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晨宇,一個把音樂當藝術的人,以自己的標準追求一種藝術的境界

2021-01-10 丁高高

有很多人會問小編,華晨宇的歌真的很好聽嗎?好多人都說他音樂多麼多麼厲害,等等言論。小編一般對於這種人都會反問他,那你為什麼不去聽一下呢?聽一下問題不就解決了嗎?對於聽歌單純追求旋律好聽的人來說,什麼歌好不好聽適不適合你你聽一遍就夠了。

華晨宇的歌小眾,當然這是大伙兒說的,我聽歌從來不知道這首歌算不算小眾。他的歌不是大街小巷各個手機店、電器店會在門口擺個大喇叭放的那種歌。因為不適合,如果放的話,簡直糟蹋了。

可是我也希望,上街的時候歇個腳,能聽到華晨宇的歌。《我的滑板鞋2016》《異類》《煙火裡的塵埃》《尋》《齊天》《齊天大聖》《我管你》《無聊人》等等。

華晨宇說過,他做音樂,並不理會傳唱度,他在意的是美感。一聽到這句話我就有點感動,這是把音樂當藝術的人吧,是有自己標準的人,不動聲色以自己的標準追求一種藝術的境界,怎麼都比整天嚷嚷著的人強。

在天籟之戰裡,李健說,你寫的歌太好聽了。這個人對音樂是有自己的理解的。從這個方面講,我就能理解,為什麼大伙兒說他的音樂小眾了。實在是很可惜的事情。

造詣什麼的,應該如何界定呢,獎項他拿了,但他並不怎麼火。但是能拿獎,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他的水平。他的改編能力,有目共睹。

《我的滑板鞋2016》出來以後當年就拿了獎。多少人是因為他翻唱了《易燃易爆炸》,才知道陳粒這個人?《齊天大聖》這首歌,他一開口,觀眾就被驚豔到了。無字歌,天空之城的哼唱版,每一首,都如他所要求的,充滿美感。

