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復旦大學餘宏傑等在新冠肺炎的傳播動力學與非藥物性幹預...

2020-12-23 中國生物技術網

2020年11月24日,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餘宏傑課題組牽頭,聯合湖南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等團隊,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傳播動力學與非藥物性幹預措施的防控效果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以「Transmissionheterogeneities, kinetics, and controllability of SARS-CoV-2」為題,於11月24日以快速通道的Research Article形式在線發表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Science 雜誌。

餘宏傑課題組前期的研究已闡明新冠肺炎人群易感性的年齡別差異、非藥物性幹預措施實施後人群接觸模式的改變對新冠肺炎傳播的影響,相關文章已於4月初發表在Science(點擊閱讀)。

然而,由人口學特徵、疾病嚴重程度和接觸模式(例如接觸類型與累計接觸時長)等因素綜合驅動的新冠肺炎的傳播機制尚不清楚。此外,在新冠肺炎大流行期間,尤其是在缺乏新冠疫苗的情況下,針對個體與群體的幹預措施如何調控新冠肺炎的傳播?如何使幹預措施既能考慮新冠肺炎的傳播動力學特徵,又能最大化降低社會經濟成本?

回答這些關鍵科學問題,可以明確哪些人群對於控制新冠肺炎的傳播最有效,進而制定、採取並及時調整幹預措施。為此,餘宏傑課題組基於2020年1月21日至4月2日期間湖南省確診的SARS-CoV-2感染者的個案及其密切接觸者的追蹤數據,開展了一項流行病學模型研究,旨在闡述個體水平上新冠病毒傳播的異質性、非藥物性幹預措施實施後新冠肺炎的傳播動力學特徵,以及針對個體與群體的幹預措施對新冠肺炎傳播的影響。

針對個體水平的新冠病毒傳播異質性的研究結果表明,實施非藥物性幹預措施後,家庭內接觸發生新冠肺炎傳播的概率(7.2%,95% CI:1.2-19.6)顯著高於親屬間接觸(1.7%, 95% CI:0.4-5.6%)、社會接觸(0.9%, 95% CI:0.2-2.7%)和社區接觸(0.4%, 95% CI:0.1-1.1%)。同時,個體間的接觸程度與累計接觸概率(cumulative contact rate, CCR)在不同接觸模式間存在較大差異,個體在家庭內與親屬間的接觸程度與累計接觸概率顯著高於社會與社區接觸。而新冠肺炎的傳播風險隨接觸時長的增加而增高,接觸時長每增加1天將導致傳播風險增高10%(95% CI:5-15%)(圖1)。

圖1:各接觸類型下SARS-CoV-2感染者接觸概率的異質性及非藥物性幹預措施的影響。A: 傳播概率分布;B: 暴露時長的累計分布函數;C: 感染者的接觸人數分布;D: 基於年齡的接觸矩陣;E: 累計接觸概率比

為闡明非藥物性幹預措施實施後新冠肺炎的傳播動力學特徵,本研究又重建了配對的傳染者-感染者(infector-infecteepairs),並基於重建後的傳播鏈估算了傳播動力學參數。結果表明,系列間隔(serial interval)與代際間隔(generation interval)的中位數均為5.3天,症狀前傳播的比例為63.4%(95% CI:60.2%-67.2%)。及時快速的隔離措施能夠提前阻斷潛在感染者和易感者的接觸,將疾病傳播事件限制在感染的早期階段,病例隔離時間越早,症狀前傳播的比例越高,其對應的系列間隔與代際間隔越短。

考慮非藥物性幹預措施的實施時間,本研究進一步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1月27日前;第二階段:1月27日至2月4日;第三階段:2月4日後)分析了新冠肺炎的傳播動力學特徵。結果表明,從第一到第三階段,通過主動監測發現的病例比例從22%上升至66%,發病至隔離的時間間隔的中位數從5.4天(四分位數間距: 2.7, 8.2)縮短至-0.1天(四分位數間距: -2.9, 1.8),基本再生數由1.75降低至1.01。

隨後又採用數學模型重建了無幹預措施實施時的代際間隔與傳染期分布。結果表明,無幹預措施實施時,病例的傳染性在發病前0.1天達到峰值,87%的傳播事件發生在病例發病前5天內和發病後5天內,症狀前傳播比例約為53%。此外,研究還發現,隔離措施實施的速度越快、病例隔離的比例越高,基本再生數降低的比例越大,即非藥物性幹預措施的有效性越好,但需要將個體水平和群體水平的幹預措施相結合,才能達到控制疫情的最佳效果(圖2)。

圖2:非藥物性幹預措施對新冠肺炎的傳播動力學參數的影響。A:代際間隔;B:系列間隔;C:症狀前傳播比例;D:從感染開始的平均傳播風險;E:從發病開始的平均傳播風險;F:不同發病至隔離的時間間隔和病例的隔離比例所對應的基本再生數降低的比例;G-H:不同R0和發病至隔離的時間間隔、人群接觸概率的改變量、病例隔離的比例所對應的有效再生數。

