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佔江
    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領域為焦慮與抑鬱障礙與認知行為理論與治療。現任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副院長/臨床心理學系主任,中國醫師協會精神科醫師分會常務委員、認知行為治療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精神醫學分會常委、認知行為治療研究協作組組長,中國心理衛生協會認知行為治療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亞洲認知行為治療協會執行委員,北京醫師協會精神科醫師分會副會長。擔任中華精神科雜誌、中國心理衛生雜誌、中國臨床心理學雜誌、中國健康心理學雜誌、心理科學進展雜誌編委。
    演講人:李佔江(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副院長、主任醫師)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是大家非常關心的問題。在心理衛生領域,我們可能會遇到什麼樣的問題?又該如何妥善解決這些問題?國家衛生健康委於2020年1月26日及時發布了《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緊急心理危機幹預指導原則》,有效地指導了我國心理危機幹預工作有條不紊地開展。
    我們今天所講述的內容,主要是針對當前在防疫工作中面臨的常見心理問題以及可以使用的原則和方法進行相對系統的總結。
    
    2月24日,重慶派出首支支援湖北的心理援助醫療隊,圖為隊員在出發前合影。 新華社發
    應激反應及心理問題
    當我們面臨新型傳染病疫情暴發時,由於對疫情的危害和預防措施在認識上的不足,防控措施上的不完善,讓人們會感到面臨疫情時的不確定感、不可控制感加強,甚至部分人可能會出現災難化思維,會誇大疫情帶來的後果,進而表現出不同程度的心理行為應激反應、心理問題甚至精神障礙。
    ① 正常的應激反應
    當人們面臨健康或生命威脅時,常見的應激反應包括心理反應和軀體反應。心理反應可以表現為緊張、恐懼,有的也可以出現憤怒、抑鬱等情緒反應。在認知上否認對自己的危害或感到危害馬上到來,或嚴重危害是不可避免的等黑白思維和絕對化思維。在行為上表現出無所謂的態度而堅持自己的原有行為模式或採取迴避行為和過度防禦性行為。在軀體上出現自主神經系統功能亢進的症狀,如心跳加快、出汗、胸悶、尿頻、食慾下降、失眠等。這些心理和軀體上的反應,由於不同個體的人格特點、社會經歷和受疫情影響程度的不同,會表現出不同性質和嚴重程度的心身反應。絕大多數民眾對於新冠肺炎疫情的心身反應是人們面臨威脅時的正常反應,隨著對疫情科學認識的加深,防控措施的了解和掌握,整體防控形勢的好轉,這種心身反應通過自我調整就會自行消失,不會對個體帶來任何不良後果。
    ② 常見的心理問題
    我們在面對防疫形勢時,有的人可能會出現「患者」心身反應無法擺脫,讓自己感到痛苦,但對自己的日常生活、工作和社會交往等沒有明顯影響(不是由於防疫措施所致),持續時間不長,就成為心理問題。在疫情期間常見的心理問題大致包括:
    ●恐懼焦慮情緒。恐懼和焦慮是在面臨疫情影響下最常見的情緒問題。由於對病毒感染、罹患肺炎的後果如隔離、死亡等的擔憂,以及防控形勢要求下的工作強度大、責任要求高、心理壓力陡增,而出現恐懼、緊張害怕,腦子裡不斷縈繞著有關患者被病毒感染後的各種重症救治或者是有關防疫工作的場景,不能擺脫,使自己的注意力不容易集中;或者過多關注與疫情進展和防控有關的信息,不停地在手機上查詢消息,看朋友圈,讓各種不一致、不肯定的信息充斥於大腦,導致自身認知能力有所下降,非理性的想法就會佔主導地位,災難化的想法頻繁在腦海裡出現,諸如「就要感染了、傳染性太強了、空氣中充滿了病毒」等錯誤的判斷,讓自己感到更加緊張恐懼,由此還會出現手心冒汗、顫抖、心慌、胸悶等軀體症狀。讓自己不敢出門、宅在家裡,或者要出門時緊張加劇進而採取過度的防護措施等。
