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注催化,他今年發表4篇Science Nature正刊

2020-12-20 木木西裡科技

用於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PET)的放射性分子在對各種複雜疾病的個體進行體內成像和檢測中非常有用,一般此類放射性分子必須含有氚(T)或11C。但是合成此類化合物的普適性方法還沒有。

有鑑於此,普林斯頓大學David W. C. MacMillan等報導了一種合成放射性造影分子的普適應方法,通過光化學還原,該方法能夠在合成的藥物分子上通過後期甲基化功能團化,修飾含有氚(T)或11C的甲基。

該方法學兼容芳基/烷基溴化物,大大簡化了此類分子的合成過程。底物拓展實驗種,對20種氚(T)修飾、10種11C修飾的複雜結構藥物/放射性分子實現了合成,包括一步合成臨床應用[11C]UCB-J、[11C]PHNO。考察了合成的分子在臨床上的應用情況,此外該方法能用於合成含13C、14C、D(氘)等同位素標記藥物分子,豐富和擴展了放射性分子的種類。

圖1. 同位素標記示蹤藥物

普適性同位素標記反應設計

以輝瑞公司的鎮痛藥西樂葆(Celebrex)前體溴化物為底物,考察[Ir(dF(CF3)ppy)2(dtbpy)]PF6光化學還原催化合成CT3-標記的Celebrex。

通過CT3-標記的萘磺酸甲基酯(1)提供放射性甲基,加入3倍量(TMS)3SiH、2倍量LiBr、5倍量2,6-二甲基吡啶、10 mol % NiBr2·dtbpy,在1 mol % [Ir]光催化劑條件中在DMA/甲苯(1:1)混合溶劑中反應,室溫條件中反應12 h後,得到62 %的CT3-標記Celebrex。

圖2. 同位素標記方法示意圖

反應條件優化

修飾[CT3]官能團反應優化。首先優化反應溶劑,該反應中的反應物、添加劑不容易溶解,因此考察了各種極性溶劑,結果發現DMA/甲苯(1:1)混合溶劑中有較好的反應結果。

圖3. 反應溶劑條件優化

對反應進行控制性條件,考察不同添加劑對反應的影響。當反應中無光照、或不加入Ni催化劑,反應中不會有目標產物生成。當反應中的(TMS)3SiH替換為Hantzsch酯、(TMS)3Si-OH,Celebrex產物收率分別降低至30 %、22 %。

圖4. 原料控制對反應的影響

該方法同樣能夠通過11CH3I對藥物分子標記[11C],且兼容簡單的烷烴溴化物修飾[11C]。

圖5. Celebrex分子中[11C]標記

圖6. 簡單烷烴分子中[11C]標記

反應機理

該反應中通過(TMS)3SiH/Ni/[Ir]協同催化進行。首先Celebrex的Br前體分子通過對C(sp2)-Br氧化加成配位到Ni上。在LiBr作用中,通過Finkelstein反應活化CT3-標記的萘磺酸甲基酯(1)分子生成CT3Br。

與此同時,可見光激發將IrIII活化為激發態*IrIII,隨後將LiBr中的Br-氧化為Br·,隨後Br·通過抓取(TMS)3SiH中的H生成HBr和(TMS)3Si·。生成的(TMS)3Si·和1分子得到的CT3Br反應生成CT3·。CT3·被NiII-Celebrex捕獲,生成NiIII中間體,隨後還原消除反應得到[CT3]-Celebrex產物。

圖7. 反應機理

小結

這項研究實現了一種合成放射性造影分子的普適應方法,通過光化學還原,該方法能夠在合成的藥物分子上通過後期甲基化功能團化,該方法學兼容芳基/烷基溴化物,大大簡化了此類分子的合成過程。

值得一提的是,這也是David W. C. MacMillan課題組2020年以來在Science和Nature發表的第四項成果,更多突破性進展,可參見MacMillan課題組網站。#木木西裡#

內容來源:催化計

博士勸退文(肺腑之言)

5個地球之外的實驗

20 歲感染 HIV,病情被醫院判死刑後:什麼才是「活著」?