本研究揭示了由接觸模式與非藥物性幹預措施共同決定的新冠肺炎傳播的異質性,估算了各種接觸模式下新冠肺炎的傳播風險,深入分析了針對個體與群體水平的幹預措施對接觸模式與新冠肺炎傳播的影響,定量評估了生物學因素、行為學因素與非藥物性幹預措施對新冠肺炎傳播的相對貢獻。研究成果旨在為全球各國放鬆和/或重新實施幹預措施時提供重要科學證據,從而最大程度地減少新冠肺炎對全球健康、社會和經濟的影響。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博士後孫開元、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生王微和湖南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高立冬為共同第一作者,餘宏傑孫開元為共同通訊作者。本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81525023)等項目的資助。

論文連結: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early/2020/11/23/science.abe2424

2019年熱文TOP10

1. 逆轉2型糖尿病的大牛又發文了:2型糖尿病是簡單的疾病,減肥或逆轉病情!

2. 剛剛,Science發布2019十大科學突破!

3. Science重磅!西蘭花「喚醒」抗腫瘤基因

4. 讀者淚目!《柳葉刀》全中文發表中國醫學博士「家書」:給父親的一封信

5. 《Science》重磅!汝之「蜜糖」,吾之「砒霜...」

6. 喝酒,尤其還臉紅的人,或面臨更高的痴呆風險

7. Nature重磅!第一個完全合成且徹底改變DNA密碼的生物誕生了

8. 這不是一顆大榛子!Science發表新型口服胰島素,或將取代傳統注射

9. Science為防禿頂支招:先從不脫髮開始...

10. 改變精子速度,可以影響後代性別?