    ●憤怒敵對情緒。有的人出於對疫情危害性認識不足、不到位,覺得病毒不會侵擾自己,不理解採取的防疫措施對自己生活帶來的影響,甚至進一步發展到認為世道對自己不公平,也有的人會錯誤認為自己被隔離是受到了人格的侮辱或者被歧視,而產生憤憤不平的情緒,甚至有的人會出現敵對態度,爭吵、不合作、辱罵疫情防控工作人員或醫務人員等。
    ●抑鬱。當一個人對新冠肺炎病毒感到防不勝防、甚至家人或自己罹患新冠肺炎,可能會出現悲觀、沮喪、心緒低落、興趣下降、睡眠變差、食慾不佳、懶得活動,甚至消極想法,持續不到兩周,就構成了抑鬱情緒問題。
    ●睡眠問題。在疫情期間由於焦慮、緊張、生活規律的紊亂,有的人會出現失眠,難以入睡、夜間易醒、多夢,醒得早,晨起感到沒睡夠,困意濃濃,頭腦不清醒,渾身不適等。
    ●軀體不適症狀和疑病傾向。當大家面臨被新冠肺炎病毒感染的風險,焦慮緊張、抑鬱等情緒的變化就會伴隨著軀體的反應,這時,我們很容易對照新冠肺炎的臨床表現,而懷疑自己是否被感染了。絕大多數人經過自我對照和檢查,其實自己是可以排除這種疑慮的。但是,有一部分人會感到持續較長時間的軀體不適症狀,如頭痛、頭暈,胸悶、氣短、心慌、胸痛、疲乏無力等。當自己靜下來休息或獨處時,這種感覺會更加明顯。為此,他們會反覆在網上查找資料、打諮詢電話或反覆詢問別人,確認自己是否得了新冠肺炎,產生疑病傾向。
    
    2月21日,湖南省派出三支醫療隊共259名醫護人員支援湖北。其中第三支為50人組成的支援湖北心理危機幹預醫療隊。新華社發
    ③ 常見的精神障礙
    在上面提及的各種心理問題,隨著疫情防控逐漸取得成效和人們的自我調整,會逐漸消失,從而恢復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狀態。
    但是,也有大約不足五分之一的人會出現各種精神障礙。特別是在疫情嚴重的地區,醫學隔離觀察人群、疑似或確診病人以及他們的家屬、原有精神障礙康復和在疾病期患者等,需要我們精神衛生工作者高度重視。
    ●急性應激障礙是指在遇到重大負性生活事件後幾小時內就會出現的一種急性的精神障礙。在疫情期間被隔離人群中有親人的突然離世這種雙重的打擊,甚至多重打擊下,更可能出現這種精神障礙。急性應激障礙通常在受刺激後數分鐘或數小時內發病。患者由於強烈恐懼而出現明顯的興奮狀態,言語、行為活動增加,失去控制,激越、喊叫,過度亂動或情感爆發,甚至出現衝動傷人及毀物行為,內容常與經歷的精神刺激和個人的經歷有關,並伴有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症狀,如心動過速、震顫、出汗、面色潮紅、胸悶、氣短等,嚴重者可以達到精神病性狀態。或者病人出現僵住狀態,表現為目光呆滯,表情茫然,呆若木雞,情感反應遲鈍、少語少動。這些症狀一般不超過一周。預後良好,完全緩解。
    ●焦慮障礙是指一組以擔心、緊張、害怕、煩躁等恐懼焦慮情緒、自主神經功能亢進導致的生理反應以及迴避行為為主的輕度精神障礙。有的人表現出急性焦慮發作,在日常活動時突然出現驚恐發作,極度驚恐、驚叫、驚慌失措、緊張不安、驚恐萬狀、猶如大禍臨頭感,感到呼吸困難、胸悶氣短、不能自主呼吸、甚至窒息感覺,或者突然覺得自己不行了,要死亡了等。同時伴有明顯的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症狀,出現相應系統的軀體症狀,通常不超過1小時,可自行終止。有的人以慢性焦慮反應為主,表現出與現實處境不相稱的過度的持續的痛苦、擔憂、焦慮體驗。他們擔心憂慮的事情多為日常生活中的瑣事。表現為坐臥不安,來回踱步,身體發抖等,感到暈眩、心悸、胸部發緊,口乾、胃部不適、出汗、手腳冰涼或發熱、小便過頻等自主神經功能障礙症狀。同時,注意力集中困難,記憶力下降,入睡困難伴有睡眠淺、易醒、多夢等,導致學習或工作效率下降,持續在半年以上可以考慮慢性焦慮障礙。
