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水環境中半胱氨酸肽的前生命化學合成及催化肽鍵形成

2020-11-17 科學網

中性水環境中半胱氨酸肽的前生命化學合成及催化肽鍵形成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16 16:14:37

倫敦大學學院的Matthew W. Powner研究組在生命起源化學研究中取得進展,他們發現在中性水環境中利用前生命化學合成半胱氨酸肽並催化肽鍵形成是可能的。 該研究於2020年11月13日發表於《科學》。

在這篇研究中,團隊報導了一種高產率合成半胱氨酸肽的前生命化學合成方法。他們的仿生合成路線通過腈活化的脫氫丙氨酸合成,將絲氨酸轉化為半胱氨酸。研究人員還展示了N-乙醯半胱氨酸催化的肽鍵形成,即直接將動力學穩定但高能的α-氨基腈與蛋白質源的氨偶合。這一罕見的水中發生的高效選擇性有機催化反應意味著半胱氨酸既可以在肽的前生命化學合成中充當前體,也可以作為催化劑。

據介紹,多肽的生物合成是通過核糖體和其他幾種酶完成的,但生命起源之初的一批多肽可能是通過一些簡單的化學反應合成的。前生命起源的α-胺基酸的前體——α-氨基腈通常是通過Strecker反應合成的。然而,半胱氨酸的巰基胺基酸結構與腈類化合物不兼容。因此,半胱氨酸腈是不穩定的,這使得人們過去認為半胱氨酸是進化的產物,而不是來自前生命起源的化學反應。

附:英文原文

Title: Prebiotic synthesis of cysteine peptides that catalyze peptide ligation in neutral water

Author: Callum S. Foden, Saidul Islam, Christian Fernández-García, Leonardo Maugeri, Tom D. Sheppard, Matthew W. Powner

Issue&Volume: 2020/11/13

Abstract: Peptide biosynthesis is performed by ribosomes and several other classes of enzymes, but a simple chemical synthesis may have created the first peptides at the origins of life. α-Aminonitriles—prebiotic α–amino acid precursors—are generally produced by Strecker reactions. However, cysteine’s aminothiol is incompatible with nitriles. Consequently, cysteine nitrile is not stable, and cysteine has been proposed to be a product of evolution, not prebiotic chemistry. We now report a high-yielding, prebiotic synthesis of cysteine peptides. Our biomimetic pathway converts serine to cysteine by nitrile-activated dehydroalanine synthesis. We also demonstrate that N-acylcysteines catalyze peptide ligation, directly coupling kinetically stable—but energy-rich—α-amidonitriles to proteinogenic amines. This rare example of selective and efficient organocatalysis in water implicates cysteine as both catalyst and precursor in prebiotic peptide synthesis.