相關焦點

  • 復旦大學4月-5月部分科研成果:抗新冠全人源納米抗體,小型基因編輯...
    復旦大學科研團隊近期又取得了數項成果和突破。小編為你整理了2020年4月-5月部分科研成果,快一起來看看吧!  公共衛生學院餘宏傑課題組研究揭示增加社會距離對新型冠狀病毒傳播的影響 成果登《科學》主刊
  • 新冠肺炎患者腎功能異常及幹預方案
    本期特邀4名腎臟內科學術大咖們為我們解答「新冠肺炎患者腎功能異常及幹預方案」。 部分新冠肺炎患者因病情進展或繼發性感染出現明顯炎症風暴時,還可以應用CRRT中的特殊模式例如血液灌流、內毒素吸附等進行救治。 葉琨 教授 我院是廣西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集中收治單位,也是廣西最大的新冠肺炎定點醫院。
  • 今天上海一位2歲新冠肺炎小病人出院!復旦兒科總結上海經驗:兒童...
    今天出院的是個小病人,2歲,有湖北以外地區旅行史,因咳嗽就診,2月25日被確診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確診病例,轉入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就在前天,3月7日,4歲新冠肺炎男孩在確診治療一個月後也出院了。今天一早,兒科醫院透露,兒科醫院作為兒童新冠肺炎治療的定點醫院發表兒童新冠感染病例系列報導 總結「上海經驗」,兒童通常表現輕型或普通型。
  • 面對新冠肺炎:心理問題的幹預策略
    &nbsp&nbsp&nbsp&nbsp演講人:李佔江(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副院長、主任醫師) &nbsp&nbsp&nbsp&nbsp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是大家非常關心的問題。在心理衛生領域,我們可能會遇到什麼樣的問題?又該如何妥善解決這些問題?
  • 兒童新冠研究:潛伏期長於成人,非重症無需抗病毒抗生素治療
    上周,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感染傳染科新發傳染病醫療組在國際權威感染病雜誌《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在線發表「我國兒童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病例系列報導」,總結了中國新型冠狀病毒開始在全國流行初期和高峰期武漢地區以外的新冠兒童的臨床和流行病學特徵。
  • ...工作室發展基於動力學補償效應的生物質烘焙動力學及熱力學分析...
    論文的通訊作者是農生學院蔡均猛老師,合作者包括農生學院碩士生段涵琦(共同第一作者),南京林業大學碩士生張佑君同學,東莞理工學院郭曉娟老師,英國阿斯頓大學餘熙老師,南京林業大學張興光老師,澳大利亞科廷大學博士生Md. Maksudur Rahman。
  • 研究評估各種政府干預措施對COVID-19控制的有效性
    研究評估各種政府干預措施對COVID-19控制的有效性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6 14:54:11 英國牛津大學Jan M.
  • 新冠肺炎英文簡稱NCP;新冠肺炎傳播途徑包括氣溶膠傳播;北京出現...
    ◎內容來源:百度 熱點 事件 劃重點 01 新冠肺炎英文簡稱NCP 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發布會,新聞發言人介紹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統一稱謂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簡稱「新冠肺炎」,英文名為「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簡稱為「NCP」。
  • 守正創新,弦歌不輟——訪復旦大學新聞學院院長米博華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院長、人民日報社原副總編輯米博華編者按:復旦大學新聞學院素有「復旦新聞館,天下記者家」之美譽。一個甲子以來,一代又一代復旦新聞人踐行「好學力行」的院訓,櫛風沐雨,守正創新,將復旦新聞學院建設成為新聞傳播學界的一座高峰。
  • 武漢大學科研人員在《自然》發表新冠病毒氣溶膠研究成果!
    4月27日,國際著名學術期刊《Nature》雜誌在線發表了一篇名為Aerodynamic Analysis of SARS-CoV-2 in two Wuhan Hospitals」(武漢兩所醫院的新冠病毒氣溶膠動力學分析)的研究論文。
  • 學術頭條:新冠病亡率比流感高10倍,《自然》為汙名化道歉,宇宙各方...
    新冠病毒的全球傳播已使多國衛生系統不堪重負,擾亂了全球經濟。他指出,新冠肺炎病亡率估計比流感高10倍。雖然大家已經目睹了新冠病毒對發達國家造成的危害,但它在更貧窮和更脆弱的國家可能造成的破壞仍未完全顯現。
  • 復旦大學與中南民族大學青年共聚線上交流 共話使命擔當
    在五四青年節之際和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時期,為傳承五四精神、深化共建合作,5月6日下午,復旦大學與中南民族大學共同舉辦了「傳承五四精神 綻放戰『疫』青春」線上主題團日活動暨青年代表交流會。兩校師生共聚雲端,共聽青年人的奮鬥故事,共話理想信念與使命擔當。
  • 新冠肺炎疫情傳播時間軸已經變了!
    另據日本媒體報導,本月5日,一名備註身份為「筑波大學博士」的醫生福島淳在社交媒體上發文稱:在2019年8月的患者血清中發現了新冠病毒抗體,他認為新冠病毒在2019年8月就已進入日本,很可能秋季就已在日本蔓延。
  • 復旦大學一級學科有哪些?8大復旦大學重點學科一覽,你選哪個?
    你知道復旦大學一級學科有哪些嗎?下面提供復旦大學重點學科一覽,你選哪個?1、哲學 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成立於1956年,1994年,哲學系被評為全國人文學科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成為得到國家重點扶持的第一批文科基地之一。2002年,馬克思主義哲學、外國哲學被評為國家重點學科。
  • 復旦90後,好樣的!在前線,他們忘我奮戰,為新冠肺炎患者帶去希望!
    復旦「90後」這樣詮釋——在前線:他們忘我奮戰,為新冠肺炎患者帶去希望在後方:他們傾情服務,為築牢疫情防線貢獻力量在西部:他們堅守講臺,為學子走向未來注入能量在鄉村隨時準備在黨和國家需要的時候挺身而出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90後」護士小夥吳溢濤,在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感染病房奮戰了
  • 講好抗疫故事,用好鮮活的思政元素……復旦大學抗擊新冠肺炎疫情...
    ,並作為師生的思政教育資源,在115周年校慶之際,校黨委宣傳部、上海醫學院黨委宣傳部、圖書館、檔案館等部門聯合策劃「待到山花爛漫時」——復旦大學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專題展覽。復旦上醫人始終堅持「正誼明道」的院訓,堅持「為人群服務」的精神,義不容辭地投身國家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以醫道普濟天下,用醫道拯救蒼生。在抗擊疫情的過程中,復旦大學各附屬醫院派出497名,以及中山廈門醫院14名共511名醫護人員奔赴武漢支援。上海的兩家新冠肺炎患者定點收治醫院均為復旦大學附屬醫院。不論是馳援武漢前線還是堅守上海的醫務人員都向人民交出了滿意的答卷。
  • 美國關於新冠肺炎疫情的涉華謊言與事實真相
    ◆美國紐約州州長科莫表示,美東北大學研究顯示,該州首個新冠病毒毒株並非來自中國。《紐約時報》援引美國專家研究證實,紐約疫情主要傳入來源並非亞洲。◆加拿大幾個大省疫情統計數據顯示,病毒系由美國旅行者傳入加拿大。法國巴斯德研究所研究發現,在法國當地傳播病毒毒株來源不明。俄羅斯輸入病例無一例來自中國。澳大利亞衛生部數據顯示,從東北亞輸入病例所佔比重極小。
  • 2020上海復旦大學物理學系朱黃俊老師課題組博士後招聘公告
    Postdoctoral positions in theoretical quantum information science,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Two postdoctoral positions in theoretical quantum information science are available in the
  • 別讓藥物毀了孩子聽力,基因檢測可防範藥物性耳聾
    此外,兒童中存在藥物性致聾基因攜帶者,一旦接觸此類藥物,極易致聾。 兒童用藥應格外謹慎 氨基糖甙類藥物具有耳毒性  藥物性耳聾臨床表現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