    ●疑病障礙,也叫疑病症,表現為堅持認為自己得了新冠肺炎,過分關注自己的軀體感受,感到出現低燒、乏力、精神萎靡、咳嗽、咽痛、腹瀉等症狀,就認為是新冠肺炎的表現。因此,在網上查找資料、撥打熱線電話諮詢,甚至要求進行新冠病毒的核酸檢查,判定自己是否得了新冠肺炎。儘管有不同醫生的解釋和陰性檢查結果,也不能打消其疑慮,常伴有焦慮或抑鬱症狀,影響到其日常生活和工作。這種症狀持續存在超過半年以上就符合疑病症的診斷。
    ●失眠障礙。在疫情期間,有的人表現為入睡困難、易醒、多夢,睡眠節律紊亂,對自己的睡眠質量感到不滿意。晨起感到困意濃濃、無精打採,頭昏腦脹,昏昏沉沉等。如果這種症狀每周會出現兩次以上,持續存在超過1個月,就構成了急性失眠症。如果超過了3個月就是慢性失眠症了。
    ●創傷後應激障礙。在疫情防疫的後期,有的人的焦慮緊張情緒仍然沒有明顯減輕,甚至有的家人因新冠肺炎去世,給自己帶來雙重打擊,表現出持續的病理性回憶,在腦海裡總是出現去世家人、重症肺炎患者搶救的畫面。警覺性增高,感到焦慮、緊張,夜間噩夢,甚至絕望、悲觀厭世、抑鬱。迴避去世家人的所有物品或不能提及家人有關的事情,或者有關疫情的事情。只要提及這些,就會惶惶不安,採取迴避行為,不願意接觸人等。這些症狀持續存在超過3個月以上可能罹患創傷後應激障礙。
    ●原有精神障礙的加重或復發。在面臨疫情暴發,對具有精神疾病病史,或是正在患有精神疾病的病人來說是一種更大的精神刺激。同時,由於防疫控制措施下一些病人不能及時到醫院就診,存在減藥或斷藥風險,病人的病情加重或復發的風險就會增加。所以,這部分人群是需要我們的精神衛生機構和廣大患者家屬密切關注的人群。
    新冠肺炎疫情心理幹預原則
    災後心理幹預是幫助處於危機的人,弄清問題實質,用較好的方法,處理應激事件,重建信心,發揮自身能力和潛力,恢復心理平衡並重新正常成長和適應生活的過程。我們認為,在面臨新冠肺炎疫情,進行有效心理社會幹預,需要秉持如下原則:
    ① 預先準備原則
    在應對疫情時實施心理社會幹預,要在平時做好相應的準備。平時,政府或社會組織就要對災後人員的心理幹預在組織結構、人員配備、人員培訓、技術和物資儲備等方面進行心理幹預預案的準備和演練,以實現有效的心理幹預。
    ② 系統整合原則
    在面對疫情發生後政府和社會組織形成的心理社會幹預隊伍和資源要進行很好的協調與配合,各種資源要進行整合,以免導致心理社會幹預資源的浪費和混亂局面的出現。面對新冠肺炎疫情,要在政府領導下,強化醫療救助的力度和防疫資源分配的可及性,各民間心理社會組織協調配合,有條不紊地開展不同人群的心理社會幹預工作,從而提高心理幹預效果。
    ③ 倫理學原則
    在疫情的心理社會幹預中,必須要遵循心理治療與諮詢的倫理學原則。要尊重人權,保護隱私,對受疫情影響的各類人員要在無傷害原則的指導下進行心理幹預。
    ④ 科學、有效和及時性原則
    受疫情影響人群心理幹預理論和技術均在不斷發展和完善之中,進行心理幹預要採取科學的態度,正確認識心理幹預的效果和作用。心理幹預只是醫療和社會整體救援的一部分,疫情中心理幹預隨著疫情防控不同階段,開展心理幹預的形式和手段會有很大的區別,要遵循及時有效的心理幹預原則。應用的心理幹預的方法和技術應是得到實證檢驗確實有效的,或經過專家評價確實有益的技術和方法,才能使用。
    ⑤ 完整性原則
    對疫情防控中各類人群的心理幹預,只要開始,就要完整進行,不能半途而廢,造成新的創傷。這個原則要求在群體和個體兩個層次展開。針對不同地區人群心理幹預要考慮到經濟狀況和文化特點,針對不同階段和人群特點制定有針對性的完整的心理幹預計劃。從開始到結束是一個完整的心理幹預過程,不能隨性而起,虎頭蛇尾,給心理幹預對象帶來不必要的危害。同時,針對個體更要體現心理幹預的完整性原則。針對患者、逝者家屬、精神障礙患者等不同個體採取針對性的心理幹預措施,不能違反心理治療或諮詢原則,不能半途終止或多人進行反覆多次的重複幹預。