DOI: 10.1126/science.abd5680

Source: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70/6518/865

相關焦點

  • 利用氧化還原中性的光催化模擬木脂素生物合成的氧化自由基環化反應
    利用氧化還原中性的光催化模擬木脂素生物合成的氧化自由基環化反應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22 21:37:25 加拿大麥吉爾大學Jean-Philip Lumb研究組的一項最新研究提出利用氧化還原中性的光催化
  • 金剛石的化學合成
    Zhao 等[3]通過加金剛石晶種水熱生長成功制 得金剛石,但加入的金剛石晶種給新形成的金剛石鑑定帶來某種困難。 1968年金剛石的膜由J C. Angus 等[]採用CVD技術以CH4或CH2等為原料在高溫下氣相外延成膜,開創了另- -種化學合成技術,該技術仍為高溫條件,但壓力很低,目前該技術也實現了產業化。
  • 復旦大學《Adv Mater》:表面氧修飾促進中性電催化析氧反應
    電催化析氧反應(OER)在各種可再生能源轉換和存儲技術中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如水分解、金屬空氣電池、二氧化碳電化學還原以及微生物電解電池等。值得注意的是,在電化學CO2還原中,中性電解液是必需的,這是因為CO2在中性電解液中溶解度最高,且不會發生競爭性的析氫反應。
  • JACS|量子化學計算揭示D-A環加成酶PyrI4的催化機制
    引言狄爾斯-阿爾德反應(D-A reaction,簡稱「D-A反應」)是一類能夠直接形成C-C鍵的重要有機反應,可以高效地實現對雜環、手性螺環和橋環等複雜結構的構建,也被廣泛應用在天然產物和藥物分子的合成中。吡咯吲哚黴素(pyrroindomycin,PYR)的生物合成途徑中涉及兩個D-A環加成酶PyrE3和PyrI4(圖1)。
  • 金屬-氮-碳單原子催化合成過氧化氫過程中金屬中心的本徵活性
    金屬-氮-碳單原子催化合成過氧化氫過程中金屬中心的本徵活性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9 16:06:29 雪梨大學Yuan Chen團隊揭示了金屬-氮-碳單原子催化合成過氧化氫過程中金屬中心的本徵活性
  • JACS|量子化學計算揭示巴西烷型倍半萜生物合成新機制
    巴西烷型倍(Brasilane-type)半萜類化合物的研究由來已久,但其生物合成途徑和機制尚不清楚。最近,有課題組鑑定了一種木黴萜環化酶,該酶能催化產生巴西烷型倍半萜- trichobrasilenol,並利用同位素標記法研究該天然產物形成的機理,然而,在所提出的機理中,高度協同的骨架重排的可行性備受爭議。
  • Diels-Alder環加成酶PyrI4催化機制的計算化學研究
    Diels-Alder環加成酶PyrI4催化機制的計算化學研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17 13:00:39 中科院上海有機所的劉文課題組與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
  • 廈門大學王斌舉等多單位合作,開拓了選擇性生物催化反應方法
    越來越多地探索不對稱合成的酶,但它們的應用通常受到天然酶可利用的反應的限制。最近,對光催化的興趣促使人們從已知的酶中發現新的反應性。但是,到目前為止,光誘導的酶催化尚未用於兩個分子的交叉偶聯。該方法為具有γ-立體中心的各種羰基化合物提供了一種有效的方法,具有優異的轉化率和對映選擇性(高達99%的轉化率,99%的對映體),這很難通過化學催化獲得。機理研究表明,在酶活性位點的底物/烯-還原酶複合物的形成觸發了對映選擇性光誘導的自由基反應。該研究工作通過將光催化和酶催化相結合,進一步擴展了生物催化,合成上有用的不對稱轉化的活性反應。
  • 生命起源於水?答案可能沒那麼簡單
    雖然很多科學家一直推測這些先驅細胞來自海洋,但最新研究顯示,生命的關鍵分子和關鍵過程只可能出現在傑澤羅隕擊坑這樣的地方——由水流匯聚形成的一個相對較淺的水體。 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多項研究表明,生命的基本化學物質需要來自太陽的紫外線輻射才能形成,而且含水的環境必須是高度濃縮的,有時候甚至要完全乾燥。
  • 基金委:化學科學部優先發展領域及主要研究方向(含跨科學部)