最近在聽《無聊人》,單曲循環了很多遍,我想還是摘下耳機比較好,年紀輕輕耳朵壞了不太好。

相關焦點

  • 華晨宇在歌手舞臺上演繹的《假行僧》可謂是音樂藝術上的成功
    昨晚,華晨宇在歌手舞臺上演繹的《假行僧》可謂是音樂藝術上的成功。首先我沒辦法從專業的音樂角度去分析什麼,因為我不是專業的,只是普通的一個聽眾來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我聽到的看到的能第一時間不快進或直接關掉,這首先就是個成功,華晨宇這首《假行僧》做到了。然後我的理解是音樂跟美術跟文字一樣都是一種大眾藝術,它們最大的成功是跟欣賞者產生連接,達到共鳴去感染觀眾 讓觀眾陷進去產生思考。有人才有藝術,如果說一首歌、一幅畫得有專業的人去分析,去告訴欣賞者,這裡是多炫的技法多高端什麼的。
  • 影視 藝術追求之上要有一種溫度 ——評電影《推拿》
    編導一方面把鮮為人知的盲人生活搬上銀幕,一方面挖掘盲人群眾的表演才能,藝術家與盲人群眾相融合,專業表演和盲人本色共同展現,表現了電影對生活的貼近,藝術對殘疾人的特殊關懷與幫助,表現了人的殘缺性帶給健全人的心靈震撼,也強化了健全人和盲人之間的相互理解,表現出深切的同情感、問題感。
  • 音樂藝術三要素
    它左右你大腦的力量大於音樂本身。也許音樂表演藝術的三層境界能告訴我們答案。 直覺是敏感地直接地臆測到真理的認識能力。但直覺也極易隨歲月的流逝而消失。擁有直覺的人,往往被人稱為「神童」。「神童」有著強烈的內在感情需要交流,他們的演奏有著成年人的聲音和理解力。小提琴大師梅紐因便是一例。
  • 人像攝影之藝術境界
    無論是商業人像、家庭留念照、新聞人像乃至任何一個攝影領域中涉及的人像,無論是被攝者、攝影者和觀看者,只要無特殊目的,無不希望看到賞心悅目的人像,而使觀眾、聽眾的身心得到愉悅是任何藝術形式最重要的目標之一。  賞心悅目首先成為商業攝影師和顧客共同追求的目標。
  • 從「人定勝天」到「天人合一」|貝多芬晚期的藝術境界
    隨後,其作品風格與表達內涵發生了明顯的轉向。「貝多芬的晚期風格」從中艱難浮現,最終在1817年至1818年間成型,並保持至去世。貝多芬最後十年的創作,由此成為獨立的風格單位,標誌著嶄新的藝術境界。那麼,這是怎樣一種境界?在貝多芬中期如此壯觀的景象之後,如何還能想像更為卓絕的藝術景觀? 這正是貝多芬晚期創作所要給出的回答。
  • 中國文化的藝術精神
    中國文化精神包括了倫理精神與藝術精神。中國的道德教育和藝術教育的緊密結合,使得道德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實際上常常也是藝術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中國文化藝術中的音樂絕不僅僅是為滿足人們的一種生理欲望,而是為了促使人們達到一種理想的人格。任何藝術都不是孤立的,它不僅僅作為藝術家個人的主體意識表達,更重要的是作為人類共同追求的境界表達,每位藝術家的藝術作品都應該貫徹這種精神。
  • 個性與藝術的完美演繹至渾然天成——華晨宇和他的《我的滑板鞋》
    藝人≠藝術,不是因為音樂元素問題,相反的現代音樂元素較之過去、更加豐富多彩。從龐麥郎《我的滑板鞋》到華晨宇的再度創作和不同演繹,視覺和聽覺的那一種帶有魔性的穿透力和爆發力令人驚嘆不已,也讓人真正感覺到什麼叫化腐朽為神奇!
  • 華晨宇:希望活樹在黑暗中藝術將永存謝謝你的歌將伴隨我們
    音樂,讓不寂寞的華晨宇藝術,苦澀的土壤裡開出絢爛的花朵娛樂女孩圖片:圖片/網絡從後來的初始「火星男孩」到「巨嬰」「怪咖」。從華晨宇到一路在2013中,許多標籤被貼在他的身上。原來的快男,一首歌《無字歌》讓大家認出了這樣一個來自火星的男孩。通過程序組的鏡頭,在舞臺下,其他人會認為他有點傻,怪咖,但他是如此專注於舞臺。「因為愛音樂,所以不寂寞。」已經走過了第七個年頭,華晨宇的成長,伴隨著音樂會、新專輯以及無數的綜藝節目、代言和採訪呈現在大家面前。
  • 二胡藝術中的「境」
    這裡所說的「境」,首先是指「意境」,即:文藝作品所描繪的生活圖景和表現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種藝術境界。音樂藝術中的器樂演奏,是運用嫻熟精湛的技法,創造出令人感動的意境。楊雪在努力掌握技法的同時,一直不懈追求、著力創造藝術境界。  在創造「意境」的過程中,楊雪是個「有心人」。近年來,她演奏二胡名曲《賽馬》時,採用了該曲原版的曲譜。
  • 樓宇烈:中國文化的藝術精神
    其實,在中國文化傳統中,倫理精神與藝術精神如車之兩輪、鳥之兩翼,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從某種意義上講,中國傳統道德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一種藝術的境界,而傳統藝術的重要功能則是在陶冶性情、潛移默化之中以助理想人格的完成。因此,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道德修養和藝術修養是人生修養的兩個不可或缺的方面,而道德修養和藝術修養的程度如何也就被視作一個人文化素質高下的體現。