    ⑥ 分類幹預原則
    國家衛健委發布的心理幹預指導原則中將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人群分為四級,分別是,第一級:新冠肺炎確診患者(住院治療的重症及以上患者);疫情防控一線醫護、疾控和管理人員等。第二級:被隔離的輕症患者(密切接觸者、疑似患者)、發熱患者。第三級:與第一級、第二級人群有關的人,如家屬、同事、朋友,參加疫情應對的後方救援者。第四級:受疫情防控措施影響的疫區相關人群、易感人群、普通公眾。
    該原則要求將第一級人群作為心理危機幹預的重點,逐級擴展到第二、三、四類人群。在指導原則中還明確指出要「及時調整心理危機幹預工作重點,針對不同人群實施分類幹預」,也就是說,不同階段的服務重點不同,不同人群的服務內容不同。由於不同人群的心理問題的性質和嚴重程度不同,在實施心理幹預時按照該人群等級不同出現的不同性質和程度,心理幹預原則與方法也不一樣,即對第一、二級人群以提供心理危機幹預為主,對第三類人群主要提供心理疏導,對第四類人群則主要提供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自我調節的方法
    不同人群在面對新冠肺炎疫情時,由於受累程度的不同,會有不同的心理行為問題,但也有許多共同之處。所以,在此我們首先介紹一些通用的原則方法,然後再針對不同人群的特點,提出一些自我心理調適的注意事項。
    ① 自我心理調整通用方法
    客觀認識與評估新冠肺炎疫情。在面對疫情帶來的威脅,甚至於對人帶來的生命威脅,不同人群出現不同程度的心理反應。大約有15%的人表現出相對重一些的情緒和行為反應,自己感到恐慌或出現行為上的過度保護措施。出現這樣的問題,往往是不能客觀地、科學地認識目前疫情所帶來的風險,存在誇大這種風險或威脅性,而導致過度的心理行為反應。所以,正確認識疫情帶來的危害,是非常重要的。當我們客觀認識到在不同情境下遇到風險性的大小,採取科學的防護措施,可將這種風險降為最低,就可以舒緩自己的恐懼情緒和不適當的防護行為。
    識別與接納自己的情緒。當自己出現擔心、緊張、恐懼的情緒時,絕大多數人的情緒是面臨威脅時的正常反應,這種反應對我們的身體是有益處的,可以調動身體的內在生理和心理的資源,來應對我們面對的威脅。所以,我們感受到這種焦慮緊張的情緒,不用試圖去排斥它,而是體驗這種情緒,接受這種情緒,當人接納這種情緒後,就會發現這種情緒並不能給自己帶來災難,帶著這種情緒,重新去建立自己新的生活規律,儘可能堅持正常的生活,這種情緒就會逐漸消失。
    矯正自己非理性的錯誤想法,改變自己的心理行為問題。生活中,當一個人出現不好的想法,就會隨之出現負性的情緒,並出現相應的行為活動。比如,一個人以為自己可能感染了新冠肺炎,就會緊張,就會臆想疾病的病毒在自己周圍無處不在,進而表現為無所適從,不敢出門,把自己嚴密地包裹起來或反覆地消毒、清洗。所以,要改變我們的情緒和行為問題,就要從改變我們的想法著手。這就是在心理治療常用的方法——認知矯正。
    認知矯正有很多方法,大家可以試試如下的方法:
    ●每天規定時間,獲取政府權威渠道的疫情信息,科學防護的措施,新冠肺炎疾病的特點和病情最後轉歸等。不要整天沉浸於信息的漩渦中,給自己帶來矛盾不一的雜亂無章的網絡信息,讓自己陷入內心的矛盾之中。要保持理性平和的心態對待疫情、疾病、隔離措施給自己帶來的影響,建立自己新的生活方式。
    ●要客觀地評估自己大腦中經常出現的困擾自己的想法。讓自己對這些想法認真地深入地思考一下,問一問自己:自己有多大的可能性會感染上病毒?自己感染上病毒,又有多大的可能性會得肺炎?得了肺炎,又有多大的可能性是危重患者?萬一自己真的被隔離了,生活是否就徹底完了?當自己在認真思考這些問題時,腦海裡是否有新的想法出現?這些新的想法是否更客觀些呢?自己的情緒和行為是否會發生改變?