特別聲明:本文發布僅僅出於傳播信息需要,並不代表本公共號觀點;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公眾號轉載使用,請向原作者申請,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讀博連發3篇Science!28歲任武大教授再發Nature
    有這樣一位學者,讀博期間以一作身份發表3篇Science,28歲成為武漢大學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教授再發2篇Nature,35歲榮獲傑青......今年9月,他還入選了2020年度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擬資助項目申請人名單!他就是集多數榮譽於一身的鄧鶴翔教授!
  • 發表武大首篇Nature,讀博3篇Science,這個85後教授又拿「傑青」
    本科畢業前,就在導師的指導下,與系裡的研究生合作發表了兩篇SCI論文,博士期間,陸續發表3篇Science正刊。2015年,他的團隊發表了武漢大學建國後第一篇以第一通訊單位的《Nature》主刊論文。今年,35歲的他已經是傑青……天才的背後也是「特別能吃苦」如此經歷、如此成就,恐怕萬人裡邊也未必會有一個,有人說這是上天的眷顧,但他靠的的的確確是自己的吃苦。
  • Nature「餘波未盡」,中國地質大學又遭Science撤稿!新冠竟成「罪魁...
    這是由中國學者發表的首篇被撤稿的Science文章。 2020年9月4日,Science對該論文的質疑正式作出回應:「Editorial Expression of Concern」(編輯重點關注)。
  • 打破校史,發學校首篇Science的博士,近日發Nature
    這個打破西南交大校史,發學校首篇Science,近日又一作發Nature的漂亮的博士小姐姐又有著怎樣的科研之路與感悟?楊倩談到了安德烈·海姆教授,「Andre對於科研非常熱愛,這幾乎就是他的生活、休閒方式之一。不斷地挑戰自己、超越自己,並且和同行相互交流競爭,這是他的樂趣之所在。」論文的發表令人欣喜,但前期的主要工作是耗時兩年反覆的實驗。
  • 學習怎樣在《Science》上發Letters|science|新英格蘭醫學雜誌|...
    截圖引自科學網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9/6/427632.shtm能在CNS上發表論文自然是相當不容易的一件事情,不過CNS也不光是只刊發論文,還開設有一些其他欄目。
  • 極致專注,這個課題組已6次登上Science/Nature
    近二十年來,納米金屬得到了大量的研究,並已在微電子、納米技術以及催化等領域得到應用。微電子器件中的結構以及催化結構的組裝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納米金屬中納米晶體的形貌、大小和晶體學取向。對納米金屬各種行為機理的深入理解以及性能的進一步優化,需要對其進行高空間解析度的「全要素、高通量」的表徵。
  • 發表在SCI期刊的增刊上,我還能畢業嗎?
    趕緊打開萬能的baidu搜尋引擎,查了下啥叫「增刊」,因為以前阿旺本來就沒發過幾篇中文文章、更沒在增刊上發過文章。所謂baidu一下,你就會有無數答案。(3) 增刊內容必須符合正刊的業務範圍,開本和發行範圍必須與正刊一致,並在封面刊印正刊名稱和註明「增刊」。(4) 擅自出版增刊會有處罰。按照2017年版《期刊出版管理規定》,期刊出版單位未履行備案手續擅自出版增刊、擅自與境外出版機構開展合作出版項目的,按前款處罰。
  • 中性水環境中半胱氨酸肽的前生命化學合成及催化肽鍵形成
    中性水環境中半胱氨酸肽的前生命化學合成及催化肽鍵形成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16 16:14:37 倫敦大學學院的Matthew W.
  • 【催化】福州大學王緒緒教授等在PNAS 發表光催化研究成果
    for proximity of photooxidation and photoreduction」 在國際頂級刊物PNAS在線發表。據了解,這是福州大學第一次以第一作者單位在PNAS發表學術論文。太陽能光催化分解水制氫是能源和環境科學研究前沿領域,低光量子效率是困擾制約該技術實際應用的最大瓶頸,發展新型結構光催化劑是研究的焦點。
  • 駱利群院士近年科研成果盤點:4篇Cell,2篇Science,1篇Nature等
    駱利群在發育神經科學研究領域作出了重要貢獻,他對於突觸分枝以建立和維持神經迴路領域的研究處於國際領先水平。本文系統回顧駱利群院士近幾年的重要科研成果,包括 4篇Cell,2篇Science,1篇Nature和 1篇 Nat Protoc。
  • Science+Nature丨「那些花兒」——溶酶體內的胺基酸
    近日,Nature在線發表了MITDavid.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70/6514/351.full2.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937-x
  • 磨出一篇Science
    12月20日,日本北海道大學的Koji Kubota和Hajime Ito在Science發表論文,報導了一種基於壓電材料的機械化學氧化還原反應,通過球磨法驅動壓電材料鈦酸鋇觸發單電子轉移,實現無溶劑機械氧化催化芳基重氮鹽的芳基化和硼化反應。
  • 研究揭示定向進化如何重塑酶的能量分布從而增強催化作用
    研究揭示定向進化如何重塑酶的能量分布從而增強催化作用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2 23:35:24 定向進化如何重塑酶的能量分布以增強催化作用,這一成果由美國布蘭代斯大學Dorothee Kern和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
  • 「天才少年」曹原,連發2篇Nature:我是中國人,學成後要回國
    近日,一則新聞刷爆網絡:中科大少年在《nature》同時發表兩篇論文,舉世震驚。更不可思議的是,發表論文的第一作者年僅24歲。他叫曹原,中國自主培養的天才科學家。從《nature》雜誌發表論文的作者國籍來看,這些作者幾乎都來自於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國家,如美國,英國,日本等。2012年,中國籍作者在《nature》上發表的論文僅佔全部論文的8.5%。對比一下中國學術界每年產生的學術論文數量,你就能知道能在《nature》上發表一篇文章有多難了。
  • 師從顏寧,發表華中農大首篇Nature,入選萬人計劃
    殷平(右)在實驗室 他是80後教授,發表了華中農業大學首篇登上《Nature》的研究論文,也是顏寧最早一批的學生,這位高顏值學術男神叫殷平
  • 2020年7月24日Science期刊精華
    他和美國杜克大學的同事Stuart Pimm組建了一個研究團隊來尋求答案。如今,這個研究團隊在2020年7月24日的Science期刊上發表了一篇標題為「Ecology and economics for pandemic prevention」的政策論壇文章。
  • 胺中N-H鍵在內烯烴上的催化不對稱加成反應
    胺中N-H鍵在內烯烴上的催化不對稱加成反應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4 17:07:49 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John F.
  • Nature發文:一天被撤稿6篇,他堪稱世界一流的學術造假「鬼才」
    作為一名學者,他發表了數百篇論文,被引用超過20000次,他的h指數為72,令人印象深刻。還被邀請在各大雜誌做專訪,特約欄目,在風光的時候,曾被視為「世界上最著名的飲食行為專家」的明星科學家,請記住他的名字,他的名字叫Brian Wans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