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評估各種政府干預措施對COVID-19控制的有效性

2020-12-25 科學網

研究評估各種政府干預措施對COVID-19控制的有效性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6 14:54:11

英國牛津大學Jan M. Brauner等研究人員合作評估了各種政府干預措施對COVID-19控制的有效性。這一研究成果於2020年12月15日在線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科學》上。

研究人員收集了有關2020年1月至2020年5月底幾個歐洲國家和其他國家/地區實施非藥物幹預(NPI)的時間順序數據。研究人員估計了NPI的有效性,範圍從限制聚集規模、商業關閉、關閉教育機構到送貨到家。為此,研究人員使用了貝葉斯分層模型,該模型將NPI實施日期與國家案例和死亡人數相關聯,並通過廣泛的經驗驗證來支持結果。關閉所有教育機構、將聚會限制在10人以內,以及關閉面對面的業務均大大減少了傳播。送貨到家的附加影響相對較小。

據悉,各國政府正在嘗試通過NPI來控制COVID-19大流行。但是,人們對不同NPI減少傳播的有效性了解甚少。

附:英文原文

Title: Inferr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government interventions against COVID-19

Author: Jan M. Brauner, Sren Mindermann, Mrinank Sharma, David Johnston, John Salvatier, Tomá Gaveniak, Anna B. Stephenson, Gavin Leech, George Altman, Vladimir Mikulik, Alexander John Norman, Joshua Teperowski Monrad, Tamay Besiroglu, Hong Ge, Meghan A. Hartwick, Yee Whye Teh, Leonid Chindelevitch, Yarin Gal, Jan Kulveit

Issue&Volume: 2020/12/15

Abstract: Governments are attempting to control the COVID-19 pandemic with nonpharmaceutical interventions (NPIs). However, the effectiveness of different NPIs at reducing transmission is poorly understood. We gathered chronological data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NPIs for several European, and other, countries between January and the end of May 2020. We estim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NPIs, ranging from limiting gathering sizes, business closures, and closure of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to stay-at-home orders. To do so, we used a Bayesian hierarchical model that links NPI implementation dates to national case and death counts and supported the results with extensive empirical validation. Closing all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limiting gatherings to 10 people or less, and closing face-to-face businesses each reduced transmission considerably. The additional effect of stay-at-home orders was comparatively small.

DOI: 10.1126/science.abd9338

Source: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early/2020/12/15/science.abd9338