    ●用尋找證據的方法,來糾正自己的錯誤想法。如果一個人,總是擔心自己被病毒感染了,甚至因此而惶惶不可終日。那不妨來考慮一下,自己現在有多大的可能性被感染了呢?是100%還是50%?請尋找一下自己被感染的證據,支持自己被感染的證據有什麼?是咳嗽、低熱,還是乏力?之後,再看看有沒有不支持的證據呢?比如自己有去過疫區嗎?有接觸過疑似或確診的患者嗎?自己生活的小區有患者被診斷嗎?自己所住的居所的單元有沒有被醫學隔離?以上,通過尋找支持和反對的證據後,再重新審視原來的想法,自己真的有這麼大的可能性被感染嗎?當新的想法出現,自己被感染的可能性並沒有原來想的那麼高,那麼人的情緒和行為反應就會相應地改變。
    ●改變行為模式,改變自己的心理行為問題。認知行為幹預理論認為,改變自己的行為,可以改變情緒,也可以改變自己的想法,從而形成想法—情緒—行為相互改變的良性互動模式,進而達到改變自己情緒和行為問題的目的。比如:
    堅持規律的生活節奏,豐富自己的日常生活。面對疫情,我們的生活節奏受到幹擾,陷入一種無序狀態,整日被疫情信息所包圍,困擾我們的情緒和生活。行動起來,讓生活儘可能規律起來,豐富起來,你的狀況就會改變;
    科學防疫,不要過度防護、清洗和消毒。在新冠肺炎防疫中,專家們提出很多科學的防疫措施,我們一定要遵照指導來進行。如果一味追求過度防護,把自己完全與外界隔離、宅在家裡,不斷地洗手、洗澡或清洗地板和消毒,就會將自己陷入一種過度擔憂之中。認為只有這樣才能保證自己和家人的安全,只會進一步強化自己陷入對疫情的災難化思維中,使自己更加擔憂、緊張,甚至於絕望和悲傷;
    善於利用課程表,來規劃自己的日常活動。有很多人會遇到這樣的問題,我也想規律生活,但我做不到啊!請把你以前的興趣和愛好收集起來,如琴棋書畫、體育運動、音樂歌劇、廚藝花卉等等,填到自己的課程表中,把自己一天的,甚至於一周的活動規劃出來,儘可能地堅持執行。儘管有時不能全部完成,但一般情況下我們就會發現,在做這些活動時,情緒就會好起來。堅持下去,就會越來越好;此外,還可以做放鬆冥想訓練。當自己情緒非常緊張、恐慌的時候,可以進行呼吸放鬆、肌肉放鬆訓練、冥想訓練,可以在網上下載相關的訓練軟體,自己練習,在緊張時應用,可以緩解自己的焦慮恐懼的情緒。
    ●尋求社會支持,疏解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問題。在我們緊張、焦慮、抑鬱、憤怒等情緒困擾時,利用自己的朋友圈和社會關係網,尋求必要的幫助。通過家人、親戚、朋友、同事的交流和支持,負性情緒也會得到緩解。這一點對維持和促進自己的心理健康非常重要。大量醫學心理學研究證實,社會支持在心理疾病的發生中起到緩衝的作用。不要難以啟齒,勇敢地與人交流,尋求幫助。
    ② 不同人群心理自我調適時要注意的問題
    新冠肺炎患者,在進行自我調適時,一定要考慮自己的疾病本身的嚴重程度,要因人而異,量力而行。結合自己的興趣愛好,輕症者可以適當做些運動量大的活動,而重症者更多地做一些安靜的能夠轉移注意力的活動,如靜觀、聽音樂、看視頻等。
    防疫一線工作人員,要在科學嚴格防護基礎上注重勞逸結合,適當休息和充足的營養非常重要,是進行心理自我調適的基礎。這樣,心理自我調適才能更有效。
    被隔離人群,在固定時間接受必要的醫學觀察期間,儘可能建立新環境下的新生活顯得尤為重要。由於隔離給自己帶來的生活和工作的困擾,要利用問題解決策略,可以把遇到的問題逐一列出來,用頭腦風暴尋求解決問題的所用方法,然後逐一評估自己的方法的可行性和弊端,選擇可行的方法來解決這些問題。
    專業的心理幹預方法及求助時機的把握
    在抗擊疫情的過程中,大家遇到的心理行為問題,經過自己的自我調適,很多人可以獲得效果,從情緒和行為問題困擾中擺脫出來。
    如果經過調整後仍然不能自拔,甚至於變得更加嚴重,表現出焦慮障礙、創傷後應激障礙、強迫症或慢性失眠症等,或者原有精神障礙加重或復發,給自己的生活和社會功能帶來嚴重影響,這時一定要及時尋求專業人員和專業機構的幫助。研究證明,在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專業有效的心理幹預方法有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心理急救方法、行為治療、認知行為治療、創傷認知行為治療、眼動脫敏再加工治療等等。要得到這些治療,需要到精神衛生專業機構、綜合醫院心理科和高校心理諮詢中心等處,求助於心理治療師和相關專業訓練的精神科醫師。
    《光明日報》( 2020年02月29日 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