    化學科學部優先發展領域  (1)化學精準合成  主要研究方向:新試劑、新反應、新概念、新策略和新理論驅動的合成化學;非常規和極端條件下的合成化學;原子經濟、綠色可持續和精準可控的合成方法與技術;化學原理驅動的合成生物學;特定功能導向的新分子、新物質和新材料的創造。
  • 何良年|面向可持續發展的二氧化碳化學
    從事綠色化學、二氧化碳資源化利用、生物質高值化等領域的研究工作。在二氧化碳化學及可再生碳基能源化學領域取得了系列創新成果, 編著了《二氧化碳化學》與《綠色化學基本原理》, 推動了二氧化碳化學領域的發展。 有效利用資源、保護環境、發展綠色化學已成為大勢所趨。二氧化碳過度排放是全球變暖、極端天氣和荒漠化等全球環境變化的主要誘導因素。
  • 一個解毒酶的華麗轉身:不僅是清道夫,還能催化植物天然產物的芳香化
    人體內含有各種代謝產物,其中多數為生命所必須,但也有些成分對身體有害。解毒酶可以使有毒化合物轉化為低毒或無毒化合物,是生物體必不可少的清道夫。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獲悉,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陳曉亞研究組,首次發現糖代謝解毒酶能夠催化植物天然產物的芳香化。
  • 「科普」多相催化氫化反應在藥物合成中的應用
    【科普】多相催化氫化反應在藥物合成中的應用催化氫化反應是指還原劑或氫分子等在催化劑的作用下對不飽和化合物的加成反應。它是有機化合物還原方法中最方便、最常用、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因此,多相催化氫化在藥物合成中有廣泛的應用。01碳碳不飽和鍵的多相催化氫化1) 烯、炔的多相催化氫化:烯鍵和炔鍵均為易於氫化還原的官能團。通常用鈀、鉑和Raney鎳作催化劑,在溫和條件下即可反應。除醯胺滷和芳硝基外,分子中存在其他可還原官能團時,均可用氫化法選擇性還原炔鍵和烯鍵。
  • 于吉紅Matter:綠色選擇性水蝕刻製備高催化穩定性MOF@介孔SiO2核殼...
    與單純的MOFs結構相比,包覆之後的結構具有透過性的介孔二氧化矽外殼,暴露的活性位點以及保護性外殼,使所得MOF@介孔SiO2蛋黃-蛋殼結構納米催化劑在二氧化碳環加成催化反應中展現出了更高的催化穩定性,循環三圈後的產率可保持不變。此種水刻蝕的設計方法與合成策略有望用於製備其他高穩定性的MOFs基納米催化劑,從而拓展MOFs在各種催化反應中的應用。
  • 研究揭示葉綠素生物合成酶促光催化的結構基礎
    研究揭示葉綠素生物合成酶促光催化的結構基礎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0/25 10:53:54 葉綠素生物合成中酶促光催化的結構基礎,這一成果由英國曼徹斯特大學Nigel S.
  • 【催化】福州大學王緒緒教授等在PNAS 發表光催化研究成果
    近日,福州大學化學學院/能源與環境光催化國家重點實驗室王緒緒教授課題組與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臺灣大學、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等大學學者的合作研究論文「Defect engineering of metal–oxide interface
  • 電催化二氧化碳還原合成二碳產物
    二氧化碳是一種主要的溫室氣體,其在地球大氣中的含量已達約410ppm(2019年數據),總量約3200Gt。根據《巴黎協定》設定的目標,應在2100年之前將全球平均氣溫較前工業化時期上升幅度控制在2°C以內。
  • 生命起源在哪裡?Science 研究告訴你,在海底
    由此,研究小組認為,高溫高壓的海底熱液噴口處,很可能是地球生命的開始。一直以來,關於地球生命的起源有著多種觀點假說,「新陳代謝先起源」是其中之一。「新陳代謝先起源」假說認為,早期地球上的化學過程會產生簡單的富含能量的化合物,以此推動了複雜分子的合成,最終為生命和人類進化提供了原料。通常情況下,這一假說會與「複製先起源」假說一同被擺上檯面。
  • 上海交大研究團隊與合作者揭示細菌P450催化吡咯並吲哚骨架的立體...
    由於該類生物鹼核心結構中有兩個連續的叔碳和季碳手性中心,使得化學合成極具難度,目前尚未有統一高效的化學合成方法實現該類生物鹼的高效快速合成及結構拓展。為解決這一瓶頸問題,瞿旭東教授課題組另闢蹊徑,採用生物學方法在該類生物鹼的生物合成領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此前,在研究海洋鏈黴菌Streptomyces 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