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致專注,這個課題組已6次登上Science/Nature

2020-12-20 木木西裡科技

核心要點:

1. EBSD能夠表徵亞微米尺度的微觀組織,但限於其空間解析度很難表徵納米晶組織;PED具有納米尺度的解析度,但由於在樣品厚度方向上多個晶粒的衍射斑發生重疊,難以準確表徵納米晶的三維組織。

2.結合樣品傾轉與暗場圓錐掃描的透射電鏡三維取向重構技術具有1 nm的空間解析度,解決了電子束方向上重疊晶粒的取向測定難題,成功應用於納米金顆粒的三維組織表徵。

納米結構金屬(簡稱納米金屬)擁有優異的機械、物理和化學性能,具有廣泛的潛在應用前景。近二十年來,納米金屬得到了大量的研究,並已在微電子、納米技術以及催化等領域得到應用。

微電子器件中的結構以及催化結構的組裝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納米金屬中納米晶體的形貌、大小和晶體學取向。對納米金屬各種行為機理的深入理解以及性能的進一步優化,需要對其進行高空間解析度的「全要素、高通量」的表徵。而電子顯微鏡具有較高的空間解析度,能夠滿足該需求。

材料的取向成像

在過去的幾十年內,研究人員發展了多種基於電子顯微技術的微區晶體學取向測定技術。在這些技術中,最為典型的代表分別為利用菊池花樣以及衍射斑點的取向測定技術。前者在掃描電子顯微鏡和透射電子顯微鏡中都有廣泛應用;而後者主要應用於透射電子顯微鏡。基於這些技術解析的晶體學取向信息,以像素點或者體素點形式,按網格規則地顯示為圖像信息,以此重構出材料的微觀組織結構。這種基於晶體學取向信息的微觀組織結構重構技術,一般稱為取向成像技術。

最為常見的取向成像技術包括但不限於掃描電子顯微鏡中的電子背散射衍射(Electron Backscatter Diffraction, EBSD)技術、透射電子顯微鏡中的旋進電子衍射(Precession Electron Diffraction, PED)技術和透射電子顯微鏡中的三維取向成像技術(Three-dimensional Orientation Mapping in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3D-OMiTEM)。

這些取向成像技術的角解析度通常為1~2°,這樣的角解析度可以滿足表徵納米金屬的需求。

但是,這些技術的空間解析度差異較大,因此選擇合適的技術來重構不同尺度的納米金屬也就顯得十分重要。

取向成像:從二維到三維

近日,重慶大學黃曉旭教授團隊、清華大學A.W. Godfrey教授以及丹麥技術大學S. Schmidt博士等人合作,以題為「2D and 3D orientation mapping in nanostructured metals: a review」 在Nano Materials Science撰文,闡述了納米金屬晶體學取向成像技術所面臨問題,綜述了納米金屬基於電子光源的二維及三維晶體取向成像技術的研究進展。

作者著重於不同取向成像技術的空間解析度,回顧了二維和三維取向成像技術在表徵納米金屬微觀組織結構上的應用。實例分析包括:

1)基於掃描電子顯微鏡的二維EBSD技術以及基於透射電子顯微鏡的二維PED技術表徵了結構尺寸變化範圍很大的梯度納米結構金屬銅和鎳基高溫合金;

2)3D-OMiTEM技術表徵了尺寸在40nm以下的島狀納米金薄膜;

3)討論了以上各技術的優勢、面臨的挑戰以及未來的發展方向。

圖1. 高壓表面滾壓製備的純銅樣品厚度方向截面的低倍電子通道襯度像。白色虛線標誌樣品表面

圖2. 高壓表面滾壓製備的純銅樣品的在不同深度的EBSD取向圖。(a) 0-300 μm, (b) 300-600 μm, (c) 600-1200 μm, 和 (d) > 1200。白色虛線表示樣品表面,黑色表示未標定點,主要為晶界

圖3. 由圖二的EBSD數據生成的在不同深度區域的{111}極圖

圖4. 表面機械研磨製備的鎳基高溫合金板材最表層顯微組織結構的PED取向圖及其{111}極圖。表徵區域內的PED花樣,表明在樣品厚度方向上存在形變孿晶。

圖5. 電子束穿透方向上的晶粒重疊可能導致的幾種形式的PED電子衍射花樣,重疊花樣給取向標定帶來了困難。圖中紅色晶粒表示可以標定取向的晶粒,藍色晶粒代表不能標定取向的晶粒