  • 創意音樂人奚韜,讓藝術收藏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No Pasara》這張照片代表了當代年輕摩洛哥人的迷茫狀態,他們一直處在一個這樣的狀態裡,隔著這個海峽,對面就是巴黎、西班牙,年輕摩洛哥人對海對岸的一種期待和嚮往。」,這讓他想到自己上半年在佳士得拍到的一件作品是以色列藝術家阿利卡的一件作品,他的靜物也是一個面具。
  • 華晨宇:一個人不需要去追求過多,自己無需證明,存在即價值
    我們在追求自己想要的東西的時候我們首先要想的是它真的適合我們嗎?人不能一口吃成個大胖子,總想著往自己身上疊加許多的「養料」以求把自己變成一個多麼了不起的人。但我們要知道的是那些真的成功的人一生做的幾乎也只是一件事情而已。我們最習慣的就是給自己定目標,擇標準,一個不夠,一堆才行。
  • 畫壇巨擘鄭乃珖四子鄭大幹書法賞析——解析書法藝術的最高境界
    出身翰墨世家,自幼受其父鄭乃珖藝術大師薰陶,涉獵詩文書畫,作品形神兼備、韻味雋永。鄭大幹預父親畫壇巨擘鄭乃珖書法追求一種樸質古拙的意境,其書的古拙是其敦厚耿直、溫文儒雅的人格精神的反映,在他繪畫、篆刻、詩文中 皆一再流露,而在書法中表露得最為直接且更完善。
  • 「怪異」的華晨宇,讓人對他愛憎分明
    華晨宇的長相算是清秀的,他也可以表現出「人畜無害」的一面 。但是流行,似乎不是他追求的音樂目標。他還挺看不上某些旋律簡單的流行歌。最近兩年有一首歌叫做《離人愁》,全網估計有15億次播放量。這首歌的作者去參加《明日之子》,但華晨宇對他毫不客氣地說:作為一個創作者,樂理知識很重要。原創的人不應該去做這種套旋律的歌。
  • 【藝術精品】新編歷史劇 《孔尚任》的導演藝術追求(絕美)
    並認為「可以看出孔尚任被謫官的原因,不僅在於《桃花扇》的『文字』受人『誹謗』,還因『莫須有』的『疑案』被罷官的」。上海戲劇學院教授蔣星煜在「孔尚任《桃花扇》三易其稿之跡象」一文中引證了六十八代衍聖公孔傳鐸《喜家東塘戶部歸》詩句:「詞壇聲價與雲齊,名滿京華受謫宜」。也認為:「實際上也是類乎劉中柱的一種感慨,不過是用諷嘲的語氣而已」。
  • 「流量明星」不針對所有人,華晨宇是純粹人,他只熱愛音樂
    「流量明星」不針對所有人,華晨宇是純粹人,他只熱愛音樂其實像《鬥牛》《寒鴉少年》《拆彈專家》這類型的歌我之前自己在家用耳機聽的時候真的沒有特別的感覺。他心裡對音樂有一團火,能感受到,只是他的粉絲把他黃袍加身了。就像阿米爾汗在三傻大鬧寶萊塢裡說的那樣,你若追求卓越,成功就會自己找上門來。
  • 美的領鮮者藝術櫃機Pro「無風帶」探秘三重境界
    這一切的背後,其實是一種企業層面大愛傳遞、文化覺醒以及「我」的自信,更是對人類生活追求、對民族文化的守護、對企業創新探索等不同境界的靈魂拷問。從5年前無風感空調的問世,在經歷舒適星系列、風語者系列、領鮮者系列等多次產品迭代和科技創新後,如今無風感空調不只是深入人心,更開啟一條空調產業用戶驅動的新航道。
  • 藝術概論-藝術的門類論
    直至近代,科學技術的加速進步造就了空前強大的生產力,為藝術的嬗變繁衍提供了新的物質基礎。藝術門類越加多樣化,形成了今天我們所總結的九大門類。藝術門類的劃分藝術分類是長久為藝術理論所關注的課題之一。亞里斯多德以自己倡導的「模仿說」為理論基礎,認為「模仿所用的媒介不同,對象不同,方式不同」,以此區分出史詩、戲劇、美術、音樂、舞蹈等。
  • 《鬥牛》:死亡與藝術的完美結合,是公牛與人的雙重悲劇
    在演唱開始之前,華晨宇說出自己對這首歌的看法:這個人和這頭牛,有一方勝利了,另一方可能就面臨著死亡,這是一個悲傷的事情。這首歌最終是在表達,這個人和這頭牛,他們都是戰士,這一刻這兩個生命是對等的。氣泡音:低音淺唱,深沉悠揚這首歌曲最讓人驚訝的不是高音部分的表現,而是在歌曲初始階段的那一段低音。這一段並不是添加了效果器之後的音色,而是華晨宇自己本身製造出來的一種音色,這種聲音叫做氣泡音。
  • 《Here We Are》唱進人心裡,因為華晨宇是個「臥底」
    文/愛地人    大眾網娛樂 好的電影歌曲有很多的好法,但有一個標準和規律,卻是通用的。《Here We Are》卻不是這麼一覽無遺的,這倒更應了《使徒行者》這部臥底警匪片的主題,讓音樂本身也充滿了一種神秘的懸疑感。   華晨宇在開始那段飄逸中有著舞臺劇風格的唱腔,幾乎已經成了他出道後的一種風格印跡,那種柔中帶剛的聲線,既給人一種東方式仙的感覺,同樣也有著英式搖滾那樣的內斂和神經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