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不停地看電視新聞、微博和朋友圈發的新冠肺炎疫情最新消息,越看越恐慌,然後更想看。」
「總覺得自己處於危險中,害怕身邊的人傳染到自己,自己努力回想過去幾天內接觸到的人,流點鼻涕,咳嗽兩下就怕是已經感染了。」
「心情差吃不下東西,整天宅在家沒事做,沒生病但是焦慮的胸悶、氣短。」
「心情很抑鬱,每天很絕望,忍不住的哭。」
……
2020年春節過得真是與眾不同,新冠肺炎疫情來勢迅猛,每天電視和手機到處都是有關新冠病毒(2019-nCoV)的新聞和報導。有的報導讓我們激情亢奮,為武漢加油;有的信息讓我們「怒髮衝冠」……我們的情緒像過山車一樣,忽上忽下……我們大多數人的身體雖然逃過了2019-nCoV的感染,但我們的心理、精神健康卻被2019-nCoV的陰雲所籠罩。
這次的疫情波及各行各業的人,大眾的生活、工作、心理等都不同程度受到影響,為了緩解人們的心理壓力,增加人們心理免疫,國家衛生健康委疾控局發布了《關於印發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緊急心理危機幹預指導原則的通知》;中國心理衛生協會組織專家撰寫了《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公眾心理自助與疏導指南》……這些都為我們的心理築造防疫的堤壩。同時,學校為學生開設了心理輔導網上課程和專線,時時刻刻為學生心理健康保駕護航;許多地方開展心理危機幹預工作,開設了「抗疫心理援助」熱線,在抗疫的同時進行心理疏導。
在新型肺炎疫情之下,國家發布的原則指南、專業的書籍內容較多,下面梳理了五類常見的常見心理或精神問題,希望能給大家幫助。
-1-
心理應激反應
心理應激反應體現在各個不同的人群。
(1)確診患者及接觸人群:已經確診的患者,在隔離治療初期會有麻木、否認、憤怒、恐懼、焦慮、抑鬱、失眠甚至攻擊等,在隔離治療後期會出現孤獨、對疾病的恐懼、不配合、放棄治療或對治療的期望值太高等;與患者密切接觸的人群(家屬、同事、朋友)會躲避、不安、無助、抑鬱、悲觀、緊張、被他人疏遠、等待期的焦慮,拒絕防護或拒絕居家隔離等;
(2)疑似患者:怕被歧視、僥倖心理、躲避治療或焦躁、多度求治等;
(3)醫務及人員:過度的疲勞和緊張,失眠、抑鬱,面對感染患者死亡的自責,害怕漏診疑似患者。被感染的壓力,擔心家人、害怕家人擔心自己。身處一線的抗疫一線人員,有一系列特殊心理應激:被感染風險、和家人分離、高難度的救助工作,臨時調動工作地點、過勞和精神壓力。
(4)不敢公開就醫的人群:怕被誤診或隔離,缺乏認知、迴避、焦躁、焦慮;
(5)易感人群:恐慌、不敢出門、盲目消毒、恐懼、易怒。
給大家介紹應對心理應激反應的方法
(1)調節情緒
接納情緒:個體處於應激狀態時可以引起不同程度的情緒反應(焦慮、抑鬱、憤怒等),產生這些負面情緒是很正常的,也可以理解的。
給情緒一個宣洩渠道:宣洩不良情緒可緩解事件對人們造成的不良影響,促進身心健康。儘管不能走親訪友,但我們可以通過微信、電話等交流彼此的想法和情緒,獲得親友的支持。此外,可以通過運動、聽音樂、哭泣等發洩自己的不良情緒。
自我關懷:每天記錄下美好的事情,用對待親朋好友的方式對待自己,想像好友在你面前尋求安慰時,對他們說的話安慰自己。
(2)積極行動
了解新冠狀病毒:我們之所以畏懼2019-nCoV,是我們不了解它,當我們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
選擇性接受信息:我們每天都會收到很多疫情前線的消息,我們接收的信息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可靠越好,我們可以選擇性接收正規官方發布的信息。減少刷朋友圈的時間,也不要在睡前看太多「負能量」新聞。
維持正常的的生活作息規律:這次的疫情剛好遇上春節假期,大家都準備很多高能量、高熱量的食物,而且有了充足的休息,難免會有生活作息不規律,從而影響到我們的情緒。雖然現在春節已過,但我們大多數人還是在家裡,現在應該調節我們的生活作息,為馬上回到正常的工作生活準備。
充實自己的生活,轉移注意力,不要讓自己太清閒:在不外出的情況下,可以在家做適度活動,參與做家務,閱讀,和家人做小遊戲等轉移自己的注意力。
-2-
焦慮、疑心病
雖然對2019-nCoV的報導已經持續快兩個多月了,我們已經認識到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的嚴重性,對疫情的關注只增不減。