圖6. (a)島嶼狀納米金顆粒的透射電鏡明場像以及(b)重構得到的三維取向圖;(c)圖為(b)中紅色框中區域的放大圖;(d)為三維取向成像圖中的5個不同截面,其位置分別對應與圖(b)中的白色虛線

圖7. (a)島狀納米金顆粒等球半徑(ESR)以及(b)島內晶粒的等球半徑的分布直方圖;(c)單個顆粒內的晶粒個數與島狀納米金顆粒的等效球體半徑的關係

圖8. 納米金顆粒中晶粒取向的反極圖

圖9. 島狀納米金顆粒中晶界取向差角的分布圖。插圖分別為晶界取向差角為40°和60°的取向差轉軸的分布圖

總結與展望

本文中,作者通過表麵塑性變形材料中的微觀組織梯度與織構梯度,展示了EBSD技術和PED技術在獲取二維取向圖中存在不足和面臨的挑戰。

一方面,EBSD技術雖然已得到顯著的發展,但表徵材料與電子束的作用體積限制了其20-50納米的解析度,這種精度的解析度是不足以表徵微納梯度金屬最表層的納米晶粒。

另一方面,PED技術的解析度雖然能夠達到幾納米,但該技術在這個解析度下無法區分和識別由於在電子束方向上重疊晶粒所導致的多重重疊的衍射花樣。基於透射電子顯微鏡的二維暗場圓錐掃描技術和基於掃描電子顯微鏡的透射式電子背散射衍射(t-EBSD)技術也存在類似的問題。

進而,作者介紹了對3D-OMiTEM技術的改進及優化,並利用該技術,選取1 nm的空間解析度,對1024 × 1024 × 200 nm3體積的納米金顆粒薄膜的三維形貌特徵及三維晶體學特徵進行了重構,並分析了島狀納米金顆粒及顆粒中晶粒的三維形貌及取向數據。重構得到的最小晶粒尺寸為3.4 nm,也驗證了該技術較高的空間解析度。在一些島狀顆粒中晶粒貫穿了整個薄膜的厚度,而另一些島狀顆粒中在厚度方向上存在多個晶粒,這也進一步展示了在納米尺度上對材料進行三維重構的必要性。

重構三維取向圖還顯示,晶粒在樣品厚度方向上存在一定比例的拉長,產生這種拉長效應的部分原因是樣品杆有限的傾轉角度導致的損失楔效應。為了更加精確地描述納米晶粒在三維空間中的幾何學形貌,使用傾轉角度更大的樣品杆進行數據採集就顯得十分重要,這將是今後要開展的工作。

黃曉旭教授團隊簡介:

主要從事金屬結構材料和先進表徵技術的研究,領導或參與了多項開拓性研究課題,在基礎科學研究和表徵技術開發兩個領域都取得了重要突破。在金屬結構材料尤其是納米金屬研究方面,通過與國內外研究團隊的合作和先進表徵技術的利用,發現和解釋了納米金屬所呈現的一些與常規金屬不同的強韌化現象,多項代表性成果發表在了Science 和Nature上 (Science 312 (2006), 249-251);Science 323 (2009), 607-610);Nature, 463 (2010), 335-338);Nature, 579 (2020), 67-72)。

在表徵技術方面,參與開發了世界首臺三維X射線衍射(3D-XRD)顯微鏡,並首次通過3D-XRD顯微鏡原位觀察了三維塊體形變金屬內部形成的再結晶晶粒的長大和界面遷移過程(Science, 305(2004), 229-232);領導研發了透射電子顯微鏡三維取向成像技術(3D-OMiTEM),空間解析度達1 nm(Science, 332 (2011), 833-834),該成果被美國材料研究學會選為 2011年材料科學領域十大亮點之一,並且獲得2012 Microscopy Today創新獎。

黃曉旭教授研究團隊部分成員和團隊基於常規透射電子顯微電鏡改造的兼具三維晶體取向重構與三維衍射像重構功能的三維透射電子顯微鏡#木木西裡#

內容來源:納米人

4篇Nature BME齊發,只為把醫學診療器件做得更輕便!