Science:《科學》,創刊於1880年。隸屬於美國科學促進會,最新IF:41.037

相關焦點

  • COVID-19:一個關於在社區中佩戴口罩的討論
    [3, 4]此前關於非醫療環境中使用口罩的研究關注的是口罩在流感或類似流感的疾病環境中對佩戴者的保護作用。[14]這些研究的設計並未評估整個人群使用口罩的效果。在疾病大流行時期人們佩戴口罩的依從性足夠高,可以進行有效性評估,但是尚沒有研究在大流行時期開展過調查。但是,缺少大規模佩戴口罩有效性的臨床試驗證據不代表戴口罩無效。
  • 針對性地採取旅行限制,才能控制COVID-19社區傳播
    研究團隊基於COVID-19輸入性病例對社區疫情增長率的影響方式得出了結論,部分國家中,輸入性病例佔國內總病例數的10%以上,那麼輸入性病例將會顯著影響本國的疫情增長情況。• 該研究首次評估旅行限制措施對疫情的全球性影響,結果表明,在COVID-19病例數較少的國家或與感染率高的國家有著密切旅行聯繫的國家實施旅行限制措施是有效的。
  • 接種過疫苗後是否還會傳播COVID-19?
    這個裡程碑之所以令人印象深刻,不僅是因為Moderna和Pfizer的疫苗以創紀錄的速度研發,而且它們在保護人們免受症狀性COVID-19侵害方面似乎至少有90%的有效性(至少在臨床試驗中如此)。但是,目前尚不清楚的一件事是,COVID-19疫苗是否還能防止接種疫苗的人攜帶新型冠狀病毒,而不會感到不適和不經意間將其傳播給他人。這意味著,即使您已經進行了疫苗接種,現在也必須保持口罩,保持社交距離並採取其他預防措施。
  • COVID-19 | 到目前為止,我們學到了什麼?
    COVID-19 | 到目前為止,我們學到了什麼?這一區域是許多新發傳染病的首次發現地,因此當地居民已經準備好行動和接受政府的命令。馮錄召展示了中國「零新冠」(zero-COVID-19)戰略的運作方式。初期快速控制,隨後注意抑制。目前的主要威脅是輸入病例,邊境管控和篩查是重中之重。Till Bärnighausen闡釋了經典公共衛生功能(監測、隔離和健康促進)在疫情期間的新含義和人們的再創造。
  • Science:復旦大學餘宏傑等在新冠肺炎的傳播動力學與非藥物性幹預...
    2020年11月24日,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餘宏傑課題組牽頭,聯合湖南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等團隊,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傳播動力學與非藥物性幹預措施的防控效果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以「Transmissionheterogeneities, kinetics, and controllability
  • 加拿大研究再次證明:氣溫和緯度或與新冠病毒的傳播無關
    多倫多大學衛生政策、管理和評估研究所和安大略省多倫多聖麥可醫院的Peter Juni博士說:「我們的研究利用新冠病毒病流行的全球數據提供了重要的新證據,表明這些公共衛生幹預措施減少了流行的增長。」加拿大的這項研究調查了144個地緣政治地區——澳大利亞的州和省、美國和加拿大以及世界各地的多個國家——共計375,600多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
  • COVID-19大流行的現象動力學:調整參數的綜合分析
    Ndiaye摘要:在本文中,我們研究了全球國家措施對COVID-19抗大流行的影響。我們推動兩個過程來分析考慮措施的COVID-19數據,然後對塞內加爾進行預測。我們展示了確定性和兩種機器學習技術之間的比較預測。
  • 爆料:縮編的COVID-19研究暴露了眾多審核數據公司的漏洞
    研究新型冠狀病毒的爭奪已經暴露了越來越多的美國公司提供的醫療數據審查的弱點,這一缺陷迫使上周最受尊敬的兩家醫學雜誌取消了研究。《柳葉刀》和《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撤回了由一家名為Surgisphere的小公司提供的可疑患者健康數據的COVID-19研究。
  • 研究顯示大流行導致的封城措施對氣候危機影響微乎其微|綠會國際部...
    關注中國綠髮會,訂閱綠色未來科學家們說,排放量的下降只是曇花一現,而綠色復甦對於阻止全球變暖至關重要一項研究發現,全球範圍內嚴厲的COVID-19封城措施和旅行限制已經使碳排放大幅下降,但是,這對氣候危機的影響將「微不足道」,到2030年全球變暖僅會減少0.01℃。
  • 被寄予厚望的法匹拉韋,尚未在日本臨床研究中顯示有效性
    多名相關人士5月19日向共同社透露,在日本政府組織的臨床試驗中,法匹拉韋未能顯現明確的有效性。共同社稱,目前沒有充分的科學證據表明法匹拉韋可作為治療新冠肺炎的有效藥物。共同社還特意提及了法匹拉韋可能引發胎兒畸形的風險。日本廣播協會(NHK)報導補充了得出這一結論的經過:日方此前選擇了多家醫療機構中正住院治療的86名輕症及無症患者作為試驗對象。
  • COVID-19病例檢測不足正在威脅法國的流行病控制
    COVID-19病例檢測不足正在威脅法國的流行病控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22 22:15:34 法國IPLESP研究所Vittoria Colizza團隊發現,COVID
  • 有效性僅 29%?應該如何看待?
    文章提出的第一個關注點,在於輝瑞排除的 3410 名「疑似患者(suspected covid-19)」。根據 FDA 審查報告,這 3410 例「疑似患者」是出現了新冠症狀但 PCR 結果陰性的受試者,其中疫苗組有 1594 例,安慰劑組有 1816 例。
  • 曹彬等評論:抗病毒單藥不足以治療COVID-19住院患者
    與曹彬教授及其同事進行的第一項洛匹那韋–利託那韋治療 COVID-19 的隨機對照試驗相比 [2],RECOVERY 試驗的樣本量要大得多,因此對洛匹那韋–利託那韋治療作用的評估提供了更有力的證據。該試驗入組了來自英國176家醫院的5040名患者(男性3077名、女性1963名),研究參與者的平均年齡為66.2歲(SD 15.9)。
  • 評析IDSA關於COVID-19治療管理指南
    臨床實踐指南的定義(2011年):通過系統綜述生成的證據以及對各種備選幹預方式的利弊評價之後提出的最優指導意見(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are statements that include recommendations intended to optimize patient care.
  • AJR:將胸部CT用於診斷COVID-19應當保持謹慎態度
    2020年4月18日訊/生物谷BIOON/---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之前稱為2019-nCoV)導致2019年冠狀病毒病(COVID-19),如今正在全球肆虐。根據一篇開放獲取的臨床前瞻性論文,迄今為止,關於COVID-19肺炎的放射學文獻包括有限的回顧性研究,這些研究未證實胸部CT可用於COVID-19的診斷測試。
  • 中國學者揭示提升自然保護地保護成效的優先措施
    目前,許多研究主要聚焦在評估自然保護地對森林生態系統的保護成效。由於將自然保護地實施的管理措施與保護成效數據結合起來存在困難,目前仍未有研究給出哪些管理措施對減緩自然保護地的森林喪失發揮作用。 2007至2016年期間,原環境保護部、原國土資源部、水利部、原農業部、原國家林業局、中國科學院、原國家海洋局等七部門聯合完成了全國395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評估工作,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生態所自然保護地研究室對管理評估相關數據進行整理,累積了自然保護區10項管理措施的基礎數據。
  • 柳葉刀:四分之三的COVID-19治療試驗將孕婦排除在外
    作者表示,孕婦是最需要安全有效COVID-19治療的人群之一,但她們卻被大多數臨床治療試驗排除在外。如果繼續在臨床試驗中排除孕婦,將無法確保孕婦治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而孕婦患重症COVID-19的風險可能還會繼續上升。孕婦患重症COVID-19的風險可能高於常人,該文章作者警示,在試驗中將孕婦排除在外這一做法使得孕婦治療的安全性和潛在有效性面臨風險。
  • AJR:揭示COVID-19影像學特徵與SARS和MERS存在顯著重疊
    SARS-CoV-2導致2019年冠狀病毒病(COVID-19),如今正在全球肆虐。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和南加州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儘管COVID-19的影像學特徵是可變的和非特異性的,但迄今為止報導的發現確實顯示出它們與SARS和MERS的影像學特徵存在著「顯著的重疊」。
  • 梅奧診所新研究:口罩在預防COVID-19傳播方面發揮著 「關鍵」作用
    梅奧診所的一項新研究表明,任何一種口罩對預防新冠病毒傳播都至關重要。研究人員用人體模型證明了口罩的有效性,並在不同距離進行了類似的實驗。研究發現,口罩與社交距離相結合,可以顯著降低一個人在接觸感染者時感染COVID-19的風險。
  • 中藥為抗疫研究帶來新思路
    In mid-March state media quoted a Tanzanian health official saying that China’s use of TCM for covid-19 may be 「a model」 for Africa to follow. 疫情在中國已經得到控制。