如果認真看過這部電影的人,都會或多或少明白。
  • 電影傳奇《生死戀》 愛與死,那時的愛情
    這是70年代風靡一時的日本電影《生死戀》的一句臺詞,美麗奪人的夏子一襲運動白衣,飄逸短褲,她手持球拍每擊打一球過界時,都會微笑著給對方一句心內致意。這句臺詞經特效處理,形成了清朗回聲:「對不起,球太高了,對不起,球太高了,太高了,太高了……」網球場猶如情場,神馬友情,神馬背叛,都如浮雲,惟有愛至上,也惟有死可以收尾。
  • 一個混血兒的死,一首深情的《草帽歌》,一部日本傷痕電影
    一、一部不那麼出色的推理電影《人證》改編自日本社會派推理小說家森村誠一的小說《人性的證明》,這部小說的創作靈感來自於日本著名詩人和詞作家西條八十的《草帽歌》,這部小說也是森村誠一「證明三部曲」的首部和成名作。
  • 參演多部探案作品的他,是一個慢熱的人,用最簡單的視野看待世界
    了解他的人呢應該都知道,他是一個非常慢熱的人,他身邊的一些工作人員在他接受一些媒體訪問的時候,經常給他打氣,而他也坦言現在的他,比以前來說是更加放得開了。而在之前的一部古裝劇作裡面,他曾經就扮演過副將這個角色,這個人物的戲份是不多的,但是他卻將這個人的忠心詮釋的非常到位,也沒有作為新人的生澀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