這本期刊十分友好,接收速度快,發表量不足,明年將4分+,快來~

胡錫進遭舉報與兩名女同事「有私生子」,本人回應:我是清白的!

特別聲明:本文發布僅僅出於傳播信息需要,並不代表本公共號觀點;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公眾號轉載使用,請向原作者申請,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打破校史,發學校首篇Science的博士,近日發Nature
    當年9月,楊倩便前往曼徹斯特大學Andre Geim(安德烈·海姆)教授課題組進行聯合培養,開始了在英國的求學時光。Andre Geim(安德烈·海姆)教授「panda girl」!有次做了大概一個星期,發現了樣品汙染的問題,然後整個實驗便白費了」在英國曼切斯特大學的實驗室裡有頂尖的設備和優秀的團隊,這些條件為前沿研究成果的萌芽創造了條件。「頂尖設備能實現頂尖想法,同樣重要的是,團隊的每個人都對自己的工作非常投入,彼此之間相互激勵感染。同時,團隊成員們也常常交流討論,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 Nature「餘波未盡」,中國地質大學又遭Science撤稿!新冠竟成「罪魁...
    在2019年6月至2019年9月之間,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材料科學與化學工程學院的所有實驗室都被要求搬遷至30公裡外的新校區。在這期間,保管數據的學生(也是論文作者之一)Liang Liu畢業,當時暫時沒有找到接替Liu來保管數據的學生。
  • Nature、Science 連發:890 萬年歷史的...
    而上述登上 Nature 的論文主要依據於隼鳥 2 號熱紅外成像儀(TIR)傳回的「龍宮」單轉熱像圖。SCI 炸出的坑約 47.5 英尺(14.5 米),邊緣凸起,中間為一個約 10 英尺(3 米)寬、2 英尺(0.6 米)深的圓錐形坑。對此,研究人員表示:我非常驚訝,這個隕石坑比我們在地球上模擬時的隕石坑大 7 倍左右。
  • 專注催化,他今年發表4篇Science Nature正刊
    通過CT3-標記的萘磺酸甲基酯(1)提供放射性甲基,加入3倍量(TMS)3SiH、2倍量LiBr、5倍量2,6-二甲基吡啶、10 mol % NiBr2·dtbpy,在1 mol % [Ir]光催化劑條件中在DMA/甲苯(1:1)混合溶劑中反應,室溫條件中反應12 h後,得到62 %的CT3-標記Celebrex。
  • 登上Nature 封面!「恐龍獵人」發現史上最小恐龍,刷新人類對鳥類...
    3 月 12 日,這篇論文登上了當期《自然》雜誌封面。Nature News 和 Science News 也報導了該研究。研究團隊表示,在緬甸白堊紀琥珀中發現了一隻有史以來最小的恐龍,這一成果無疑對理解恐龍與古鳥類的演化(特別是小型化動物的形態演化)有著重要意義。
  • 繼Science後,西南交大女博士再發Nature
    Nature成果這是楊倩博士自2017年發表《Science》(非第一作者)和《Nature Materials》後(第一作者),研究成果再次登上《Nature》博士期間,加入諾獎獲得者Andre Geim安德烈·海姆教授課題組進行聯合培養,博士畢業後,留在該課題組,繼續攻讀博士後。
  • 讀博連發3篇Science!28歲任武大教授再發Nature
    圖源:鄧鶴翔課題組鑄就武漢大學建國後的首篇Nature2015年11月,武漢大學鄧鶴翔教授團隊為武漢大學完成建國後的第一篇以第一通訊單位發表的《Nature》主刊論文,而且該項研究成果也是由韓國科技大學、武漢大學、羅特格斯大學、斯特哥爾摩大學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合作完成
  • Science+Nature丨「那些花兒」——溶酶體內的胺基酸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70/6514/351.full2.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937-x
  • 學習怎樣在《Science》上發Letters|science|新英格蘭醫學雜誌|...
    IF背後的邏輯在於,一個期刊上論文平均被引用的次數越高,說明這些論文在被更多的研究者參考引證,具有更大的影響力,從而也反映了這個期刊的水平較高。基於上述的邏輯,SCI和隨之衍生的IF從提出之日至今,逐漸演變成了對科研成果的一個重要評價方法。對於這一辦法,也並不是沒有爭議,參見「SCI」神話早該破了!
  • 【科技前沿】衛濤濤課題組合作揭示miR-133a的轉錄調控機制並闡明...
    Creighton University屠亞平課題組的合作論文"KAP1-associated transcriptional inhibitory complex regulates C2C12 myoblasts differentiation and mitochondrial biogenesis via miR-133a repression",這是衛濤濤課題組與屠亞平課題組長期合作所取得的又一成果