由於無法分辨誰是攜帶者,擔心自己和家人感染,安全感急劇下降。因此,人們出現了普遍的焦慮心理,特別關注身體的各種感覺,會將身體的各種不舒服與2019-nCoV聯繫起來,懷疑自己是否生病。很多人口罩漏了一條小縫或是偶有咳嗽,就開始懷疑自己感染了2019-nCoV,焦慮感越來越重。
過分關注疫情的進展消息,如上面的截圖所示的新聞「未戴口罩買菜15秒被感染?」,一部分人反覆查看相關內容,加重了緊張、恐慌的情緒。從而出現「看誰都是攜帶者」、「不敢出門,更不敢去醫院」、「感到生活充滿了不確定性」等想法。
這些焦慮疑病的想法和行為可能會推動焦慮發展為恐慌,導致產生一系列盲目從眾的行為,比如部分群體中已經發生的盲目從眾的行為:過量使用消毒劑、過量吸菸飲酒,搶購囤積口罩、方便食品等。
給大家介紹應對焦慮、疑病的方法
和前面介紹的,應對應激反應的方法類似:
積極學習,篩選信息。正確了解新冠肺炎,面對五花八門的信息要學會甄別。
科學防護,聽從指揮。本著對自己和家人負責的態度,掌握消毒和自我防護技能,保持心情放鬆,學會和焦慮、疑病等不良情緒相處。
關注自身特徵。如有潛在接觸史,就自我隔離或儘快就診,或到網絡上就診。
合理調節,學會放鬆。當我們感到焦慮、疑病時,學會閉目養神,深呼吸等方式來放鬆身體、舒緩心情。
充實生活,制定每日計劃。給自己列一份清單,安排好每天做的事情,做一些平時想做但沒有做的事情,如學習烹飪、讀書等。
-3-
憤怒情緒
瀏覽社交媒體時,我們往往會看到一些充滿「憤青」、「戾氣」的文字,有些是針對那些喜歡吃「野味(如蝙蝠)」的人,有些是針對不同層面的管理者,有些甚至針對全體疫區人員,而且在評論裡也不乏贊同者、響應者、散播者。
隨2019-nCoV而來的,除了廣泛的傳播,也有網絡中也有類似「2019-nCoV傳播」的憤怒。面對疫情的危險和人人自危的壓力情境下,憤怒情緒其實是增強控制感、進行自我防衛的自然反應。群體憤怒情緒,可能成為網絡暴力的溫床,被有心煽動者利用。
我們要保持穩定的情緒和冷靜的行為反應、克制自己,理性關注疫情現況。「舌上有龍泉,殺人不見血」,我們不要圖一時之快,用怒火滔天的形式,發洩自己的不安。不衝動參與對當事群體的攻擊。「不信謠、不傳謠」,不讓自己成為一部分「煽動者」的幫兇。
-4-
低落情緒
在自我隔離、居家不出門的過程中,有一部分人情緒低落,甚至悲傷、絕望,對一些曾經感興趣的事物都似乎失去了興趣,難以感到愉悅。對比疫情前和現在的疫情和生活時,忍不住心痛、失望,尤其是當疫情影響到自己工作、家庭的重要事項時,感到都是「疫情惹的禍」,為數不多多愁善感的人甚至會覺得一切都完了。在當前的緊張疫情防控形勢下,不斷跳動的確診人數、網絡上傳播的悲觀消息,以及身邊其他人傳遞的沮喪情緒,都可能摧垮我們心理防線。
我們採取積極有效的防護措施,出門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風,避免到人多的地方,增加自己自信心,降低自己可能感染情況。多與他人溝通交流,積極尋求心理支持。發現生活的意義,積極行動。如果還不能改善,可以尋求專業的心理衛生人員幫助。
-5-
盲目樂觀
最近一周,確診病例和疑似病例都在減少,治癒出院人數也在增加,疫情蔓延的勢頭得到有效遏制時,我們此次抗擊疫情似乎取得了階段性勝利。部分人群覺得危機已過,放鬆預防措施,開始旅行、聚餐等。其實適度的樂觀是必要的,但不可產生盲目的樂觀情緒,抱有「做了很多預防措施就不可能感染」的錯誤想法不可取。即使採取了一定的預防措施,也不可能保證 100% 不被感染。盲目的樂觀會放鬆人們的警惕,增加自己和別人感染的風險。一定不要過度樂觀、麻痺大意,防止新冠肺炎的反撲。
除了上面提到的五類常見的常見心理、精神問題,還有強迫行為、睡眠障礙、空虛、暴飲暴食、創傷後應激障礙等問題。需要我們學會調節和應對。此次疫情波及人群眾多,我們先學會自我調節,當我下面給大家列舉了各個地方的心理援助熱線信息。
資料來源:
[1]、《關於印發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緊急心理危機幹預指導原則的通知》
[2]、《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下心理健康指導手冊》,遊旭群著。
[3]、《協和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護手冊》
以上內容僅授權39健康網獨家使用,未經版權方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