  • 地學系陽坤課題組發布中國區域高解析度氣象驅動數據集
    地學系陽坤課題組發布中國區域高解析度氣象驅動數據集清華新聞網3月27日電 近日,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系陽坤教授課題組在《科學數據》(Scientific Data)上發表題為「首套面向中國區域陸面過程研究的高解析度氣象驅動數據集」(The first high-resolution meteorological
  • 一年內10次問鼎Nature、3次背靠背兩篇連發!這種神奇材料必須了解一下
    Nature 2020.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260-6Nature 2020.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255-36月11日,魔角石墨烯再次背靠背問鼎Nature以色列雷霍沃特魏茲曼科學研究所S. Ilani和麻省理工學院P.
  • 如何用「果凍」發一篇Nature/Science?玩轉生物質材料—明膠
    Rogach教授課題組聯合報導了一個將電池與光致發光器件緊密集成一體的方法。該工作使用平面插指電極結構的水系鋅-MnOx/聚吡咯微電池,並通過將CdTe膠體量子點嵌入明膠基電解質中的方法,賦予了其光致發光的特性。
  • Science:復旦大學餘宏傑等在新冠肺炎的傳播動力學與非藥物性幹預...
    2020年11月24日,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餘宏傑課題組牽頭,聯合湖南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等團隊,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傳播動力學與非藥物性幹預措施的防控效果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以「Transmissionheterogeneities, kinetics, and controllability
  • 2020上海復旦大學物理學系朱黃俊老師課題組博士後招聘公告
    Postdoctoral positions in theoretical quantum information science,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Two postdoctoral positions in theoretical quantum information science are available in the
  • 今日再次問鼎《Nature》,刷新紀錄!
    近年來,對於金剛石的研究也很火熱,去年6月,燕山大學田永君院士、周向鋒研究員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郭林教授課題組報告了金剛石複合材料的結構表徵,這種金剛石複合材料由相干的界面金剛石多型體(不同的堆積順序)、交織的納米孿晶和互鎖的納米晶粒組成。複合材料的結構比單獨使用納米孿晶更能提高韌性,而不會犧牲硬度。單邊凹口光束測試的韌性是合成金剛石的5倍,甚至比鎂合金還要大。
  • 《徒手攀巖》解讀:極致的專注,才是成功之道
    無保護,徒手登上了 約塞米蒂國家公園 3000英尺的酋長巖。觀看《徒手攀巖》的過程,就是一個手心不斷冒汗,又不斷擦汗的過程。除了驚嘆他不會恐懼的腦迴路。他極簡的生活方式,對攀巖極致的專注。給筆者留下深深的印象。埃裡克斯的極致專注,體現在這兩方面。領域的專注生活起居,埃裡克斯簡單極致。
  • 光致發光材料–黃維院士、Chihaya Adachi、楊朝龍,潘梅課題組成果...
    [2]相關研究以「Colour-tunable ultra-long organic phosphorescence of a single-component molecular crystal」為題,發表在nature photonics。
  • 大連理工大學電信學部黃輝教授課題組發明新型雷射誘導螢光儀
    大連理工大學電信學部黃輝教授課題組發明新型雷射誘導螢光儀 2020-12-19 19: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上海交大物理與天文學院金賢敏、唐豪課題組實現大規模量子網頁...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金賢敏、唐豪課題組在綜合性學術期刊Science Bulletin上以「TensorFlow Solver for Quantum PageRank in Large-Scale Networks」為題發表最新研究成果,展示了團隊基於TensorFlow實現的目前最高效的大規模量子網頁排序及量子隨機行走求解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